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散暑止血湯」中加入大黃,看似矛盾,實則蘊含巧妙的醫理。
大黃性寒,味苦,善於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此方以大黃清熱瀉火,可降低體內熱邪,減少血管充血,從而達到止血目的。同時,大黃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淤血消散,進一步改善出血狀態。
因此,大黃在「散暑止血湯」中,既可清熱解暑,又可涼血止血,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散暑止血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作用。散暑止血湯多用於暑熱傷陰、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生地黃可清熱涼血,降低血熱,緩解出血。
- 滋陰止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能滋陰降火,並有涼血止血之效。散暑止血湯常用於夏季暑熱所引起的出血,生地黃能滋陰降火,緩解暑熱引起的陰虛,從而起到止血的效果。
散暑止血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因其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能清解暑熱,尤其適用於外感暑熱、發熱口渴、神昏譫語等症狀。
涼血止血:石膏入血分,可涼血止血,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如鼻衄、咯血、吐血等,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散暑止血湯中加入石膏,可同時起到清熱解暑和涼血止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暑熱傷陰、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散暑止血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暑邪犯胃,氣逆血溢」之急症,其證候特點如下:
- 暑熱迫血:暑為陽邪,灼傷胃絡,致「狂嘔血塊不止」,血熱妄行之象顯著。
- 氣機窒塞:「氣不得轉」反映暑熱壅滯中焦,升降失常,胃氣上逆而嘔。
- 暑熱熾盛:頭痛如裂、汗出如雨、口大渴、發熱亂叫,均為暑熱內燔,上擾神明,津液外泄之危候。
此證屬「中暑挾血熱」之重症,病勢急迫,故方劑設計以清泄暑熱、涼血止血為核心。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大黃(3錢)
- 瀉熱通腑:導暑熱從腸道而出,釜底抽薪,解「氣不得轉」之壅滯。
- 化瘀止血:性沉降而化瘀滯,止血而不留瘀,適用於熱迫血溢之吐血。
2. 生地(3錢)
- 涼血養陰:清血分熱以止血,兼滋陰生津,緩解暑熱傷津之「口大渴」。
- 協同大黃:防瀉熱傷陰,形成「清-養-通」並行之勢。
3. 石膏(3錢)
- 清氣泄熱:直折陽明暑熱,治「頭痛發熱、汗出如雨」等氣分熾熱證。
- 生津止渴:與生地共緩津液耗傷,標本兼顧。
配伍特點:
- 氣血兩清:石膏清氣分,生地、大黃涼血分,分消暑熱熾盛之勢。
- 動靜結合:大黃通瀉動其瘀滯,生地靜養固其陰血,石膏迅撤其熱。
- 急則治標:針對「狂嘔血塊」之急症,先以瀉火止血為要,非純用斂澀,體現「熱清則血自安」之理。
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暑瀉火」為本,「涼血止血」為標,通過瀉熱下行、涼血滋陰,使暑邪得解、血熱得平、氣機得暢,嘔血自止。適用於暑熱暴烈、體質壯實者,若見虛象則需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大黃3錢,生地3錢,石膏3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中大黃用量較大,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中生地黃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宜服用。
- 本方中石膏有清熱解暑的作用,因此體質虛寒、脾胃虛弱的人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散暑止血湯,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大黃3錢,生地3錢,石膏3錢。 主治:感觸暑氣,暑邪犯胃,一時氣不得轉,狂嘔血塊而不止,頭痛如破,汗出如雨,口大渴,發熱亂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