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辨濕毒瘡腎臟風瘡論

濕毒瘡,生於足脛之間,狀如牛眼,或紫或黑,膿水淋漓,止處即潰爛,久而不斂。此因脾胃虧損,濕熱下注,以致肌肉不仁而成;又或因暴風疾雨,寒濕暑熱侵入肌膚所致。在外屬足太陽、少陽經,在內屬足厥陰、太陰經。初覺急服荊防通聖散加木瓜、牛膝、防己、蒼朮治之;若延久不愈者,宜服補中益氣湯合二妙散,外搽制柏散,或金黃散。

腎臟風者,屬腎虛,風邪乘於臁脛,以致皮膚如癬,或漸延上腿,久則延久遍身。外證則瘙癢成瘡,膿水淋漓,眼目昏花;內證則口燥舌乾,腰腿倦怠,吐痰發熱,盜汗體疲。治法用六味丸為主,佐以四生散;若脾胃虛弱者,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佐以六味丸、四生散為善;外貼黃蠟膏。

白話文:

濕毒瘡:這種瘡長在小腿腳踝之間,形狀像牛的眼睛,顏色可能是紫色或黑色,會流出膿水,剛停止流膿的地方又會潰爛,很久都無法癒合。這是因為脾胃虛弱,濕熱往下流注,導致肌肉麻木而形成的;也有可能是因為突然遇到狂風暴雨,寒濕暑熱侵入皮膚所造成的。從經絡來看,它在體表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在體內則屬於足厥陰肝經和足太陰脾經。剛開始發現時,應立即服用荊防通聖散,並加入木瓜、牛膝、防己、蒼朮來治療;如果拖延很久都沒好,就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合二妙散,外用藥則擦制柏散或金黃散。

腎臟風瘡:這種瘡屬於腎虛,風邪侵襲小腿部位,導致皮膚像癬一樣,可能逐漸向上蔓延到大腿,時間久了甚至會蔓延到全身。外在症狀是皮膚搔癢起瘡,流膿水,眼睛昏花;內在症狀則是口乾舌燥,腰腿無力,咳嗽吐痰,發熱,盜汗,身體疲勞。治療方法以六味丸為主,輔以四生散;如果同時有脾胃虛弱的問題,就以補中益氣湯為主,輔以六味丸和四生散效果較好;外用藥則貼黃蠟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