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Qing Long Tang Syndrome

經方「大青龍湯證」的組成、症狀及應用時機

- 最後更新:2021-08-27

大青龍湯證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太陽表寒裡熱證

大青龍湯之組成

大青龍湯之組成是: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石膏如雞子大。這裡同時提到:「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 若復服,汗多亡陽,惡風煩躁,不得眠。」

先煮麻黃去上沫之後,將所有中藥煎煮,流一些微汗即可。如果汗出太多,用溫粉撲在身上止汗。如果吃了一次藥就出了汗了,後面就不能再吃,如果繼續服用的話就會丟失陽氣,造成怕風、肢體躁動不寧、夜間失眠。

大青龍湯由麻黃湯倍重麻黃,減杏仁劑量加石膏、生薑、大棗而成。本方麻黃六兩,與桂枝成3:1之比例,更有生薑為伍,則發汗之力峻猛,超越其他方劑!

大青龍湯證之《傷寒論》原文及症狀辨別

大青龍湯的運用時機,主要出自於以下《傷寒論》條文: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 (38)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39)

38條論述太陽傷寒兼里熱的證治及禁忌,39條承上條補述其證治。38條指出大青龍湯的症狀是:發熱惡寒、全身疼痛、沒有出汗、脈浮緊,這是風寒在表,衛氣被束之症狀,典型太陽病症狀。

大青龍湯證,主要應用於太陽病範疇
大青龍湯證,主要應用於太陽病範疇

大青龍湯證也被稱為「太陽表寒裡熱證」。太陽病外寒入侵體內,外寒將陽氣緊閉起來,陽氣鬱在體內為發熱,汗流不出來而出現「煩躁」,內熱被外寒所遏,則形成外寒裡熱證,俗稱「寒包火」。所以一定要趕快發汗,以解除這種緊閉的狀態。

由於「煩躁」不屬於太陽病,從組成中的「石膏」,明顯是清除體內鬱熱,而鬱熱之成因,是由於風寒外束,陽氣無法宣瀉所造成,因此轉變成為火氣。所以「不汗出而煩躁」是本證的關鍵

由於此證較為複雜,39條又補述:身體不痛但是感到沈重,這是由於經絡阻滯還算輕微,所以沒有身體痛,只有感到身重,因為陽氣有時會短暫通暢,所以會突然間減緩。

本方發汗力道強,只能用於「表寒里熱」之「實證」,如果脈象微弱,已經汗出且怕風的人,代表為表裡俱虛,就不能用「大青龍湯」否則會因為大汗而損傷陽氣,導致肌膚經絡無所溫養,而出現手足逆冷,筋肉跳動等變證。

39條明確指出「無少陰證」,這是因為少陰證也有類似的身重、煩躁症狀。少陰證是體內陰寒內盛所造成,還會伴隨不少體內寒氣深重的症狀。大青龍湯證的身重,是因為汗流不出來,陽氣尚在所以有時候會突然間轉好,同時伴隨內熱,才會出現煩躁。

張仲景於傷寒論中運用本方時機

  1. 冶太陽傷寒,外寒內熱證。(見38、39條)
  2. 治溢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病溢飲者,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現代中醫運用大青龍湯之疾病

大青龍湯解表清里,其發汗力量較之麻黃湯更強,現代臨床常用於治療「表閉無汗」且兼裡熱明顯者,近代常用於以下疾病:

  1. 呼吸系統疾病:感冒發高燒不退、咳嗽、支氣管炎、氣喘、小兒哮喘、流鼻血、過敏性鼻炎...等等。
  2. 皮膚病:汗腺阻塞症、無汗症、牛皮癬、蕁麻疹
  3. 關節疾病:風濕性關節炎
  4. 其他:失眠、閉經、腎炎
  5. 各種流行性感冒及瘟疫:不論在SARS期間,或是新冠肺炎期間,大量臨床發現大青龍湯可以治療各種病毒性流感。

造成大青龍湯證的1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大青龍湯證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黃

脈相

浮脈緊脈

大青龍湯證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口乾口渴小便顏色偏黃大便秘結怕冷心情煩燥氣喘不易流汗鼻塞發熱(發燒)發燒及發冷咳嗽黃痰,黃鼻涕流鼻血流鼻涕頭痛纖維肌痛症全身酸痛咽喉痛支氣管炎慢性鼻炎牛皮癬蕁麻疹類風濕性關節炎腎炎

大青龍湯證的相關證型


改善大青龍湯證的常用方劑


改善大青龍湯證的常用穴道


大青龍湯證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大青龍湯證的經絡型態,常見於秋冬季節的經絡體質型態,其特點是平日少汗,甚至幾乎不流汗,導致受到風寒後內部鬱熱而不汗出,導致內熱外寒。或因過去感冒風寒不癒形成陽虛體質,容易形成類似大青龍湯證或少陰證相關證候,列舉幾種經絡型態如下:

載入中...

大青龍湯證的相關典籍


本文參考之現代書籍

  • 熊曼琪主編,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傷寒論》,人民衛生出版社
  •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歷代註解原文

  • 《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太陽中風,脈當浮緩,今脈浮緊,是中風之病而兼傷寒之脈也。中風當身不痛,汗自出,今身疼痛,不汗出,是中風之病,而兼傷寒之證也。不汗出而煩躁者,太陽郁蒸之所致也。風,陽邪也。寒,陰邪也。陰寒郁於外則無汗,陽熱蒸於內則煩躁,此風寒兩傷,營衛同病,故合麻、桂二湯加石膏,制為大青龍湯,用以解營衛同病之實邪也。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即有煩躁,乃少陰之煩躁也。禁不可服,服之厥逆,筋惕肉眶之患生,而速其亡陽之變矣。故曰此為逆也。又注39條:傷寒脈當浮緊,今脈浮緩,是傷寒之病而兼中風之脈也。傷寒當身疼痛,今身不疼,是傷寒之病而兼中風之證也。身輕,邪在陽也;身重,邪在陰也;乍有輕時,謂身重而有輕時也。若但欲寐,身重無輕時,是少陰證也。今無但欲寐,身雖重乍有輕時,則非少陰證,乃營衛兼病之太陽證也。脈雖緩,證則無汗,屬實邪也,故亦以大青龍湯發之。前條以脈微汗出示禁,此條以無少陰證發明,蓋詳審慎重之至也。
  • 《傷寒論後條辨·辨太陽病脈證篇》程郊倩:脈則浮緊,證則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是陰寒在表,郁住陽熱之氣在經而生煩熱,熱則並擾其陰而作躁也。煩躁須汗出而解,汗劑無如麻黃湯,然而辛熱之性,散寒雖有餘,而壯熱愈甚,一用而黃斑狂悶之證,隨汗勢撩然奈何?故加石膏於麻黃湯中,名曰大青龍湯,使辛熱之劑變為辛涼,則寒得麻黃之辛熱而外出,熱得石膏之辛涼內解,龍升雨降,郁熱頓除矣。然此非為煩躁設。為不汗出之煩躁設,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雖有煩躁證,乃少陰亡陽之象,全非不汗出而郁蒸者比。誤服之,遂有厥逆筋惕肉眠之變。
  • 《傷寒貫珠集·太陽篇上》尤在涇注38條:此治中風而表實者之法,表實之人,不易得邪,設得之,則不能洩衛氣,而反以實陽氣,陽氣既實,表不得通,閉熱於經,則脈緊身痛,不汗出而煩躁也。是當以麻黃姜桂之屬,以發汗洩表實,加石膏以除里熱而止煩躁,非桂枝所得而治者矣。蓋其病巳非中風之常病,則其法亦不得守桂枝之常法,仲景特舉此者,欲人知常知變,不使拘中風之名,而拘解肌之法也。若脈微弱,汗出惡風,則表虛不實,設與大青龍湯發越陽氣,必致厥逆筋惕肉眠,甚則汗多而亡陽矣,故曰此為逆。逆者,虛以實治,於理不順,所以謂之逆也。又注39條雲:傷寒則脈浮緩,脈緊去而成緩,為寒欲變熱之證,經曰脈緩者多是熱也,傷寒邪在表則身疼,邪入裡則身重,寒已變熱而脈緩,經脈不為拘急,故身不疼但重,而其脈猶存,則邪氣在或進或退之時,故身體有乍重乍輕之候也,是以欲發其表,則經已有熱,欲清其里,則表猶不解,而大青龍湯兼擅發表解熱之長,苟無少陰汗出厥逆等證者,則必以此法為良矣。不雲主之而雲發之者,謂邪欲入裡,而以藥發之,使從表出也。舊注謂傷寒見風,故並用麻黃者,非。
  • 《傷寒掣要·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劉渡舟注38條:太陽中風,概括風寒之邪言,非指中風一證。脈浮緊為太陽傷寒表實之脈,發熱惡寒身疼痛,為風寒表實之證,當用麻黃湯發汗。若因循失治,或者藥輕不得汗,以致風寒閉郁不解,陽氣不得宣洩。正邪相爭,則見煩躁之證。然不兼口渴引飲則非陽明裡熱。故用大青龍湯峻發在表之邪,以宣洩陽郁之熱,則煩躁可解而表證得去。若其人脈不浮緊而微弱無力,且見汗出惡風證候,這是太陽病的中風表虛證,則不得用本方發汗。若誤服本方過汗亡陽,陽氣不能充達於四肢,則四肢發生厥逆;亡陽液脫不能榮養筋肉,則見筋惕肉眠等證候,是為治療之逆。又注39條:大青龍湯為不汗出陽郁之煩躁而設。然亦有在不汗出的同時,皮滕之間的水液凝澀不散,而出現周身沈重,甚致酸楚。以及兩臂沈重難以抬舉;或手指作腫,其脈不緊而緩的,亦可用大青龍湯發洩其水毒使從汗出而愈。
  • 《傷寒論條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方有執:......大青龍者,桂枝麻黃二方合劑之變制也,故為並中風寒之主治,較之桂枝麻黃各半湯,與桂枝二麻黃一湯,則少芍藥而多石膏。去芍藥者,不欲其收也。以其無芍藥而觀之,即麻黃湯加石膏姜棗也。姜棗本桂枝湯中有,其制則重在石膏。按本草,石膏辛甘大寒,辛以散風,甘以散寒,寒以散熱,故為並中風寒發熱之用。
  • 《傷寒來蘇集·傷寒論附翼太陽方總論》柯韻伯:此麻黃湯證之劇者,故加味以治之也。諸證全是麻黃`有喘與煩躁之別。喘者是寒郁其氣,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氣;煩躁是熱傷其氣,無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沈而大寒,恐內熱頓除而外寒不解,變為中寒而挾熱下利,是引賊破家矣。故必倍麻黃以發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棗以調營衛,一汗而表裡雙解,風熱兩除,此大青龍清內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
  • 《柯氏傷寒附翼箋正·上卷太陽方總論》李培生:麻黃湯證與大青龍湯證同為太陽表實,但麻黃湯證重在表實無汗而喘,病由風寒外束,衛陽被遏,營陰鬱滯,毛竅閉塞,引起肺系不利,亦即(內經〉"肺之合,皮也」《素問·五臟生成篇》之故。用麻黃湯,取其去風寒,解肌表,外疏皮毛,內宣肺氣。大青龍湯證亦屬太陽表實,但較麻黃證為重,因汗液不得外洩,體熱不能宣散,外寒內熱,引起神識不安,故重在不汗出而煩躁。用大青龍湯,取麻黃(倍麻黃藥量)合姜、棗以解肌表而散外寒;加石膏以清里熱而除煩躁。此段柯氏有「無津不能作汗」之句,甚妙。蓋病由表實,治當發汗。但外寒內熱,郁蒸不解,而汗為血中津液所化。故重用辛溫復入辛涼之法,以除陽熱之實,而和陰液。雲騰雨施,沛然汗解,清內攘外,而津液不傷,斯為善治。若不識此理,過用辛溫燥烈之劑,則陽熱亢盛,陰液消亡,容易促使病機惡化,不可不知。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