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8分(去節,5分),桂枝8分,白芍8分,甘草8分,乾薑(炮,5分),半夏1錢,五味11粒。水煎,熱服。先服2劑。
上九味,以水2升(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600毫升(三升),強人服200毫升(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80毫升)。
麻黃性辛微苦溫。主治宣肺氣、散風寒、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消腫。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痛、頭痛鼻塞、咳嗽氣喘、風疹瘙癢...等等。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半夏性味辛、溫。主治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乾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四肢冰冷、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症。
五味子性味酸、溫。主治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於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熱消渴、心悸失眠。
細辛性辛、溫、小毒。主治祛風、散寒、溫肺化痰、鎮咳通鼻竅、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少陰引經藥、治少陰頭痛牙痛。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此為表實內飲之治方。方中用麻黃、桂枝、發汗解表。細辛、乾薑、半夏、以溫散在裏之水飲。芍藥、五味子、予以收歛、散中有收,可防肺氣耗散太過之弊。
對此外寒內飲之證,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飲,則表邪難解;不化飲而專散表邪,則水飲不除。故治宜解表與化飲配合,一舉而表裡雙解。 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宜發肺氣而平喘咳,桂枝化氣行水以利里飲之化。
乾薑、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飲,脾肺本虛,若純用辛溫發散,恐耗傷肺氣,故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和營養血,二藥與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弊;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藥。
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可益氣和中,又能調和辛散酸收之品。藥雖八味,配伍嚴謹,散中有收,開中有合,使風寒解,水飲去,宣降復,則諸症自平。
因本方多溫燥之品,故陰虛乾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
現代實驗室研究小青龍湯具有顯著的藥理效應,分列如下:
小青龍湯, 出處:《易簡方》。 組成:半夏、茯苓、細辛、甘草、官桂各等分,麻黃、芍藥倍之,乾薑、五味子各增1半。 主治:久年咳嗽,痰涎壅盛,夜不得睡;腳氣喘急。
小青龍湯, 出處:《會約》卷十九。 組成:麻黃8分(去節,5分),桂枝8分,白芍8分,甘草8分,乾薑(炮,5分),半夏1錢,五味11粒。 主治:肺經受寒,咳嗽喘急,將成肺癰。
小青龍湯,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桂心1兩,五味子半兩,麻黃1兩(去根節),白芍藥2兩,細辛3分,乾薑3分(炮裂,銼),甘草1兩(炙微赤,銼),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杏仁2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傷寒4日,因下後大渴,服冷藥過多喘急者。肺經受寒,咳嗽喘急。
小青龍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麻黃3兩(去節),芍藥3兩,細辛3兩,乾薑3兩,甘草3兩(炙),桂枝3兩(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主治: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發越風寒,分利水氣。行水發汗。外發太陽之表實,內散三焦之寒飲。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惡寒發熱,無汗,咳嗽喘促,痰多而稀,不渴飲,或身體疼重,肢而浮腫,舌苔白,脈浮或浮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溢飲;咳逆倚息不得卧;婦人吐涎沫。肺氣不利,咳嗽喘急,胸膈煩悶,痰盛涎多,喉中有聲,鼻塞清涕,頭痛目眩,肢體倦怠,咽嗌不利,嘔逆惡心。時行風邪在肺,咳嗽喘急多痰,而陰寒氣甚,邪不易解者;瘟疫,若傷風兼寒而發熱咳嗽者;外感之嗽,若冬月寒盛氣閉,邪不易散者;實喘,若冬月風寒感甚者。肝肺受寒,咳嗽喘急。水寒相搏發呃。水寒射肺而咳,脈浮;痰飲停於胸胃咳嗽;勞極,形寒寒飲傷肺,肺傷少氣,咳嗽鼻鳴。水寒在胃,久咳肺虛。冷嗽;喘因寒邪入肺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咳動肩背,呼吸不利,右寸沉而緊,亦有六部俱伏者;齁喘者,積痰在肺,遇冷即發,喘鳴迫塞,但坐不得卧、外寒與內飲相搏。妊娠感風寒喘嗽。秋濕內伏,冬寒外加,脈緊無汗,惡寒身痛,喘咳稀痰,胸滿舌白滑,惡水不欲飲,甚則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