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龍湯證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大青龍湯之組成
大青龍湯之組成是: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石膏如雞子大。這裡同時提到:「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 若復服,汗多亡陽,惡風煩躁,不得眠。」
先煮麻黃去上沫之後,將所有中藥煎煮,流一些微汗即可。如果汗出太多,用溫粉撲在身上止汗。如果吃了一次藥就出了汗了,後面就不能再吃,如果繼續服用的話就會丟失陽氣,造成怕風、肢體躁動不寧、夜間失眠。
大青龍湯由麻黃湯倍重麻黃,減杏仁劑量加石膏、生薑、大棗而成。本方麻黃六兩,與桂枝成3:1之比例,更有生薑為伍,則發汗之力峻猛,超越其他方劑!
大青龍湯證之《傷寒論》原文及症狀辨別
大青龍湯的運用時機,主要出自於以下《傷寒論》條文: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 (38)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39)
38條論述太陽傷寒兼里熱的證治及禁忌,39條承上條補述其證治。38條指出大青龍湯的症狀是:發熱惡寒、全身疼痛、沒有出汗、脈浮緊,這是風寒在表,衛氣被束之症狀,典型太陽病症狀。
大青龍湯證也被稱為「太陽表寒裡熱證」。太陽病外寒入侵體內,外寒將陽氣緊閉起來,陽氣鬱在體內為發熱,汗流不出來而出現「煩躁」,內熱被外寒所遏,則形成外寒裡熱證,俗稱「寒包火」。所以一定要趕快發汗,以解除這種緊閉的狀態。
由於「煩躁」不屬於太陽病,從組成中的「石膏」,明顯是清除體內鬱熱,而鬱熱之成因,是由於風寒外束,陽氣無法宣瀉所造成,因此轉變成為火氣。所以「不汗出而煩躁」是本證的關鍵。
由於此證較為複雜,39條又補述:身體不痛但是感到沈重,這是由於經絡阻滯還算輕微,所以沒有身體痛,只有感到身重,因為陽氣有時會短暫通暢,所以會突然間減緩。
本方發汗力道強,只能用於「表寒里熱」之「實證」,如果脈象微弱,已經汗出且怕風的人,代表為表裡俱虛,就不能用「大青龍湯」否則會因為大汗而損傷陽氣,導致肌膚經絡無所溫養,而出現手足逆冷,筋肉跳動等變證。
39條明確指出「無少陰證」,這是因為少陰證也有類似的身重、煩躁症狀。少陰證是體內陰寒內盛所造成,還會伴隨不少體內寒氣深重的症狀。大青龍湯證的身重,是因為汗流不出來,陽氣尚在所以有時候會突然間轉好,同時伴隨內熱,才會出現煩躁。
張仲景於傷寒論中運用本方時機
- 冶太陽傷寒,外寒內熱證。(見38、39條)
- 治溢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病溢飲者,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現代中醫運用大青龍湯之疾病
大青龍湯解表清里,其發汗力量較之麻黃湯更強,現代臨床常用於治療「表閉無汗」且兼裡熱明顯者,近代常用於以下疾病:
- 呼吸系統疾病:感冒發高燒不退、咳嗽、支氣管炎、氣喘、小兒哮喘、流鼻血、過敏性鼻炎...等等。
- 皮膚病:汗腺阻塞症、無汗症、牛皮癬、蕁麻疹
- 關節疾病:風濕性關節炎
- 其他:失眠、閉經、腎炎
- 各種流行性感冒及瘟疫:不論在SARS期間,或是新冠肺炎期間,大量臨床發現大青龍湯可以治療各種病毒性流感。
造成大青龍湯證的1種主要原因
大青龍湯證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大青龍湯證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大青龍湯證的相關證型
改善大青龍湯證的常用方劑
改善大青龍湯證的常用穴道
大青龍湯證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大青龍湯證的經絡型態,常見於秋冬季節的經絡體質型態,其特點是平日少汗,甚至幾乎不流汗,導致受到風寒後內部鬱熱而不汗出,導致內熱外寒。或因過去感冒風寒不癒形成陽虛體質,容易形成類似大青龍湯證或少陰證相關證候,列舉幾種經絡型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