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飲子以人參為君藥,其原因如下:
- 補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人參飲子多用於氣虛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食慾不振等氣虛症狀,而人參的補氣作用能改善這些症狀,為方劑之主。
- 扶正祛邪: 人參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有助於抵抗外邪侵襲。人參飲子中常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扶正祛邪的作用,如配合黃芪補氣固表,配合麥冬滋陰生津,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人參飲子中加入桔梗,主要是為了宣肺利咽,祛痰止咳。
桔梗性味辛溫,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的作用。其宣肺之性,可開達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利咽之效,能消除咽喉腫痛;祛痰之功,則能化解痰液,使之易於咳出。
因此,人參飲子中加入桔梗,可有效 緩解肺氣不宣、痰濁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進而達到治病目的。
人參飲子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能燥濕化痰,針對脾胃濕濁,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脘痞、嘔吐等症狀,可與人參相輔相成,起到健脾祛濕,化痰止嘔的作用。
- 降逆止嘔: 半夏入脾、胃經,具降逆止嘔功效,可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噁心嘔吐,配合人參補氣健脾,有助於整體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人參飲子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固脫: 人參飲子以補氣益血爲主,但若脾氣虛弱,易導致氣血下陷,出現滑脫之症。五味子味酸性收斂,能固攝精氣,防止氣血下陷,增強人參補氣效果。
- 滋陰斂汗: 五味子入肺經,具有斂汗止瀉之效。人參補氣後,若氣虛津傷,容易出現盜汗、自汗等症狀。五味子可滋陰斂汗,配合人參補氣,使氣血充盈,改善汗出不止之症。
人參飲子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健脾燥濕: 人參飲子以補氣為主,但脾虛濕盛亦可影響氣機運化。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健脾燥濕之效,可助人參健脾益氣,化解脾濕,使氣血運行更暢通。
二、 和中益氣: 赤茯苓能和胃降逆,緩解脾胃不和,亦可助人參益氣生津,使脾胃功能增強,更有利於氣血生化,促進整體氣血恢復。
人參飲子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參補虛: 人參為補氣之要藥,但單用人參易傷津耗氣。白朮性溫燥,善於健脾燥濕,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人參補益之氣更好地吸收利用,避免單用人參補而不固之弊端。
- 燥濕健脾,扶正祛邪: 人參飲子多用於脾氣虛弱、氣陰兩虧之症。白朮具有燥濕健脾之效,能祛除脾胃濕邪,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從而更好地吸收營養,增強抵抗力,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人參飲子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人參性溫補,偏於益氣養陰,而枳殼性苦寒,具有行氣消積之效。二者配伍,可互相調和,避免單獨使用人參過於溫燥,或單獨使用枳殼過寒傷正。
- 增強療效: 人參飲子主要用於氣虛津傷、面色蒼白、倦怠乏力等症。枳殼加入後,能促進脾胃氣機運行,有助於人參補益氣血,改善消化吸收,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而言之,枳殼在人參飲子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藥物功效更加全面,更適合患者的病情。
人參飲子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人參性溫,甘草性甘平,兩者搭配能互相調和,避免人參溫性過燥,對脾胃造成負擔,同時又能增強人參的補氣功效,使藥性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 增強補氣效果:甘草味甘,能補中益氣,與人參的補氣作用相輔相成,使補氣效果更顯著。同時,甘草還可以解毒,減輕人參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提高藥效安全性。
總而言之,甘草在人參飲子中起着調和藥性、增強補氣效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人參飲子」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現存古籍記載,「人參飲子」並非單一方劑,其組成與主治隨醫家經驗與臨牀需求而有所變化,以下根據不同古籍記載,分析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一、 治療痰嗽、寒熱壅嗽
- 來源:《是齋百一選方》
- 組成:人參、桔梗、半夏、五味子、赤茯苓、白朮、枳殼、甘草
- 功效:益氣化痰,止咳平喘。
- 分析:
- 方中人參補益肺氣,為君藥;桔梗宣肺利咽,半夏燥濕化痰,二者為臣藥,共奏化痰止咳之功;五味子斂肺止咳,白朮健脾燥濕,茯苓利水滲濕,枳殼理氣寬胸,共為佐藥,以助君臣藥之力;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 此方適用於外感風寒,內有痰濕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若寒壅較甚,可加杏仁、紫蘇以增強散寒解表之力。
二、 治療勞嗽、久嗽痰帶血絲
- 來源:《類證治裁》
- 組成:人參、五味子、黃耆、麥門冬、當歸、白芍、甘草
- 功效:益氣養陰,潤肺止咳,兼以補血。
- 分析:
- 此方適用於久咳傷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勞嗽。方中人參、黃耆補益肺氣,麥門冬養陰潤肺,五味子斂肺止咳,共為君藥;當歸、白芍養血和營,共為臣藥,以防氣血虧虛;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 若久嗽痰中帶血,乃陰虛肺燥,絡脈受損所致,可加貝母、阿膠以增強養陰潤肺,止血之效。
- 若氣虛嚴重,可加重人參、黃耆用量,或合用四君子湯以增強補氣之力。
三、 治療暑月衄血、吐血
- 來源:《奇效良方》、《醫方考》、《祖劑》
- 組成:人參、五味子、黃耆、麥門冬、白芍、當歸、甘草
- 功效:益氣攝血,養陰清熱。
- 分析:
- 此方適用於暑熱傷氣,陰虛血熱所致的衄血、吐血。方中人參、黃耆補益肺氣,以固攝血液;麥門冬、五味子養陰清熱,以制虛火;當歸、白芍養血和營,以防出血過多;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 《醫方考》認為暑月肺金受克,易致氣虛,故用參、耆益氣,麥門、五味清金,芍藥收陰,當歸和血。此乃虛火可補之例。
- 《祖劑》則以生脈散(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加黃耆、甘草、當歸、白芍,強調益氣養陰,固攝止血的作用。
四、 治療脾胃虛弱,氣促氣虛,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 來源:《仁齋直指方論》、《雜病廣要》
- 組成:與治療暑月衄血、吐血方劑組成基本相同,部分醫家會加入生地黃,後世醫家則去生地黃,加入白芍藥、甘草,甚至加入紫菀。
- 功效:益氣健脾,養血攝血。
- 分析:此方適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氣促氣虛、精神短少、衄血吐血等症。方中人參、黃耆、白朮等補益脾胃之氣,當歸、白芍養血和營,麥門冬、五味子養陰生津,甘草調和諸藥。
- 此處與暑月衄血方劑的差異,在於更加側重於脾胃功能的調理,通過健脾益氣來達到統攝血液、改善虛弱症狀的目的。
五、 治療時氣、熱病所致的嘔吐、不下飲食
- 來源:《太平聖惠方》
- 組成:
- 時氣嘔吐不下飲食:人參、甘草、陳皮、薤白、生薑
- 時氣後勞復,虛熱不退: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葛根、升麻、柴胡、桔梗
- 熱病壯熱,嘔逆不下飲食: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藿香、半夏、陳皮、生薑
- 功效:益氣健脾,和胃降逆。
- 分析:
- 此處「人參飲子」並非固定方劑,而是根據不同病因病機進行加減變化。
- 時氣嘔吐方,以人參、甘草補益脾胃,陳皮、薤白、生薑理氣和胃降逆;
- 勞復虛熱方,則在益氣健脾基礎上,加入葛根、升麻、柴胡以解表退熱;
- 熱病嘔吐方,則加入藿香、半夏以化濕和胃。
- 這些方劑均以人參為君藥,以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目的。
六、 其他應用
- 治療小兒霍亂嘔吐:以人參、厚朴、倉米煎服(《幼幼新書》)。
- 治療臟腑熱毒、瘡疥:以人參、何首烏、艾葉等煎水外洗(《幼幼新書》)。
- 治療氣虛不能攝血:可與獨參湯、團參丸合用(《醫辨》)。
總結
綜上所述,「人參飲子」並非一方,而是根據不同病因病機,以人參為君藥,靈活加減其他藥物,以達到益氣、養陰、健脾、和胃、止咳、化痰、攝血等多重功效的系列方劑。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扶助正氣,祛除病邪,調整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人參半兩(去蘆頭),生薑半兩(炒,切),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以水1大盞,煎取8分,去滓,不拘時候,分3次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飲子,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九。 組成:人參(去蘆頭)1兩,生乾地黃1兩,犀角(末)半兩,黃芩半兩,柴胡(去苗)半兩,甘草(炙)1分。 主治:小兒時氣病。
人參飲子,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引《楊氏家藏方》。 組成:黃耆1兩,五味子1兩,人參半兩,白朮半兩,當歸半兩,白芍藥半兩,茯苓半兩,白芷半兩。 主治:虛勞潮熱。
人參飲子,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一引《海上名方》。 組成:粟殼2兩(去頂蒂,蜜炙),人參(去蘆頭)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1兩,甘草(炙)1兩。 主治:勞嗽喘急。
人參飲子,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麥門冬2分,人參(去蘆)3分,當歸身3分,黃耆1錢,白芍藥1錢,甘草1錢,五味子5個。 主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暑月衄血。
人參飲子, 出處:《産寶諸方》。 組成: 人參飲子(《産寶諸方》。)出處:《産寶諸方》。組成:大腹連皮(銼碎)半兩,人參半兩,甘草半兩(炙),陳橘皮兩個(和瓤)。主治:安胎寬氣,止腹痛。 。 主治:安胎寬氣,止腹痛。
人參飲子, 出處:《百一》卷五。 組成:人參(去蘆)1兩,桔梗1兩,半夏(湯洗7次)1兩,五味子1兩,赤茯苓1兩,白朮1兩,枳殼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痰嗽,寒熱壅嗽。時行病,寒熱上壅,咳嗽痰涎。寒暑之交,氣盛人衣厚作壅,忽痰盛微熱,此藥最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