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牡蠣湯

大黃牡蠣湯

DA HUANG MU L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4%
肺經 14%
胃經 12%
肝經 12%
膀胱經 8%
脾經 7%
大腸經 7%
腎經 7%
膽經 4%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牡蠣湯中包含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效。牡蠣性寒,味鹹,善於軟堅散結,可助大黃瀉熱通便。二者合用,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通腑排毒,適用於熱結便祕、腹痛腹脹等症。
  2. 收斂止瀉: 雖然大黃有瀉下之效,但牡蠣也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大黃瀉熱通便後,牡蠣可起到收斂固澀,防止過度瀉下的作用,避免因過度瀉下導致腸胃虛弱。

因此,大黃牡蠣湯中加入大黃,不僅能有效緩解便祕,更能兼顧收斂止瀉,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大黃牡蠣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大黃牡蠣湯主治熱毒熾盛、心煩不寐、口渴便祕等症。黃芩味苦寒,善於清熱瀉火,能抑制心火亢盛,並輔助大黃瀉熱通便,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效果。
  2. 抑菌消炎:黃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並有助於修復腸道黏膜,改善腸道炎症,配合牡蠣的收斂作用,共同達到止瀉固腸、保護腸道的作用。

大黃牡蠣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是為了緩解其燥性。

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津耗氣,而牡蠣性平,收斂固澀,可緩解大黃的燥熱之弊。天花粉則性寒,甘潤生津,能解熱止渴,並可清熱解毒,進一步補足大黃與牡蠣的不足,使藥性更加協調,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達到更好的療效。

大黃牡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大黃苦寒,瀉下力強,牡蠣鹹寒,斂陰止瀉,兩者合用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和副作用的作用,可使大黃、牡蠣的寒性減弱,避免傷及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功效,可以增強大黃瀉熱通便、牡蠣收斂止瀉的功效,使藥效更為協調。同時,甘草還可中和牡蠣的寒性,使其更易於吸收,提高療效。

大黃牡蠣湯在傳統中醫學中被用於治療因肝鬱化熱、血滯不通所導致的諸多症狀,如胸脹痛、月經不調等。方中大黃性味苦寒,能瀉熱通便,破瘀散結;牡蠣咸寒,質重能鎮靜安神,軟堅散結。而加入桂枝則是基於其辛溫之性,能發汗解肌,溫通經脈。桂枝在此方中的作用,不僅可以調和大黃與牡蠣之間的寒涼,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同時也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藥物對病灶的到達率,使大黃的活血散瘀效果更為顯著。此外,桂枝還能引導其他藥物進入特定的經絡,提升整體療效,並緩和肝氣鬱結,達到疏肝理氣的效果。桂枝在大黃牡蠣湯中的應用,充分展現了中醫方劑中藥物相互配合、增效減毒的智慧。

大黃牡蠣湯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滑石性味甘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大黃牡蠣湯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痢疾、腹痛、小便不利等症狀,滑石可配合大黃瀉熱通便,牡蠣收斂固澀,共同達到利水滲濕、瀉熱止瀉的效果。
  2. 清熱解毒:滑石不僅利水滲濕,還能清熱解毒。大黃牡蠣湯中含有大黃、牡蠣等藥物,本身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容易導致腸胃損傷,滑石的清熱解毒功效可緩解藥物對腸胃的刺激,保護腸胃,避免過度瀉下。

大黃牡蠣湯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制約大黃寒涼之性: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及脾胃,而牡蠣性微寒,味甘鹹,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之效。牡蠣可緩解大黃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度瀉下,保護脾胃。

二、增強清熱解毒功效:牡蠣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與大黃搭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尤其適用於熱毒壅盛,濕熱下注所致的腸胃濕熱、腹痛泄瀉等症。

大黃牡蠣湯在傳統中醫學中被用於調理身體,特別是在治療一些與肝膽相關的病症上。該方劑主要由大黃、牡蠣等藥材組成,其中加入人參這一成分,其目的在於補氣固本,增強人體的整體功能。人參作為一味名貴的補益藥材,能夠補充元氣,對虛弱體質有著顯著的改善效果。在大黃牡蠣湯中,大黃與牡蠣主要針對實熱或痰濕之症,而人參則可平衡這些藥物的寒涼性質,防止清熱利濕過程中損傷正氣。此外,人參還能提升機體的代謝能力,促進藥效吸收,使整個方劑的作用更加和緩且持久,達到既治病又養身的效果。因此,在大黃牡蠣湯中加入人參,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攻補兼施的治療原則,使得該方劑在臨床應用中更加全面和有效。

大黃牡蠣湯中加入龍骨,主要考量其鎮心安神固澀止瀉的功效。

龍骨性微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收斂固澀的作用。方中大黃瀉下力強,容易導致心神不安、脾胃虛弱,而龍骨可以鎮心安神,緩解大黃的副作用。此外,龍骨還能收斂固澀,配合牡蠣收斂止瀉,有助於控制腹瀉,避免瀉下過度。因此,龍骨的加入,可以有效提升方劑的安全性及療效。

大黃牡蠣湯中加入藁本,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藁本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功效。方中大黃瀉熱通便,牡蠣滋陰潛陽,但易傷肝氣。藁本加入可解大黃之燥,並協同牡蠣,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防止因瀉熱通便而損傷肝氣,導致疼痛加重。
  2. 引藥下行: 藁本辛溫走竄,能引大黃、牡蠣之藥力下行,直達腸胃,增強瀉熱通便,滋陰潛陽之效,使藥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黃牡蠣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連壯熱,實滯不去,寒熱往來、微驚悸」,乃針對小兒外感熱病遷延未解,兼有裏實積滯與心神不寧之證。

  1. 連壯熱:指持續高熱不退,屬邪熱熾盛於內外,需清熱瀉火。
  2. 實滯不去:反映腸胃積滯未消,可能見腹脹、便秘,需通腑導滯。
  3. 寒熱往來:或為邪鬱少陽、樞機不利,需和解調暢。
  4. 微驚悸:熱擾心神或津傷筋急所致,需鎮驚安神兼顧陰液。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清熱瀉實為主軸

  • 大黃(君藥):瀉下攻積、清泄實熱,針對「實滯不去」之核心病機。
  • 黃芩、栝樓根:清熱燥濕(黃芩)與生津止渴(栝樓根),助大黃解壯熱並防津傷。
  • 滑石、凝水石:清利濕熱,導邪從小便出,與大黃構成上下分消之勢。

二、調和營衛與和解少陽

  • 桂心:辛溫反佐,既防寒涼冰伏邪氣,又合甘草(桂枝甘草湯意)調和營衛,緩解寒熱往來。

三、鎮驚安神兼顧正氣

  • 牡蠣、龍骨、白石脂:重鎮潛陽,固攝心神,針對驚悸;白石脂另可澀腸止瀉,防大黃瀉下過猛。
  • 人參:益氣生津,扶助正氣,防攻伐傷正,適用於小兒稚嫩之體。
  • 消石(芒硝):軟堅散結,助大黃通腑瀉熱,若見便秘可增其效。

四、配伍特點
全方以通下瀉熱為本,輔以和解少陽、鎮靜安神,標本兼顧:

  • 清熱(大黃、黃芩)與利濕(滑石)並行,避免濕熱膠結。
  • 瀉實(大黃、消石)與補虛(人參)同施,防祛邪傷正。
  • 重鎮(牡蠣、龍骨)與辛散(桂心)共存,調暢氣機而安神。

治療原理總結:透過瀉下通腑以祛實滯,清熱利濕以退壯熱,佐以調和營衛、鎮驚安神,適用於小兒熱病夾積滯、兼見心神不穩之複雜病證。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黃芩18銖,栝樓根18銖,甘草18銖,桂心半兩,滑石2兩,牡蠣半兩,人參半兩,龍骨半兩,凝水石半兩,白石脂半兩,消石半兩(1本加紫石英半兩)。
以水4升,煮取1升半,服3合,1日1夜令盡,雖吐亦與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妄想狀態忽冷忽熱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牡蠣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大黃1兩,黃芩18铢,栝樓根18铢,甘草18铢,桂心半兩,滑石2兩,牡蠣半兩,人參半兩,龍骨半兩,凝水石半兩,白石脂半兩,消石半兩(1本加紫石英半兩)。 主治:小兒連壯熱,實滯不去,寒熱往來、微驚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