餘糧湯

餘糧湯

YU LI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61)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脾經 28%
大腸經 28%
心經 14%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餘糧湯中包含禹餘糧,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性互補: 禹餘糧性寒,味甘,入脾、腎經,具有清熱利濕、健脾益腎、止瀉的功能。與餘糧湯中其他藥材如茯苓、白朮等溫和藥性相輔相成,可更好地達到清熱利濕、健脾止瀉的功效,避免單一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傷。
  2. 針對病症: 餘糧湯主治脾虛濕盛、食少腹脹、泄瀉等症,而禹餘糧對於脾虛濕盛、泄瀉等症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與方劑主治病症相契合,可提高治療效果。

餘糧湯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瀉: 赤石脂性澀,能收斂腸道,固護脾胃,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止血化瘀: 赤石脂有止血化瘀的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腸道出血,以及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亦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赤石脂在餘糧湯中,起著固澀止瀉、止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餘糧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候:大腸咳,咳則遺尿。

  • 「大腸咳」屬中醫特殊病證,依《素問‧咳論》所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而大腸咳特指咳嗽時伴隨遺尿或大便失禁,其病機與大腸氣化失調、下元不固相關。
  • 「咳則遺尿」提示肺氣上逆(咳嗽)與下焦不固(遺尿)並見,可能因肺氣虛弱,宣降失常,或腎氣不足,膀胱失約所致。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核心藥物

  1. 禹餘糧(甘澀平)

    • 歸脾、胃、大腸經,傳統用於澀腸止瀉、收斂固脱,尤善治下焦滑脫不固(如久瀉、遺尿)。
    • 其重鎮之性可斂降肺氣,間接緩解咳嗽。
  2. 赤石脂(甘酸澀溫)

    • 歸大腸、胃經,功能澀腸止血、收濕生肌,與禹餘糧相須為用,增強固澀下焦之功。
    • 二者均屬礦物藥,質重沉降,能固攝大腸與膀胱之氣。

加減引經藥

  • 升麻(引上)
    • 升舉陽氣,適用於中氣下陷(如咳時氣墜、脫肛),通過升提肺脾之氣,調和上下氣機。
  • 大黃(引下)
    • 瀉熱通便,用於兼見腑實熱結(如咳伴便秘),通過通降大腸,緩解肺氣上逆之咳。

治療原理與配伍邏輯

  1. 固澀下焦為本

    • 主證遺尿反映下元不固,禹餘糧、赤石脂直接收澀大腸與膀胱,減少津液漏泄。
    • 二藥質重,能鎮攝浮越之氣,使肺氣下降而咳緩。
  2. 調和氣機為輔

    • 加升麻或大黃體現「上下分消」思路:升麻提氣防過降,大黃通腑助肅降,順應「肺與大腸相表裏」之關係。
    • 咳嗽與二便失調互為因果,此方通過固下、調氣,間接治咳,符合「治病求本」原則。

延伸思考

  • 此方可能適用於久咳傷氣、年老腎虛或產後下焦虛冷之咳遺證,然須辨明虛實(純虛者宜固澀,實熱者需佐通降)。
  • 現代或對應於「應力性尿失禁」或「咳嗽性膀胱過動症」,其機理與中醫「氣虛不攝」或「肺腎兩虛」有相通之處。

總結

餘糧湯以固澀下焦為核心,佐以氣機升降調節,針對「咳則遺尿」之標本同治,展現中醫「異病同治」與「臟腑整體觀」的用藥特色。

傳統服藥法


禹餘糧、赤石脂。
引上加升麻,引下加大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咳血夜間遺尿尿失禁咳嗽夜間頻尿多尿

相同名稱方劑


餘糧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一。 組成:禹餘糧、赤石脂。 主治:大腸咳,咳則遺尿。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