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蒿為茵陳蒿散的組成藥物,其入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利濕:茵陳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功效。它能有效祛除體內濕熱之邪,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疏肝利膽:茵陳蒿能疏肝利膽,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改善肝膽功能,並能緩解肝膽濕熱引起的腹脹、腹痛等症狀。
因此,茵陳蒿的加入,可有效改善濕熱蘊結導致的黃疸、小便不利、腹脹、腹痛等症狀,是茵陳蒿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茵陳蒿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茵陳蒿湯以茵陳蒿為君藥,善於清熱利濕,但對於濕熱蘊結於膀胱,導致小便不利者,單用茵陳蒿則力有不逮。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效,與茵陳蒿相配,可增強利水消腫的作用,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
- 疏通水道:木通入膀胱經,能通利水道,促進小便排出,配合茵陳蒿清熱利濕之效,可使濕熱之邪順利排出體外,達到治療濕熱蘊結、小便不利等症狀之目的。
茵陳蒿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是因為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茵陳蒿湯本身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而梔子則能更進一步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力,並輔助清熱解毒,對於濕熱蘊結、黃疸重症,以及伴有發熱、口苦、煩躁等症狀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此外,梔子入肝經,可以疏肝理氣,配合茵陳蒿湯的利濕作用,更有助於解除濕熱鬱結所致的肝氣鬱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茵陳蒿湯中加入大黃,旨在增強其清熱利濕、瀉火解毒之效。
茵陳蒿擅長清熱利濕,但對於濕熱蘊結於腸胃,導致腹痛、腹瀉等症狀,療效略顯不足。大黃性寒,善於瀉熱通便,可有效促進濕熱排出,並緩解腸胃積熱引起的疼痛。
此外,大黃能增強茵陳蒿的清熱利濕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並可防止濕熱內陷,避免病情加重。
茵陳蒿湯加入石膏,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清熱解暑,利濕退黃:茵陳蒿湯本身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用於治療濕熱黃疸。石膏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退黃之效,與茵陳蒿湯的藥性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清熱利濕,退黃止渴。
- 防止暑熱內侵,加強清熱作用:石膏能清熱解暑,防止暑熱內侵,加重黃疸病情。尤其是夏季濕熱,容易導致濕熱內蘊,石膏的加入,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暑,防止病情的加重。
茵陳蒿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而瓜蔞則以清熱瀉火、利濕通淋之效著稱。
茵陳蒿草善於清泄濕熱,但對於濕熱蘊結於下焦,導致小便不利者,則需輔以利水通淋之品,以助其發揮功效。瓜蔞性寒,能清熱瀉火,利濕通淋,與茵陳蒿草相輔相成,共奏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效。
因此,茵陳栝樓散中加入瓜蔞,旨在增強其利水通淋之功效,促進濕熱排出,達到治癒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茵陳栝樓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黃疸」,屬中醫濕熱蘊結所致之陽黃範疇。黃疸多因濕熱鬱蒸肝膽,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症見身目發黃、小便黃赤。古代醫家以清熱利濕、退黃爲主要治法,茵陳栝樓散即針對此病機而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茵陳(2錢):爲君藥,性苦微寒,專入肝膽脾胃經,能清熱利濕退黃,是治療黃疸要藥,《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 山梔(1錢半)、石膏(2錢):爲臣藥,山梔清泄三焦濕熱,石膏清解氣分實熱,助茵陳增強清熱之力,尤其石膏能除煩渴,適合熱重者。
- 木通(1錢半)、栝樓殼(1錢半):爲佐藥,木通導濕熱從小便出,栝樓殼寬胸化痰、潤腸通便,二者分消濕熱,使邪有出路。
- 大黃(炮,1錢):爲使藥,炮製後瀉下力緩,既能泄熱通腑,又避免過傷脾胃,協同他藥推陳致新。
- 生薑、蔥:爲引藥,生薑和胃降逆,蔥白通陽散結,兼制寒藥傷中之弊。
全方配伍邏輯
以「清熱利濕」爲核心,兼顧「通利二便」:
- 清熱:茵陳、山梔、石膏直折濕熱;
- 利濕:木通導濕下行,茵陳滲濕於外;
- 通腑:大黃、栝樓殼使濕熱從大小便分消。
此方體現「給邪出路」原則,尤適合濕熱並重、二便不利之黃疸,通過多途徑分解病邪,恢復肝膽疏泄功能。
傳統服藥法
茵陳2錢,木通1錢半,山梔1錢半,大黃(炮)1錢,石膏2錢,栝樓殼1錢半。
水2盞,加生薑3片,蔥1莖,煎8分,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栝樓散, 出處:《醫統》卷十八。 組成:茵陳2錢,木通1錢半,山梔1錢半,大黃(炮)1錢,石膏2錢,栝樓殼1錢半。 主治:黃疸。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