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心得集》~ 卷上 (2)
卷上 (2)
1. 申明外瘍實從內出論
夫外瘍之發也,不外乎陰陽、寒熱、表裡、虛實、氣血、標本,與內證異流而同源者也。其始或外由六淫之氣所感,或內被七情受傷。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邪必湊之。又云: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明乎此義,則治證瞭然矣。
如夏令暑蒸炎熱,肌體易疏,遇涼飲冷,逼熱最易內入,客於臟者,則為痧、為脹;客於腑者,則為吐、為瀉;客於肌表者,則為㾦、為瘰、為暑熱瘡、為串毒、為丹毒遊火;客於肉裡者,則為癰、為瘍;客於絡脈者,為流注、為腿癰。斯時正氣壯強,逼邪出外,依法治之。
在內證尤為易愈,或三日,或五日,或一候即霍然矣;若外瘍則稍多日期。亦有暑邪內伏,遇秋而發者,在經則為瘧,在腑則為痢,其在肌絡則為流注、腿癰等證,是名陽挾陰,用藥則以解散和營通絡;即不散而成膿,亦不至有大患。
又有正虧邪伏深入,交寒露霜降而發者,在內則為伏邪癉瘧,朝涼暮熱,或晝夜熱而不退,纏延不已,致陰虛化燥,痙厥神迷,內閉外脫,不可為治;在外發癰瘍,則為正虛邪實,陰中挾陽;成膿潰後,雖與性命無妨,然收功延日,不能速愈。此陰陽、寒熱、表裡、虛實、氣血、標本之大凡也,為瘍科中之第一義,故首揭之。
白話文:
外面的瘡瘍發作,不外乎是陰陽、寒熱、表裡、虛實、氣血、本末這些因素,它們和內科疾病雖然表現不同,但根源是相同的。一開始可能是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襲,也可能是因為內在的情緒波動所傷。醫書上說:「邪氣容易侵入的地方,一定是正氣虛弱的時候。」陰虛的人,邪氣一定會來侵犯。還說:「營氣沒有順利運行,反而逆行到肌肉裡,就會產生癰腫。」明白這個道理,治療方法就很清楚了。
像是夏天天氣悶熱,身體容易鬆懈,如果這時候喝冷飲、吹涼風,熱氣就很容易被逼進體內。熱氣侵犯到臟,就會變成痧症或腹脹;侵犯到腑,就會變成嘔吐或腹瀉;侵犯到皮膚表面,就會變成痱子、瘰癧、暑熱瘡、串毒、丹毒等;侵犯到肌肉裡面,就會變成癰或瘍;侵犯到經絡,就會變成流注或腿癰。這時候如果身體正氣強盛,能把邪氣逼出體外,再按照方法治療,通常就能痊癒。
內科疾病通常比較容易治好,可能三五天、或一個療程就好了。但外面的瘡瘍就需要比較多天才能痊癒。也有些是暑邪潛伏在體內,等到秋天發作,在經絡就會變成瘧疾,在腑就會變成痢疾,在肌肉或經絡就會變成流注、腿癰等,這叫做「陽邪挾帶陰邪」,用藥要以疏散、調和營衛、通暢經絡為主。就算化膿,也不會是大問題。
還有一種是身體正氣虧虛,邪氣潛伏深入,等到寒露、霜降等天氣轉涼時才發作。在內就會變成潛伏瘧疾,早晨涼快、傍晚發熱,或是整天發熱不退,持續不斷,導致陰虛化燥,出現抽筋、昏迷等症狀,甚至內臟功能衰竭、陽氣外脫,就難以治療了。如果發在外面的癰瘍,則是屬於「正氣虛弱,邪氣強盛」的狀況,是陰虛中又挾帶陽邪。就算化膿潰爛,雖然不會有生命危險,但恢復時間會拖很久,無法很快痊癒。以上就是陰陽、寒熱、表裡、虛實、氣血、本末這些因素在外科疾病中的大致情況,是外科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道理,所以最先提出來講。
2. 辨腦疽對口論
薛立齋曰:腦疽屬太陽膀胱經積熱,或濕熱上壅,或風溫外感,或陰虛火熾,或腎水虧損、陰精消涸所致。其源之淺深不同,而證之輕重亦異。初起一粒形如麻豆;至一二日微寒身熱,漸漸加大;至七日成形,根盤紅腫,頂突寬鬆,是為順證。
斯時憎寒壯熱,朝輕暮重,舌白苔膩,胸痞噦惡,脈細弦數,此濕熱上壅,即用黃連瀉心湯,或溫膽法;若面油紅,舌乾絳赤,煩躁乾噦,口渴喜飲,大便堅實,是火熱傷液,如犀角地黃湯,或羚羊角、銀花、地丁、石斛、蘆根、鮮首烏、黃芩、枳殼、山梔、丹皮、燈心、竹葉、夏枯草等類,清其火毒、解其營熱。
至十四日後膿透,根盤焦紫,熱退身涼,膿水淋漓,倘有不能透徹,清營方內加甲末、制蠶、角針,以攻其毒。至二候半,瘀腐漸脫,新肉漸生,身熱漸退,脾胃醒復。過二十八日後,腐全脫,新肉滿,飲食嘉,調養好,四十日收功。
又有一種陰證,初起形色俱不正,寒熱不加重,身雖發熱,面色形寒,瘍不高腫,根盤平塌,散漫不收,過候不透,膿稀不腐,正氣內虧,不能使毒外泄,而顯陷里之象。此由平日腎水虧損,陰精消涸,陰火熾甚而成,其危險不能過三候矣。其中猶有三陷變局,謂火陷、干陷、虛陷也。
火陷者,氣不能引血外腐成膿,火毒反陷入營,漸致神迷,發痙發厥;干陷者,膿腐未透,營衛已傷,根盤紫滯,頭頂乾枯,漸致神識不爽,有內閉外脫之象;虛陷者,膿腐雖脫,新肉不生,狀如鏡面,光白板亮,脾氣不復,惡穀日減,形神俱削,漸有腹痛便泄寒熱,宛似損怯變象,皆不治之證也。大凡此證以小者為對口,大者為腦疽,俗即云落頭疽也。
由感於六淫之邪而發者,為順為陽;傷於七情而發者,為逆為陰。余疽仿此。(對疽發背,必以候數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膿,三候脫腐,四候生肌)
以上論中,自陰證起,及三陷變局,不錄方藥者,以其變化多端,各宜隨證治之。
白話文:
薛立齋說:腦疽這種病屬於太陽膀胱經積熱,或是因為體內濕熱向上壅塞,或是因為感受風溫等外來邪氣,或是因為陰虛火旺,或是因為腎水虧損、陰精耗竭所導致的。病源的深淺不同,病情的輕重也就不一樣。剛開始的時候,會出現像麻豆一樣大小的疙瘩;過一兩天會有輕微的怕冷和發燒,疙瘩也會慢慢變大;到第七天就會形成膿腫,根部紅腫,頂部突出且鬆軟,這屬於比較順利的發展。
這個時候會出現怕冷、高燒,而且早上輕微、晚上加重,舌苔白膩,胸悶想吐,脈象細弱且快,這是濕熱向上壅塞,應該使用黃連瀉心湯,或是用溫膽的方法治療;如果出現面色潮紅,舌頭乾燥且顏色深紅,煩躁不安、想吐卻吐不出來,口渴喜歡喝水,大便乾硬,這是火熱傷陰液,應該用犀角地黃湯,或者用羚羊角、金銀花、地丁、石斛、蘆根、鮮何首烏、黃芩、枳殼、山梔子、牡丹皮、燈心草、竹葉、夏枯草等藥材,來清除火毒、解除營分熱邪。
到了第十四天之後,膿液透出,根部變成焦紫色,發燒退了、身體也涼了,膿水會流出來,如果膿液不能完全排出來,就在清營的方劑中加入甲末、制蠶、角針,來攻散毒素。到了兩個半療程的時候,瘀腐會慢慢脫落,新的肌肉會慢慢長出來,發燒也會逐漸消退,脾胃功能恢復。過了二十八天之後,腐肉全部脫落,新肉長滿,食慾也很好,好好調養,四十天就可以痊癒。
還有一種陰證,剛開始的時候,疙瘩的形狀和顏色都不正常,寒熱不加重,雖然會發燒,但是面色蒼白、身體發冷,瘡瘍不高腫,根部平塌、分散不收斂,過了時間膿也不透出,膿液稀薄且不腐爛,這是因為體內正氣虧虛,無法將毒素排出體外,而呈現毒邪內陷的現象。這種情況是由於平時腎水虧損、陰精耗竭、陰火旺盛所導致的,非常危險,通常活不過三個療程。其中還有三種陷落的變化,分別是火陷、乾陷和虛陷。
火陷是指氣血無法引導毒素向外形成膿液,火毒反而內陷入營分,逐漸出現神志不清、抽搐、昏厥;乾陷是指膿液沒有透出,營衛之氣已經受損,根部呈紫色且淤滯,頂部乾燥枯萎,逐漸出現神志不清,有內閉外脫的跡象;虛陷是指膿液雖然脫落,但是新的肌肉長不出來,表面就像鏡子一樣光滑、蒼白,脾氣不恢復,食慾越來越差,形體和精神都虛弱,逐漸出現腹痛、腹瀉、怕冷怕熱,就像是虛損一樣,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一般來說,這種病小的叫做對口,大的叫做腦疽,俗稱「落頭疽」。
如果是因為感受六淫邪氣而發病的,屬於順證、陽證;如果是因為情緒波動而發病的,屬於逆證、陰證。其他的疽瘡可以參考這種情況。(對口瘡長在背部,必須按照療程來判斷,七天成形,兩個療程化膿,三個療程脫腐,四個療程生肌。)
以上論述中,從陰證開始,以及三種陷落的變化,沒有記錄方劑,是因為情況變化多端,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
3. 腦疽後論
腦疽之證,前言從外感受者輕,從五臟蘊結內發於外者重,茲復舉而申明之。由外感發者,多生於正中,屬督脈所主。督脈起於尾閭穴,貫脊而上,氣血交會,毒氣得之,乃能外發,故易於高腫潰膿,生肌收口,此為易治之證。從內發者,多生於偏旁,屬太陽膀胱經所主。
太陽膀胱主司寒水,性質多沉,起於巔頂,貫項兩旁,夾脊而下,此處發疽,氣血與瘡毒交會下流,故瘡多平塌,根腳走散,兩肩漫腫,膊項難轉,背如負石,難以成膿,難潰難斂,此不易治之證。
夫所謂從五臟蘊結而成者,其源有五:心緒煩擾,煽動不寧,以致火旺而沸騰,行於項間,與寒水交滯而為膿者一也;惱怒傷肝,項乃三陽經統筋之所,肝傷則血脈不潮,筋無榮養,凝結為腫,故項緊急強痛,不能轉側,其患未潰前,肉色紫暗,堅硬漫腫,破流血水,木痛無腫者二也;思慮傷脾,脾氣日損,又或膏粱損胃,胃汁乾枯,以致中脘痞塞,氣不運行,逆於肉裡,乃生壅腫,其患外皮雖腐,內堅不潰,口燥舌乾,飲食不進,根腳走散,膿穢色散者三也;憂鬱傷肺,肺傷則毛竅閉塞,腠理不通,氣不舒暢,縱橫經絡,結而為腫,其瘡形多平陷,色淡不榮華,皮腐脂流,形如湯潑,氣粗短促,鼻煤鼻焮,漉漉生痰,殷殷發嗽者四也;恣欲傷腎,腎傷則真陰之氣敗,真陰一敗,相火即生,此火最能自升自降,或動或靜,瘡形紫黑,脈數乖度,煩躁口乾,隨飲隨渴者五也。故云內發者重。
外瘍中腦疽為第一險證,易成易敗,變化多端,故再細論之,特揭篇首。
白話文:
腦疽這種病症,之前說過,從外在感染引起的症狀比較輕微,從五臟功能失調、積聚而向外爆發的症狀就比較嚴重,現在再詳細說明一下。
如果是外感引起的腦疽,大多長在頭部正中,屬於督脈所主管的範圍。督脈從尾椎骨開始向上延伸貫穿脊椎,是氣血交會的地方,當毒氣侵入這裡,才會向外爆發,所以容易形成高腫、化膿、長出新肉並癒合,這種情況是比較容易治療的。
如果是內在原因引起的腦疽,大多長在頭部兩側,屬於太陽膀胱經所主管的範圍。太陽膀胱經主管寒水之氣,性質多往下沉,它從頭頂開始,沿著後頸兩側,夾著脊椎向下延伸。如果這裡長了腦疽,氣血和瘡毒會一起往下流動,所以瘡面大多平塌,根部蔓延擴散,兩肩也會腫脹,脖子難以轉動,背部感覺像背著石頭一樣沉重。這種情況難以形成膿液,不容易潰破,也很難癒合,是比較難治療的病症。
所謂從五臟功能失調、積聚而形成的腦疽,它的根源有五種:
第一種,是心緒煩躁不安,導致火氣旺盛而向上衝,到達頸部,與寒水之氣交織阻滯而形成膿腫; 第二種,是惱怒傷肝,頸部是三陽經脈統轄筋脈的地方,肝受損就會導致血脈不暢,筋脈失去滋養,凝結成腫塊,所以頸部會感到緊繃強硬疼痛,不能轉動,在腫塊尚未潰破時,肉色會呈現紫黑色,堅硬且腫脹,破裂後流出帶血的液體,會有麻木疼痛但沒有明顯腫脹的狀況; 第三種,是思慮過度損傷脾胃,脾氣一天天衰弱,或者因過食肥膩食物損傷胃部,導致胃液乾枯,使得中脘部位阻塞不通,氣機運行不暢,逆行於肌肉之間,於是產生壅腫,這種情況雖然皮膚腐爛,內部卻堅硬不潰破,口乾舌燥,食慾不振,根部蔓延擴散,膿液顏色淡而散亂; 第四種,是憂鬱傷肺,肺受損就會導致毛孔閉塞,皮膚紋理不通暢,氣機不舒暢,縱橫於經絡之間,結成腫塊。這種瘡形多半是平陷的,顏色淡而不鮮豔,皮膚腐爛流出油脂樣液體,形狀像被熱水燙過一樣,呼吸粗短,鼻孔乾燥發熱,不斷產生痰液,並持續咳嗽; 第五種,是縱慾過度損傷腎臟,腎受損就會導致真陰之氣敗壞,真陰之氣一旦敗壞,相火就會產生,這種火氣最能自行上升和下降,或動或靜,瘡形呈現紫黑色,脈搏次數異常,煩躁口乾,喝了水馬上又覺得渴。所以說,從內部原因引起的腦疽比較嚴重。
在外科疾病中,腦疽是最危險的病症,容易形成也容易惡化,變化多端,所以再次詳細論述,特別放在篇首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