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雄丸

TIAN XI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九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46)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9%
肝經 26%
肺經 17%
心經 9%
膀胱經 8%
脾經 5%
大腸經 2%
腎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天雄丸中包含天雄,主要是因為天雄具有以下兩個藥理作用:

  1. 祛風濕、止痛: 天雄性溫熱,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痛、肢體麻木、筋骨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溫陽補腎: 天雄亦可溫陽補腎,對於腎陽不足、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天雄丸中包含天雄,是基於其祛風濕、止痛和溫陽補腎的藥理作用,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天雄丸中含有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溫陽助陽: 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溫陽助陽的功效,可改善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畏寒肢冷等症狀。天雄丸本身也具有溫陽補腎的作用,鹿茸的加入可以增強其補腎壯陽的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
  2. 助藥力,提升藥效: 鹿茸為貴細藥材,性峻,能提升藥效,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功效。天雄丸中其他藥材如天雄、附子等,性寒,鹿茸的加入可以起到調節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導致脾胃不適。

天雄丸中包含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腎壯陽: 菟絲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可與天雄丸中其他藥物如天雄、附子等相輔相成,增強其溫陽補腎的效果,治療陽虛、腎虛等症。
  2. 改善虛損: 天雄丸中多用辛熱藥,易傷陰耗氣,菟絲子性平和,可緩解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保護元氣,避免藥物過於燥烈。

天雄丸方劑中包含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腎益精,強壯筋骨: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歸腎、肝經,具有補腎益精、強壯筋骨之效。天雄丸以天雄、附子等溫熱之品爲主,易耗傷精氣,而肉蓯蓉可起到補腎益精,緩解藥性燥烈之弊。
  2. 通便潤腸,行氣活血: 肉蓯蓉亦具有通便潤腸、行氣活血之功。天雄丸主治風寒溼痹,常伴有肢體沉重、關節疼痛等症,而肉蓯蓉可通便潤腸,使藥性更易下達病所,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天雄丸方劑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天雄丸主治風寒濕痺,四肢疼痛,瘙癢難忍,羌活可助其散寒止痛,緩解痺痛和瘙癢症狀。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天雄丸中含有多種藥物,如天雄、附子等,性溫燥,易傷津液。羌活性較平和,能協調藥性,防止燥熱傷陰,並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天雄丸中的[山茱萸],主要用於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山茱萸具有補腎益精的作用,能夠改善因腎虛引起的症狀,如腰膝酸軟、性功能障礙等。它還能夠養肝明目,對於改善視力有良好效果。山茱萸的加入能夠增強[天雄丸]的療效,提升整體健康。

天雄丸方劑中加入覆盆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精:覆盆子味甘酸,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固精止遺的作用。天雄丸主治腎虛陽痿、遺精滑泄等症,覆盆子的加入有助於補腎固精,增強藥效。

2. 溫陽助陽:覆盆子性溫,可溫補腎陽,與方中其他溫陽助陽藥物如天雄、附子等協同作用,加強溫腎壯陽之效,提高治療效果。

因此,覆盆子在中藥方劑天雄丸中,起到補腎固精、溫陽助陽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天雄丸」中的巴戟天,具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的作用。巴戟天能夠幫助改善腰膝酸軟、腰背疼痛等症狀,與天雄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補腎壯陽效果。

天雄丸方劑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之效。天雄丸主治肺虛久咳,氣喘乏力,若單以天雄等辛溫藥物燥熱,易傷津液,而五味子可起到滋陰斂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使藥性更平和。
  2. 固腎益精: 五味子具有固腎益精之效,可補益腎氣,防止天雄丸辛溫藥性耗傷腎精,維持人體的元氣。

因此,五味子在中藥方劑天雄丸中起到平衡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滋陰斂肺、固腎益精的作用,使療效更佳。

天雄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天雄丸主治陽虛寒凝之證,而桂枝性溫,能溫陽散寒,助天雄、附子等溫陽藥物增強驅寒之力,使寒邪散去,恢復陽氣。
  2. 調和藥性: 天雄丸中藥性偏溫燥,桂枝性溫和,加入桂枝可調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使藥效更加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桂枝的加入,不僅增強了天雄丸的溫陽散寒功效,也使藥性更加和緩,提高了藥物安全性。

天雄丸的組成中,包含石龍芮,其原因主要有二:

  1. 增強祛風濕之力: 石龍芮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解毒之效。與天雄丸中的其他藥物如天雄、附子等,共同發揮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作用,治療風濕痺痛等症。
  2. 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石龍芮與天雄、附子等藥物相配伍,可相互促進,增強藥效。石龍芮的辛溫之性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加強藥物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天雄丸方劑中加入石南葉,主要原因有二:

  1. 增強補腎壯陽功效: 石南葉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溫陽補腎、強壯筋骨的作用,與天雄丸中其他補腎壯陽藥材如肉桂、附子等相輔相成,提升藥效,增強溫補腎陽的力量。
  2. 協調藥性,減少毒性: 石南葉味甘苦,性溫,能緩解天雄丸中附子等藥材的毒性,起到協調藥性、減少副作用的作用,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天雄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是考量其活血通絡、引藥下行的功效。

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通經絡,緩解經絡阻滯。天雄丸主要針對腰膝痠痛、風濕痹痛等症狀,而川牛膝能引導藥物深入病竈,疏通經絡驅散寒濕,達到治療痺痛的效果。

天雄丸方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天雄毒性: 天雄性烈,容易傷及脾胃,引起嘔吐、腹瀉等症狀。防風性平,味辛甘,入肺經,具有解表散風、止痛止痙的功效。加入防風,可以緩解天雄的毒性,減少其對脾胃的刺激。
  2. 增強藥效: 天雄丸主要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防風能夠散風寒,通經絡,與天雄合用,能夠更好地祛風散寒,通絡止痛,增強藥效。

總之,天雄丸中加入防風,既可以緩解天雄的毒性,又能增強藥效,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

天雄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為了 滋陰降火

生地黃味甘苦寒,入心、肝、腎經,具有 清熱涼血、滋陰生津 的功效。天雄丸中含有雄黃等溫燥之品,容易耗傷陰液,而生地黃可以 滋補陰液,平衡藥性,避免燥熱之氣傷及內臟。同時,生地黃還可以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減輕雄黃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保障患者安全。因此,生地黃在緩解藥物燥熱之性,保護患者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天雄丸》主治功效分析

《天雄丸》在古代醫籍中記載甚多,其組成與主治功效也因應不同病症而有所調整。以下將綜合分析各古籍記載,歸納《天雄丸》之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一、虛勞羸瘦,陽氣不足,陰痿,小便數

此為《天雄丸》之核心主治功效,見於《雞峯普濟方》。其組成為:天雄、鹿茸、菟絲子、肉蓯蓉、羌活、山茱萸、覆盆子、巴戟天、五味子、桂心、石龍芮、石南葉、牛膝、防風、熟乾地黃。

  • 治療原理:
    • 溫補腎陽: 方中以天雄為主藥,峻補元陽,溫暖下焦,配合鹿茸、肉蓯蓉、巴戟天、山茱萸等溫腎壯陽之品,能有效改善腎陽不足所致的虛勞羸瘦、陰痿、小便頻數等症狀。
    • 益精填髓: 菟絲子、熟乾地黃、覆盆子等滋陰補腎,益精填髓,有助於改善因腎精虧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症狀。
    • 祛風除濕,通利經絡: 羌活、防風、牛膝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能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體痹痛、關節不利等症狀。
    • 固澀收斂: 山茱萸、五味子等酸澀收斂,能固攝腎精,改善小便頻數、遺精等症狀。
    • 調和氣血: 桂心溫通經脈,調和氣血,有助於藥力發揮,並改善肢體寒涼等症狀。

二、其他主治功效

根據不同古籍記載,《天雄丸》尚有以下主治功效:

  • 風寒濕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 (《奇效良方》) 以天雄、附子、官桂、乾薑、防風等組成,重在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 腎瘧:(《聖濟總錄》) 以天雄為主,配伍多種藥材,意在溫補腎陽,祛除寒濕,截斷瘧疾。
  • 筋骨拘急,脅下痛不可轉側:(《聖濟總錄》) 以多種溫經通絡,行氣止痛藥物組成,旨在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緩解筋骨拘急疼痛。
  • 風瘙癮疹,心中煩悶:(《聖濟總錄》) 以祛風除濕,清熱涼血藥物組成,意在祛風止癢,清熱除煩。
  • 膽虛生寒,氣溢胸膈,頭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嘔宿水:(《聖濟總錄》) 以溫膽化痰,理氣降逆藥物為主,意在溫膽祛寒,理氣化痰,降逆止嘔。
  • 腎藏虛積冷氣,攻心腹疼痛,少力、行步難,不思飲食:(《聖濟總錄》) 以溫補腎陽,散寒止痛,健脾益氣藥物組成,意在溫腎散寒,健脾益氣,改善虛弱症狀。
  • 賁豚氣上下攻走疼痛:(《聖濟總錄》) 以溫陽散寒,降逆平衝藥物為主,意在溫腎散寒,降逆平衝,緩解氣逆疼痛。
  • 虛損諸病,大補益元臟:(《聖濟總錄》) 以多種補益氣血,滋陰壯陽藥物組成,意在全面調補臟腑,改善虛損諸症。
  • 虛勞水臟久憊,腰膝疼冷,筋骨無力,夢寐不安,陽道劣弱,面色萎黃,飲食不得,日漸羸瘦:(《雞峯普濟方》) 此方組成藥材眾多,涵蓋溫補腎陽,益精填髓,健脾益氣,養心安神等功效,意在全面調理虛勞諸症。
  • 風虛腦重,四肢拘急,骨節疼痛:(《聖濟總錄》) 以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活血止痛藥物為主,意在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 陽虛陰盛痹氣,身寒如從水中出:(《聖濟總錄》) 以溫陽散寒,祛濕通絡藥物為主,意在溫陽散寒,祛濕通痹。
  • 虛勞下焦冷氣,少腹疼痛,小便滑數:(《聖濟總錄》) 以溫腎散寒,固澀縮尿藥物為主,意在溫腎散寒,固澀止遺。
  • 筋虛極,善悲色青,感於寒濕,則筋不能動,十指爪皆痛:(《聖濟總錄》) 以溫補肝腎,祛風除濕,溫經通絡藥物為主,意在溫補肝腎,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 補暖元臟,添益精氣,利腰腳,強筋力:(《奇效良方》) 以溫腎壯陽,益精填髓藥物為主,意在溫補腎陽,強筋壯骨。
  • 腎氣不足。體重無力。腰背強痛。腳膝痠疼。耳目不聰。忽忽喜忘。悲恐不樂。陽氣虛弱。小便失精:(《太平聖惠方》) 以溫補腎陽,益精填髓,強筋壯骨,養心安神藥物為主,意在全面調理腎虛諸症。
  • 傷寒夾勞。羸瘦。或時憎寒。臥則汗出。手足時顫。頰赤面黃:(《太平聖惠方》) 以溫補氣血,扶正祛邪藥物為主,意在調理傷寒後虛勞諸症。
  • 風濕痹。手足攣急。皮膚不仁:(《太平聖惠方》) 以祛風除濕,溫經通絡藥物為主,意在祛風散寒,通絡止痙。
  • 癱瘓風。肌肉緩弱。手足不遂。言語謇澀。心神不安:(《太平聖惠方》) 以補益氣血,祛風通絡,活血化瘀,寧心安神藥物為主,意在補益氣血,通經活絡,改善癱瘓諸症。

總體而言,《天雄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溫補腎陽,益精填髓,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調和氣血等方面。通過針對不同病症調整藥材組成,可以達到治療多種虛勞、痹症、腎虛等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人參1兩(去蘆頭),防風1兩(去蘆頭),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微黃),遠志1兩(去心),牡蠣2兩(燒為粉),薯蕷1兩,澤瀉1兩,牛膝1兩(去苗),黃芩1兩(銼),五味子3分,山茱萸3分,肉蓯蓉1兩(酒浸一宿,銼,去皴皮,炙乾),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熟乾地黃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以薑、橘湯送下。
方中黃芩,《普濟方》引作「黃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陰過度,導致陽氣過盛。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瘧疾腦中風麻痺容易流眼淚半身不遂遺精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嗜眠症(嗜睡症)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天雄丸, 出處:《雞峰》卷九。 組成:天雄2兩,鹿茸2兩,菟絲子2兩,肉蓯蓉2兩,羌活2兩,山茱萸2兩,覆盆子1兩,巴戟1兩,五味子1兩,桂心1兩,石龍芮1兩,石南葉1兩,牛膝1兩半,防風1兩半,熟乾地黃2兩。 主治:虛勞羸瘦,陽氣不足,陰痿,小便數。

天雄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三引《指南方》。 組成:天雄半兩,枳實半兩,橘皮半兩,甘遂1分,牽牛(酒浸1宿,煮令熟,即去酒,控乾再炒,取起)1分,連皮大腹子1兩(酒浸1宿,炒乾)。 主治:瀉氣散寒。主治:脾脹。膚脹。皮膚殼殼然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之沒指,陷而不起,腹色不變,大小便如故。

天雄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麻黃1兩(去根節),天麻1兩,桂心1兩,天南星1兩(炮裂),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羌活1兩,膩粉半兩,乾蠍1兩(微炒),麝香1分(細研),朱砂1兩(細研,水飛過),牛黃1分(細研),雄黃半兩(細研),防風1兩(去蘆頭)。 主治:急風。筋脈拘急,口面喎斜。

天雄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二十一。 組成: 天雄丸(《奇效良方》卷二十一。)出處:《奇效良方》卷二十一。組成:天雄(炮裂,去皮臍)2兩,肉蓯蓉(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2兩,雀卵49枚,破故紙(酒浸)1兩,雄蠶蛾(隔紙微炒)1兩,菟絲子(酒浸3日,曝乾,别搗爲末)1兩。主治:補暖元臟,添精益氣,利腰腳,強筋力。 。 主治:補暖元臟,添精益氣,利腰腳,強筋力。

天雄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天雄1兩(半兩生用,半兩炮裂,去皮臍),天南星半兩(炮裂),白附子半兩(1半生用,1半炮裂),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天麻半兩,乾蠍半兩(生用),羌活半兩,白花蛇肉1兩(酒浸,炙令黃),川芎半兩,白僵蠶半兩(生用),桂心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白鮮皮半兩,甘菊花半兩,木香半兩,巴豆1分(生,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朱砂1分(細研),雄黃1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 主治:攤緩風。肌肉緩弱,手足不遂,言語謇澀,心神不安。

天雄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天雄3分(炮裂,去皮臍),人參半兩(去蘆頭),丹參半兩,沙參半兩(去蘆頭),白花蛇1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羚羊角屑半兩,川芎半兩,白僵蠶3分(微炒),獨活半兩,防風3分(去蘆頭),牛膝3分(去苗),萆薢半兩(銼),麻黃3分(去根節),甘菊花半兩,天麻1兩,桂心3分,當歸半兩,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乾蠍半兩(微炒),蟬殼半兩(微炒),細辛半兩,白蒺藜半兩(微炒,去刺),仙靈脾3分,白附子3分(炮裂),蔓荊子半兩,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麝香3分(細研)。 主治:柔風。皮膚虛緩,四肢不收,或時頑痹,腰腳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