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內塞排膿散

DA NEI SAI PAI N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8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腎經 18%
肺經 17%
肝經 16%
脾經 13%
胃經 6%
膀胱經 3%
大腸經 2%
膽經 1%
心包經 1%
心經
腎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大內塞排膿散」方劑中加入山茱萸,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收斂止血: 山茱萸味酸澀,性微溫,入肝腎經,具有收斂止血之效。方中加入山茱萸,可以幫助收斂潰瘍面,減少膿液滲出,促進傷口癒合。
  2. 補益肝腎: 山茱萸能補益肝腎,對於因肝腎虧虛導致的創傷難以癒合、膿液難以排出等情況,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山茱萸在「大內塞排膿散」方劑中,既能收斂止血,又能補益肝腎,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排膿止痛。

大內塞排膿散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斂肺止咳,固澀止瀉: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其具有斂肺止咳、固澀止瀉的功效。方中加入五味子,有助於收斂肺氣,防止膿液外溢,並能止咳化痰,緩解因肺部感染引起的咳嗽。

二、益氣補腎,生津止渴:五味子亦有益氣補腎、生津止渴之效。方中加入五味子,可補益氣血,增強患者抵抗力,同時能生津止渴,緩解因膿液外溢而引起的口乾舌燥等症狀。

總之,五味子在大內塞排膿散中起到斂肺止咳、固澀止瀉、益氣補腎等作用,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提高療效。

大內塞排膿散中包含茯苓,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能利水滲濕,消腫排膿。膿液的形成與濕熱內蘊有關,茯苓能利水滲濕,將濕熱之邪從體內排出,有利於膿液的排除。

此外,茯苓還具有健脾寧心的作用。膿毒入血,容易傷脾損氣,導致脾胃虛弱,而茯苓能健脾益氣,補氣養血,有助於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

大內塞排膿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促進血液循環: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效。膿瘍形成往往伴隨局部寒凝血瘀,阻礙膿液排出。乾薑可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膿液排出,利於傷口癒合。
  2. 溫陽化氣,增強免疫力:乾薑還具有溫陽化氣、扶正祛邪之效。膿瘍形成往往伴隨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乾薑可溫補脾陽,增強人體免疫力,抵抗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大內塞排膿散」方劑中,使用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化瘀,引導膿液排出: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膿液積聚的傷口,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使瘀血消散,引導膿液順利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2. 滋陰養血,促進組織修復: 當歸不僅能活血化瘀,也能滋陰養血,有助於修復受損組織。在排膿過程中,組織可能受到損傷,當歸可以補充氣血,促進組織再生,加快傷口癒合速度。

「大內塞排膿散」方劑中加入石葦,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

石葦性寒,味甘苦,入肺、膀胱經,能清熱利濕,消腫止痛。對於膿腫瘡瘍,因濕熱內蘊而致者,石葦可以清熱利濕,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同時,其利濕消腫的功效,也能減輕局部紅腫疼痛,改善症狀。

因此,石葦在「大內塞排膿散」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作用,有助於促進膿液排出,改善傷口癒合,治療膿腫瘡瘍。

大內塞排膿散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膽經,能活血行氣,通經止痛,並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對於膿瘍的形成,往往伴隨瘀血阻滯,疼痛難忍,川芎可有效疏通經絡,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加速膿液排出,達到排膿止痛的效果。

大內塞排膿散中使用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具有回陽救逆、溫陽散寒的功效。排膿過程中,體內陽氣虛衰,容易導致寒邪入侵,影響膿液排出。附子溫陽散寒,可以溫煦臟腑,驅散寒邪,促進膿液排出。
  2. 溫經通絡,活血化瘀: 附子溫經通絡,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活血化瘀,有利於膿液的排出。同時,附子還可以溫通經脈,促進藥物有效成分到達病竈部位,發揮更佳的療效。

大內塞排膿散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引導膿液排出: 肉蓯蓉性溫,味甘,具有通便排毒的功效。對於膿液積聚的傷口,肉蓯蓉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加速排泄,達到引流膿液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2. 補益氣血: 肉蓯蓉亦有補腎益精的功效,對於長期傷病或體質虛弱者,可以補充氣血,提升抵抗力,幫助身體更快恢復健康。

「大內塞排膿散」方劑中包含「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引導膿液排出: 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利水消腫之功效。對於膿液積聚之症,巴戟天可溫通腎氣,促進腎臟排泄功能,協助排出膿液。
  2. 扶正祛邪: 膿液積聚往往伴隨身體虛弱,正氣不足。巴戟天補腎氣,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扶正祛邪,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巴戟天在「大內塞排膿散」中起到溫腎利水、扶正祛邪的作用,有助於促進膿液排出,促進傷口癒合。

大內塞排膿散中加入遠志,主要是利用其解鬱消腫止痛的功效。

遠志味甘、性溫,入心、肺經,具有解鬱安神消腫止痛祛痰止咳等作用。對於膿瘍腫痛,遠志可以疏解鬱結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膿液排出,同時緩解疼痛,達到消腫排膿的效果。

此外,遠志還可配合其他藥材,發揮更佳的療效,例如與敗醬草、金銀花等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目的。

大內塞排膿散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滋陰潤燥: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清心除煩、養陰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排膿散為治療癰疽腫毒的方劑,常伴有熱毒熾盛、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症狀,麥門冬可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緩解患者的熱毒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消腫排膿的效果。
  2. 保護肺氣,防止毒邪入肺:癰疽腫毒若不及時治療,毒邪易循經絡上行,侵犯肺臟,導致肺氣受損,出現咳嗽、喘息等症狀。麥門冬可滋陰潤肺,保護肺氣,防止毒邪入肺,減輕病情發展,提高治療效果。

大內塞排膿散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膿瘍形成多因熱毒蘊結,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局部炎症。
  2. 滋陰生津: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生津潤燥,對於因熱毒耗傷津液,導致口乾舌燥、脈細數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有助於整體氣血的恢復。

「大內塞排膿散」方劑中使用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桂枝性溫,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膿瘍形成過程中,由於寒邪凝滯、氣血瘀阻,導致局部疼痛、腫脹等症狀,桂枝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促進血液循環,利於膿液排出。
  2. 扶正祛邪,提高機體抵抗力: 桂枝具有補氣血、益陽氣的作用,可提升機體抵抗力,幫助機體抵抗感染,促進傷口癒合。在排膿過程中,桂枝能夠扶助正氣,減輕邪氣對機體的侵襲,有利於膿瘍的消退。

大內塞排膿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鎮痛止痙、養血柔肝的功效。膿瘍形成過程中,局部組織充血、發炎,患者常伴有劇烈疼痛。白芍能有效緩解疼痛,使患者更加舒適。
  2. 活血化瘀: 白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供血狀態。膿瘍的形成往往伴隨組織充血、瘀血,白芍能幫助消除瘀血,促進膿液排出,加快傷口癒合。

「大內塞排膿散」方劑中使用「菟絲子」的原因,主要在於其補腎壯陽的功效。

菟絲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強筋壯骨的作用。此方治療的疾病多涉及腎虛,例如膿瘡久不癒合、體虛乏力、腰膝酸軟等。菟絲子的加入可以補腎固本,改善腎氣不足,進一步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大內塞排膿散」中包含石斛,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生津止渴: 石斛性微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之效。排膿散旨在清熱解毒,排泄膿液,石斛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主藥發揮功效,同時可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口乾舌燥等症狀。
  2. 滋陰養胃,護胃止痛: 石斛入胃經,具滋陰養胃之效。排膿散往往使用於炎症、感染引發的疼痛,石斛可緩解胃腸道因炎症引起的疼痛,並保護胃黏膜,避免藥物刺激。

總而言之,石斛在「大內塞排膿散」中起著清熱解毒、滋陰養胃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發揮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內塞排膿散」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1. 扶正氣: 人參為補氣藥,具有補脾益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膿瘡多屬氣虛血瘀,抵抗力低下所致,人參能補益正氣,提升機體免疫力,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排膿消腫。
  2. 託毒外出: 人參性溫,可溫陽散寒,助藥力託毒外出。膿瘡形成時,體內毒素積聚,人參可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將毒素排出體外,減輕病情。

總之,人參在「大內塞排膿散」中起到扶正氣、託毒外出的作用,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排膿消腫。

大內塞排膿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方中多用辛、苦、燥烈之藥,容易耗傷正氣。甘草性甘溫,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解毒的功效,可以中和藥物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損傷。
  2.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例如,甘草可以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提高清熱解毒的效果;與一些活血化瘀藥物配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排膿。

主治功效


大內塞排膿散主治功效分析

大內塞排膿散,根據《外臺祕要》及《備急千金要方》所載,主要針對「發背癰腫經年,瘥後復發」的病症。此病症的成因被認為是「大風」或「結氣」滯留體內,導致經脈閉塞,進而於夏季發作,侵襲背部。若久不治療,則會積聚膿血,形成瘡瘍內漏的病理狀態。

本方劑的治療原理,是針對此病機,採取多層次的綜合治療策略:

  1. 扶正固本,補益氣血陰陽:方中人參大補元氣,山茱萸、肉蓯蓉、巴戟天、菟絲子補益肝腎,麥門冬、生地黃、石斛養陰清熱,當歸養血活血,白芍養血調經,這些藥材共同作用,旨在提升患者整體的正氣,改善虛損體質,為驅邪外出提供基礎。

  2. 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乾薑、附子、桂枝溫中散寒,驅散體內之陰寒之邪;當歸、川芎活血行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經脈閉塞之狀況,消除局部瘀滯,為排膿創造條件。

  3. 利水滲濕,清熱解毒:茯苓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濁;石葦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有助於清除瘡瘍之熱毒。

  4. 安神定志,收斂固脫:五味子益氣養陰,固腎止瀉,兼具收斂之功;遠志安神定志,開竅醒腦,有助於改善病程中所出現的精神不振等症狀。

  5. 調理氣機,調和諸藥:甘草既可調和諸藥,又可清熱解毒,能使諸藥協同發揮作用,增強整體的療效。

綜合來看,大內塞排膿散並非單純的排膿解毒之劑,其核心在於通過補益正氣、溫經散寒、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安神定志等多方面協同作用,針對體內虛損、經脈閉塞、毒邪積聚之複雜病機,從根本上扭轉病理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癰腫的最終目的。此方劑不僅能治療發背癰腫,還可作為一種長期調養的手段,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防止癰瘡的復發。

此外,《備急千金要方》還提及其他外治法,如亂髮灰、豬脂敷、醋滓敷、燒灰敷等,這些方法可以與內服方劑配合使用,以加強療效。然此分析僅針對內服藥劑之功效,外治法不在此次討論範圍。

傳統服藥法


山茱萸1分,五味子1分,茯苓1分,乾薑1分,當歸4分,石韋4分,芎窮4分,附子2分,蓯蓉8分,巴戟天8分,遠志8分,麥門冬8分,乾地黃8分,桂心3分,芍藥3分,地膽3分,菟絲子3分,石斛5分,人參5分,甘草5分。
上藥治下篩。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夜1。稍加之。常服,終身不患癰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疏風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排膿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大內塞排膿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二。 組成:山茱萸1分,五味子1分,茯苓1分,乾薑1分,當歸4分,石韋4分,川芎4分,附子2分,蓯蓉8分,巴戟天8分,遠志8分,麥門冬8分,乾地黃8分,桂心3分,芍藥3分,地膽3分,菟絲子3分,石斛5分,人參5分,甘草5分。 主治:發背癰腫經年,瘥後復發。此因大風,或結氣在內,經脈閉塞,至夏月以來出攻於背,久不治,積聚作膿血,爲瘡內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