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雪湯

飛雪湯

FEI XU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十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膀胱經 11%
胃經 11%
大腸經 11%
脾經 11%
肝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心經 5%
三焦經 5%
腎經 5%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肝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飛雪湯中加入麻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散風寒: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功效。飛雪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麻黃可幫助驅散外感風寒,解除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起到疏風解表的作用。

2. 通利鼻竅: 麻黃能通利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飛雪湯中的其他藥材如辛夷、蒼耳子等也具有通鼻竅的作用,與麻黃配合,能更有效地改善鼻部症狀。

飛雪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飛雪湯多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口渴、汗出等症,石膏可清解內熱,緩解這些症狀。
  2. 止渴生津: 石膏能生津止渴,用於治療熱病引起口乾舌燥、咽喉幹痛等症狀。飛雪湯中加入石膏,可以緩解熱病患者的口渴症狀,補充津液,幫助身體恢復。

飛雪湯中加入芫花,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瀉肺降逆止咳:芫花味辛性溫,具有散寒止咳、宣肺降逆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寒邪客肺、咳嗽氣喘、痰多粘稠等症狀。飛雪湯以治療肺熱咳嗽為主,但若患者兼有寒邪客肺,則可加入芫花以散寒止咳,輔助清熱解毒,提升療效。
  2. 利水消腫通竅:芫花還具有利水消腫、通竅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水腫、胸滿、痰濁、鼻塞不通等症狀。飛雪湯中加入芫花,除了宣肺止咳,更可以幫助利水消腫,疏通肺氣,改善患者胸悶、呼吸不暢等症狀。

飛雪湯中包含大黃,乃因其具有瀉下攻積之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能瀉下熱結,燥濕化痰,對於熱證、實證引起的便祕、腹脹、腹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飛雪湯中加入大黃,旨在藉其瀉下作用,幫助清除體內積熱,改善便祕,達到清熱解毒、通便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飛雪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傷寒衄血數升不住者
此方專治傷寒病程中,鼻腔出血不止(衄血),且出血量多達「數升」的急症。古代醫家認為,傷寒熱邪熾盛,迫血妄行,上衝鼻竅,導致血熱妄行之衄血。此時需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兼散表邪以平衝逆。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麻黃(去根節,3兩)

  • 傳統作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在方中角色:傷寒衄血多因表邪未解,鬱熱上衝所致。麻黃開泄腠理,散表邪而調氣機,使熱邪外透,緩解上衝之勢。古人亦認為「衄乃解」,麻黃助邪從表出,間接止血。

2. 石膏(杵碎,3兩)

  • 傳統作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 在方中角色:直折陽明胃經與肺經熾熱,涼血止血。石膏性寒沉降,與麻黃相配,一散一清,既解表鬱,又降裡熱,共奏「火鬱發之」之效。

3. 芫花(1兩)

  • 傳統作用:瀉水逐飲,外用可刺激局部。
  • 在方中角色:芫花有毒,此方採用「淋囟(顖會穴)」之外用法,通過局部刺激與藥性滲透,引熱下行。其辛烈之性可通竅散結,協助疏通頭部鬱熱,助血歸經。

4. 川大黃(2兩)

  • 傳統作用:瀉下攻積,涼血解毒。
  • 在方中角色:大黃通腑瀉熱,使火熱之邪從大便而出,符合「上病下治」原則。其活血化瘀之效亦可防離經之血留瘀。

治療原理綜論

  1. 表裡分消
    麻黃開表散邪,石膏清裡熱,表裡雙解以斷衄血之源。表邪解則氣機通,裡熱清則血自安。

  2. 降火引血下行
    石膏、大黃沉降瀉火,芫花外用引熱外透,共使亢盛之火熱從二便或體表散泄,緩解血熱上衝之勢。

  3. 局部刺激調血
    以藥液淋囟門(顖會穴),透過外治直接作用於頭部,刺激經絡、收斂止血,配合內服藥的全身調節。

總結

飛雪湯以「清熱為主,散透為輔」,內外合治,針對傷寒衄血屬熱熾血溢者。其組方邏輯體現「火鬱發之」「熱者寒之」的治療思維,外用法更突顯古代急救衄血的獨特思路。

傳統服藥法


麻黃3兩(去根節),石膏3兩(杵碎),芫花1兩,川大黃2兩。
上銼。
以水1鬥半,煮取7升,放冷,披發仰臥,以淋其囟。血住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涼血作用,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牙齦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飛雪湯, 出處:《聖惠》卷十。 組成:麻黃3兩(去根節),石膏3兩(杵碎),芫花1兩,川大黃2兩。 主治:傷寒衄血數升不住者。

飛雪湯, 出處:《外台》卷三十八。 組成:麻黃4兩(去節),石膏2兩(碎),黃芩3兩,芒消4兩。 主治:體赤熱煩悶,口中瘡爛,表裏如燒,痛不能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