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腎膃肭臍丸方劑中包含補骨脂,主要基於其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
補骨脂性溫,味辛,歸腎、脾經。其具有溫腎壯陽之效,可改善腎陽虛所致的腰膝痠軟、畏寒肢冷、陽痿早泄等症狀。同時,補骨脂亦能散寒止痛,對於腎虛引起的腰痛、腹痛、寒性腹瀉等也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補骨脂加入補腎膃肭臍丸,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進而改善腎虛所致的各種病症。
補腎膃肭臍丸方劑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通淋,引藥下行: 川牛膝性溫,味苦,具有利水通淋、引血下行的功效。膃肭臍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小便不利等症狀,而川牛膝可協助藥物下行至腎臟,增強補腎功效,並緩解水腫、利尿通淋。
- 活血化瘀,祛風止痛: 川牛膝還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作用。膃肭臍丸常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腿疼痛,川牛膝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從而減輕疼痛,緩解不適。
補腎膃肭臍丸中包含天雄,主要有以下原因:
- 溫腎壯陽,祛寒止痛: 天雄性溫熱,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祛寒止痛之功效。膃肭臍丸主治腎陽虛寒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泄、小腹冷痛等症,天雄可溫補腎陽,驅散寒邪,緩解這些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 天雄與其他藥材如附子、肉桂等共同作用,形成溫腎壯陽的藥效組合,互相增強藥效,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補腎膃肭臍丸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助藥力達腎: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膃肭臍丸以補腎為主,而脾腎相依,脾健則腎氣旺盛,茯苓健脾利濕,可助藥力更好地到達腎臟,發揮補腎功效。
- 利水滲濕,消水腫: 腎虛常伴有水腫,茯苓利水滲濕,有助於消除水腫,緩解腎虛引起的症狀。同時,茯苓還可促進腎臟排泄廢物,進一步改善腎臟功能。
補腎膃肭臍丸的組成中包含桑螵蛸,其主要原因在於桑螵蛸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桑螵蛸,又稱桑螵蚴,為螻蛄的蟲體,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它的性味甘鹹,溫,具有補腎、壯陽的效果,尤其適用於腎虧導致的陽痿、早洩、精力不足等症狀。此外,桑螵蛸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因此在補腎的方劑中常常被選用。
此外,桑螵蛸中的活性成分能直接作用於腎臟功能,幫助調節內分泌,改善腎臟的生理功能,進而提升整體健康。因此,在補腎膃肭臍丸的配方中,選用桑螵蛸作為重要的組成之一,既符合中醫理論,也能有效地增強方劑的療效,達到滋補強身的目的。
補腎膃肭臍丸方劑中使用楮實,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腎固精: 楮實性甘平,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的功效。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遺精早洩、陽痿不舉等症狀,楮實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 利水消腫: 楮實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浮腫等症狀。腎虛往往伴隨水濕停留,而楮實的利水功效則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浮腫現象。
補腎膃肭臍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基於其固腎澀精的功效。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歸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有效固腎止遺,防止腎氣外泄。此外,五味子還具有滋補腎陰的功效,可改善因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
因此,在補腎膃肭臍丸中加入五味子,可以起到固腎澀精、滋補腎陰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補腎效果。
補腎膃肭臍丸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養胃: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經,具有滋陰生津、清熱潤燥的功效。膃肭臍丸屬於溫補腎陽的方劑,加入石斛可以平衡藥性,避免溫補過度而傷陰。
- 固腎益精: 石斛亦有固腎益精的作用,可以與膃肭臍丸中的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補腎壯陽效果。
綜上所述,石斛的加入不僅平衡了方劑的寒熱屬性,同時也增強了補腎益精的功效,使補腎膃肭臍丸的藥效更為全面。
覆盆子在補腎膃肭臍丸中主要起兩方面的作用:
- 補腎益精: 覆盆子性溫,味甘酸,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的功效。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遺精滑精、早洩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 固澀止瀉: 覆盆子同時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能固澀腸道,止瀉止痢。對於腎虛所致的脾腎氣虛、久瀉不止等症狀也有幫助。
因此,覆盆子在補腎膃肭臍丸中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補腎益精、固澀止瀉等功效,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諸多症狀。
補腎膃肭臍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腎陽、通經絡: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腎為先天之本,與膀胱相表裡,若腎陽虛弱,則易出現腰膝酸冷、小便不利等症狀。桂枝溫腎陽,能改善腎陽虛所致的各種不適,並促進腎氣運行,有助於膀胱氣化功能的恢復。
- 調和營衛:桂枝善於調和營衛,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末梢循環。膃肭臍本屬動物性藥材,性偏寒涼,加入桂枝可以中和其寒性,防止藥性過於偏寒而損傷陽氣,同時也避免藥物寒涼而影響腎陽的溫煦作用。
補腎膃肭臍丸中的菟蕬子,主要是因為它具有補腎、益精的特性。菟蕬子性甘、微溫,主要用於腎虛、腰膝痠痛等症狀。菟蕬子能促進腎氣的生成,有助於增強腎臟的功能,進而改善人體的整體健康狀況。
此外,菟蕬子還具有一定的安神作用,可以調和情緒,減輕焦慮和壓力,間接促進腎的健康。中醫認為腎主藏精,與生殖、成長、發育等密切相關,因此利用菟蕬子來補益腎精,有助於促進腎的精華積蓄,改善身體的虛弱情況。
總之,菟蕬子之所以被納入補腎膃肭臍丸的組成,主要是由於其強大的補腎能力和安神效果,能夠有效支持腎臟的功能,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這也符合中醫養生的理念,強調身體各系統的協調和平衡。
補腎膃肭臍丸中包含鹿茸,主要原因如下:
- 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強筋健骨等功效。其含有豐富的鹿茸膠原蛋白、生長激素、多種氨基酸等,能有效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頭暈耳鳴、失眠健忘等症狀。
- 鹿茸與膃肭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腎壯陽之效。膃肭臍性溫,味甘鹹,入腎經,與鹿茸功效相似,二者合用,可增強補腎之力,更有效地治療腎虛諸症。
補腎膃肭臍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益腎氣,強化身體的潛能。其中,巴戟天作為其主要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巴戟天(Morinda root)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溫補腎陽、增強性功能、改善疲勞等特性。它的辛甘味可以幫助強化腎臟的功能,進而提升人體的基本能量。
此外,巴戟天的成分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調節內分泌系統,對於改善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腰痛、乏力、性功能障礙等,均有良好的療效。綜合來看,巴戟天的添加使得補腎膃肭臍丸在補腎的同時,能夠針對多方面的健康問題提供支援,提升整體的治療效果。因此,選用巴戟天不僅是基於其傳統用途,還考慮到其現代研究的支持。
補腎膃肭臍丸方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降火: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其功效為滋陰降火、涼血止血,能清熱解毒,並能滋養腎陰,緩解腎陰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目眩等症狀。
- 配伍增效: 生地黃與膃肭臍、鹿茸等藥材相配伍,能更好地發揮滋補腎陰、溫陽補腎的功效,達到溫而不燥、滋而不膩的效果。其寒涼之性可中和鹿茸的溫熱之性,避免燥熱之弊,同時亦可促進腎陰的充盈,達到滋陰補腎的效果。
補腎膃肭臍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其補腎壯陽、潤腸通便之功效,與方劑整體補腎益精、溫陽助陽的功效相輔相成。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大腸經,具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的功效。其補腎精血,溫陽助陽,可改善腎虛陽痿、腰膝酸軟、耳鳴目眩等症狀;其潤腸通便,可緩解便祕,促進排毒。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改善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補腎膃肭臍丸方劑中加入磁石,主要考量其鎮心安神與降逆止嘔的功效。磁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腎經,具有鎮驚安神、平肝潛陽、降逆止嘔的藥理作用。
方中膃肭臍性溫燥,易於耗傷心陰,出現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而磁石可以滋陰降火,鎮心安神,緩解膃肭臍的燥熱之性,保護心陰,使心神安寧。此外,磁石還可以降逆止嘔,抑制膃肭臍可能引起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
主治功效
補腎膃肭臍丸 中醫藥方]
- 桂枝: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 補骨脂:補陽、補氣、止瀉、健脾益氣、溫腎壯陽。
- 川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
- 磁石:止咳化痰、安神、平肝息風、止血、止咳平喘、利水消腫。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覆盆子:收斂、固澀、補益肝腎。
- 鹿茸:補腎助陽、益精血、強筋骨、壯筋骨。
- 巴戟天: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
- 石斛: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
- 菟蕬子:補腎、益肝、明目、壯陽、止瀉、補虛陰、益精血、充津液、通經絡。
- 五味子: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 楮實:利水滲濕、健脾胃、清熱利尿、補氣、強筋骨、滋腎、清肝明目、健脾利水。
- 桑螵蛸:澀精止遺、固澀收斂、補氣、補腎、安神、利水消腫。
主治功效:腎臟的精氣衰退,身體瘦弱,皮膚皺黑,腳膝沒有力氣,小便清長而頻繁。
總結:補腎膃肭臍丸,方中諸藥合用,具有補腎壯陽、固精益氣、健脾補血、活血化瘀、溫養臟腑、調經止帶之功效,除可治問於氣虛的五勞七傷外,對於因陽虛或陰氣盛而陽氣不能振作,所致的頭暈、眼花、耳鳴、盜汗、遺精、滑精、不寐、腰痠、腿軟、小便頻數及婦科病證,均有良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腎益精、強腰膝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腎腽肭臍丸,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腽肭臍1兩(微炙),補骨脂1兩(微炒),牛膝3分(去苗),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白茯苓1兩,桑螵蛸1兩(微炙),楮實1兩半(水淘去浮者,曬乾,微炒),五味子1兩,石斛1兩(去根),覆盆子1兩,桂心1兩半,菟絲子1兩半(酒浸3日,曬乾,别杵爲末),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微黃),巴戟1兩,熟乾地黃1兩半,肉蓯蓉2兩半(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乾),磁石1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研,水飛過)。 主治:腎臟氣衰,肌膚羸瘦,面色黧黑,腳膝無力,小便滑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