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 Qing Long Tang Syndrome

經方「小青龍湯證」的組成、症狀及應用時機

- 最後更新:2021-09-10

小青龍湯證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太陽表寒裡飲

小青龍湯之組成

小青龍湯之組成是: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各三兩,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先煮麻黃去上沫之後,將所有中藥煎煮,去渣後溫服。

本方從藥物組成來看,是由麻黃湯、桂枝湯加總,去杏仁、生薑,大棗,加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而成。目的在辛溫解表,以散外感之風寒。辛散溫化,而驅除體內之痰飲。

麻黃有發汗、平喘、利水之功效,桂枝與芍藥調和營衛。尤其本方有乾薑、細辛這兩種大辛大熱之中藥,可以散寒宣肺,五味子斂肺止咳,半夏降逆去痰。甘草調和諸藥,又配上乾薑,又是「二神湯」,基於此,小青龍湯可謂溫脾肺、去寒邪、化痰飲之極品!

小青龍湯證之《傷寒論》原文及症狀辨別

  •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小青龍湯證也被稱為「太陽表寒裡飲證」,是用來治療太陽傷寒兼水飲內停的狀況。

小青龍湯證,主要應用於太陽病範疇
小青龍湯證,主要應用於太陽病範疇

得到外感傷寒後,因為胃脘的部位(心下)有水氣,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痰飲停留在心下胃院部。與外感之風寒相激盪,導致氣逆水升,上逆犯肺就會咳嗽,橫犯胃腑則乾嘔,這是主要症狀。有時候也會發喘,因此小青龍湯可以治療咳嗽與氣喘

小青龍湯是麻黃湯證的變化型,這裡提到的「發熱」是泛指太陽表實證的所有典型症狀,例如: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等證。

體內有痰飲者,通常是不會口渴的,但是如果因為水飲停聚阻礙體內氣機,導致「氣不化津」者,也會出現口渴,但不是很嚴重的渴,只是想要小喝一下水,不是那種體內有熱證的渴。

因為體內水氣運作不暢,所以也會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則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水氣上逆,咽喉部位有氣逆阻塞、梗塞感。如果服用小青龍湯後反而開始口渴,這是體內津液調整,快要康復的正常狀況,等待正氣恢復之後,口渴就會消失。

張仲景於傷寒論中運用本方時機

除了傷寒論之外,在其他篇章也有提到:

  •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上,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此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小青龍湯方見咳嗽門中)[7.63]
  •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12.36]
  •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文肺癰中)。[12.82]
  •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痺,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12.83]
  • 婦人雜病: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22.15]
  •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渴,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現代中醫運用小青龍湯之疾病

從古代現代大量資料發現,小青龍湯可以明顯治療肺系相關疾病,現代臨床將之廣泛用於呼吸系統病症的治療,並取得滿意效果,簡易分類如下:

  1. 氣管與鼻炎疾病:慢性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小兒氣喘支氣管哮喘、支氣管肺炎、大葉性肺炎、結核性胸膜炎、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等。以小青龍湯加減治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效果很好。
  2. 心肺及腎臟疾病:臨床曾用來治療失音、心悸、氣胸、急性腎炎、腎病綜合徵、卡他性眼炎、蕁麻疹、腦血管疾病...等,皆以體內「陽虛痰飲」為診斷依據。
  3. 泌尿系統疾病:以本方加味治療泌尿系感染8例,全部病例均經尿檢確診。以小青龍加茯苓、澤瀉,氣虛者酌加黨參、黃耆,結果全部治癒,服藥最少者3劑,最多者12劑,平均8劑
  4. 藥物過敏:小青龍湯配合脫敏湯治療藥物過敏86例,並設西藥對照組(對症支待療法)88例,中藥組治療前後自身對照及治療後兩組比較,均有顯著差異。

現代實驗室對小青龍湯之研究

現代實驗室研究小青龍湯具有顯著的藥理效應,分列如下:

  • 平喘效應:大量研究結果表明,本方能有效地拈抗組織胺、乙酰膽鹼和氯化鋇所致的離體豚鼠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並直接鬆弛平滑肌,具有顯著的平喘作用。
  • 過敏效應:實驗結果證實,本方對多種因素引起的變態反應具有多環節的調節作用,抑制抗體生成和過敏介質的釋放,對抗過敏介質作用和炎性反應等,由此表現出較強的抗過敏作用。
  • 防癌效應:小鼠致癌抑制實驗表明,本方具有較為明顯的抑制癌腫形成的作用。能改善腎上腺皮質功能,擴張外周血管,增加血流量等。

造成小青龍湯證的1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小青龍湯證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白

脈相

浮脈緊脈

小青龍湯證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不易流汗鼻塞白痰,白鼻涕流鼻涕咳嗽乾嘔發熱(發燒)口乾口渴腹瀉氣喘唾液過多排尿困難嗅覺減退/喪失眼睛癢無尿及少尿口渴喜喝熱水多痰頭痛全身酸痛肺炎支氣管炎慢性鼻炎胸膜炎鼻竇炎

小青龍湯證的相關證型


改善小青龍湯證的常用方劑


改善小青龍湯證的常用穴道


小青龍湯證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小青龍湯證的經絡型態,常見於秋冬季節常見的經絡現象,如果一年四季經常皆呈現這種經絡體質,在感冒的時候就有很高的機率出現小青龍湯證,列舉幾種經絡型態如下:

載入中...

小青龍湯證的相關典籍


本文參考之現代書籍

  • 熊曼琪主編,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傷寒論》,人民衛生出版社
  •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歷代註解原文

  • 《註解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成元已注40條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飲,則水寒相搏,肺寒氣逆,故乾嘔發熱而咳。針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此之謂也。與小青龍湯發汗散水,水氣內漬,則所傳不一,故有或為之證,隨證增損,以解化之。又注41條云: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發熱不渴者,表證未罷也,與小青龍湯發表散水。服湯己,渴者,里氣溫,水氣散,為欲解也。
  • 《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大青龍湯證》柯韻伯:發熱是表未解,乾嘔而咳,是水氣為患。水氣者,是太陽寒水之氣也。太陽之化,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其傷人也,淺者皮肉筋骨,重者害及五臟。心下有水氣,是傷臟也。水氣未入胃故於嘔。咳者,水氣射肺也。皮毛者,肺之合,表寒不解,寒水己留其合矣。心下之水氣,義上至於肺則肺寒,內外合邪,故咳也。水性動,其變多,水氣下而不上,則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則或喳或喘;留而不行,則小便不利,而小腹因滿也。
  • 《傷寒貫珠集/太陽篇上》尤在涇注40條云:傷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飲,飲寒相搏,逆於肺胃之間,為乾嘔發熱而咳,乃傷寒之兼證也。夫飲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壅於上,或積於中,或滯於下,各隨其所之而為病,而其治法,雖各有加減,要不出於小青龍湯一法。又注41條云:內飲外寒,相得不解,氣凌於肺為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如上條之證也,是必以小青龍湯內消水飲為主矣。若服湯已渴者,是寒外解而水內行也,故為欲解,小青龍湯主之六字,當在發熱不渴下。或問:水飲之證,或渴或不渴云何?曰:水積於中,故不渴也。其渴者,水積一處,而不得四布也,然而不渴者常也,其渴者,變也。服小青龍湯巳渴者,乃寒去飲消之常道也。
  • 《柯氏傷寒論附翼箋正/上卷太陽方總論》李培生:傷寒表不解,當指有頭痛惡寒發熱無汗等太陽表證;心下有水氣,當括乾嘔而咳等里證。病因心下素蘊寒飲,又因風寒束表,遂致肺氣不利,胃氣上逆,實即外寒內飲所致。因水飲變動不居,故有或渴、或利等或然證。其喘當屬主證,細參傷寒論、金匱自知。
  • 《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太陽停飲有二,一中風有汗為表虛,五苓散證也;寸傷寒無汗為表實,小青龍湯證也。表實無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棗者,以其性滯也;去杏仁者,以其無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薑者,以有乾薑也,若嘔者,仍用之。佐乾薑、細辛,極溫極散,使寒與水俱得從衝而解;佐半夏逐痰飲,以清不盡之飲;佐五味子收肺氣,以斂耗傷之氣。
  • 《傷寒溯源集/太陽下篇》錢天來:既見微利,則知水氣下走,當因其勢而導之使下瀉。去麻黃者,恐內外兩傷津液也。此說亦通,然表寒重而全未解者,尚當斟酌,若竟去麻黃而留芍藥、五味子之酸收,其如傷寒表不解何......,夫渴雖一症而各經不同......本條或渴之症,乃水寒在胃,下焦之氣液小得上騰而為涕唾,故渴,心下既有水氣,豈可亦以栝萎根為生津而用之耶?若未以為然,觀下文服湯己而渴,為寒去欲解,則知不必以撤熱生津為治矣..…喳者,心下有水氣而胃氣不通也,所謂水寒相搏,其人必憫,嗟與憫同)蓋呃逆也。...…此水寒相搏,故加附子以溫之,若寒甚而陽氣虛者,去麻黃不使汗洩其虛陽亦可。……若小便不利而少腹滿者,為下焦尤火,不能化氣而出也。真陽不足,去麻黃而不使汗洩,則可矣。茯苓不過味淡,滲洩而已,豈能助下焦氣化之功哉。......喘為肺氣逆滿之症,加杏仁以助麻黃利肺氣可也,若加杏仁而去麻黃,施之於表不解之傷寒,恐未切當。若肺虛而喘,則又宜補不宜瀉,非為麻黃當去,並杏仁亦不可加矣。
  • 《柯氏傷寒論附翼箋正/上卷太陽方總論》李培生:小青龍用麻、桂、芍、草,解肌表,和營衛,以辛散外寒;姜、辛、夏、味,散水氣,宣氣道,以溫化里飲。是表裡雙解之劑。其用乾姜,正與《內經〉「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蓋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氣失其健運之常,則易滋生痰飲,拔飲上逆.則為咳喘,為嘔逆。若得中氣健運,寒飲自化。乾姜是溫中藥,亦即《金匱》「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痰飲咳嗽病篇》是也。外感咳喘,多忌五味子、白芍等酸斂止澀之品.此則與麻、桂、細辛等溫宣藥同用,正使藥力不純然外散,而欲取其內宣之功。與單純月酸收止咳之義,又有不同,可見經方用藥配伍之妙。其小青龍湯加減法,疑為後人所補,與仲景用藥之准則,似不甚合。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