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麥味地黃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養肺生津: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之效。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加入麥門冬可協同滋陰效果,並針對肺陰不足、燥熱咳嗽等症狀,起到潤肺止咳的作用。
- 緩解滋陰藥性偏寒: 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目的,但其藥性偏寒,容易造成脾胃虛寒、腹瀉等不良反應。麥門冬性微寒,但能緩解地黃丸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使藥效更加溫和,更利於人體吸收。
麥味地黃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益氣生津、固精縮尿之效。此與麥味地黃丸滋陰補腎、益精填髓的功效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收斂腎氣,防止腎陰虛脫。
其二,五味子可以增強腎臟對精氣的固攝作用,進一步提升麥味地黃丸滋補腎陰的效果,避免滋陰過度導致脾虛泄瀉,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麥味地黃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滋陰補腎: 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固澀止汗的功效,能與生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藥物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腎滋陰的效果。
- 收斂固澀: 山茱萸能收斂固澀,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遺精、滑精、帶下、尿頻等症狀。同時,也能緩解肝腎陰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等問題。
麥味地黃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補腎: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滋腎益精、健脾益肺的功效。與地黃、山茱萸、澤瀉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滋陰補腎,改善腎陰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
- 固腎止瀉: 山藥的收斂作用有助於固腎止瀉,配合生地黃、丹皮等藥材,能改善腎氣不固引起的遺精滑泄、小便頻數等症狀。
因此,山藥在麥味地黃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增強滋陰補腎的功效,還能起到固腎止瀉的作用,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麥味地黃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麥味地黃丸用於滋陰補腎,但若腎陰不足,水液代謝失衡,容易出現水腫、痰濕等症狀。澤瀉的利水作用,可協助消除水濕,促進腎陰的吸收和利用,使滋陰效果更佳。
- 清熱瀉火: 澤瀉亦有清熱瀉火之功。麥味地黃丸滋陰補腎,若體內有熱,容易導致陰虛火旺,出現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澤瀉的清熱作用,可以抑制火氣,避免滋陰過度,使補腎效果更平衡。
麥味地黃丸中加入牡丹皮,是因其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
牡丹皮味苦寒,入心、肝、脾經,能清熱涼血,化瘀止痛。其清熱涼血之功,可降肝火,涼血止血,適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而活血化瘀之效,則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在麥味地黃丸中,牡丹皮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滋陰、養血潤燥的功效,對於陰虛火旺、血虛生熱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麥味地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助藥力達腎: 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利濕,化痰止咳,對於脾虛濕盛所致的頭暈乏力、肢體沉重等症狀有改善作用。由於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濕氣難以代謝,影響藥物吸收和運化,加入茯苓可改善脾虛,促進藥物有效地到達腎臟,發揮滋陰補腎的功效。
- 滋陰補腎,防燥澀: 麥味地黃丸主要滋陰補腎,但過於滋陰則易出現濕氣重、脾虛等問題。茯苓利水滲濕,可防止藥物過於滋陰而導致脾虛濕盛,進一步促進藥效的發揮。
麥味地黃丸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熟地黃性溫,味甘,歸腎、肝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之效。麥味地黃丸旨在滋補腎陰,而熟地黃正是此方劑中滋陰補血的關鍵藥材,有助於改善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耳鳴等症狀。
- 配伍增效:熟地黃與方中其他藥材如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等配伍,相互協同,增強滋陰補腎、健脾利濕的效果。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與山藥、山茱萸等藥材相輔相成,而澤瀉、茯苓等藥材則有助於利水滲濕,避免滋陰過度造成濕困脾胃。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麥味地黃丸(原名八仙長壽丸),是治療「肺腎陰虛證」的經典方劑,以「滋腎養肺、金水相生」為核心功效,最早見於明代醫家龔廷賢所著《壽世保元》一書。
此方主治腎陰不足,所導致的虛火上炎症狀,包含:潮熱盜汗、咳嗽吐血、咽喉乾燥、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適用於「虛中夾燥熱」的複雜病機(如更年期咳嗽、糖尿病肺腎陰虛證)。常用於以下症狀:
- 肺系症狀: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鼻衄、鼻淵、少痰或無痰、呼吸急促、口乾舌燥
- 腎系症狀:腰痛耳鳴,眼目昏花,四肢無力,盜汗、腰痛伴遺精、腎陰虛舌紅少苔
- 心系症狀:五心煩熱(手足心熱),心火不降口渴多飲。
- 其他:陰虛內熱、全身乏力、糖尿病(消渴症),口渴多飲、尿頻量多、舌紅少苔。
尤其對陰虛咳嗽或消耗性疾病(如肺結核)引起的口渴咽乾、痰中帶血等,療效尤佳。

這個方劑的效果一直都很不錯,雲端中醫有一些會員的家中,有一些較年長的長輩,有時候咳嗽氣喘非常嚴重,吃西藥都無效時,運用「麥味地黃丸」都得到改善,證明肺腎之間有一定的關聯。
此方是就是「六味地黃丸」的加減方,在其基礎之上,加配「麥冬」與「五味子」,共八味藥材:麥冬、五味子、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麥味地黃丸的組成原理,深刻體現了中醫「肺腎同治」與「金水相生」的理論核心。依照以下原理建構:
一、六味地黃丸的「三補三瀉」基礎設計
六味地黃丸的核心目標是補腎陰,同時保持身體陰陽運行的平衡。方子的思路是「補中有瀉」,避免一味進補造成身體停滯、痰濕或腹脹等問題。
三補(填補真陰),包含:「熟地黃」補腎陰,「山茱萸」補肝陰,「山藥」補脾陰。這三味藥一起作用,把腎陰補足,解決腎陰虛的根本問題。
三瀉(防滯祛濁),包含:「澤瀉」排出腎中的多餘水濕。「牡丹皮」清肝火,「茯苓」去除脾濕。這三味藥幫助化解補藥的黏膩特性,確保補而不滯。
二、加味麥冬+五味子的「肺腎聯動」
在補腎的基礎上,針對肺陰虛、咳嗽、氣逆等症狀,加上兩味重要藥材,目標是潤肺、收斂肺氣。
- 麥冬(甘寒潤肺):滋養肺胃的陰液,清除虛熱,針對乾咳、咽乾、痰中帶血等肺燥症狀,同時有「培土生金」的作用:補脾胃以幫助肺氣生化
- 五味子(酸溫斂肺):收斂肺氣,止咳平喘,固攝腎精,減少遺精與滑泄,和麥冬搭配,一潤一斂,互相平衡,麥冬防五味子太燥,五味子防麥冬太散
肺腎互動的原理是,腎陰滋養肺陰,肺氣下降幫助腎吸納呼吸之氣,形成「腎陰上潤肺,肺氣下歸腎」的循環。

三、全方的藥對動態平衡
全方標本兼治結構,「本」可以說運用「六味地黃丸」填補腎陰,治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標」,運用麥冬+五味子修復肺系功能,治咳喘、盜汗、咽乾。
全方也可以用四組藥對來理解:
- 熟地+麥冬:同時補肺腎之陰,對陰虛津液不足、腰酸咽乾有幫助。
- 山茱萸+五味子:固護肝腎、收斂精氣,對盜汗、遺精等虛火上浮症狀有效。
- 山藥+茯苓:健脾化濕,避免熟地、麥冬的滋膩傷胃。
- 牡丹皮+澤瀉:清虛熱、去濕濁,改善潮熱、濕濁滯留等問題。
此方將「補腎固本」與「調肺治標」融為一體,通過藥物性味的精密制衡(甘寒+酸收+淡滲),實現肺腎陰液互濟的動態恢復,堪稱滋陰法中的經典聯動模型。
麥味地黃丸在近代中醫臨床被廣泛運用,若分析約150期刊論文之後,歸納主要可以改善以下疾病:咳嗽、咯血、失音、心悸、原發性乾燥綜合症、更年期症候群、絕經前後諸症、小兒慢性支氣管炎、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肺心病、慢性便秘、頑固性癮疹、外陰奇癢、老年性甲亢、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致乾咳、小兒單純性多汗、陰虛盜汗、皮膚病、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老年糖尿病、糖尿病、陰虛氣滯型糖尿病、糖尿病泌汗異常、糖尿病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合併肺心病、咳嗽變異型哮喘、兒童難治性哮喘、矽肺、原發性痛風...等等。
傳統服藥法
麥冬、生地、茯苓、五味子、鬱金、白芍、烏藥、丹皮、澤瀉、萸肉、山藥、歸身。上為末,煉蜜為丸。每服5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外感實咳(五味子斂邪)、脾胃濕滯(熟地礙濕)禁用,防「閉門留寇」。
- 服用期間避免辛辣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 感冒、發燒時暫停服用。
- 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糖尿病患者,以及孕婦與兒童,須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麥味地黃丸, 出處:《瘍科心得集·方匯》補遺。 組成:麥冬、生地、茯苓、五味子、鬱金、白芍、烏藥、丹皮、澤瀉、萸肉、山藥、歸身。 主治:腎陰不足,火爍肺金,喘咳勞熱,或有鼻衄,鼻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