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茵陳蒿湯

SAN WU YIN CHEN H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2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肝經 12%
脾經 12%
肺經 7%
大腸經 7%
心包經 7%
小腸經 7%
心經 7%
三焦經 7%
膽經 5%
膀胱經 5%
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三物茵陳蒿湯」中包含「茵陳蒿」是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茵陳蒿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濕、退黃解毒的功效。其能有效治療濕熱黃疸、肝膽濕熱、濕熱帶下等疾病。

方劑中以茵陳蒿為君藥,其清熱利濕之效能能有效解決濕熱所致的黃疸,並輔以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最佳療效。

因此,茵陳蒿是「三物茵陳蒿湯」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藥性與功效決定了其在方劑中的重要作用。

三物茵陳蒿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茵陳蒿性苦寒,擅長清熱利濕,但對於熱毒熾盛、濕熱交蒸之症,單用茵陳蒿力度不足。石膏性寒,質地重,能清熱瀉火,並能解毒,與茵陳蒿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2. 涼血止血:石膏入血分,可涼血止血,而茵陳蒿亦具止血功效,二者合用,能更有效地控制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

三物茵陳蒿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茵陳蒿善於清熱利濕,但對於濕熱蘊結於下焦,導致便祕者,單用茵陳蒿難以奏效。大黃性寒,具有瀉火通便的功效,可助茵陳蒿清熱解毒,並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
  2. 引藥下行,增強療效:茵陳蒿清熱利濕,主要作用於上焦,而大黃瀉火通便,作用於下焦。兩者配合,可使藥力上下相合,引藥下行,增強療效。

主治功效


三物茵陳蒿湯主治功效分析

三物茵陳蒿湯,源自《小品方》,其組成簡潔,僅有三味藥:茵陳蒿、石膏、大黃。諸多醫籍如《雜病廣要》、《外臺祕要》、《金匱玉函要略輯義》等均有記載,皆以其治療黃疸為主。 古文記載其主治症狀為:「黃疸,身目皆黃,皮膚麴塵出」。此處的「黃疸」,指的就是現代醫學所稱的黃疸,表現為皮膚、鞏膜(眼白)發黃,並伴隨皮膚出現如同米糠樣細小鱗屑的「麴塵出」。

治療原理分析:

三物茵陳蒿湯的治療原理,在於其三味藥物協同作用,清熱利濕,瀉火解毒,以達到治療黃疸的目的。

  • **茵陳蒿:**為方中君藥,其性味苦、辛、微寒,具有清熱利濕、退黃消腫之功效。茵陳蒿能有效地疏通肝膽氣機,促進膽汁排出,從而減輕黃疸的症狀。其清熱利濕的作用,則能排除體內過多的濕熱之邪,這是黃疸發生的重要病機之一。

  • **石膏:**為方中臣藥,其性味甘、辛、大寒,具有清熱解毒、潤燥止渴的功效。石膏能清泄肺胃之熱,尤其對於熱毒壅盛引起的黃疸,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毒作用。其寒涼之性,可以有效地控制黃疸的病情發展,防止病情加重。

  • **大黃:**為方中佐藥,其性味苦、寒,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大黃的加入,主要針對濕熱壅滯,導致大便不通的情況。大黃瀉下通便,可以幫助排除體內的毒素,從而減輕肝臟負擔,有利於黃疸的消退。需要注意的是,《小品方》原方並未記載大黃,後世諸多醫家根據臨牀經驗,在方中加入大黃,以增強其瀉下通便的作用,增強療效。

綜上所述,三物茵陳蒿湯通過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石膏清熱解毒,大黃瀉熱通便,三藥合用,標本兼治,有效地治療了由濕熱壅滯所導致的黃疸,其臨牀應用也得到了歷代醫家的肯定。 方中各藥物互相配合,發揮各自的功效,共同達到治療黃疸的目的,體現了中醫配伍的精妙之處。 不同的醫家根據臨牀經驗,在劑量和組方上會有微小的調整,但其基本治療原理是一致的。

傳統服藥法


茵陳蒿1把,梔子24枚,石膏1斤。
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以猛火燒石膏,令正赤,投湯中,沸定取清汁。適寒溫,服1升。自覆令汗出周身遍,以溫粉粉之則愈。若不汗,更服1升,汗出乃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若是寒濕所致的黃疸,則不宜使用。
  • 本方大黃用量較大,有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若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黃疸黃熱病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三物茵陳蒿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五。 組成:茵陳蒿1把,石膏1斤,大黃2兩。 主治:黃疸,身目皆黃,皮膚曲塵出。

三物茵陳蒿湯, 出處:《外台》卷四引《小品方》。 組成:茵陳蒿1把,梔子24枚,石膏1斤。 主治:黃疸,身目皆黃,皮膚曲塵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