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石粉散

寒水石粉散

HAN SHUI SHI FE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4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3%
心經 11%
肝經 11%
脾經 9%
大腸經 9%
膽經 7%
腎經 5%
三焦經 5%
小腸經 3%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膽經
腎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寒水石粉散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寒水石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其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對於熱毒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腸胃炎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止血止痛: 寒水石還具有止血止痛的功效。其能收斂止血,止痛消腫,對於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牙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寒水石粉散中加入寒水石,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的功效,對於相關病症的治療有積極的意義。

寒水石粉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寒水石粉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芒硝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與寒水石粉相互配合,增強清熱解毒效果。
  2. 引藥下行,增強療效: 芒硝具有引藥下行作用,可將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使其藥效更集中,更有效地治療咽喉腫痛等病症。

寒水石粉散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滑石性滑潤,利水消腫。 寒水石粉散以清熱利濕、化石排石為主要功效,滑石能促進水分代謝,利尿消腫,配合寒水石等藥物,更能有效排除體內濕熱,解除水腫。
  2. 滑石性滑,能緩解藥物刺激。 寒水石粉散中含有寒涼藥物,可能刺激腸胃,滑石能潤滑腸道,緩解藥物對胃腸的刺激,避免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寒水石粉散中包含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寒水石粉散主治熱病煩躁、神昏譫語、口渴引飲、小便不利等症。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熱病症狀。
  2. 涼血止血: 寒水石散亦可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等症。石膏入血分,能清熱涼血,並具有止血作用,可幫助改善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症狀。

因此,石膏作爲寒水石粉散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着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寒水石粉散中加入赤石脂,主要是利用其吸附止瀉的功效。

赤石脂性寒,味甘澀,入脾、胃經,具有收斂止瀉、止血生肌、清熱解毒的功效。在寒水石粉散中,赤石脂與寒水石、滑石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有效吸附腸道內過多的水分和毒素,達到止瀉、止血的效果。同時,赤石脂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緩解因濕熱所致的腹瀉。

寒水石粉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瀉: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寒水石粉散主治寒濕泄瀉,木香的燥濕作用可以協助寒水石粉散溫暖脾胃,止瀉止痛。
  2. 行氣止痛: 木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腸胃氣機,緩解腹痛。寒水石粉散中的寒水石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容易造成腸胃氣機不通,而木香的加入可以協同寒水石,達到止瀉止痛的效果。

寒水石粉散中加入甘草,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緩和寒水石之寒性: 寒水石性寒,入膀胱經,善於清熱利濕、止血止痛。但長期服用或體質虛寒者,容易引起脾胃寒涼,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甘草性甘溫,入脾經,能補脾益氣,緩和寒水石的寒性,避免其傷及脾胃。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使寒水石的藥力發揮得更全面。此外,甘草還具有解毒、抗炎的作用,能減輕寒水石的毒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寒水石粉散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利用其瀉熱通便的功效。

寒水石性寒,入肺、胃經,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的功效。而大黃性寒,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作用。

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瀉熱通便的功效,並可緩解寒水石的寒性,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因此,大黃是寒水石粉散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其加入不僅可以增強藥效,還可以提高藥物安全性。

寒水石粉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效。寒水石粉散主治熱病發熱、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腹痛泄瀉等症,黃芩可清熱解毒,緩解這些症狀。
  2. 止血生肌: 黃芩還具有止血生肌之效,可輔助寒水石粉散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

總之,黃芩在寒水石粉散中發揮清熱瀉火、止血生肌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寒水石粉散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川芎,這是因為川芎具有獨特的脈絡調理作用。川芎,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活血化瘀的名藥,能夠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血液流動。寒水石本身屬於寒性藥物,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平肝熄風。而川芎的熱性特點可以用來中和寒水石的寒性,從而達到平衡藥效,避免因寒性過重而引起身體的不適。此外,川芎能夠增強寒水石的療效,特別是在治療由於血瘀引起的疾病時,具有協同作用。在寒水石粉散的方劑中,川芎的加入,使得整個方劑的效果更為綜合且全面,能夠有效調理人體的氣血,提升免疫力,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因此,川芎在寒水石粉散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理論中對於藥物性質互補的深刻理解。

寒水石粉散為一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之方劑,用於治療因內熱過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在該方中,包含了麻黃這一成分。麻黃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其主要功效在於開腠理、散風寒。雖然寒水石粉散主要針對的是熱證,但加入麻黃的目的有二:一是利用其辛散之性質,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藥效的吸收與分布;二是對於因熱邪壅滯而產生的表閉不汗或喘咳等症狀,麻黃可以起到開宣肺氣、解表散寒的效果,使熱邪得以外散,從而達到表裡同治的目的。此外,麻黃還能夠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總體來說,麻黃在寒水石粉散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以及綜合調理的治療思路。

寒水石粉散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牡蠣性微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潛陽的功效。其可平息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煩躁不安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共同達到鎮靜安神的效果。
  2. 軟堅散結:牡蠣還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可化解體內痰飲積聚,有助於緩解胸悶氣短、脅肋脹滿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化痰、散結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寒水石粉散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少小壯熱,不能服藥者」,指小兒高熱不退,且因年幼難以口服湯藥時,可外用以粉劑塗身,藉由皮膚吸收藥性達到退熱效果,屬古代兒科外治法之一。其「壯熱」多指實熱證,伴隨面赤、煩躁、汗出等陽明熱盛或表裡俱熱之象。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清熱瀉火為核心

    • 寒水石、石膏:大清氣分實熱,針對壯熱不退。
    • 芒消(芒硝)、大黃:瀉下通腑,引熱從腸道而解,契合「陽明腑實熱結」之病機。
    • 黃芩:清上焦肺熱,兼瀉火解毒。
  2. 利濕祛濁輔助降熱

    • 滑石:清暑利濕,導熱從小便出,與芒消、大黃形成「二便分消」之勢。
    • 赤石脂:雖主收澀,但配伍利濕藥可防瀉下過猛,兼護脾胃。
  3. 解表透邪與調暢氣機

    • 麻黃:外散表邪,開腠理以助退熱,適用於表邪未盡或熱鬱肌表者。
    • 青木香、芎藭(川芎):行氣活血,疏通氣滯,助藥力布散。
  4. 固護正氣與斂陰

    • 炙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峻烈之性。
    • 牡蠣:潛陽斂陰,防熱盛傷陰,兼安定心神。

邏輯推論:表裡同治,內外分消
此方結合「清氣分熱(石膏、寒水石)」「通腑瀉下(大黃、芒消)」「利濕(滑石)」「解表(麻黃)」四法,體現「給邪出路」的治療思維,使熱從汗、便、尿多途徑外解。外敷用藥時,藥性透過腠理滲入,直接作用於肌表經絡,尤其適合小兒「陽常有餘」之體質,避免口服苦寒藥傷胃之弊。

臨床應用延伸
若壯熱伴隨驚厥,可聯想配伍羚羊角、鉤藤等熄風藥(原方未載);若熱毒偏盛,或可加黃連、連翹。然本方側重「外治退熱」之便捷性,符合古代兒科「簡便效廉」的用藥特點。

傳統服藥法


寒水石、芒消、滑石、石膏、赤石脂、青木香、甘草(炙)、大黃、黃芩、芎藭、麻黃(去節)、牡蠣(熬)各等分。
上搗篩。
以粉1升和藥屑3合,復下篩。以粉粉兒,日3次。熱退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寒水石粉散, 出處:《外台》卷三十五引《崔氏方》。 組成:寒水石、芒消、滑石、石膏、赤石脂、青木香、甘草(炙)、大黃、黃芩、川芎、麻黃(去節)、牡蠣(熬)各等分。 主治:少小壯熱,不能服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