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心得集

《瘍科心得集》是清代名醫高秉鈞所著的一部重要外科著作,於嘉慶十年(1805年)刊刻問世。這部書匯聚了作者數十年的臨床經驗與獨到見解,尤其在外科病證的辨證論治方面具有精闢的闡述,是清代三大外科學派中頗具影響力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外科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全書結構嚴謹,主要由《瘍科臨證心得集》三卷及《瘍科心得集匯方》一卷構成,卷末並附《家用膏丹丸散方》一卷。這種編排方式既有理論的闡述,又有實用的方劑集錦,便於醫者學習與應用。

書中開篇的序言與例言,已為讀者勾勒出本書的寫作背景、學術思想及主要內容。諸序中,楊潤、郭一臨、孫爾準等作者的朋友和同道,均高度評價高秉鈞的醫術及其學術思想。他們特別指出,當時許多外科醫者往往學術淺薄,墨守成規,僅憑外治攻毒之方,不究內在病因病機,導致誤治叢生。而高秉鈞則截然不同,他深研《內經》、《靈樞》、《素問》等經典,強調「外科必從內治」,認為只有深明內科理論,洞曉脈理,才能真正掌握外科疾病的本質。這種思想貫穿全書,是其核心特色所在。高氏師從當時名家范聖學、杜雲門,稟承其學術精髓,並結合自身三十多年的臨床實踐,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風格。

《瘍科臨證心得集》三卷,是高秉鈞臨證經驗的具體體現。卷一開宗明義,闡述了外科在醫學起源中的重要性(「醫之始,必先有瘍,而後有醫,故外科之學,實為醫學之始也」),並簡述了外科流派的發展。在此基礎上,高氏明確表明自己的學術立場:「余則主以活血化瘀為法」。他認為瘍科疾病多由氣血凝滯所致,因此治療關鍵在於活血化瘀,以疏通經絡、消散結聚。同時,他並非一味使用攻伐之藥,而是兼顧扶助正氣,配合溫補之品,以期「扶正固本,而使其病不復發」。這種將活血化瘀與溫補相結合的思想,體現了其治療的全面性與預防復發的考慮。

卷二和卷三進一步細化了不同類型和不同階段的瘍科疾病的辨證論治。高氏認為,瘍科疾病的發生,除氣血凝滯外,還常與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以及外傷等因素有關。因此,其治療方法需根據具體病因病機和病情輕重、階段不同而靈活調整。他提出了一套層遞式的治療思路:對於癰腫初起,邪氣尚淺,宜以清熱解毒為先,旨在消散邪氣於萌芽;若邪氣鬱結已成膿,則需活血化瘀,以助膿液排出(「潰其膿」);而當瘡瘍已潰爛時,治療重點則轉向收斂生肌,促進組織修復。這種針對不同病理階段採用不同治法的原則,是臨床實踐中極為重要的指導思想。對於外傷所致的瘍證,則特別強調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同樣根據不同階段處理。這些論述詳細而實用,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範例。

《瘍科心得集匯方》一卷,是本書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高氏在卷前說明,這些方劑既廣泛採集古方之精華,更融入了自己數十年臨床驗證後有所增刪的心得經驗方。這些方劑的組成,緊密圍繞其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並兼顧扶正固本的學術思想。作者反對迷信所謂的「秘方」,強調方藥必須與病機相符,用藥不應執泥於成規,必須「因心」,隨症加減,才能發揮療效。將方劑單獨匯編,避免了在臨證論述中重複,方便讀者查閱和使用。

在《例言》中,高秉鈞謙遜地說明了本書是其「臨證參詳,頗有心得」的結晶,並解釋了書中一些獨特的編排方式。例如,他不拘泥於傳統瘍科書的舊例,常將相似或相關的病證並列,通過對比闡述其異同及相應的治法,如發背、搭疽與乳癰、乳痰等,旨在幫助讀者更清晰地理解辨證要點。他還按照人體上、中、下部對病證進行歸類,並指出不同部位病證的常見病因傾向(上部多風熱、下部多濕熱、中部多氣鬱火鬱),這種歸納有助於快速把握病證的大體性質。對於一些難以歸類或發無定處的病證,如痘毒、廣瘡等,則另列一章,使結構更加清晰。此外,高氏認為經典醫書和本草著作已廣為流傳,因此在本書中未再贅述內景經絡和本草氣味等基礎知識,而是鼓勵讀者結合本書與前人著作,相互參證,深入理解。

更為重要的是,《例言》中高氏明確指出了瘍科中的「四絕證」——失榮、舌疳、乳岩、腎岩翻花。他認為除了這四種預後極差的病證外,其他瘍證只要能夠明辨陰陽寒熱、氣血標本,知曉其病因病機,大多是可以治療的。同時,他也坦誠地指出,即使是理論上可治之證,若因正虛邪實、毒勢熾盛、氣血耗傷等原因導致病勢發展迅猛或纏綿難愈,也可能出現不良結局,如腦疽、發背、疔毒等重症,若火毒內陷、正氣衰竭,可致神昏、脫證甚至死亡。這種對疾病預後和難治情況的清醒認識,體現了高氏作為臨床醫家的實事求是態度,也為醫者提供了重要的預警和參考。

總之,《瘍科心得集》是一部承前啟後、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高秉鈞將外科疾病置於中醫整體觀念下進行研究,力倡外科內治,強調辨證論治,靈活運用治法方藥,並結合數十年臨床經驗,對各種常見及疑難外科病證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闡述。其內容豐富、理論清晰、實用性強,對後世中醫外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瘍科心得集》仍是研究中醫外科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寶貴文獻,其所蘊含的辨證精華與內外合治的理念,對於當代中醫外科臨床實踐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部書不僅是高秉鈞個人「心得」的匯集,更是中醫外科學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序 (1)

序 (2)

序 (3)

例言

方匯 (1)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上 (21)

卷上 (22)

卷上 (23)

卷上 (24)

卷上 (25)

卷上 (26)

卷上 (27)

卷中 (1)

卷中 (2)

卷中 (3)

卷中 (4)

卷中 (5)

卷中 (6)

卷中 (7)

卷中 (8)

卷中 (9)

卷中 (10)

卷中 (11)

卷中 (12)

卷中 (13)

卷中 (14)

卷中 (15)

卷中 (16)

卷中 (17)

卷中 (18)

卷中 (19)

卷中 (20)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方匯 (2)

方匯 (3)

方匯 (4)

方匯 (5)

方匯 (6)

方匯 (7)

方匯 (8)

方匯 (9)

方匯 (10)

方匯 (11)

方匯 (12)

方匯 (13)

方匯 (14)

方匯 (15)

方匯 (16)

方匯 (17)

家用膏丹丸散方 (1)

家用膏丹丸散方 (2)

家用膏丹丸散方 (3)

家用膏丹丸散方 (4)

家用膏丹丸散方 (5)

家用膏丹丸散方 (6)

家用膏丹丸散方 (7)

家用膏丹丸散方 (8)

家用膏丹丸散方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