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味地黃丸

Mai Wei Di Huang Wan (Ba Xian Zhang Shou Wan ) | 更多圖表

其他名稱:八仙長壽丸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8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7%
心經 20%
肺經 19%
肝經 12%
胃經 8%
脾經 7%
膀胱經 3%
腎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麥味地黃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養肺生津: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之效。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加入麥門冬可協同滋陰效果,並針對肺陰不足、燥熱咳嗽等症狀,起到潤肺止咳的作用。
  2. 緩解滋陰藥性偏寒: 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目的,但其藥性偏寒,容易造成脾胃虛寒、腹瀉等不良反應。麥門冬性微寒,但能緩解地黃丸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使藥效更加溫和,更利於人體吸收。

麥味地黃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益氣生津、固精縮尿之效。此與麥味地黃丸滋陰補腎、益精填髓的功效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收斂腎氣,防止腎陰虛脫。

其二,五味子可以增強腎臟對精氣的固攝作用,進一步提升麥味地黃丸滋補腎陰的效果,避免滋陰過度導致脾虛泄瀉,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麥味地黃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滋陰補腎: 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固澀止汗的功效,能與生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藥物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腎滋陰的效果。
  2. 收斂固澀: 山茱萸能收斂固澀,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遺精、滑精、帶下、尿頻等症狀。同時,也能緩解肝腎陰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等問題。

麥味地黃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補腎: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滋腎益精、健脾益肺的功效。與地黃、山茱萸、澤瀉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滋陰補腎,改善腎陰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
  2. 固腎止瀉: 山藥的收斂作用有助於固腎止瀉,配合生地黃、丹皮等藥材,能改善腎氣不固引起的遺精滑泄、小便頻數等症狀。

因此,山藥在麥味地黃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增強滋陰補腎的功效,還能起到固腎止瀉的作用,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麥味地黃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麥味地黃丸用於滋陰補腎,但若腎陰不足,水液代謝失衡,容易出現水腫、痰濕等症狀。澤瀉的利水作用,可協助消除水濕,促進腎陰的吸收和利用,使滋陰效果更佳。
  2. 清熱瀉火: 澤瀉亦有清熱瀉火之功。麥味地黃丸滋陰補腎,若體內有熱,容易導致陰虛火旺,出現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澤瀉的清熱作用,可以抑制火氣,避免滋陰過度,使補腎效果更平衡。

麥味地黃丸中加入牡丹皮,是因其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

牡丹皮味苦寒,入心、肝、脾經,能清熱涼血,化瘀止痛。其清熱涼血之功,可降肝火,涼血止血,適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而活血化瘀之效,則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在麥味地黃丸中,牡丹皮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滋陰、養血潤燥的功效,對於陰虛火旺、血虛生熱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麥味地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助藥力達腎: 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利濕,化痰止咳,對於脾虛濕盛所致的頭暈乏力、肢體沉重等症狀有改善作用。由於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濕氣難以代謝,影響藥物吸收和運化,加入茯苓可改善脾虛,促進藥物有效地到達腎臟,發揮滋陰補腎的功效。
  2. 滋陰補腎,防燥澀: 麥味地黃丸主要滋陰補腎,但過於滋陰則易出現濕氣重、脾虛等問題。茯苓利水滲濕,可防止藥物過於滋陰而導致脾虛濕盛,進一步促進藥效的發揮。

麥味地黃丸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熟地黃性溫,味甘,歸腎、肝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之效。麥味地黃丸旨在滋補腎陰,而熟地黃正是此方劑中滋陰補血的關鍵藥材,有助於改善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耳鳴等症狀。
  2. 配伍增效:熟地黃與方中其他藥材如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等配伍,相互協同,增強滋陰補腎、健脾利濕的效果。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與山藥、山茱萸等藥材相輔相成,而澤瀉、茯苓等藥材則有助於利水滲濕,避免滋陰過度造成濕困脾胃。

主治功效


麥味地黃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籍記載,麥味地黃丸主要用於治療 腎陰不足,虛火上炎 所致的各種症狀,具體包括:

  • 肺系症狀: 喘咳勞熱,鼻衄,鼻淵。
  • 腎系症狀: 腰痛耳鳴,眼目昏花,四肢無力,盜汗遺精。
  • 心系症狀: 五心煩熱,心火不降。
  • 其他: 消渴飲水,咳嗽痰血,五臟各損。

治療原理

麥味地黃丸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減而成,以 滋陰補腎,清降虛火 為主要治療原則。以下是方劑中各藥物的功效及其在治療中的作用:

  • 熟地黃: 為君藥,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為補腎陰之要藥。
  • 山茱萸: 補肝腎,調經止帶,與熟地黃相配,增強滋補肝腎之力。
  • 山藥: 健脾益胃,固精止帶,與熟地黃相配,補後天以充養先天。
  • 澤瀉: 利水滌熱,清腎降壓,可防熟地黃等滋膩藥物礙脾生濕。
  • 牡丹皮: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可制約山茱萸的溫澀之性,並清降虛火。
  • 茯苓: 利水滌濕,健脾和胃,與山藥相配,健脾利濕。
  • 麥門冬: 潤肺養陰,清心除熱,針對肺金受火灼之證。
  • 五味子: 固腎益氣,養心安神,斂肺止咳,與麥門冬合用,滋養肺腎之陰,並能收斂肺氣,止咳平喘。
  • 歸身: 在《瘍科心得集》中,除了六味地黃丸原方外,還加入了歸身,用於養血活血,輔助改善血液循環。
  • 鬱金: 在《瘍科心得集》中,加入了鬱金,主要功效為活血止痛,行氣解鬱,清心涼血,利膽退黃。
  • 白芍: 在《瘍科心得集》中,加入了白芍,主要功效為平抑肝陽,養血調經,斂陰止汗。
  • 烏藥: 在《瘍科心得集》中,加入了烏藥,主要功效為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綜合以上藥物的作用,麥味地黃丸通過滋補腎陰,清降虛火,並兼顧肺、脾等臟腑,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具體而言,麥味地黃丸通過熟地、山茱萸、山藥滋補腎陰,充盈腎精,使腎水得以上承;麥冬、五味子滋養肺陰,清降肺熱,使肺金得以清肅;澤瀉、牡丹皮、茯苓清瀉虛火,利水滲濕,使邪有出路;從而達到滋陰降火,平衡陰陽的治療效果。

特別是在《瘍科心得集》版本中,加入了歸身、鬱金、白芍、烏藥,使得全方在滋陰降火的基礎上,更兼具活血、行氣、止痛、平肝的功效,更加適合於兼有血瘀、氣滯、肝陽上亢等症狀的患者。

傳統服藥法


麥冬、生地、茯苓、五味子、鬱金、白芍、烏藥、丹皮、澤瀉、萸肉、山藥、歸身。上為末,煉蜜為丸。每服5錢。

相關疾病


耳鳴咳嗽皮膚搔癢白帶心臟痛夜間頻尿多尿氣喘咳血肺結核心內膜炎心包炎心肌炎鼻竇炎鼻咽腫瘤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流鼻血手腳容易出汗呼吸氣短言語無力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相同名稱方劑


麥味地黃丸, 出處:《瘍科心得集·方匯》補遺。 組成:麥冬、生地、茯苓、五味子、鬱金、白芍、烏藥、丹皮、澤瀉、萸肉、山藥、歸身。 主治:腎陰不足,火爍肺金,喘咳勞熱,或有鼻衄,鼻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