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甘草丸

DA HUANG GAN C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心經 15%
肝經 14%
脾經 14%
腎經 12%
胃經 11%
膀胱經 4%
大腸經 3%
心包經 3%
膽經 2%
小腸經 1%
三焦經 1%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甘草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對於濕熱內蘊、腸胃積滯、便祕等症,大黃能清熱瀉火,通利大便,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2. 緩解藥性: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功效。與大黃配伍,能減緩大黃的峻猛之性,防止藥性過於強烈而損傷正氣,使藥效更加溫和安全。

大黃甘草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緩和藥性: 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緩解大黃的寒性和峻瀉作用,保護脾胃,避免過度刺激。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調和氣血、解毒止痛的功效,與大黃配伍,可以增強瀉下通便的療效,並減少副作用,使藥效更佳。

大黃甘草丸為中醫常用方劑,主要由大黃、甘草等多種草藥組成,其中加入桂枝,其意涵深遠。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溫通經脈之效。在大黃甘草丸中,大黃苦寒,主攻下瘀滯,而桂枝則能溫通血脉,助其行氣活血,使藥力更易達病所,增強療效。兩者相輔相成,一方面清熱瀉火,一方面溫通脈絡,共同發揮調理腸胃、消積導滯的作用。此外,桂枝還可緩和大黃的峻烈之性,避免損傷正氣,體現了中醫方劑配伍中的“佐使之法”,使整體配方更加平衡,適宜於治療因脾胃虛寒導致的腹滿脹痛、便秘等症狀。

大黃甘草丸為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配伍有道。方中大黃性寒,能瀉熱通便;甘草性平,可調和諸藥,保護脾胃。而加入桔梗,則是取其開宣肺氣、利咽排膿之效。桔梗味辛、苦,性微溫,入肺經,能引諸藥上行至肺,增強方劑對上焦病症的治療效果。在大黃甘草丸中,桔梗不僅有助於清熱解毒,還能平衡大黃之峻下,使藥性更加和緩,適合治療由熱毒壅滯引起的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此三方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瀉火利咽的功效,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

大黃甘草丸為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經典方劑,方中白蘞為一味不可或缺之藥材。白蘞性寒,味苦,歸肺、心包經,擅長清熱解毒,利濕消腫,對熱毒壅盛所致之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有顯著療效。與大黃相配,大黃苦寒降泄,通腑瀉熱,兩者合用,一內清一外散,共奏清熱解毒、瀉火消腫之功。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增強整體療效。此方精妙之處,在於寒熱並用,攻補兼施,使熱毒得清,氣機得調,病癒而無傷正之虞。

大黃甘草丸為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調和脾胃,利濕解毒。方中之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腎經,具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之效。大黃甘草丸中引入茯苓,意在增強方劑的利水功能,輔助主藥大黃的瀉下作用,避免大黃可能引致的傷津耗氣。同時,茯苓之健脾益氣,可補脾胃虛弱,防止長時間使用大黃導致的脾胃損傷。甘草調和諸藥,使整體配方更加協調,確保藥效溫和而不失力道。總體而言,茯苓在大黃甘草丸中扮演著調節水液代謝、保護脾胃的重要角色,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大黃甘草丸為一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調和寒熱,通利二便。方中大黃性寒,善於瀉熱通便,破積導滯;甘草味甘性平,能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加入附子,則是取其辛熱之性,溫陽散寒,補火助陽。附子與大黃一寒一熱,相互制約,使全方既能清熱瀉下,又可溫陽散寒,適用於寒熱錯雜,腹痛便秘之症。此配伍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髓,通過藥物間的相互作用,達到治療目的,彰顯了中醫藥學的智慧與平衡之道。

大黃甘草丸為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調和臟腑,行氣活血。方中大黃苦寒,善於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甘草味甘性平,能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加入川芎,則是取其辛溫之性,長於活血行氣,通經止痛。川芎被譽為「血中之氣藥」,能引血上行,達至頭面,故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等症。在大黃甘草丸中,川芎與大黃相配,一升一降,既增強了方劑活血化瘀之力,又兼顧了行氣寬胸之效,使得整體配方更加完善,適用於多種因氣滯血瘀所導致的病證,如脘腹脹滿、月經不調等,從而達到調理身體,恢復健康的目的。

大黃甘草丸為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由大黃、甘草與阿膠組成,三者相輔相成,共奏清熱瀉火、止血之效。阿膠,性味甘平,入肝、肺、腎經,善於滋陰補血、潤燥止血,為方中要藥。大黃性寒,具強烈瀉下作用,可清腸胃積熱;甘草調和諸藥,並緩和大黃之峻猛。阿膠在方中,既可滋養陰血,防止大黃過度損傷正氣,又能增強其止血效果,使方劑在清熱瀉下之餘,兼顧保護脾胃,避免造成身體虛弱。此三方配合,適合治療熱結血瘀所致的便血、吐血等症狀,達到病去而不傷正的效果。

大黃甘草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主要針對濕熱內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黃疸、腹脹、小便不利等。其組方精妙,其中澤瀉的應用至關重要。澤瀉味甘淡,性寒,歸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泄熱的功效。在大黃甘草丸中,澤瀉與大黃相輔相成,大黃清熱瀉火,澤瀉則增強了方劑的利尿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調理水液代謝,使濕熱之邪得以順利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此外,澤瀉還能平衡方中其他藥物的寒熱屬性,使整體藥效更為和諧,適宜於治療因濕熱所致的各類病證。

大黃甘草丸為一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調和腸胃,通利大便。其中,防風作為一味重要藥材,其性味辛溫,歸肝、脾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之功。在方中加入防風,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疏散風邪之力,還可協同大黃的瀉下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避免大黃單獨使用可能引發的腹痛等副作用。防風在此處猶如舟楫,載藥下行,確保了藥力的順暢運行,同時減緩了藥物對腸胃的刺激,實現了攻補兼施、標本兼治的治療原則,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

大黃甘草丸為一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調和脾胃,利濕清熱。方中之山藥,性平味甘,歸脾腎經,為補益之要藥。山藥富含黏液質與澱粉,可滋補脾腎,增強消化吸收功能,尤善於治療脾虛所致之食少便溏。與大黃之苦寒瀉下,甘草之甘溫和中相配,三者協同作用,既可清肅腸胃之實熱,又能顧護中焦,避免苦寒傷胃之弊。山藥在方中充當調和之角色,使整個方劑既能攻邪,又可扶正,達至攻補兼施之效,適宜於治療脾胃虛弱兼有濕熱之症。

大黃甘草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調和腸胃、清熱瀉火。方中大黃性味苦寒,擅長通便泄熱;甘草味甘平,能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加入石斛這一成分,則更顯其獨到之處。石斛性微寒,味甘淡,入胃、腎經,長於養陰清熱、益胃生津。在大黃甘草丸中,石斛的存在不僅能夠增強方劑滋陰清熱的效果,對於保護胃黏膜、預防大黃可能引發的胃腸刺激亦有裨益。此外,石斛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消化吸收,使整個方劑在清熱瀉下之餘,兼顧了滋養與修復,體現了中醫治療注重整體平衡的理念。

大黃甘草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調和腸胃,瀉熱通便。方中大黃性味苦寒,主攻熱結便秘;甘草甘平,調和諸藥,保護胃氣。而加入白芍,則是為了增強其柔肝止痛,滋陰養血之功。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經,善於緩急止痛,滋潤肝腎之陰。在大黃甘草丸中,白芍與大黃相配,既可防止大黃之峻下傷陰,又能協同甘草調和腸胃,使整個方劑在清熱瀉火的同時,亦能滋陰養血,避免過度損耗體內津液,達到攻補兼施的效果。此方適宜於治療由熱毒內結所導致的腹滿脹痛,便秘不暢等症狀,臨床應用廣泛,療效顯著。

大黃甘草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大黃寒性: 大黃性寒,容易引起腹痛、腹瀉等寒性症狀。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以中和緩解大黃的寒性,避免其副作用。
  2. 增強通便效果: 乾薑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通便,配合大黃瀉下通便的作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因此,大黃甘草丸中加入乾薑,既能緩解大黃的寒性,又能增強其通便效果,使其更安全有效地治療便祕等症狀。

大黃甘草丸為一經典中醫方劑,其組方精妙,旨在調和寒熱、攻下實熱。方中大黃性寒味苦,能瀉火解毒、通便逐瘀;甘草性平味甘,可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加入紫菀,則是取其性溫味苦辛,善於潤肺止咳、化痰平喘之效。紫菀在此方中扮演著平衡角色,既可防止大黃過寒傷胃,又能增強整體方劑對肺系疾病的治療能力,特別是在處理因熱毒內結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時,紫菀的加入使方劑更具全面性,既能清熱解毒,又能顧護肺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大黃甘草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由大黃、甘草與黃芩等多種藥材精心配伍而成。其中,黃芩作為一味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佳品,其性寒味苦,歸肺、膽、膀胱經。本方中,黃芩之清熱功效,不僅能協同大黃增強清熱瀉下之力,更可平衡大黃之峻烈,防止苦寒傷胃。此外,黃芩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有效預防因熱毒內盛導致的各種炎症。甘草則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三者相輔相成,共同達成清熱解毒、通便瀉火之效,適用於治療實熱內結、腑氣不通等症狀。此方精妙之處,在於藥材間的相互制約與增效,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之精髓。

大黃甘草丸為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調和脾胃,行氣止痛。方中大黃性寒,善於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甘草味甘性平,能和中緩急,調和諸藥。而加入花椒,則是取其辛熱之性,能溫中散寒,除濕止痛,對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有良好療效。花椒與大黃一寒一熱,相互制約,使整個方劑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溫中止痛,避免單純使用大黃可能造成的寒涼過甚。此外,花椒還能增強方中藥物的行氣效果,促進藥力在體內的運行,提高治療效果。總體而言,花椒在大黃甘草丸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方劑配伍的智慧,通過調和寒熱,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大黃甘草丸為中醫常用方劑,其組成中含白朮,主要取其健脾燥濕之效。白朮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擅長補脾益氣,燥濕利水。與大黃之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相配,可平衡大黃的寒涼性質,防止瀉下過猛損傷脾胃。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三者合用,既能通腑泄熱,又能保護脾胃,適用於實熱內結,腹滿脹痛之證。白朮在方中起到調節消化系統功能,增強身體對藥物的耐受性,確保整體療效的同時,減少不良反應,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妙之處。

大黃甘草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調和血氣、清熱解毒。方中大黃性寒味苦,善於瀉下通便,清熱涼血;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急止痛。而加入當歸,則是因其獨特的補血活血功效。當歸,被譽為「血中聖藥」,不僅能夠補血,還能活血化瘀,使血液循環更加順暢。在大黃甘草丸中,當歸與大黃相輔相成,一方面藉由大黃的瀉下作用清除體內積熱,另一方面通過當歸補充血液,避免了清熱過程中可能造成的血虛。這種組合既清又補,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對於治療因血熱導致的各種症狀,如便秘、腹痛等,具有顯著療效。

大黃甘草丸為中醫傳統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融合多種中藥材,其中包含人參這一味珍貴藥材。人參味甘微苦,性平,歸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之功。在大黃甘草丸中,人參與大黃、甘草等藥材相配,可調和藥性,增強整體療效。大黃性寒,善於清熱瀉火、破瘀通便;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三者結合,人參補虛扶正,大黃攻下實邪,甘草協調各藥,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瀉火通便而不傷正氣的效果。此方適用於實熱內結、腑氣不通所致的腹滿脹痛、大便秘結等症狀,臨床應用廣泛,療效顯著。

大黃甘草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潤腸通便:肉蓯蓉性溫,味甘,具有潤腸通便之效,可緩解大黃所致的燥結,避免因瀉下過度而傷津耗氣。
  2. 補腎益精:肉蓯蓉為補腎益精之藥,可滋養腎陰,溫補腎陽,與大黃甘草相配,可緩解大黃對腎氣的損傷,提高藥效的安全性。

大黃甘草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解毒消腫的功效。與大黃的瀉熱通便、清熱解毒功效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消除腸胃積熱,緩解因熱毒引起的腹痛、便祕等症狀。
  2. 緩解大黃燥性: 大黃性寒,味苦,瀉下力強,容易損傷脾胃,引起口乾、舌燥等症狀。生地黃的滋陰潤燥功效可以緩解大黃的燥性,防止其過度損傷脾胃,使藥性更溫和。

大黃甘草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其主要功能在於清熱解毒、通便及調和脾胃。在其組成中,包含山茱萸,這是因為山茱萸具有滋陰、補肝腎的效果。山茱萸的成分能夠增強肝腎功能,對於健康維持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腸道功能受到影響的情況下。

在大黃甘草丸中,山茱萸可以調和其他藥材的功效,避免大黃的瀉下作用過強而傷害脾胃。大黃雖有清熱通便的功效,但若長期使用,可能會對腸道造成刺激。山茱萸的添加可以使方劑的整體效果更加平衡,從而減少這種副作用,並提升患者的舒適度。此外,山茱萸還能夠增強治療的協同效應,使方劑能在清熱解毒的同時,兼顧整體的身體健康。因此,山茱萸在大黃甘草丸中的使用,極具臨牀意義。

大黃甘草丸為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調和脾胃,通便泄熱。方中麥門冬之加入,取其滋陰潤燥、養肺清心之功。麥門冬性寒質潤,善於滋補肺腎之陰,對於熱病後期陰虛火旺、口乾舌燥、虛煩不眠等症狀有顯著療效。與大黃之苦寒瀉下、清熱解毒相輔相成,既可增強整體方劑的滋陰降火效果,又能緩和大黃之峻烈,保護腸胃免受過度刺激。甘草則調和諸藥,使之功效協同而不沖突。故麥門冬於大黃甘草丸中,扮演著平衡寒熱、滋陰潤燥的重要角色,是該方不可或缺的一環。

主治功效


大黃甘草丸:

這是一個中藥方劑,由大黃、甘草、桂枝、桔梗、白蘞、茯苓、附子、川芎、阿膠、澤瀉、防風、山藥、石斛、白芍、乾薑、紫菀、黃芩、花椒、白朮、當歸、人參、肉蓯蓉、生地黃、山茱萸、麥門冬組成。

大黃甘草丸的組成成分介紹: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桂枝: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 白蘞:具有清熱解毒、解毒、清熱瀉火、化腐生肌、散結、活絡止痛、斂瘡等藥效。
  •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附子: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阿膠:具有補血、補氣、滋陰、止血、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安胎、潤燥、補血養肝等功效。
  • 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山藥: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 石斛: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 乾薑: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 紫菀:具有止咳化痰、降氣、止咳平喘等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花椒: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 肉蓯蓉: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之效。
  •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 山茱萸: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功效。
  • 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功效:

  • 長年受寒,胸口和肋骨疼痛。
  • 憂愁和思慮過度損傷身體。
  • 氣息奔向膈肌造成不適。
  • 腸道虛寒。
  • 呼吸短促。
  • 吃不下東西,體內積聚淡色的氣體腫脹。
  • 氣體在體內上下遊走不定。
  • 頭暈目眩。
  • 昏厥失去知覺。
  • 臉色蒼白。
  • 夢境不定。
  • 身體消瘦萎黃,多年來不見起色。

結論:

中藥方劑「大黃甘草丸」具有多種成分,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傳統服藥法


大黃2兩,甘草(炙)2兩,桂心2兩,桔梗2兩,白蘞半兩,茯苓半兩,附子(炮,去皮)1兩,芎窮1兩,阿膠(炙)1兩,澤瀉1兩,防風1兩,薯蕷1兩,石斛1兩,芍藥1兩,乾薑1兩,紫菀1兩,黃芩1兩,蜀椒(汗,去目及閉口者)1兩,白朮1兩,當歸1兩半,人參1兩半,蓯蓉1兩半,乾地黃1兩半,山茱萸1兩半,麥門冬(去心)1兩半。
上力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空腹酒送下,日3次。稍加至30丸。

相關疾病


暈眩噯氣梅尼爾氏病慢性肝硬化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男性勃起障礙身體消瘦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吞咽障礙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甘草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大黃2兩,甘草(炙)2兩,桂心2兩,桔梗2兩,白蘞半兩,茯苓半兩,附子(炮,去皮)1兩,川芎1兩,阿膠(炙)1兩,澤瀉1兩,防風1兩,薯蕷1兩,石斛1兩,芍藥1兩,乾薑1兩,紫菀1兩,黃芩1兩,蜀椒(汗,去目及閉口者)1兩,白朮1兩,當歸1兩半,人參1兩半,蓯蓉1兩半,乾地黃1兩半,山茱萸1兩半,麥門冬(去心)1兩半。 主治:久寒,胸脅支滿,憂思傷損,奔氣膈氣,腸中虛冷,呼吸短氣,不得飲食,淡氣腫聚,輒轉上下,眩冒厥絕,顔色恍惚,夢寐不定,羸瘦萎黃,經年不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