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瀝散

SHEN L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9%
肺經 19%
心經 17%
肝經 17%
脾經 13%
胃經 5%
膀胱經 3%
膽經 1%
大腸經 1%
心包經 1%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腎瀝散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腎臟水腫,促進體內濕氣排出,有助於改善腎臟功能。
  2. 健脾益氣:茯苓亦能健脾益氣,補中益氣,提升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進一步加強利水滲濕的效果,使腎瀝散整體功效更加全面。

因此,茯苓在腎瀝散中發揮著利水滲濕和健脾益氣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腎臟疾病,提高治療效果。

腎瀝散方劑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腎止遺: 五味子性酸收斂,入肺腎經,能固腎氣,止遺精滑泄等腎虛症狀。腎瀝散主治小便頻數、遺尿、夜尿等腎氣不固之症,五味子有助於收斂腎氣,固攝精氣,改善症狀。
  2. 滋陰生津: 五味子具有滋陰生津之效,有助於滋養腎陰,緩解腎虛所致的口乾舌燥、五心煩熱等症狀。腎瀝散中也包含其他滋陰潤燥的藥材,如生地、麥冬等,五味子與之相配,可加強滋陰效果,使藥效更佳。

腎瀝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腎瀝散為利水滲濕之劑,藥性偏寒,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使藥性更為平和,達到藥效最佳的發揮。

二、 保護脾胃: 利水滲濕藥物常會影響脾胃運化,甘草有健脾益氣之效,可保護脾胃功能,避免因藥性過寒而引起消化不良等副作用。

總而言之,甘草在腎瀝散方中起到了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提高藥效,減少副作用。

腎瀝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化氣,助腎陽:桂枝性溫,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陽化氣、通經活絡的作用。腎陽不足,則腎氣不固,易導致水溼停滯,形成水腫。桂枝溫陽化氣,可助腎陽,促進水溼代謝,緩解水腫。
  2. 疏通經絡,利水消腫:桂枝能通經活絡,疏通膀胱經,促進水液流通,利水消腫。腎瀝散中的其他藥物如茯苓、澤瀉等,也具有利水滲溼的作用,與桂枝協同作用,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效果。

腎瀝散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利水消腫: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利水消腫的功效。腎瀝散主治腎虛水腫,而巴戟天可補腎填精,促進腎氣運化,利水消腫,從根本上改善水腫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腎瀝散中包含其他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藥物,巴戟天與之搭配,可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巴戟天與茯苓、澤瀉等藥物合用,可更有效地利水消腫,消除水腫。

腎瀝散方中包含石龍芮,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消腫、解毒止痛的功效。

石龍芮味辛性溫,入肺、脾、膀胱經。其性溫能散寒,辛能行氣利水,且有解毒止痛的作用。對於腎虛水腫、小便不利、腰膝痠痛等症狀,石龍芮能有效利水消腫、通經活絡、止痛,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石龍芮亦能治療蛇蟲咬傷、跌打損傷等症,配合腎瀝散中其他藥材,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增強療效。

腎瀝散方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通淋: 川牛膝味甘苦性寒,入肝、腎經,具有利水通淋、消腫止痛的功效。腎瀝散主治淋證,以腎氣不足、濕熱下注為主要病機,川牛膝利水通淋,能將體內濕熱之邪排出體外,達到清熱利濕,止痛通淋的效果。
  2. 活血化瘀: 川牛膝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局部血液流通,有利於清除瘀血,減輕腎臟的病變程度。對於淋證患者,由於濕熱下注,可能導致局部瘀血,川牛膝活血化瘀,可以輔助治療淋證。

腎瀝散方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腎固精:山茱萸性溫,味酸,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的功效。腎瀝散主治腎虛滑精、遺尿、小便頻數等症,而山茱萸可補腎固精,收斂止遺,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2. 固澀止瀉:山茱萸亦有固澀止瀉之功,可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滑泄精液,以及脾腎兩虛引起的慢性腹瀉。腎瀝散方中可能因考慮到腎虛兼有脾虛者,加入山茱萸以固澀止瀉,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腎瀝散方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散寒,通利水道: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通利水道的作用。腎瀝散主治水腫,因寒濕凝滯,阻礙水液代謝所致。防風能祛除寒邪,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通利水道,消退水腫的效果。
  2. 調和藥性: 腎瀝散中其他藥物如茯苓、澤瀉等性寒,而防風性溫,能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寒涼過甚,避免損傷脾胃之氣的作用。

總之,防風在腎瀝散中發揮著祛風散寒,通利水道,調和藥性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水腫的效果。

腎瀝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散寒:乾薑性溫,具有溫腎陽、散寒邪的功效。腎瀝散常用於治療腎虛寒證,如腰膝冷痛、小便清長、夜尿頻多等,乾薑能溫煦腎陽,驅散寒邪,改善腎虛寒症狀。
  2. 助藥力:乾薑辛溫,可助其他藥物發揮療效。腎瀝散中往往配伍一些寒涼藥物,如車前子、滑石等,乾薑的溫性可緩解寒涼藥物的寒性,使藥性更平和,且能增強藥物滲濕利水之效。

腎瀝散方中包含細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腎瀝散主治腎虛寒證,如腰膝冷痛、小便不利、陽痿早洩等,而細辛的溫腎散寒之效,可以溫暖腎陽,改善腎虛寒的症狀。
  2. 通利水道: 細辛能通利水道,促進小便的排出。腎瀝散方中,以細辛配合其他利水滲濕藥物,共同發揮利水通淋的作用,對於腎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腎瀝散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益氣: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腎瀝散主治腎虛水腫,而人參可補腎益氣,增強腎臟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改善水腫症狀。
  2. 扶正祛邪:腎虛水腫的病機為腎氣不足,導致水液運化失常,人參補氣益腎,可扶正固本,提升機體抗病能力,同時亦能促進腎臟排泄功能,有利於祛除病邪,達到治病目的。

因此,腎瀝散中加入人參,旨在補腎益氣、扶正祛邪,從根本上改善腎虛水腫症狀,達到治療效果。

腎瀝散方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養胃,益精補腎: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滋陰生津,養胃生津,益精補腎之效。腎瀝散方旨在清熱利濕,化石排石,而石斛的滋陰作用可緩解清熱利濕藥物對胃腎的損傷,同時也能起到補益腎精,促進排石的作用。
  2. 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腎瀝散方中常含有清熱利濕的藥物,如滑石、車前子等。石斛的滋陰作用可以平衡這些藥物的燥性,避免因過於清熱利濕而損傷津液,同時也能協調藥物功效,提高療效。

腎瀝散方劑中加入丹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通利水道: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腎臟周圍的血液循環,利於瘀血的代謝,減輕腎臟的負擔,促進腎臟功能的恢復。
  2.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丹參亦具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效,可緩解因腎臟炎症引起的發熱、疼痛等症狀,促進腎臟炎症的消退。

因此,丹參的加入可有效改善腎臟功能,減輕腎臟疾病的症狀,是腎瀝散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腎瀝散方中包含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肉蓯蓉性溫,味甘鹹,歸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互生,肉蓯蓉補腎精,可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泄、遺精滑精等症狀,與腎瀝散滋陰清熱、利水通淋的功效相輔相成,協同增強療效。
  2. 通淋利水,潤腸通便:肉蓯蓉具有通淋利水的作用,可幫助排出體內濕熱,改善小便不利、淋痛等症狀。同時,肉蓯蓉亦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改善腎虛所致的便祕,促進代謝廢物排出,利於整體康復。

「腎瀝散」方中使用「鐘乳石」的原因主要有二:

  1. 利水通淋: 鐘乳石性寒,味甘鹹,入腎經,具有利水通淋、化石排石的功效。其能將腎臟積存的水分及結石排出體外,有助於改善腎虛引起的腰痛、小便不利等症狀。
  2. 補腎固本: 鐘乳石亦具有補腎固本的作用,可改善腎氣不足所致的腰膝痠軟、耳鳴、盜汗等病症。

因此,將鐘乳石納入「腎瀝散」方劑,不僅能有效治療腎臟相關疾病,更能起到補腎固本之效,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腎瀝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可溫補腎陽,散寒止痛,對於腎陽虛衰、寒邪凝滯所致的腰膝冷痛、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助藥力:附子作為君藥,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例如,與茯苓、澤瀉等藥材配合,可更有效地利水消腫,改善腎臟功能。

因此,附子的加入,不僅可溫補腎陽,更能提升整體方劑的療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腎陽虛衰所致的相關病症。

腎瀝散中加入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益精:菟絲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的功效。腎虛精虧是導致小便頻數、遺精滑精等症狀的重要原因,而菟絲子能溫補腎陽,固攝精氣,改善腎虛引起的泌尿系統問題。
  2. 利水滲濕:菟絲子除了補腎之外,還具有一定的利水滲濕作用,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腎臟水腫,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利水滲濕的功效,達到治療腎病水腫的目的。

腎瀝散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腎瀝散主治濕熱下注、小便不利等症,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濕熱對膀胱的刺激,促進小便通暢。
  2. 滋陰降火: 生地黃能滋陰生津,降火除煩,對於腎陰不足、濕熱內蘊所致的口渴、尿赤、心煩等症,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腎瀝散中加入生地黃,可滋陰降火,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腎瀝散,是一種中藥方劑,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補腎壯陽、補氣益血、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四肢無力、畏寒怕冷、小便頻數、夜尿增多、遺精早洩、陽痿不舉等症狀。

組成:

  •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牛膝:具有多種功效,包括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

  •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 肉蓯蓉: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之效。

  •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 山茱萸: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

  •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肺、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功效。

  • 菟蕬子:具有多種藥理作用的中藥材,包括補腎、益肝、明目、壯陽、止瀉、補虛陰、益精血、充津液、通經絡等。

  •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 巴戟天: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

主治:

  • 虛弱勞累,容易生病。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10-15克,一日2次。

禁忌:

  • 孕婦禁用。

注意:

  • 本品不宜久服,以免引起上火。

總結:

中藥方劑「腎瀝散」,主要成分是:茯苓,五味子,甘草,桂枝,巴戟天,石龍芮,川牛膝,山茱萸,防風,乾薑,細辛,人參,石斛,丹參,肉蓯蓉,鐘乳石,附子,菟蕬子,生地黃。主治功效是:虛弱勞累,容易生病。

傳統服藥法


防風5分,黃芩5分,山茱萸5分,白蘞5分,厚朴(炙)5分,芍藥5分,署預5分,麥門冬(去心)5分,天雄(炮,去皮)5分,甘草(炙)5分,獨活1兩,菊花1兩,秦艽1兩,細辛1兩,白朮1兩,枳實(炙)1兩,柏子仁1兩,當歸7分,芎藭7分,菟絲子7分,蓯蓉7分,桂心7分,石斛2兩,乾薑2兩,人參2兩,鐘乳(研)1兩,蜀椒(汗,去目及閉口者)1兩,附子(炮,去皮)1兩,白石英1兩,烏頭3分(炮,去皮),羊腎1具,黃耆2兩半。
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每日2次;加至2匕,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腎瀝散具有補腎益精、強腰膝、固精止遺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相關疾病


肺結核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骨質疏鬆症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腎瀝散,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羖羊腎1具(陰乾),茯苓1兩半,五味子1兩,甘草1兩,桂心1兩,巴戟天1兩,石龍芮1兩,牛膝1兩,山茱萸1兩,防風1兩,乾薑1兩,細辛1兩,人參5分,石斛5分,丹參5分,蓯蓉5分,鍾乳粉5分,附子5分,菟絲子5分,乾地黃2兩。 主治:虛勞百病。

腎瀝散,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防風5分,黃芩5分,山茱萸5分,白蘞5分,厚朴(炙)5分,芍藥5分,薯蕷5分,麥門冬(去心)5分,天雄(炮,去皮)5分,甘草(炙)5分,獨活1兩,菊花1兩,秦艽1兩,細辛1兩,白朮1兩,枳實(炙)1兩,柏子仁1兩,當歸7分,川芎7分,菟絲子7分,蓯蓉7分,桂心7分,石斛2兩,乾薑2兩,人參2兩,鍾乳(研)1兩,蜀椒(汗,去目及閉口者)1兩,附子(炮,去皮)1兩,白石英1兩,烏頭3分(炮,去皮),羊腎1具,黃耆2兩半。 主治:五勞,男子百病。

腎瀝散,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羊腎1具(陰乾),厚朴1兩,五味子1兩,女萎1兩,細辛1兩,芍藥1兩,石斛1兩,白斂1兩,茯苓1兩,乾漆1兩,礬石1兩,龍膽1兩,桂心1兩,川芎1兩,蓯蓉1兩,蜀椒1兩,白朮1兩,牡荊子1兩,菊花1兩,續斷1兩,遠志1兩,人參1兩,黃耆1兩,巴戟天1兩,澤瀉1兩,萆薢1兩,石龍芮1兩,黃芩1兩,山茱萸1兩,乾薑1兩半,附子1兩半,防風1兩半,菖蒲1兩半,牛膝1兩半,桔梗2兩半,薯蕷2兩,秦艽2兩。 主治:男子五勞、七傷、八風、十二痹,無有冬夏,悲憂憔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