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八風十二痹散中包含細辛,主要源於其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能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症狀有顯著療效。
八風十二痹散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而細辛恰好能溫經散寒,祛風止痛,與方劑主治相契合。細辛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好地發揮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痺痛的目的。
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濕,通經絡:巴戟天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八風十二痹散旨在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症,巴戟天可驅散寒濕,疏通經絡,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 補腎壯陽,強筋骨:巴戟天亦有補腎壯陽之效,可增強人體抵抗力,強健筋骨,有助於緩解風寒溼邪對機體的侵襲,增強治療效果。
綜上,巴戟天在八風十二痹散中既能祛風濕、通經絡,又能補腎壯陽,強筋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八風十二痺散中加入黃耆,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十二痺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筋骨而致,黃耆能補益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從根本上預防和治療痺症。
- 扶正祛邪:黃耆能補中益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同時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痺症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活動不便等症狀。
八風十二痹散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功。風濕痹痛常伴隨局部濕氣重、瘙癢等症狀,白礬可有效去除濕氣,緩解瘙癢。
- 解毒消腫: 白礬具有解毒消腫之效。風濕痹痛常伴隨局部紅腫熱痛,白礬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緩解病患的疼痛不適。
此外,白礬還可收斂止血,對於風濕痹痛引起的局部出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八風十二痺散方中包含厚朴,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厚朴性辛溫,入脾、胃、肺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解表散寒之功。八風十二痺散主要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厚朴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緩解痺痛。
- 健脾化濕,利水消腫:厚朴入脾經,可健脾化濕,利水消腫。痺證常伴有水濕停滯,導致肢體腫脹,厚朴能促進水濕代謝,減輕腫脹,改善痺痛。
總之,厚朴在八風十二痺散中,發揮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以及健脾化濕、利水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
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其祛風濕、止痛之效。
白蘞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止痛等功效。其藥性溫和,能溫經散寒,對於因寒濕侵襲導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白蘞還可通絡止痛,對於風寒濕痹所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療效。因此,在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白蘞,可以更好地發揮其祛風濕、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的目的。
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肺、心、膀胱經。其溫陽化寒之功,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重著等痹症。
2. 扶正祛邪: 桂枝具有扶正固本之效,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同時,其辛溫之性可驅散寒邪,並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痹症的病理變化。
因此,桂枝在八風十二痹散中發揮着重要的溫經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有效緩解痹症症狀,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八風十二痹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及解毒止痛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止血安胎、解毒消腫等作用。在八風十二痹散中,黃芩主要用於清熱解毒,以治療風寒濕邪入侵經絡引起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同時,黃芩還能燥濕止痛,進一步減輕因濕邪停滯引起的關節疼痛。
因此,黃芩作為八風十二痹散的組成藥物,可有效地清熱解毒、燥濕止痛,有助於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症。
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 溫腎壯陽,祛風散寒:山茱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溫腎壯陽、補肝益腎的功效,可緩解因腎陽虛所致的寒痹症狀,如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
- 固澀止痛:山茱萸還能固澀止痛,可以緩解風寒痹痛所導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並能防止病情反覆發作。
綜上,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山茱萸,可起到溫腎壯陽、祛風散寒、固澀止痛的作用,幫助治療風寒溼痹所致的各種疼痛症狀。
八風十二痹散中使用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燥,能健脾燥濕,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症,白朮可祛除濕氣,改善脾胃運化,進而減少痺證的發作。
- 固本培元: 白朮具有補氣固本之功,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抵抗力,對於長期痺證引起的氣虛乏力,白朮能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助於改善痺證的症狀。
八風十二痹散中包含玉竹,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潤燥,舒筋活絡: 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養血潤肺、舒筋活絡之效。八風十二痹散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痹證,常伴有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玉竹能滋潤筋脈,舒緩疼痛,改善關節僵硬。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方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防風等,偏於散寒解表、祛風濕,而玉竹則能滋陰潤燥,協調藥性,防止藥性過燥,使藥物更易於滲透關節,發揮治療作用。
八風十二痹散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
菊花性寒,味甘苦,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平肝明目之效。八風十二痹散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而菊花可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有助於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疼痛,改善痺症。
此外,菊花亦能平肝明目,有助於改善因風邪引起的頭暈目眩等症狀。因此,八風十二痹散中使用菊花,是為了其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以及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症的治療作用。
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是為了補氣和扶正。
人參為補氣藥之首,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固脫生津之效。此方治以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痹痛,患者往往體虛氣弱,因此需用人參補益正氣,以提升機體抵抗力,改善氣血循環,促進痹痛的康復。
此外,人參還能緩解因氣虛所致的四肢麻木、畏寒、乏力等症狀,進一步加強療效。
八風十二痹散中包含天雄,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除濕,止痛消腫: 天雄性溫熱,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溼邪引起的痹痛症狀,如關節腫痛、肢體麻木等。
- 通經活絡: 天雄能通經活絡,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從而緩解因經絡阻滯引起的疼痛。
天雄在八風十二痹散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發揮祛風除溼、通經活絡、止痛消腫的功效,有效治療風寒溼痹病。
八風十二痹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散寒: 防風性溫,善於祛除風寒之邪,可改善因風寒侵襲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狀,尤其適合治療風寒濕痹。
- 通經絡: 防風具有通經絡、止痛的作用,能疏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痹證引起的疼痛、麻木、活動受限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 八風十二痹散中其他藥材如羌活、獨活、川芎等,也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作用,防風與這些藥材配伍,可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八風十二痺散中加入萆薢,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萆薢性味甘淡,歸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通利關節,止痛消腫的作用。
十二痺散症狀多為寒濕痺痛,而萆薢可利水化濕,將寒濕之邪從體內排出,改善痺痛症狀。此外,萆薢還可通經活絡,改善因寒濕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痺痛。
因此,萆薢的加入,有助於改善八風十二痺散的治療效果,達到祛風除溼、舒筋活絡的目的。
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石斛,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益氣養陰,舒筋活絡:石斛性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滋陰養胃、生津止渴、清熱解毒的功效。痹症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筋骨疼痛。石斛可益氣養陰,舒筋活絡,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痹症疼痛。
二、強壯筋骨,延緩衰老:石斛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多糖、生物鹼等,具有強壯筋骨、延緩衰老的作用。痹症患者常伴隨筋骨脆弱、體質虛弱,石斛可補充營養,增強體質,減輕病症。
因此,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石斛,可起到益氣養陰、舒筋活絡、強壯筋骨、延緩衰老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痹症患者的整體狀況。
八風十二痹散方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祛風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功效。八風十二痹散主治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而花椒的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花椒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風寒濕邪痹阻經絡常伴有局部瘀血,花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從而緩解疼痛,改善肢體功能。
八風十二痺散中包含川芎,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痺痛。
- 祛風散寒: 川芎氣味辛香,能祛散風寒濕邪,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痺痛,有良好療效。
故八風十二痺散中加入川芎,可有效緩解風寒溼邪引起的痺痛症狀,達到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效果。
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龍膽草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八風十二痹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症,而龍膽草能清熱解毒,去除體內濕熱,減輕疼痛,同時也能消散瘀血,改善局部腫脹。
- 引藥下行: 龍膽草入肝膽經,能引藥下行,將藥力引導至關節部位,更有效地治療痹症。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龍膽草能促進藥力深入經絡,驅散寒濕,緩解疼痛。
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舒筋活絡: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疼痛,舒筋活絡的功效。八風十二痹散以治療風寒濕痺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狀為主,白芍可以緩解疼痛,改善肢體活動能力。
2. 滋陰養血,和解表裡: 八風十二痹散往往需要配合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辛溫解表藥物,容易造成陽氣過盛,陰血不足。白芍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可以中和辛溫解表藥物的燥烈之性,保持陰陽平衡,使藥效更為和緩。
八風十二痹散中包含肉蓯蓉,主要基於其補腎壯陽、潤腸通便的功效。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為滋補強壯藥。其補腎陽之效,有助於溫煦腎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腎虛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痹症;而其潤腸通便的作用,則可緩解因腸燥便祕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進一步改善痹症。
此外,肉蓯蓉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杜仲、牛膝等相配伍,可增強補腎壯陽、活血通絡之效,共同起到治療風寒濕痺的功效。
八風十二痹散中包含紫菀,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化痰止喘:紫菀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八風十二痹散主要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痛,而風寒濕邪容易阻滯肺氣,導致咳嗽、喘息等症狀。紫菀可宣散肺氣,化解痰濕,緩解痹痛症狀。
- 溫陽散寒,祛風除濕:紫菀亦有溫陽散寒之功,可溫暖經絡,驅散寒邪,並能祛除風濕之邪。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紫菀,可增強散寒祛濕的功效,進一步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痛。
八風十二痹散中包含秦艽,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祛風濕止痛: 秦艽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標治本的效果。
- 舒筋活絡: 秦艽具有舒筋活絡、通經活絡的作用,可改善氣血運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減輕疼痛,恢復肢體功能,配合方劑中其他藥物,可有效改善痹症所致的筋骨拘攣、肢體麻木等症狀。
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化痰除痺: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健脾利濕、滲濕健脾、寧心安神之效。痹症多由濕邪侵襲經絡所致,茯苓可利水滲濕,將體內濕邪排出,減輕痹痛。
- 補氣益腎,緩解痺痛:茯苓同時具有補氣益腎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氣虛血瘀,改善痺痛引起的肢體麻木、活動不便等症狀。
總之,茯苓在八風十二痹散中發揮健脾利濕、化痰除痺、補氣益腎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痺痛,改善痺症。
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通絡:水菖蒲辛溫芳香,可散寒除濕,通經活絡。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具有良好的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 開竅醒神:水菖蒲入心、脾經,有開竅醒神之效。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容易導致神志不清、肢體麻木等症狀。水菖蒲可通達經絡,改善氣血運行,起到醒神開竅的作用,進一步緩解痺痛。
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烏頭,主要是基於其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烏頭性溫熱,入經絡,可溫經散寒,驅散風寒濕邪,並能通絡止痛。
此方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症,烏頭的溫熱之性可有效抵禦寒邪,疏通經絡,緩解痺痛。同時,烏頭的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劑量,並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以發揮其功效,避免毒副作用。
八風十二痺散中包含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十二痺症多因感受風寒濕邪,導致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乾薑溫經散寒,可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痺痛。
- 化濕止痛:乾薑亦有化濕燥濕的功效,可祛除體內寒濕,從而改善痺痛症狀。此外,乾薑辛溫之性,可溫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因此,乾薑在八風十二痺散中,發揮溫經散寒、化濕止痛的作用,可有效改善痺痛症狀。
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附子,乃取其溫陽散寒、祛風通絡之效。
附子性溫,入心、腎、脾經,能溫補陽氣,驅散寒邪,尤其擅長治療寒邪客於經絡,引起肢體疼痛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等症。
此方以附子配伍其他藥物,可共奏溫經散寒、祛風通絡之功,有助於改善寒痹之症。
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山藥,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 補益肝腎,強健筋骨: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滋腎填精之效。痹症多由風寒濕邪侵襲筋骨所致,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山藥能補益肝腎,強健筋骨,從根本上改善痹症的病理變化,提高機體抵抗力。
- 固本培元,緩解疼痛: 痹症常伴有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山藥能固本培元,增強機體免疫力,緩解疼痛,改善患者體質,提高療效。
八風十二痺散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收斂固澀,止痛安神: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痛安神之功效。八風十二痺散治療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酸軟等症狀,五味子可收斂散失之氣,固護經絡,緩解疼痛,並安神定志,改善因痺痛引起的睡眠障礙。
- 益氣補腎,扶正祛邪:五味子兼具益氣補腎之效。風寒濕邪入侵易傷脾腎,導致氣虛腎虧,加重痺痛。五味子可補益氣血,固護腎氣,提升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扶正祛邪,促進痺痛的康復。
八風十二痹散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咽排膿、通暢氣道之效。風寒痹痛常伴隨咳嗽、胸悶、呼吸不暢等症狀,桔梗可疏散風寒,宣肺通竅,改善氣機阻滯,緩解痹痛。
二、 引藥入絡,行氣止痛: 桔梗具有引藥入絡的作用,能將其他藥物引導至病竈,提高藥效。同時,桔梗又能行氣止痛,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進一步緩解痹痛。
八風十二痹散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其解鬱安神、通絡止痛的功效。
遠志味苦性溫,入心、肺經,具有疏肝解鬱、安神定志的作用,可緩解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
此外,遠志還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可以改善氣血運行,解除痺痛。因此,在治療以肝氣鬱結、氣血阻滯為主要病機的痹證時,加入遠志能夠協同其他藥物,達到疏肝解鬱、通絡止痛的功效。
主治功效
八風十二痹散
此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細辛、巴戟天、黃耆、白礬、厚朴、白蘞、桂枝、黃芩、山茱萸、白朮、玉竹、菊花、人參、天雄、防風、萆薢、石斛、花椒、川芎、龍膽草、白芍、肉蓯蓉、紫菀、秦艽、茯苓、水菖蒲、烏頭、乾薑、附子、山藥、五味子、桔梗、遠志。
其主治功效是:
五勞七傷:是指過度勞累或憂思過度,導致身體虛弱、氣血虧損。
風入五臟:是指風邪侵犯五臟,引起臟腑功能失調。
手腳、身體沉重:是指四肢和身體感到沉重無力,活動不便。
或如邪氣時悶,汗出:是指邪氣侵犯身體後,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出汗等症狀。
又蜚屍遁註相染易:是指接觸到病死的人或動物的屍體,容易感染疾病。
或少氣腹滿:是指氣短、呼吸困難、腹部脹滿。
或皮膚筋痛,項背相牽引無常處:是指皮膚和筋骨疼痛,頸部和背部疼痛,疼痛部位不定。
或咽中有氣,吞之不入,吐之不出:是指咽喉中有異物感,吞嚥不下,吐也吐不出來。
以下為各中藥組成介紹: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巴戟天:具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
白礬: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止瀉、燥濕、解毒等功效。
白蘞:具有清熱解毒、解毒、清熱瀉火、化腐生肌、散結、活絡止痛、斂瘡等藥效。
桂枝: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萆薢: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利水滲濕、利尿、解毒等功效。
花椒: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龍膽草:具有清熱燥濕與清熱瀉火的功效。
秦艽: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
肉蓯蓉: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之效。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山藥: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山茱萸: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
石斛: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功效。
五味子: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遠志: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
玉竹:具有滋陰、補氣、生津止渴、潤燥和除煩等多種傳統功效。
菊花:具有清熱解毒、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散風熱、止咳化痰、解毒、清肝明目、平肝息風和安神等功效。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紫菀:具有止咳化痰、降氣、止咳平喘等功效。
水菖蒲:具有化痰開竅、除濕健胃、殺蟲止癢之功效。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乾薑: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附子: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細辛1兩,巴戟1兩,黃耆1兩,礬石(燒)1兩,厚朴(炙)1兩,白斂1兩,桂心1兩,黃芩1兩,牡荊1兩,山茱萸1兩,白朮1兩,女萎1兩,菊花1兩,人參1兩,天雄(炮,去皮)1兩,防風1兩,萆薢1兩,石斛1兩,蜀椒1兩(汗,去目、閉口者),芎窮0.5兩,龍膽0.5兩,芍藥0.5兩,蓯蓉0.5兩,紫菀1兩,秦艽1兩,茯苓1兩,菖蒲1兩,烏頭(炮,去皮)1兩,乾薑1兩,附子(炮,去皮1.5兩,薯蕷1.5兩,五味子1.5兩,桔梗2兩半,遠志2兩半(去心)。
上為散。
酒服方寸匕,日2。稍增至2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臨床用於治療風寒痹阻所致的關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但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八風十二痹散, 出處:《千金翼》卷十六。 組成:細辛1兩,巴戟1兩,黃耆1兩,礬石(燒)1兩,厚朴(炙)1兩,白斂1兩,桂心1兩,黃芩1兩,牡荊1兩,山茱萸1兩,白朮1兩,女萎1兩,菊花1兩,人參1兩,天雄(炮,去皮)1兩,防風1兩,萆薢1兩,石斛1兩,蜀椒1兩(汗,去目、閉口者),川芎半兩,龍膽半兩,芍藥半兩,蓯蓉半兩,紫菀1兩,秦艽1兩,茯苓1兩,菖蒲1兩,烏頭(炮,去皮)1兩,乾薑1兩,附子(炮,去皮1兩半),薯蕷1兩半,五味子1兩半,桔梗2兩半,遠志2兩半(去心)。 主治:五勞七傷,風入五臟,手腳、身體沉重,或如邪氣時悶,汗出。又蜚屍遁註相染易,或少氣腹滿,或皮膚筋痛,項背相牽引無常處,或咽中有氣,吞之不入,吐之不出。
八風十二痹散, 出處:《千金翼》卷十六。 組成:遠志(去心)半兩,黃耆半兩,黃芩半兩,白斂半兩,附子(炮,去皮)半兩,龍膽半兩,薯蕷半兩,厚朴(炙)半兩,蜀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汗),牡荊子3分,天雄(炮,去皮)3分,細辛3分,菊花3分,狗脊3分,山茱萸3分,防風3分,川芎3分,桂心3分,五味子1分,巴戟天1分,茯苓1兩,芍藥1兩,秦艽1兩,烏頭(炮,去皮)1兩,蕪荑1兩,菖蒲1兩,葳蕤1兩。 主治:風痹嘔逆,不能飲食者,心痹也;咳滿腹痛,氣逆唾涕白者,脾痹也;津液唾血腥臭者,肝痹也;陰痿下濕者,痿痹也;腹中雷鳴,食不消,食即氣滿,小便數起,胃痹也;兩膝寒,不能行者,濕痹也;手不能舉,腫痛而逆,骨痹也;煩滿短氣,涕唾青黑,腎痹也。並悉主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