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龍骨救逆湯中含有龍骨,主要原因如下:
- 固本安神: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鎮靜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用於治療心神不安、驚悸失眠、虛汗盜汗等症狀,有助於穩定患者的病情。
- 收斂止瀉:龍骨能收斂止瀉,對於因脾胃虛弱、氣虛下陷引起的腹瀉有緩解作用。龍骨救逆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虛下陷所致的虛脫症,龍骨的收斂止瀉作用可幫助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
龍骨救逆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陽化氣,回陽救逆: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化氣、回陽救逆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肺,陽氣虛衰導致的發熱、咳嗽、喘息等症狀,桂枝能溫散寒邪,回補陽氣,起到救逆的作用。
二、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 龍骨救逆湯主要針對氣陰兩虛、營衛不和的症狀。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救逆回陽的效果。
龍骨救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龍骨性寒,甘草性甘,味甘性平,可緩和龍骨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胃,使藥性更為平和,更易於服用。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增強龍骨的止咳平喘、安神定驚功效,使其發揮更佳的療效。
龍骨救逆湯中加入茯神,旨在安定心神,寧心安神。茯神味甘、性平,入心、脾經,具有安神益智、健脾寧心之功效。
方中以龍骨、牡蠣鎮驚安神,但恐其峻猛,易傷脾胃,故加入茯神以緩和藥性,健脾寧心,使安神效果更佳,且可避免龍骨、牡蠣過於燥烈,而損傷脾胃之氣。同時,茯神亦可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安神效果,使患者心神安定,病情得以緩解。
龍骨救逆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人參為補氣之要藥,可扶正固本。救逆湯多用於虛脫、氣逆、陽氣不足等情況,人參能補益心脾,提升機體正氣,有助於抵抗病邪,恢復元氣。
其二,人參可與龍骨相配,相輔相成。龍骨性寒,入心經,具鎮驚安神之效,但其寒性較重,易傷脾胃。人參性溫,入脾肺經,可溫補脾胃,協調龍骨寒性,避免寒性過盛,更利於扶正救逆。
龍骨救逆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作用:
- 滋陰潤肺,清熱生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的功效。龍骨救逆湯主治熱病心煩、口渴、汗出、神昏等症,麥門冬可緩解熱邪傷陰所致的津液不足,使心氣得養,神志清醒。
- 配伍龍骨、牡蠣,共奏鎮驚安神之效:龍骨、牡蠣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而麥門冬則能滋陰降火,與二藥合用,可加強鎮驚安神之效,使心神安定,恢復正常。
因此,麥門冬的加入,不僅能緩解熱邪傷陰的症狀,還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鎮驚安神之目的。
龍骨救逆湯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驚安神:牡蠣性寒鹹,入肝、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潛陽斂陰的功效。龍骨救逆湯用於治療驚厥、神志昏迷等症狀,牡蠣可與龍骨、牡蠣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鎮驚安神、穩定心神的效果。
- 固澀止瀉:牡蠣還有固澀止瀉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因驚厥、神志昏迷引起的腹瀉等症狀。在龍骨救逆湯中,牡蠣的加入有助於維持腸道功能,避免因驚厥而導致的體液流失。
龍骨救逆湯中使用蜀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解毒救逆:蜀漆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散瘀止痛的功效。對於外感熱毒、肺熱咳嗽、氣逆喘促等症狀,蜀漆能有效解毒救逆,緩解患者不適。
- 與龍骨相輔相成:龍骨性寒,味甘,入心、肺、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收斂固澀、止汗止血的功效。蜀漆的清熱解毒作用配合龍骨的安神固澀,可更有效地治療熱毒內陷、神志不清、汗出不止等症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龍骨救逆湯】主治「傷寒脈浮,醫以火劫,汗出太過必亡陽,心生狂熱,起卧不安」。此證為外感傷寒初期(脈浮),誤用火法強發其汗(火劫),導致汗出過多、陽氣外亡的變證。其核心病機為:
- 陽氣虛脫:過汗耗傷心陽,陽氣浮越於外,故見「亡陽」。
- 心神失養兼熱擾:心陽受損,陰不斂陽,虛熱內生(「心生狂熱」),加之痰濁擾神,導致「起卧不安」。
此方旨在「救逆」(即挽救誤治後的危重證候),以固脫潛陽、安神定志為主,兼顧益氣養陰。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配伍與功效
主藥:龍骨、牡蠣
- 龍骨(2兩)重鎮安神、收斂浮陽,牡蠣(2兩,燒為粉)潛陽固脫、化痰軟堅。二者相須為用,針對陽氣浮越、心神不寧,為「救逆」之主軸。
- 古代認為「龍骨攝魂,牡蠣安魄」,合用可安定魂魄,改善狂躁、起卧不寧。
輔藥:人參、茯神、麥門冬
- 人參(1兩)大補元氣,固脫生津,挽救亡陽之氣;茯神(1兩)寧心安神,健脾滲濕;麥門冬(2兩)滋陰清熱,養心除煩。三者共奏益氣養陰、安神定志之效,針對汗後氣陰兩傷。
佐藥:桂心、蜀漆
- 桂心(1兩)溫通心陽,助陽氣歸位,避免純鎮潛而抑遏陽氣;蜀漆(1兩,即常山苗)化痰截瘧,古代用於「去胸中痰結」,此處取其滌痰開竅之功,化解熱擾神明的痰濁基礎。
使藥:甘草、生薑、大棗
- 炙甘草(1兩)調和諸藥,益氣和中;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助藥力運行,兼顧脾胃。
(2)配伍邏輯與整體機理
- 潛陽固脫為本:龍骨、牡蠣鎮攝浮陽,人參固氣防脫,共挽亡陽之勢。
- 痰熱並治為標:麥門冬清虛熱,蜀漆化痰濁,針對「狂熱」與「起卧不安」的標症。
- 陰陽互濟為衡:桂心溫陽防過斂,麥門冬滋陰防燥熱,體現「陰中求陽」思想。
(3)與病機的對應關係
- 汗多亡陽→龍骨、牡蠣、人參固脫。
- 心生狂熱→麥門冬清熱,茯神安神,蜀漆化痰熱。
- 起卧不安→龍骨、牡蠣鎮靜,桂心通陽復脈。
3. 總結
【龍骨救逆湯】以「鎮潛固脫」為核心,結合益氣養陰、化痰安神,針對誤汗後的陽氣浮越、心神失守證。其組方嚴謹,標本兼顧,體現中醫「救逆」時「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思維,尤其重視「陽不斂藏」與「痰熱擾神」的交互影響,對後世溫病學派的「斂陰固脫」法亦有啟發。
傳統服藥法
龍骨2兩,桂心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茯神1兩,人參1兩(去蘆頭),麥門冬2兩(去心,焙),牡蠣2兩(燒為粉),蜀漆1兩。
上為粗散。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龍骨救逆湯, 出處:《聖惠》卷十一。 組成:龍骨2兩,桂心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茯神1兩,人參1兩(去蘆頭),麥門冬2兩(去心,焙),牡蠣2兩(燒爲粉),蜀漆1兩。 主治:傷寒脈浮,醫以火劫,汗出太過必亡陽,心生狂熱,起卧不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