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方匯 (1)

回本書目錄

方匯 (1)

1. 卷上

2. 瘍證總論

人身一小天地也。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草木,人有五臟六腑,不外乎陰陽氣化而已;氣化不能有全而無偏,有順而無逆,故天有時而失常,地有時而荒蕪,人有時而疾病。夫病之來也,變動不一,總不越乎內證外證兩端。而其致病之由,又不越乎內因外因二者。何謂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也,陰也;何謂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也,陽也。發於陽者,輕而易愈,發於陰者,重而難痊。

內科外科,俱是一例。今以內科論之,如瘋、癆、臌、膈諸證,此發於臟者也,陰也,治之不易愈;如傷寒、瘧、痱諸證,此發於腑者也,陽也,治之易愈。傷寒之傳經,在陽經者易愈,在陰經者不易愈,夫人能知之。而外科之證,何獨不然。有由臟者,有由腑者,有在皮膚肌骨者,無非血氣壅滯,營衛稽留之所致。

發於臟者,其色白,其形平塌,膿水清稀,或致臭敗,神色痿憊,陰也;發於腑者,其色紅而形高腫,膿水稠黏,神清氣朗,陽也,此其大概也。細論之,發於臟者為內因,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如失營、舌疳、乳岩之類,治之得法,止可帶疾終天而已。若發於腑,即為外因,其源不一,有火熱助心為瘍,有寒邪傷心為瘍,有燥邪劫心為瘍,有濕邪壅滯為瘍,此俱系天行時氣,皆當以所勝治之。

又有寒邪所客,血泣不通者,反寒熱大作,煩躁痠疼而似熱,熱邪所勝,肉腐膿腥,甚至斷筋出骨,以致聲嘶色敗而似寒;又有勞汗當風,營逆肉裡,而寒熱難辨者。又有不內外因者,膏粱之積,狐蠱之感,房勞之變,丹石之威,無不可作大疔,成大癰;即如誤食毒物,跌壓杖棒,湯火蟲獸等傷,亦皆作癰作膿,總由營氣不從之所致也。然則治之奈何?亦在審其脈以辨其證而已。

大約瘡瘍未潰之先,脈宜有餘;已潰之後,脈宜不足。有餘者,毒盛也;不足者,元氣虛也。倘未潰而現不足之脈,火毒陷而元氣虛也;已潰而現有餘之脈,火毒盛而元氣滯也。按定六部之脈,細察虛實,其間宜寒、宜熱、宜散、宜收、宜攻、宜補、宜逆、宜從,總以適事為故,未可鹵莽圖治也。再瘡瘍之部位,其經絡氣血之循行,即傷寒之經絡也。

傷寒無定形,故失治則變生。外證雖有一定之形,而毒氣之流行亦無定位。故毒入於心則昏迷,入於肝則痙厥,入於脾則腹疼脹,入於肺則喘嗽,入於腎,則目暗手足冷,入於六腑,亦皆各有變象,兼證多端,七惡疊見。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者何?曰臟也,腑也,陰陽也,虛實也,表裡也,寒熱也。

得其本,則宜涼、宜溫、宜攻、宜補,用藥庶無差誤;倘不得其本,則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不慎諸。

白話文:

人體就像一個小天地。天上有太陽、月亮、星星,地上有山川、草木,人體有五臟六腑,這些都離不開陰陽之氣的變化。而氣的變化不可能完全沒有偏差,完全順利,所以天氣有時會失常,土地有時會荒蕪,人有時會生病。疾病的產生,變化多端,總不外乎內證和外證兩種。而導致疾病的原因,又不外乎內因和外因兩種。什麼是內因呢?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屬於陰;什麼是外因呢?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氣候,屬於陽。疾病由陽而生的,病情輕微容易治癒;疾病由陰而生的,病情嚴重難以痊癒。

內科和外科的道理是一樣的。以內科來說,像瘋病、癆病、腹脹、膈症等疾病,這些是從臟腑發生的,屬於陰,難以治癒;像傷寒、瘧疾、痱子等疾病,這些是從六腑發生的,屬於陽,容易治癒。傷寒傳變,在陽經的容易治癒,在陰經的就不容易治癒,這大家都知道。而外科的疾病,難道就不是這樣嗎?有的是從臟腑發生的,有的是從六腑發生的,有的是在皮膚肌肉骨骼發生的,無非是血氣壅塞,營衛之氣停滯所導致的。

從臟發生的瘡瘍,顏色蒼白,形狀平塌,膿水清稀,有時會腐臭,精神萎靡,屬於陰;從腑發生的瘡瘍,顏色紅腫,形狀高起,膿水稠黏,精神清醒,屬於陽,這是大致的情況。詳細來說,從臟發生的屬於內因,不論是虛證、實證、寒證、熱證,都是由於氣鬱造成的,像營養不良、舌頭生瘡、乳癌之類的疾病,即使治療得當,也只能帶病終身。如果從腑發生的,就屬於外因,它的來源不一,有的是火熱之邪侵犯心臟引起的瘡瘍,有的是寒邪侵犯心臟引起的瘡瘍,有的是燥邪侵犯心臟引起的瘡瘍,有的是濕邪壅滯引起的瘡瘍,這些都與當季的流行病有關,都應該用剋制邪氣的方法來治療。

還有寒邪侵入導致血脈不通暢的,反而會出現忽冷忽熱,煩躁酸痛,看起來像熱證;熱邪侵犯導致肌肉腐爛流膿,甚至筋斷骨露,以致聲音嘶啞、面色蒼白,看起來像寒證;還有勞累出汗時吹風,導致營氣逆亂在肌肉裡,寒熱難以分辨。還有不屬於內因外因的,例如過食肥甘厚味造成的積滯,受到狐惑的感染,房事過度引起的變症,誤服丹石造成的危害,這些都可能導致長出很大的疔瘡或癰瘡;就像誤食毒物,跌打損傷,燙傷,被蟲獸咬傷等,也都可能化膿成癰,總的來說都是由於營氣不順暢所導致的。那麼應該怎麼治療呢?也要通過診脈來辨別證候。

大體來說,瘡瘍沒有潰破之前,脈象應該是有力的;潰破之後,脈象應該是虛弱的。脈象有力,代表邪毒旺盛;脈象虛弱,代表元氣不足。如果還沒有潰破,脈象卻呈現虛弱,代表火毒內陷,元氣虛損;如果已經潰破,脈象卻呈現有力,代表火毒仍然旺盛,元氣運行不暢。要仔細診察六部的脈象,辨別虛實,其中應該使用寒涼藥、溫熱藥、疏散藥、收斂藥、攻下藥、補益藥、逆治法、順治法,總之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不能草率治療。另外,瘡瘍的部位,它所在的經絡氣血的運行,與傷寒病中的經絡是一樣的。

傷寒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治療,就會產生變化。外證雖然有一定的形狀,但是毒氣的流行也沒有固定的位置。所以毒氣侵入心臟,就會導致神志昏迷;侵入肝臟,就會導致抽搐;侵入脾臟,就會導致腹痛腹脹;侵入肺臟,就會導致喘咳;侵入腎臟,就會導致視力模糊、手腳冰冷;侵入六腑,也都會各有不同的變化,出現多種兼證,病情複雜多變。經典說:「治療疾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根本是什麼呢?就是臟腑、陰陽、虛實、表裡、寒熱。

如果能夠找到根本,就應該使用寒涼藥、溫熱藥、攻下藥、補益藥,這樣用藥才不會有差錯。如果沒有找到根本,就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怎能不謹慎呢!

3. 瘍科調治心法略義

《內經》曰:諸痛瘡瘍,皆屬於心。又曰: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又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曰:出汗偏袒,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又曰:開合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又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由此數者而窮之,則知臟腑受病之根源,皮肉結瘍之枝葉也。

向使內無鬱熱蘊蓄於中,外無濕熱侵襲於內,則肌肉流暢,氣血和平,癰何從生,疽何從作乎?凡治癰腫,先辨虛實陰陽。經曰:諸痛為實,諸癢為虛,諸癰為陽,諸疽為陰。又當辨其是癤、是癰、是疽、是發、是疔等證,然後施治,庶不致於差謬。如熱發於皮膚之間,腫高根闊者為癰。

五臟鬱熱,毒流骨髓,附骨而生,經日方覺,大如伏瓜為疽。酒色迷真,厚味適口;或心志不遂,郁不得伸,毒生於薄肉處;又或染禽獸之毒,或惹牛馬之穢,初生黍米,不加謹護,而誤觸犯之,輕者必重,重者必危,須用藥以解其毒,不然立見其敗矣。夫癰疽發背之證,有五善七惡,不可不辨。

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大小便自調,面色光亮,二善也;神氣精明,語言清朗,三善也;膿潰腫消,色鮮不臭,四善也;身體和平,起居如常,五善也。五善俱見,善可知矣。

若夫七惡,二目緊小,唇青瘡黑,一惡也;膊項難轉,四肢沉重,目閉耳聾,二惡也;聲嘶色脫,面青氣喘弗寧,三惡也;不能飲食,納藥嘔吐,口不知味,痛極渴甚,四惡也;冷汗虛汗時出,恍惚嗜臥,語言顛倒,五惡也;煩躁咳嗽,腹痛泄瀉,小便混濁,六惡也;膿血既泄,腫起猶甚,膿水臭穢,七惡也。七惡俱見,則惡不可言矣。

五善見三自吉,七惡有二即凶。凡治癰疽,初覺則宣熱拔毒,既覺則排膿定痛。初腫毒成未破,一毫熱藥不敢投,先須透散;若已破潰,臟腑既虧,飲食少進,一毫冷藥吃不得,須用和營扶脾。此固昔人治癰疽發背之法,無過於此;然更當酌以時令,審以脈理,辨其虛實,決以輕重,量勢而用,庶不致夭人之天年也。

至於傷寒流注,由可汗而失汗,由可和而失和,血滯皮膚,毒阻骨髓,故生斯毒,從上流下者,毒生必少,從下流上者,毒生必多,亦須解表清肌,拔毒清熱,可內消而愈矣。若疔毒雖有三十六種之別,其害則一,宜以敗毒為主,□□□證治法。

至於痰核、癭瘤、瘰癧、馬刀之疾,俱由濕勝生痰,痰勝生火,火勝生風,風極而患作矣,皆成於內蘊七情,外感六慾,宜清痰降火之劑,宣熱敗毒之藥,既盛必用外消,始覺行以艾灸,切勿妄行勾割。先醫曰:諸經惟少陽厥陰二經生癰疽,惟少陽陽明二經生瘰癧,蓋由多氣少血之故耳。

凡診外科之脈,脈浮緊,應當發熱,其不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必發癰疽;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形默默,胸中微燥,不知痛之所在者,必發癰疽。未潰之先,按之有刀鋒之健浮,既潰之後,按之略如鋒之輕浮,此易收功也。若未潰之先,脈來遲緩,不疾不徐,既潰之後,脈來健實,或大與洪,難取效也。

若一得癰疽,脈來前後虛弱,此危證也。凡刺癰腫,須認有膿無膿,用手按之,手起而即復者有膿,手起而不即復者無膿(此所謂引手)。重按乃痛,膿之深也;輕按即痛,膿之淺也;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膿也。至於用刀手法,刀口勿嫌闊大,取膿易盡而已。凡用刀之時,深則深開,淺則淺開,慎勿忽略。

如開魚口、便毒、背疽、臍癰、腹癰、瘰癧,宜淺開之;若臂癰、胯疽,肉厚等處,宜深開之,使流出膿,以泄內毒,不可不知也。凡瘍初生之時,便覺壯熱惡寒,拘急頭痛,精神不寧,煩躁飲冷者,其患瘡疽必深也;若起居平和,飲食如故,其瘡疽浮淺也。如膿出而反痛者,此為虛,宜補之;亦有穢氣所觸而作痛者宜和解之,風冷所逼者宜溫養之。如疽發深而不痛者,胃氣大虛,必死肉多而不知痛也。

凡瘡瘍時嘔者,當作毒氣上攻治之,潰後當作陰虛補之;若年老潰後,發嘔不食,宜參耆白朮膏以峻補之。河間謂:瘡瘍嘔者,濕氣侵於胃,宜倍白朮。癰疽發渴,血氣兩虛,用參、耆以補氣,當歸、地黃以養血。凡癰疽有實熱者,易療;虛寒邪熱者,難治。腫起堅硬膿稠者,為實;腫平軟漫膿稀者,為虛。

凡治癰疽、發背、疔瘡、乳癰、一切無名腫毒,先須托裡,勿使毒入附延骨髓;托裡之後,宣熱解毒、定痛排膿,是為急切工夫。

白話文:

《內經》提到:所有的疼痛和創傷都和心有關。又說:如果營氣運行不順,逆向在肉裡,就會產生腫瘤。還提到:高脂高糖的食物,會導致嚴重的疔瘡。再說:單側出汗,可能會造成半身不遂,汗水接觸到濕氣,就可能出現粉刺和熱疹。還指出:如果身體不能正常開合,寒氣就會趁虛而入,產生駝背。最後提到:地上的濕氣,一旦感染,會危害人的皮膚、肌肉和筋脈。從這些論點深入探討,我們可以瞭解臟腑生病的根源,以及皮肉長瘡的原因。

假設內心沒有鬱悶的熱氣,外部沒有濕熱的侵害,那麼肌肉血液就能順利流通,氣血平和,怎麼會有腫瘤的生成呢?治療腫瘤,首先要區分是實症還是虛症,陰性還是陽性。經典中提到:所有疼痛都是實症,所有瘙癢都是虛症,所有腫瘤都是陽性,所有瘍都是陰性。還應該判斷是疔、腫、瘍、癰、還是其他病症,再進行治療,才能避免錯誤。比如,皮膚上出現紅腫,且根部寬大的就是腫瘤。

五臟的鬱熱,毒素流入骨髓,附著在骨頭上,經過一段時間才會被察覺,像一個潛伏的南瓜一樣,就是瘍。沉溺於酒色,喜愛濃厚的口味,或者心情無法舒展,鬱悶在心,毒素就會在肌肉薄的地方生成;或者被禽獸的毒素感染,或者接觸到牛馬的污穢,剛開始可能只有一粒米那麼小,如果不小心護理,誤觸犯了,輕微的會加重,嚴重的會危及生命,必須使用藥物來解毒,否則病情會迅速惡化。對於癰疽背瘡這類病症,有五個好徵兆和七個壞徵兆,我們不能忽視。

如果你能安靜休息,對食物有口感,這是一個好徵兆;大小便正常,面色明亮,這是第二個好徵兆;精神飽滿,說話清晰,這是第三個好徵兆;膿液排出,腫脹消退,顏色新鮮,沒有臭味,這是第四個好徵兆;身體平和,生活如常,這是第五個好徵兆。如果五個好徵兆都出現了,那就代表病情正在好轉。

然而,如果眼睛緊閉,嘴脣青紫,瘡口發黑,這是第一個壞徵兆;手臂和頸部難以轉動,四肢沉重,眼睛閉合,耳朵聽不清,這是第二個壞徵兆;聲音嘶啞,面色蒼白,呼吸困難,這是第三個壞徵兆;無法進食,服藥後嘔吐,口無味道,劇烈疼痛,非常口渴,這是第四個壞徵兆;冷汗或虛汗時出,恍惚嗜睡,言語錯亂,這是第五個壞徵兆;煩躁咳嗽,腹痛腹瀉,小便混濁,這是第六個壞徵兆;膿血已經排出,但腫脹仍然嚴重,膿水惡臭,這是第七個壞徵兆。如果七個壞徵兆都出現了,病情就非常危險了。

如果五個好徵兆中有三個,病情就有希望好轉;如果七個壞徵兆中有兩個,病情就非常危險。治療癰疽,剛發現時要清熱解毒,發現後就要排膿止痛。如果腫脹的毒素尚未破裂,一點熱藥都不敢用,首先要讓毒素散去;如果已經破裂,臟腑功能已經減弱,飲食減少,一點冷藥都不能吃,必須用和營扶脾的藥物。這是古人治療癰疽背瘡的方法,不過,還應該根據季節和脈象來調整,辨別虛實,決定病情輕重,根據情況來使用藥物,這樣才能避免讓人提前結束壽命。

至於感冒導致的流注,因為可以出汗卻沒出汗,可以調和卻沒調和,血液滯留在皮膚,毒素阻塞骨髓,因此產生了這種毒素。從上到下的毒素較少,從下到上的毒素較多,也需要解表清肌,拔毒清熱,可以內服藥物治療。至於疔毒,雖然有三十六種不同的類型,但危害是一樣的,應該以敗毒為主,具體的治療方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至於痰核、癭瘤、瘰癧、馬刀等疾病,都是因為濕氣過重產生痰,痰多產生火,火大產生風,風極致病,都是由內心鬱悶的情緒和外在的慾望引起的,應該使用清痰降火的藥物,宣熱敗毒的藥物,病情嚴重時需要外用藥物,剛發現時可以用艾灸,千萬不要隨意刮除。有經驗的醫生說:只有少陽和厥陰兩條經絡會產生癰疽,只有少陽和陽明兩條經絡會產生瘰癧,這是因為這兩條經絡氣多血少的原因。

診斷外科疾病的脈象,脈象浮緊,應該發燒,如果不發燒反而寒戰怕冷,如果有疼痛的地方,很可能會發出癰疽;脈象浮數,身體無熱,沉默無言,胸中微微燥熱,不知道疼痛在哪裡,很可能會發出癰疽。在沒有破裂之前,按下去感覺像刀刃一樣堅硬,破裂之後,按下去感覺像刀刃一樣輕飄,這樣的病情容易控制。如果在沒有破裂之前,脈象緩慢,不快不慢,破裂之後,脈象健實,或者大或者洪,就很難取得效果。

如果突然得了癰疽,脈象前後虛弱,這是危險的徵兆。刺癰腫時,必須判斷有無膿液,用手按下去,手抬起後立即恢復的是有膿液,手抬起後不立即恢復的是無膿液(這就是所謂的「引手」)。重按才感到疼痛,膿液在深處;輕按就感到疼痛,膿液在淺處;按下去不覺得太疼,說明還沒有形成膿液。至於使用刀的技巧,刀口不要太窄,這樣更容易清除膿液。使用刀的時候,深的就開深,淺的就開淺,千萬不要忽略。

比如開魚口、便毒、背瘡、臍瘡、腹瘡、瘰癧,應該淺開;如果在手臂、臀部等肉厚的地方,應該深開,讓膿液流出來,以釋放體內的毒素,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剛開始就感到高熱、寒戰、拘束、頭痛、精神不寧、煩躁、想喝冷水,那麼瘡疽一定很深;如果生活平和,飲食正常,那麼瘡疽一定很淺。如果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這是虛症,應該補充能量;也可能因為接觸到髒東西而疼痛,應該調和;也可能因為風冷而疼痛,應該溫暖保養。如果瘡疽深且不疼,說明胃氣非常虛弱,一定有很多死肉,所以不會感到疼痛。

如果瘡瘍經常嘔吐,應該作為毒素上攻來治療,在潰爛後作為陰虛來補充;如果老人在潰爛後嘔吐,不想吃飯,應該使用參耆白朮膏來強烈補充。河間認為:瘡瘍嘔吐,是濕氣侵入胃部,應該加倍使用白朮。癰疽發渴,血氣兩虛,應該使用參、耆來補氣,當歸、地黃來養血。癰疽如果是實熱,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是虛寒邪熱,比較難治療。腫脹堅硬、膿液稠厚的是實症;腫脹平軟、膿液稀薄的是虛症。

治療癰疽、背瘡、疔瘡、乳瘡、一切無名腫毒,首先必須托住裡面,防止毒素進入骨髓;托住裡面之後,宣熱解毒、止痛排膿,這是緊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