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煎散

綿煎散

MIAN JI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永樂大典》卷一四九四七引《煙霞聖效方》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0.3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心經 20%
脾經 10%
大腸經 10%
膀胱經 10%
小腸經 10%
腎經 10%
肺經 10%
胃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綿煎散中包含瞿麥,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通淋:瞿麥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綿煎散常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淋痛等症,而瞿麥能有效地促進尿液排出,緩解尿路炎症,改善淋痛症狀。
  2. 清熱解毒:瞿麥亦具清熱解毒之效。綿煎散中,瞿麥可輔助其他藥材,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從而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綿煎散方中包含石膏,主要因其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之效。

石膏味甘寒,入肺、胃經,能清肺胃熱,瀉火解毒。綿煎散主要用於治療熱病高熱,煩躁不安,口渴引飲,或肺熱咳嗽,痰黃粘稠等症狀。石膏的清熱瀉火作用,可有效降低體溫,緩解煩躁,減少口渴。此外,石膏還能清肺熱,化痰止咳,對於肺熱咳嗽患者亦有療效。

因此,綿煎散方中加入石膏,可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作用,達到治療熱病的目的。

綿煎散中包含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止瀉固澀: 赤石脂性澀,味甘,入脾胃經,能收斂止瀉。綿煎散主治脾虛泄瀉,赤石脂能固澀腸胃,減少腸道蠕動,從而達到止瀉目的。
  2. 清熱解毒: 赤石脂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清熱解毒,緩解脾胃濕熱所致的泄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綿煎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記載主治「婦人胎前産後吐血,血運,發虛熱,小便不通,臍腹痛」,其證候範疇涉及血證、熱證、氣機鬱滯與水液代謝異常,推測其病機可能與以下三方面相關:

  1. 血熱妄行:胎前産後陰血耗傷,虛火內擾,迫血上行則吐血,血運(血暈)可能因瘀熱上衝或血虛氣脫所致。
  2. 氣滯水停:「小便不通」與「臍腹痛」並見,提示氣機壅滯(如肝鬱或中焦升降失司),影響膀胱氣化,兼有寒熱錯雜之象。
  3. 風痰擾絡:方中麻黃、南星、僵蠶等藥多具祛風痰、通經絡之效,或針對産後血虛風動或痰瘀交阻之眩暈、腹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1. 麻黃(去節)

    • 辛溫發汗、宣肺利水,傳統亦用於「破癥堅積聚」(《本經》),此處可能取其宣通氣機、開腠理以調暢水道,緩解小便不通與腹痛。
  2. 天麻

    • 息風定驚,針對「血運」之眩暈,風痰上擾者尤宜,與僵蠶協同平肝風、化痰濁。
  3. 紫蘇

    • 辛溫行氣寬中,解鬱止腹痛,兼能解表,助麻黃疏泄表裡之鬱滯,對産後氣滯或外感誘發之症有效。
  4. 南星(油煎赤)

    • 製南星燥濕化痰、祛風解痙,油煎後毒性減而善走經絡,適用於痰瘀阻絡之臍腹痛或血暈。
  5. 僵蠶

    • 祛風化痰、散結通絡,與南星配伍增強息風化痰之力,或改善血運時風痰閉竅之證。

方劑設計邏輯

  • 表裡雙解:麻黃、紫蘇外散風寒/內疏氣滯,針對可能因外邪或氣鬱誘發之熱鬱與水停。
  • 風痰並治:天麻、南星、僵蠶集中平息內風、化解痰瘀,改善眩暈、腹痛等風痰上擾或阻絡之證。
  • 輕清透熱:薄荷煎湯送服,取其辛涼透散虛熱,與麻黃之溫宣形成「火鬱發之」的配伍思路。

可能作用原理

  1. 調暢氣機:通過麻黃、紫蘇宣通三焦,恢復氣血運行,間接止吐血、通小便。
  2. 化痰息風:風痰得化,則眩暈自止;經絡通暢,則腹痛緩解。
  3. 引熱外透:薄荷與麻黃配伍,使虛熱從表而解,避免苦寒傷正,契合「産後宜溫」的治療原則。

特殊用法用意

  • 綿片同煎:可能藉棉纖維吸附藥性,緩釋藥力(類似現代緩釋技術),或取其「綿軟」之性緩和藥味峻烈。
  • 鐵刷散睡前服用:未見原方組成,但「鐵刷」之名暗示其具通滯、散結之效,或加強本方化瘀通絡之功。

綜論

綿煎散以風藥為主體,通過祛風痰、調氣機間接達到止血、退熱、通淋之效,體現中醫「通因通用」「治病求本」的思維。其組方重點不在直接補血或清熱,而是疏通壅滯、化解痰瘀,間接恢復氣血平衡,適用於虛實夾雜、風痰瘀阻之證。

傳統服藥法


麻黃(去節)1兩,天麻半兩,紫蘇半兩,南星(油煎赤)半兩,僵蠶半兩。
退熱。
上為末。
水1盞,藥半錢,綿1片,同薄荷煎湯調服。睡時更煎鐵刷散。無驚,2日進2服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利尿、通經活血的功效,但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排尿困難尿道炎原發性高血壓前列腺增生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胃腸出血吐血肚臍周圍腹痛

相同名稱方劑


綿煎散, 出處:《永樂大典》卷一四九四七引《煙霞聖效方》。 組成:瞿麥、石膏(亂文者)、赤石脂各等分。 主治:婦人胎前産後吐血,血運,發虛熱,小便不通,臍腹痛。

綿煎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吉氏家傳》。 組成:麻黃(去節)1兩,天麻半兩,紫蘇半兩,南星(油煎赤)半兩,僵蠶半兩。 主治:退熱。主治:小兒傷寒,驚風壯熱,面熱,沉困頭痛,不進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