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烏頭丸

WU SHI WU TO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一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肺經 16%
肝經 15%
心經 14%
腎經 13%
胃經 11%
大腸經 7%
膀胱經 3%
心包經 0%
膽經 0%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石烏頭丸」


五石烏頭丸的成分包括:鐘乳石和紫石英、硫磺,赤石脂和白礬、枳實,甘草和白朮,紫菀和山茱萸、防風,白薇和桔梗,天雄和皁莢,細辛和肉蓯蓉、人參,附子和乾薑,吳茱萸和花椒,桂枝和麥門冬、烏頭,厚朴和遠志,茯苓和當歸、生地黃。


五石烏頭丸具有以下功效:

  1. 鐘乳石:清熱解毒、祛風濕、化痰消積。

  2. 紫石英:安神、鎮心安神、降逆氣和暖子宮。

  3. 硫磺:殺菌消毒、止癢、溫經散寒。

  4. 赤石脂:固澀止血、生肌止痛、斂瘡止瀉。

  5. 白礬:止血、清熱解毒、斂瘡、燥濕。

  6. 枳實:理氣行氣、寬中消脹、散結止痛。

  7. 甘草:補益脾胃、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8.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補中益氣。

  9. 紫菀:止咳化痰、平喘降氣、清肺利咽。

  10. 山茱萸:補腎澀精、固精縮尿、益氣補血。

  11. 防風:祛風散寒、清熱解毒、止痛。

  12. 白薇: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潤肺止咳。

  13. 桔梗:宣肺止咳、祛痰利咽、清熱解毒。

  14. 天雄:散風止痛、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15. 皁莢: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

  16. 細辛:發汗解表、祛風散寒、止痛。

  17. 肉蓯蓉:補腎壯陽、滋陰補精、溫腎壯陽。

  18. 人參:補氣固本、生津止渴、寧心安神。

  19. 附子:溫補陽氣、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20. 乾薑:溫中散寒、溫中止瀉、燥濕健脾。

  21. 吳茱萸: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理氣止痛。

  22. 花椒: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

  23. 桂枝:發汗解表、溫經散寒、溫通經脈。

  24.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止咳、清心除煩。

  25. 烏頭: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26. 厚朴:溫中散寒、健脾消食、祛風除濕。

  27. 遠志: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

  28. 茯苓:利水滲溼、健脾補中、益氣安神。

  29.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活化血瘀。

  30. 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補血、清虛火、涼肝血。

  31. 藜蘆:殺蟲、驅蟲、止癢、鎮痛、清熱利溼。

總之,五石烏頭丸是一種具有多種功效的中醫方劑,可以治療各種疾病。但是,由於五石烏頭丸含有毒性成分,因此在服用時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酒送下,日3次。不知,可增至20丸,以心熱為知力也。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鐘乳石、紫石英、硫磺、赤石脂、白礬為君藥,具有溫補腎陽、散寒化痰的功效。枳實、甘草、白朮、紫菀、山茱萸、防風、白薇、桔梗、天雄、皂莢、細辛、肉蓯蓉、人參、附子、藜蘆、乾薑、吳茱萸、花椒、桂枝、麥門冬、烏頭、厚朴、遠志、茯苓、當歸、生地黃等為臣佐藥,具有散寒化痰、祛風通絡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腎陽,散寒化痰,祛風通絡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補腎陽、散寒化痰、祛風通絡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子宮內膜異位症陰道炎子宮肌瘤肺結核坐骨神經痛神經性厭食症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脫肛身體消瘦呼吸氣短言語無力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五石烏頭丸, 出處:《千金》卷十一。 組成:鍾乳(煉)1兩6铢,紫石英1兩6铢,硫黃1兩6铢,赤石脂1兩6铢,礬石1兩6铢,枳實1兩6铢,甘草1兩6铢,白朮1兩6铢,紫菀1兩6铢,山茱萸1兩6铢,防風1兩6铢,白薇1兩6铢,桔梗1兩6铢,天雄1兩6铢,皂莢1兩6铢,細辛1兩6铢,蓯蓉1兩6铢,人參1兩6铢,附子1兩6铢,藜蘆1兩6铢,乾薑2兩半,吳茱萸2兩半,蜀椒2兩半,桂心2兩半,麥門冬2兩半,烏頭3兩,厚朴1兩半,遠志1兩半,茯苓1兩半,當歸2兩,棗膏5合,乾地黃1兩18铢。 主治:百病虛弱,勞冷宿寒,久癖及癥瘕積聚,或嘔逆不下食,並風濕諸病。

五石烏頭丸,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二。 組成:鍾乳(研,煉)2兩半,紫石英(研,煉)2兩半,白石英(研,煉)2兩半,石硫黃(研)2兩半,黃芩3分,白薇3分,白朮3分,礬石2兩(燒),乾地黃7分,芍藥1兩,附子(炮,去皮)1兩,烏頭15枚(炮,去皮),吳茱萸2兩半,蜀椒(去目、閉口者,汗)5分,人參5分,細辛5分,白石脂5分,赤石脂5分,山茱萸5分,天雄(炮,去皮)5分,川芎5分,麥門冬(去心)5分,前胡5分,半夏(洗)5分,龍骨5分,桂心5分,遠志15枚(去心),茯苓1兩半,黃連1兩半,當歸1兩半,紫菀1兩半,禹餘糧1兩半,雲母粉1兩半,甘草(炙)1兩半。 主治:男子五勞七傷,諸積冷,十二風痹,骨節沉重,四肢不舉,食飲減少,羸瘦骨立,面目焦黑,時時或腹內雷鳴,膀胱常滿,或下青黃,經時不止;婦人産後惡血不盡,腹內堅強,諸勞少氣,百病間發,或時陰腫,或即脫肛及下出疼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