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腎熟乾地黃丸

BU SHEN SHU QIAN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9%
肝經 19%
心經 14%
脾經 11%
肺經 11%
大腸經 4%
胃經 4%
膀胱經 2%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腎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補腎熟乾地黃丸」方劑中,雖然主藥為熟地黃,但仍包含生地黃,其原因如下:

  1. 陰陽調和: 熟地黃偏於滋陰補腎,而生地黃則偏於清熱涼血,兩者相配,可達陰陽調和之效。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可避免熟地黃滋陰過度而導致濕邪內生,更能促進腎陰的生長。
  2. 協同增效: 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之性,可緩解熟地黃滋陰補腎的燥性,並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藥效更有效地發揮。

因此,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生地黃,不僅能平衡藥性,更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強筋骨之功效。與熟地黃、山藥等藥材配伍,可加強補腎益精的效果,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陽痿早洩等症狀。
  2. 潤腸通便: 肉蓯蓉富含黏液質,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與熟地黃、山藥等滋補藥材配伍,可避免滋補過度而導致便祕,有助於維持機體的正常運作。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磁石,乃取其「鎮心安神,潛陽降火」之效。

磁石性寒,入心、肝、腎經,能平肝熄風,清心降火,鎮驚安神,對於腎陰不足、心火亢盛所致的失眠多夢、心悸不安、頭暈耳鳴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熟乾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而磁石的加入,可有效緩解因腎陰不足導致的心神不寧,進一步提升補腎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 山茱萸性溫,味酸甘,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功效。與熟地黃、山藥等藥物一同配伍,能更好地滋陰補腎,溫陽固澀,適合腎陰虛、腎陽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滑泄等症狀。
  2. 制約熟地黃: 熟地黃性滋膩,容易助濕生痰,而山茱萸則能收斂固澀,防止熟地黃過於滋膩,避免滋生痰濕。兩者相互制約,使方劑更趨於平和,提高療效。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肉桂,是基於其溫腎助陽、引火歸元之效。

熟地黃滋陰補腎,但偏於滋陰,容易導致陽氣不足,寒凝血脈。而肉桂性溫,入腎經,可溫腎助陽,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協同熟地黃補腎,使陰陽調和,腎氣充盈。

此外,肉桂能引火歸元,將腎中精氣引向上行,促進腎陽上浮,進一步增強補腎功效。因此,肉桂在補腎熟乾地黃丸中起到溫陽助腎、協調陰陽的作用,使補腎效果更加顯著。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助腎陽: 附子性熱,味辛,入腎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之功效。腎陽虛者,常表現為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而附子可溫補腎陽,改善腎陽虛所致的症狀。
  2. 協同熟地滋陰: 熟地黃滋陰補血,但性寒,容易損傷陽氣。附子則可以溫陽助腎陽,使腎陽充沛,更好地促進熟地黃滋陰補血作用,達到陰陽調和的效果。

因此,附子在補腎熟乾地黃丸中起到溫陽助腎陽、協同熟地滋陰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補腎熟乾地黃丸為傳統中醫補腎養血之名方,方中並無「地瓜」一藥,可能您誤將「熟地黃」與「地瓜」混淆。「熟地黃」是此方主要成分之一,經炮製後性質溫和,味甘微苦,入肝腎經,能滋補肝腎、填精益髓,為補腎陰、養血之佳品。熟地黃在方中擔任君藥角色,其滋陰補腎之效,可強化腎臟功能,改善因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方中還配伍山茱萸、山藥、茯苓等藥材,共同增強補益效果,調理人體陰陽平衡,達致強身健體之目的。熟地黃之所以被選用,是因其藥性平和,且滋而不膩,長期服用亦不會造成身體負擔,適合於腎虛者調理使用。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川牛膝,是為了引火歸源,通利血脈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經,引血下行的功效。地黃滋陰補腎,但容易滋膩,容易阻礙氣血運行。川牛膝能引地黃之陰補腎精,使藥力直達腎臟,並促進腎氣下行,避免滋陰過度,導致氣血瘀滯,達到補腎而不傷陽的功效。

此外,川牛膝還能通利血脈,改善腎臟供血,進一步促進腎氣生化,增強補腎效果。

補腎熟乾地黃丸為傳統中醫用於滋補肝腎、填精益髓之名方,其中石南葉為一味不可或缺的草本植物。石南葉味苦、性平,歸肝、腎經,具有強壯筋骨、通絡止痛之效。在該方中,石南葉能助熟地黃、山茱萸等主藥滋補肝腎之效更臻完善,尤其針對因腎虛所導致的腰膝酸軟、足痿乏力、頭暈耳鳴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石南葉還可增強人體對寒濕的抵抗力,改善由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整體而言,石南葉在補腎熟乾地黃丸中不僅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滋腎壯腰的作用,還能單獨針對某些病徵進行輔助治療,是此方中一味功效全面、作用精準的藥材。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健脾利濕,滲濕止瀉: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熟地黃滋補腎陰,但容易造成濕氣停滯,茯苓可利濕滲濕,防止藥性過於滋膩,避免脾胃受損,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利用。
  2. 利水滲濕,寧心安神:茯苓還能利水滲濕,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有助於改善腎虛所導致的腰膝酸軟、水腫等症狀。此外,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可以緩解腎虛引起的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瀉腎水,利小便: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瀉腎水的作用。熟地黃滋陰補腎,但容易滋膩,容易導致水濕停滯,而澤瀉可幫助利水滲濕,避免腎陰過盛,維持水液平衡。
  2. 防止滋膩,調和藥性: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等藥材性偏溫潤,容易滋膩,而澤瀉性寒,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滋膩傷脾,防止藥效過於偏溫。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黃耆,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補氣升陽:黃耆性溫,味甘,能補益中氣,提升陽氣,有助於改善腎陽虛所致的腰膝痠軟、畏寒肢冷等症狀。
  2. 固表止汗:黃耆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改善腎氣不足導致的盜汗、自汗等症狀。

因此,黃耆與熟地黃等補腎藥材搭配使用,可達到補腎益氣,固表止汗的效果,全面改善腎虛所致的諸多症狀。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壯陽補腎: 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壯陽補腎、益精填髓、強筋健骨之功效,能溫補腎陽,改善腎虛所致的陽痿、早泄、腰膝酸軟等症狀。
  2. 提高腎臟機能: 鹿茸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能促進腎臟血液循環,改善腎臟功能,提高腎臟的排毒能力,有助於改善腎虛引起的各種病症。

因此,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鹿茸,旨在通過其溫補腎陽、益精填髓的作用,有效提升腎臟功能,達到補腎壯陽的效果。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腎精,助地黃滋陰: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固腎精、斂肺氣、止汗的功效。與熟地黃的滋陰補腎功效相輔相成,能更好地固護腎精,防止精氣外泄,增強補腎的效果。
  2. 斂汗止遺,提高藥效: 五味子能固澀腎氣,治療遺精、滑精等腎虛所致的症狀。同時,五味子也能收斂汗液,減少地黃滋陰補腎過程中可能引起的汗出,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補腎效果。

補腎熟乾地黃丸為傳統中醫補腎養陰之名方,其中石斛作為一味重要藥材,其入方自有深意。石斛,性味甘、微寒,歸胃、腎經,擅長滋陰清熱、養胃生津、壯陽益精。《本草綱目》記載石斛能「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正因其獨特的藥性,能直達腎臟,滋補腎陰,填精益髓,對因腎陰虧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有顯著療效。在補腎熟乾地黃丸中,石斛與熟地黃、山茱萸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一個滋陰補腎、固精填髓的藥方體系,從而達到調理身體、增強體質的目的。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覆盆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覆盆子性溫、味甘酸,入肝、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的作用。與熟地黃、山茱萸等滋陰補腎藥材配合,可加強補腎功效,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滑精等症狀。
  2. 固澀止瀉:覆盆子亦具固澀止瀉之效,對於腎虛引起的遺精滑精、大便溏瀉等症狀,起到輔助治療作用。與熟地黃等藥材共同作用,可加強止瀉效果,使補腎效果更加全面。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智安神,寧心定志:遠志性味苦辛,入心、肺經,具有安神益智,寧心定志之效。補腎熟乾地黃丸主要用於滋陰補腎,但腎虛常伴隨心神不寧、失眠健忘等症。遠志的加入,可協同補腎藥物,改善心神不安,提高睡眠質量。
  2. 疏通心竅,助藥力達腎:遠志性善上行,能疏通心竅,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補腎藥物更好地到達腎臟,發揮滋補腎陰的作用。

補腎熟乾地黃丸的組成中包含補骨脂,主要原因在於補骨脂具有補腎益精、固澀止瀉的功效。本方劑主要是針對腎虛等症狀,補骨脂的加入能進一步強化對腎臟的補益作用。補骨脂能夠促進腎臟的功能,尤其是對於陰虛、精虧的患者,更能有效增強體內的精華。此外,補骨脂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能使腎臟得到更好的滋養,從而提升整體的身體素質。其性溫,有助於改善腎陽虛的狀況,特別適合年長者或體虛者使用。因此,補骨脂的添加,不僅可以增強此方劑的功效,還可以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補腎熟乾地黃丸方劑中加入萆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利濕:萆薢性味甘淡,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利濕的功效。腎虛常伴隨脾虛濕困,萆薢可幫助利水消腫,健脾祛濕,從而改善腎虛所致的諸多症狀。
  2. 通利水道,助腎益精:萆薢能通利水道,促進腎氣運行,並有補益腎精的作用。補腎熟乾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加入萆薢可加強其利水通絡、益腎填精的效果,使補腎功效更顯著。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其補腎壯陽、益精固精的功效。

巴戟天味甘性溫,歸腎、膀胱經,具有溫腎壯陽、補精益氣、利水消腫的作用。其藥性溫和,與熟地黃、山茱萸等藥材搭配,能夠溫腎而不燥,益精而不瀉,有效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遺精滑精、小便頻數等症狀。

同時,巴戟天亦有助於改善因腎虛所致的脾虛水腫,有助於整體調理腎陽不足的情況,提高藥方的療效。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杜仲,主要是因為其補腎壯腰、強筋健骨的功效。

杜仲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之效。其富含杜仲膠,能促進腎臟功能,增強腎氣,改善腰膝酸軟、乏力等腎虛症狀。同時,杜仲還能強健筋骨,治療因腎虛引起的腰腿疼痛、筋骨酸軟等症狀。

因此,杜仲與熟乾地黃丸中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補腎填精、強健筋骨,對於腎虛腰痛、筋骨不力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填精:菟絲子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功效。其能溫補腎陽,填精益髓,對於腎虛精虧、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與熟地黃的滋陰補腎相輔相成,共奏補腎填精之效。
  2. 滋養肝腎:菟絲子也具有養肝明目的功效,能滋養肝腎,改善視力模糊、頭昏眼花等症狀。與熟地黃一同使用,可以更好地滋養肝腎,達到強壯筋骨、延緩衰老的效果。

補腎熟乾地黃丸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固腎精: 龍骨味甘鹹,性平,入腎經,具有固腎精、止遺尿的功效。與熟地黃、山藥等滋陰補腎藥材搭配,能更有效地固本培元,補腎填精,治療腎虛所致的遺精、早泄、腰膝酸軟等症狀。
  2. 安神定志: 龍骨具有安神定志、鎮驚熄風的作用,能緩解腎虛引起的失眠、心悸、健忘等症狀,使補腎效果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補腎熟乾地黃丸 」

  • 適用症狀:腎氣虛弱引起的骨關節疼痛,面色萎黃,腳部冰冷,耳鳴,四肢消瘦,手腳無力,小便次數多,且小便清澈或滑澀。

  • 組成藥材:生地黃,肉蓯蓉,磁石,山茱萸,肉桂,附子,地瓜,川牛膝,石南葉,茯苓,澤瀉,黃耆,鹿茸,五味子,石斛,覆盆子,遠志,補骨脂,萆薢,巴戟天,杜仲,菟蕬子,龍骨,


各藥材功效介紹

  • 萆薢: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利水滲濕、利尿、解毒。

  • 補骨脂: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

  • 川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

  • 磁石:止咳化痰、安神、平肝息風、止血、止咳平喘、利水消腫。

  • 杜仲: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安胎、補腎。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覆盆子:收斂、固澀、補益肝腎。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龍骨:安神止驚、止瀉、止血、健脾胃、澀精止遺、強筋骨。

  • 鹿茸:補腎助陽、益精血、強筋骨、壯筋骨。

  • 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 山茱萸: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石斛: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

  • 菟蕬子:補腎、益肝、明目、壯陽、止瀉、補虛陰、益精血、充津液、通經絡。

  • 五味子: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 遠志: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 地瓜:止血、補氣、清熱解毒、補腎、通便、健脾胃、解毒、活血化瘀、生津止渴和解酒毒。

  • 巴戟天: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


總結

中藥方劑「 補腎熟乾地黃丸 」具有補腎、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利水滲濕、澀精止遺、止血、補益肝腎、益氣生津等功效。主治腎氣虛弱引起的骨關節疼痛,面色萎黃,腳部冰冷,耳鳴,四肢消瘦,手腳無力,小便次數多,且小便清澈或滑澀。臨牀應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切不可自行用藥。

傳統服藥法


熟乾地黃(切,焙)2兩,肉蓯蓉(酒浸,切,焙)2兩,磁石(煅,醋淬)2兩,山茱萸3分,桂(去粗皮)1兩,附子(地裂,去皮臍)1兩,山芋3分,牛膝(酒浸,切,焙)1兩,石南白茯苓(去黑皮)3分,澤瀉3分,黃耆(銼)3分,鹿茸(去毛,酥炙)2兩,五味子3分,石斛(去根,銼)1兩,覆盆子3分,遠志(去心)3分,補骨脂(微炒)2兩,萆薢(銼)3分,巴戟天(去心)3分,杜仲(去粗皮,炙,銼)1兩,菟絲子2兩(酒浸,別搗),白龍骨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耳鳴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衰竭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身體消瘦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補腎熟乾地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 組成:熟乾地黃(切,焙)2兩,肉蓯蓉(酒浸,切,焙)2兩,磁石(煅,醋淬)2兩,山茱萸3分,桂(去粗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山芋3分,牛膝(酒浸,切,焙)1兩,石南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澤瀉3分,黃耆(銼)3分,鹿茸(去毛,酥炙)2兩,五味子3分,石斛(去根,銼)1兩,覆盆子3分,遠志(去心)3分,補骨脂(微炒)2兩,萆薢(銼)3分,巴戟天(去心)3分,杜仲(去粗皮,炙,銼)1兩,菟絲子2兩(酒浸,别搗),白龍骨1兩。 主治:腎虛骨痹,面色萎黑,足冷耳鳴,四肢羸瘦,腳膝緩弱,小便滑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