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瀉丸

ZE XI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2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3%
肺經 17%
肝經 17%
心經 16%
脾經 11%
膀胱經 8%
胃經 3%
大腸經 2%
腎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澤瀉丸中包含澤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消腫退熱: 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消腫退熱的功效。此藥材可有效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消解濕熱,對於濕熱蘊結、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澤瀉丸的組成通常包含多種藥材,澤瀉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更佳的療效。例如,澤瀉與茯苓、豬苓等利水滲濕藥材配伍,可增強利水消腫的作用;與黃柏、知母等清熱燥濕藥材配伍,可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澤瀉丸中加入附子,看似矛盾,實則遵循「寒者熱之」的醫理。

澤瀉性寒,擅長利水滲濕,但容易損傷陽氣。附子性熱,溫陽補火,可溫煦脾腎,防止澤瀉過寒傷陽。

附子溫陽化氣,能助澤瀉利水通淋,並改善因寒濕導致的四肢冰冷、小便不利等症狀。因此,附子與澤瀉相互配合,寒熱相濟,可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

澤瀉丸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其溫陽利水之功效。

澤瀉丸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桂枝性溫,入膀胱經,具有溫陽利水、通經活絡的功效。它能溫陽化氣,促進水液代謝,並可改善寒濕阻滯導致的小便不利。此外,桂枝還可溫通經絡,緩解因寒濕導致的肢體疼痛。

因此,桂枝的加入可增強澤瀉丸溫陽利水的效果,並有助於改善水腫和利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澤瀉丸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其安神益智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遠志味甘、性溫,入心、肺經,具有安心寧神、益智開竅之效。在澤瀉丸中,遠志可以緩解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等症狀,與澤瀉、茯苓等藥材共同作用,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從根本上解決患者水濕停滯、心神不寧的問題。同時,遠志還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提高記憶力,增強患者的整體療效。

澤瀉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通淋,瀉熱除濕: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利水通淋、瀉熱除濕之效。澤瀉丸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濕熱下注等症,川牛膝的加入可以加強利水通淋、瀉熱除濕之力,使藥效更加顯著。
  2. 引藥下行,促進藥力發揮: 川牛膝性溫,善於引藥下行,可以將澤瀉等藥材的藥力引導至下焦,促進利水通淋的功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因此,川牛膝是澤瀉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加入不僅可以增強藥效,同時也能促進藥力發揮,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澤瀉丸中加入人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澤瀉性寒,長於利水滲濕,但易傷脾胃陽氣,故加入人參以補益脾胃之氣。人參性溫,能補氣益脾,並可扶正祛邪,協同澤瀉利水滲濕之效。

此外,人參可提升機體免疫力,抵禦濕邪侵襲,與澤瀉共同作用,達到標本兼治之效。故澤瀉丸中加入人參,既可避免藥性過寒傷脾胃,又能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澤瀉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共奏滲濕之力:澤瀉擅長利水滲濕,但偏於泄腎氣,茯苓則健脾利濕,且能補脾益氣,兩者合用,可互相協調,既能有效利水滲濕,又不傷脾胃,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2. 利水滲濕,兼顧安神:澤瀉丸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諸症,而茯苓除了利水滲濕外,還具有安神寧心之效,可緩解濕熱所致的煩躁不安、失眠等症狀,使療效更加全面。

澤瀉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澤瀉性寒,偏於泄水利濕,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作用。

2. 增強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可以增強澤瀉利水消腫的效果,同時也能緩解澤瀉可能引起的胃脘不適等副作用。

甘草的加入,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使澤瀉丸的整體效果更加協調。

澤瀉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澤瀉丸主治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水腫,腹脹,濕疹等症。牡丹皮加入其中,可協同澤瀉清熱利濕,並解毒消腫,改善水腫和濕疹等症狀。

2. 緩解藥物毒性: 澤瀉丸中含有澤瀉、茯苓等藥材,具有一定的利水瀉濕作用,若單純使用容易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瀉等副作用。牡丹皮性寒,可緩解澤瀉等藥材的寒性,避免其損傷脾胃,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澤瀉丸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澤瀉性寒,入膀胱經,擅長利水滲濕,但長期服用可能寒性過盛,傷脾胃。防風性微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以中和澤瀉的寒性,避免其傷脾胃。
  2. 加強利水功效:防風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與澤瀉的利水功效相輔相成,可以更有效地利水消腫,並改善水濕停滯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因此,澤瀉丸中加入防風,不僅可以調和藥性,更能加強其利水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有效。

對於[澤瀉丸]中的鹿茸成分,鹿茸性味甘溫,具有補腎壯陽、生髓填精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腎虛腰痛、性功能減退等症狀。該方加入鹿茸旨在增強補腎壯陽的作用。

澤瀉丸方中含有杜仲,看似奇特,實則有其道理。杜仲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作用。

澤瀉丸主治水腫、小便不利、腳氣、水臌等症,多由脾腎陽虛、水濕內停所致。杜仲在此方中,一方面可補腎陽,助澤瀉利水消腫;另一方面可強筋骨,配合澤瀉利水,改善水腫所致的肢體沉重、乏力等症。

因此,杜仲加入澤瀉丸中,不僅利於利水消腫,更能兼顧補腎強筋,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澤瀉丸中加入雲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雲母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澤瀉清熱利濕,減輕濕熱所致的症狀。尤其在濕熱蘊結、毒邪內伏的情況下,雲母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毒,配合澤瀉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利水滲濕: 雲母入膀胱經,有促進利水滲濕的作用,與澤瀉的利水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雲母也能緩解濕熱所致的口渴、煩躁等症狀。

對於[澤瀉丸]中的石斛成分,石斛性味甘寒,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口乾咽燥等症狀。該方加入石斛旨在增強滋陰養胃的作用。

澤瀉丸中包含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腎,利水滲濕: 澤瀉丸主治水腫,而山藥性平味甘,能補脾益腎,健脾固腎。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液代謝,山藥補益脾腎,有助於利水滲濕,消除水腫。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澤瀉丸中含有澤瀉等利水滲濕藥,性寒偏涼,容易傷脾胃。山藥性平味甘,能緩解藥性偏寒之弊,保護脾胃,同時滋陰潤燥,協同澤瀉利水消腫,增強療效。

澤瀉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固澀止瀉: 澤瀉丸主治腎虛水腫、小便不利,而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固澀止瀉的作用,可與澤瀉等藥材相輔相成,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並防止因利水過度而損傷腎氣。
  2. 配伍協調,調和藥性: 澤瀉性寒,擅長利水滲濕,但久服易傷陽氣,山茱萸則性溫,能溫補腎陽,與澤瀉相配,可起到寒溫相濟、陰陽調和的作用,避免單用澤瀉所帶來的副作用,提高藥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澤瀉丸方劑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補腎,潤腸通便: 肉蓯蓉味甘性溫,入腎、膀胱經,具有滋陰補腎、潤腸通便之效。澤瀉丸以澤瀉為主藥,性寒利水,長於利水滲濕,但易傷陰耗氣。肉蓯蓉的加入,可補益腎陰,平衡藥性,避免寒涼損傷脾胃。
  2. 協同利水,通淋止痛: 肉蓯蓉能促進腎氣運行,有利於水液的代謝和排泄,與澤瀉利水滲濕作用相輔相成,更有效地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肉蓯蓉還有通淋止痛的作用,能緩解因濕熱下注所致的尿道疼痛等症。

澤瀉丸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壯陽,助澤瀉利水: 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氣固精之效。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以利水滲濕為主。兩藥配伍,寒溫相濟,既能利水消腫,又能補腎固本,使利水效果更佳,且避免寒涼傷腎。
  2. 增強藥效: 巴戟天性溫,能溫煦脾腎,有助於澤瀉利水滲濕,更好地發揮其利水消腫的作用。此外,巴戟天還有補脾益氣的功效,可以輔助澤瀉補益脾腎,改善體虛乏力等症狀。

澤瀉丸方劑中包含五味子,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固腎止瀉:澤瀉利水滲濕,易傷腎氣,而五味子酸斂收澀,可補腎固精,防止澤瀉過度傷腎,並收斂腸胃,止瀉止痢。

二、 調和藥性: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可緩解澤瀉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傷脾胃,並有助於藥性協調,使藥效更佳。

總之,五味子在澤瀉丸中起著重要的輔佐作用,不僅能保護腎氣,更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安全有效。

澤瀉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澤瀉丸主治濕熱內蘊、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生地黃可清瀉濕熱,並滋養陰液,緩解因濕熱所致的口渴、便祕等症狀。
  2. 配伍增效: 澤瀉丸中含有澤瀉、茯苓等利水滲濕藥物,容易耗傷陰液。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緩解這些藥物對陰液的損傷,避免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副作用,同時也能使藥效更趨平和,更利於患者的康復。

主治功效


澤瀉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聖濟總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太平聖惠方》、《醫學綱目》、《丹溪手鏡》、《脈因證治》、《赤水玄珠》、《濟陽綱目》等古籍的記載,澤瀉丸的應用範圍廣泛,其主治功效可歸納如下:

1. 腎虛消渴:《聖濟總錄》明確指出澤瀉丸可「治腎虛燥久消渴不止」,此處的「腎虛」應包含陰陽兩虛,因原文中提到「燥」字,可推斷其偏於陰虛,而澤瀉本身具有利水消腫、降血脂的功效,可針對腎虛導致的津液虧耗,以及水濕代謝失常而引起的消渴症狀。

2. 風驚恐、夢寐不安: 同樣在《聖濟總錄》中,澤瀉丸被用於治療「風驚恐,夢寐不安」。 這裡的「風」可能指肝風內動,導致神志不安,而澤瀉丸中遠志、茯苓等具有安神定驚之效,可共同協調改善相關症狀。

3. 水氣腫滿、喘促咳嗽:《聖濟總錄》記載澤瀉丸可治「水氣腿股腫滿,喘促咳嗽,坐臥不得」。 此處明確指出澤瀉丸可針對水氣上逆、肺氣不利的症狀。 方中澤瀉利水,茯苓滲濕,附子、桂枝溫陽化氣,共同發揮利水消腫、溫化寒濕的作用,以達到改善喘咳、水腫的效果。

4. 蠱病、精氣不守: 《聖濟總錄》提到澤瀉丸可治「蠱病,少腹冤熱而痛,精氣不守,溲便出白」。 此處的「蠱病」可能指濕熱之邪蘊結下焦,導致精關不固、小便異常。澤瀉的利濕清熱功效可發揮作用,搭配其他藥物共同改善此類症狀。

5. 臟腑挾熱,沖發於目:《聖濟總錄》認為「若腑臟挾熱,內熏於肝,沖發於目,使液道熱澀結滯於眥瞼,則成眵?」, ??丸可治此類因內熱上炎導致的目疾。 其中,牡丹皮可涼血退熱,澤瀉利濕清熱,共奏清熱瀉火之效。

6. 消渴、小便數、煩熱、四肢無力: 《太平聖惠方》指出澤瀉丸可「治消中渴不止,小便數,煩熱,四肢無力」。 此與《聖濟總錄》中對消渴的記載類似,都強調了津液虧損與水濕失常在疾病中的關係。方中多味補益藥物,可同時兼顧氣陰的虧耗。

7. 男子五勞七傷: 《太平聖惠方》還記載澤瀉丸可用於治療「男子五勞七傷,四肢無力,膝腰冷痛,夜多小便,面色萎黃,不能飲食」。 此處描述的是典型的虛勞之證,包括了氣血、陰陽的虧虛。澤瀉丸不僅利水消腫,同時具有溫陽、益氣、補虛的功效,可同時兼顧這些問題。

8. 痔漏: 後世醫家將澤瀉丸的應用進一步拓展,如《醫學綱目》、《丹溪手鏡》、《脈因證治》等均記載以蒼朮澤瀉丸治療痔漏。此方以蒼朮、防風為君,具有祛濕、散風的作用,能改善濕熱下注或風邪入侵所致的痔漏。澤瀉本身具有利水消腫的功能,在此處亦發揮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綜上所述,澤瀉丸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利水滲濕,清熱瀉火: 澤瀉為君藥,具有利水滲濕、降血脂的功效,可針對水濕停滯、熱邪內蘊的問題。
  • 溫陽散寒,化氣利水: 附子、桂枝等溫陽藥物,可溫化體內寒濕,推動氣機運行,促進水液代謝。
  • 補益氣血,滋陰潤燥: 人參、遠志、甘草等具有補氣、安神的作用,可針對氣血不足的問題,部分配伍藥物則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如生地。
  • **調和肝脾,安神定驚:**方中部分藥物具備調和肝脾、安神定驚的功效,可針對臟腑失調引起的相關症狀。
  • 活血通絡,散風止痛: 川牛膝、防風等藥物可活血通絡、祛風止痛,改善血脈運行不暢引起的痹痛。

澤瀉丸的組方思路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辨證論治思想,在利水滲濕的基礎上,結合病症的具體表現,配伍相應的溫陽、補益、安神、活血等藥物,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由於不同的醫家對於澤瀉丸的藥味配比和應用有不同看法,故臨床應用時應仔細辨證,方能獲得較佳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澤瀉一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車前子半兩 黃連三分(去須) 牡蠣一兩(燒為粉) 桑螵蛸半兩(微炒) 雞肶胵一兩(微炒) 金箔五十片(研入)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以蠶蛹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澤瀉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溫補腎陽、強壯筋骨、益精填髓的功效,主治男子五勞七傷,四肢無力,腰膝冷痛,夜多小便,面色萎黃,不能飲食。但它也有一些注意事項,例如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壓患者、心臟病患者、肝病患者、腎病患者等不宜服用。此外,服用澤瀉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腳氣病糖尿病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腎絲球腎炎咳嗽頻尿全身性水腫面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澤瀉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澤瀉(銼)1兩,補骨脂(炒)1兩,巴戟天(去心)1兩,五味子1兩,石斛(去根)1兩,芍藥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 主治:蠱病,少腹冤熱而痛,精氣不守,溲便出白。

澤瀉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三。 組成:澤瀉1兩,麥門冬2兩(去心,焙),車前子半兩,黃連3分(去須),牡蠣1兩(燒爲粉),桑螵蛸半兩(微炒),雞肶胵1兩(微炒),金箔50片(研入)。 主治:消中渴不止,小便數,煩熱,四肢無力。

澤瀉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三。 組成:澤瀉1兩,茺蔚子1兩,菟絲子(酒浸,别搗)1兩,石斛(去根)1兩,地膚子1兩,五味子1兩,生乾地黃(焙)1兩,山芋1兩半,細辛(去苗葉)半兩。 主治:臟腑挾熱,衝發于目,津液結滯而成眵(目蔑)。

澤瀉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 組成:澤瀉1分,芫花(醋炒)1分,鬱李仁(湯浸,去皮尖,炒)1分,牽牛子(炒)1分,防己1分,苦葶藶(紙上炒)1分,滑石(研)3分,大戟(銼,炒)3分,海蛤(研)半兩,甘遂(炒)半兩,瞿麥穗半兩,檳榔(銼)半兩。 主治:水氣腿股腫滿,喘促咳嗽,坐卧不得。

澤瀉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九。 組成:澤瀉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五味子1兩,禹餘糧(煅,醋淬7遍)1兩,巴戟天(去心)1兩,當歸(切,焙)1兩,地骨皮(洗,焙)1兩,磁石(煅,醋淬14遍)1兩1分,人參1兩1分,赤石脂1兩1分,韭子1兩1分,白龍骨1兩1分,甘草(炙,銼)1兩1分,牡丹皮1兩1分,生乾地黃(焙)2兩半。 主治:腎虛燥久,消渴不止。

澤瀉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澤瀉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半,遠志3分(去心),牛膝3分(去苗),人參3分(去蘆頭),白茯苓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牡丹3分,防風3分(去蘆頭),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微黃),杜仲3分(去粗皮,炙微黃,銼),雲母粉1兩,石斛3分(去根,銼),薯蕷3分,山茱萸3分,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巴戟3分,五味子3分,熟乾地黃1兩。 主治:男子五勞七傷,四肢無力,腰膝冷痛,夜多小便,面色萎黃,不能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