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赤散

一赤散

YI C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4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大腸經 14%
脾經 14%
心經 14%
肝經 7%
心包經 7%
小腸經 7%
三焦經 7%
肺經 7%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赤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其瀉下作用強,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並促進排便,達到通暢的效果。此外,大黃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亦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

因此,在一些以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為目的的方劑中,例如一赤散,大黃的加入便顯得尤為重要。

一赤散中包含赤石脂,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 赤石脂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之效。一赤散用於治療濕熱蘊蒸,症見發熱、口渴、小便赤澀、淋痛等,赤石脂可清熱利濕,解暑止渴,緩解濕熱症狀。
  2. 止血止痛: 赤石脂亦具止血止痛功效。一赤散若用於治療血熱妄行,症見吐血、衄血、尿血等,赤石脂可涼血止血,並止痛止癢,輔助止血藥物治療。

因此,一赤散中加入赤石脂,可以發揮清熱利濕、止血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一赤散中包含石膏,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津止渴的功效。一赤散主治熱病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咽乾、心煩不眠等症,石膏能有效清熱瀉火,緩解熱病症狀。
  2. 涼血止血: 石膏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病引起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吐血等,石膏能起到涼血止血的作用。一赤散中加入石膏,可以起到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雙重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赤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傷科文獻,主治「傷損敷藥後起泡者」。古代治療跌打損傷時,外用敷藥(如活血化瘀之劑)若藥性過峻或包裹不當,易致局部皮膚起水泡,甚或潰爛流滋。一赤散專為此類「藥源性水泡」而設,透過清熱收澀、解毒斂瘡,防止泡破感染,促進皮膚修復。

組成與藥理邏輯推理

  1. 大黃(生用):

    • 功效:清熱解毒、瀉火涼血,兼能活血化瘀。
    • 方解:外治用之,取其瀉火解毒之力,清解局部因熱毒蘊結所致之紅腫熱痛;其化瘀之性亦能疏通傷處氣血,防瘀熱互結。
  2. 赤石脂

    • 功效:澀斂止血、生肌收濕,為「收斂瘡口」要藥。
    • 方解:針對水泡破潰後滲液,能吸附濕濁、斂瘡生肌,與大黃之「瀉」形成「清中寓斂」之配對,防邪留滯。
  3. 煅石膏

    • 功效:清熱收濕、斂瘡止血,煅後性更收澀。
    • 方解:助赤石脂加強吸附滲液、乾燥瘡面之效,同時微寒之性協大黃清解餘熱。

治療原理與配伍特點

  • 清斂並行:大黃瀉火解毒為主,煅石膏、赤石脂收濕斂瘡為輔,構成「清熱不助濕,收澀不留邪」之局。
  • 物理性保護:三藥研末外摻,能形成藥粉層覆蓋瘡面,既吸收滲液,又隔絕外邪,類似現代「乾燥療法」。
  • 止血防感:赤石脂與煅石膏均有止血之效,針對泡破後微小創面,可防血溢染毒。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急則治標」之思維,針對外傷後續發病症(水泡)快速應對,藥物配伍簡練,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大黃、赤石脂、石膏(煅)各等分。
上為末。
以三稜針將泡挑破,摻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因此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一赤散, 出處:《準繩·瘍醫》卷六。 組成:大黃、赤石脂、石膏(煅)各等分。 主治:傷損敷藥後起泡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