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龍骨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鎮靜安神和療治心神不寧等症狀。其中的“龍骨”是其核心成分之一,其功效主要源於其特性。龍骨是指古代巨型生物的化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等無機物質,具有很好的鎮靜和安神功效。
龍骨的質地沉重,能夠有效地鎮壓心火,安定心神,適合用於因心腎不交所引起的失眠與焦慮。另外,在中醫理論中,龍骨有助於平抑肝陽,從而減少情緒波動,幫助患者恢復內心平衡。再者,由於龍骨性寒,與其他藥材搭配時能增強整體的療效,特別是在與如牡蠣等藥物搭配使用時,具有相輔相成的效果,進一步提升安神鎮靜的功能。因此,龍骨的加入,使得龍骨湯在治療神經衰弱、焦慮症等方面具備了獨特的優勢。
龍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龍骨性寒,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調和龍骨的寒性,避免過寒傷胃,使藥性更加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增強功效:甘草具有解毒、調和脾胃、緩解疼痛等作用。與龍骨搭配,能增強其鎮驚安神、補腎固精、止血止汗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總而言之,甘草在龍骨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功效的作用,使藥方更加安全有效。
龍骨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功效在於安神定驚、收斂固澀。該方劑組成成分多樣,其中包含龍骨、牡蠣等重鎮安神之品,以及多種能夠調節人體氣血平衡的草藥。值得注意的是,在該方中還加入了大黃這一成分。大黃味苦性寒,歸肝、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化瘀止血的功效。
大黃之所以會被納入龍骨湯中,主要是基於中醫理論中的配伍原則。從藥性上來看,龍骨湯整體偏於溫和收斂,加入性寒的大黃可以起到平衡作用,避免方劑過於溫補而導致患者出現內熱或火氣上升的情況。此外,大黃的瀉下作用也能幫助清除體內積滯的熱毒,使龍骨湯的安神效果更為顯著。在具體應用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大黃的用量,既能發揮其輔助療效,又能避免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龍骨湯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固澀止瀉:赤石脂性澀,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與龍骨的固澀作用相輔相成,對於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止血安神:赤石脂亦有止血安神的作用,可與龍骨共同抑制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
赤石脂的使用,不僅能增強龍骨湯的止瀉效果,更能起到安神固澀、止血鎮驚的綜合作用。
龍骨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龍骨湯多用於治療熱病、煩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狀,而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止渴除煩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熱邪對心神的擾亂,使症狀得到緩解。
- 收斂固澀: 龍骨湯中常搭配牡蠣、龜板等藥物,具有收斂固澀、安神定志的作用。石膏的收斂作用,可以增強方劑收斂固澀的效果,有助於安神定志,緩解躁動不安。
因此,龍骨湯中加入石膏,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收斂固澀,更能發揮整體療效,達到治療目的。
龍骨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 龍骨湯以龍骨、牡蠣等藥材為主,偏寒涼,用於滋陰潛陽、鎮驚安神。桂枝性溫,能溫陽散寒,與龍骨湯的寒性藥材相配,可避免藥性過寒,緩解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症狀,如手足冰冷、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
-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龍骨湯的藥效更好地發揮。龍骨湯主要針對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易驚等症狀,桂枝的調和作用有助於安神定志,改善睡眠,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龍骨湯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功效。龍骨湯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心煩不寐、口舌生瘡等症,寒水石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清熱瀉火之力,幫助緩解熱症。
- 鎮驚安神: 寒水石還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對於熱病導致的驚悸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寒水石可以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使患者安然入睡,恢復正常睡眠。
龍骨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渴的功效。龍骨湯本身多用於滋陰補腎,但若患者同時伴有熱毒症狀,如口渴、咽痛等,則可加入天花粉以清熱解毒,增強療效。
- 利水消腫: 天花粉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幫助去除體內多餘水分,緩解水腫症狀。若患者出現水腫,加入天花粉可起到輔助消腫的作用,配合龍骨湯滋陰補腎,更能有效改善患者水腫的狀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骨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 少小壯熱:
本方主治小兒體熱亢盛,可能伴隨煩躁不安。古代醫家認為小兒「純陽之體」,易因外感或內傷化熱,龍骨能斂降浮陽,清解熱毒。 - 口渴引飲:
熱盛傷津,故見口渴欲飲。龍骨性寒,煮水冷服可清熱生津,緩解燥渴。 - 下痢:
此處下痢應屬熱痢,乃因熱毒蘊結腸道,氣機失調所致。龍骨具「除熱毒」之效,能清腸止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單味龍骨為主藥:
- 藥性特點:龍骨性微寒,質重沉降,傳統用於鎮驚安神、斂汗固脫。此方取其「除熱毒」之功,蓋熱毒熾盛時,亢陽上擾或下迫腸腑,龍骨既清熱又斂降,使熱毒從內消解。
- 劑量與用法:
- 半斤(約125克):大劑量用之,凸顯其清熱力度。
- 水煮冷服:以冷水煎煮後再「使極冷」飲用,增強清熱瀉火之效,符合《內經》「熱者寒之」原則;「稍稍飲」則避免寒涼傷胃,逐步調和氣機。
- 得汗即愈:說明熱邪可能兼夾表證,龍骨雖非解表藥,但其斂降作用可助陰陽調和,使熱隨汗散。
配伍思維與機理推演:
- 熱毒與下痢的關聯:熱毒內蘊,下迫大腸則痢;龍骨清熱斂腸,間接達到「澀腸止痢」效果,然非直接固澀,而是通過清除病因而止瀉。
- 解熱與生津並行:熱退則津液自復,冷服更助降火存陰,符合「存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之旨。
三、綜論
此方雖僅一味龍骨,但透過大劑量專攻、冷服法及汗解機轉,展現古代「單方簡效」的治療智慧。其核心在於清熱毒、調氣機,適用於熱邪熾盛且兼見津傷、下痢之證,體現「治病求本」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龍骨半斤。
除熱毒,止痢。
搗碎。以水1鬥,煮取5升,使極冷,稍稍飲。其間或得汗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龍骨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組成:龍骨1兩半,當歸(切,焙)1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1兩,赤石脂1兩半。 主治:冷白滯痢腹痛。
龍骨湯,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龍骨2兩,甘草2兩,大黃2兩,赤石脂2兩,石膏2兩,桂心2兩,寒水石2兩,栝樓根2兩。 主治:少小壯熱,口渴引飲,下痢。
龍骨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組成:龍骨1兩,犀角(鎊)1兩,當歸(切,焙)1兩,阿膠(銼,炒燥)1兩,黃連(去須,銼,炒)1兩,人參3分。 主治:傷寒後熱毒攻腸胃,下痢赤白,困絕。
龍骨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八。 組成:龍骨3兩,黃連3兩,乾薑3兩,赤石脂3兩,當歸3兩,枳實5枚(炙),半夏1升(洗),附子(炮,去皮,破)2兩,人參2兩,桂心2兩,甘草(炙)2兩。 主治:霍亂吐痢嘔逆。
龍骨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六。 組成:龍骨1兩,阿膠(炙令燥)1兩,乾薑(炮)1兩,黃連(去須,炒)1兩,粳米3合(炒熟),石榴1枚(大者,切,别搗入),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甘草(炙,銼)3分,芍藥3分,黃芩(去黑心)3分。 主治:大便不禁,真氣羸弱。
龍骨湯, 出處:《聖濟總錄》(人衛本)卷七十七。 組成:龍骨1兩半,桑根白皮1兩半,赤石脂1兩半,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半,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半,麻黃(去節根)1兩半,白芷1兩,黃連(去須)1兩,地榆1兩,桂(去粗皮)1兩,當歸(切,焙)1兩,木香1兩,白朮1兩,訶黎勒皮(煨)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肉豆蔻(去殼)2枚。 主治:新久瀉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