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辨龍泉疔虎鬚疔顴骨疔論

夫面部之上,人中之中為龍泉,人中之旁為虎鬚,面中高骨為顴骨,俱系陽明絡脈經行之地。此三處生疔,俱有輕有重,醫者但分輕重治之,不必分彼此之異也。其輕者,多因風熱而結,初起跡如蚊咬,而根盤已經堅腫,惡寒身熱,次日頭破如一粒椒。

白話文:

臉部上面,人中中間的位置為龍泉,人中旁邊的位置為虎鬚,面部的顴骨位置為顴骨,這些位置都是陽明絡脈流經的地方。這三個部位長了疔瘡,有的輕,有的重,醫生只須分清輕重,進行治療,不必分清部位的不同。那些輕微的疔瘡,多是因風熱而形成的,開始時痕跡像蚊子咬過,而根部已經堅硬腫脹,畏寒身發熱,第二天頭部破潰如一粒花椒。

外用圍藥敷之,頂用白雪丹,以萬應膏蓋之;間日揭開,頂如僵腐狀,以升膏蓋之;再間一日揭膏,其堅腐自落,膿隨而出,藥用羚羊、地丁、銀花、丹皮、知母連翹黃連、山梔等類;如火盛熱甚,即用犀角地黃湯,或黃連解毒湯;若不透,即以制蠶、角刺透之;膿泄腫消,總以七日為期,後即膿盡收口。

白話文:

外用膏藥敷在患處,頭頂部用白雪丹塗抹,並用萬應膏覆蓋;每隔一天揭開膏藥,如有僵硬腐爛的症狀,繼續用升膏覆蓋;再隔一天揭開膏藥,堅硬的腐肉會自行脫落,膿液隨之流出。藥物可用羚羊角、地丁、銀花、丹皮、知母、連翹、黃連、山梔等。

如果火氣旺盛,熱度很高,就使用犀角地黃湯或黃連解毒湯;如果膿瘡不通暢,就用制蠶、角刺等藥物使其通暢。膿液排出,腫脹消退,大約需要七天,之後等到膿液排盡,傷口自然癒合。

其重者,或因於七情內傷,或因於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五臟蘊熱,邪毒結聚而發。經曰:膏梁厚味發疔疽。此之謂也。初起形如粟粒,或如水泡,按之根深,如釘著骨,痛不可忍,根盤漫腫不透,面目浮腫,或堅腫焮紅,惡寒身烙熱,噁心嘔吐,肢體拘急;三四日後,或口噤如痙,神識模糊,此以火毒陷入心包,即名走黃疔,十有九死之證。宜服紫雪丹或至寶丹,及犀角地黃湯;外藥亦如前法。

白話文:

嚴重的疔瘡,有的因於七情緒志內傷,有的因於膏梁厚味、醇酒烤肉,使五臟蘊積熱毒,邪毒聚集而發作。經書上說:「膏梁厚味會引發疔瘡。」說的正是這個道理。疔瘡初起時,形狀像小米粒,或像水泡,按上去根很深,像釘子扎進骨頭裡一樣,疼痛難忍,腫脹漫延,不透氣,面部浮腫,或堅硬腫脹發紅,怕冷身發熱,噁心嘔吐,肢體僵硬;三天四天後,有的嘴巴緊閉,像痙攣一樣,神志模糊。這是因為火毒侵入心包,叫做走黃疔,十有九死。應該服用紫雪丹或至寶丹,以及犀角地黃湯。外用藥也按照前面的方法。

又古方有奪命丹,可用一粒入瘡頭,以膏藥蓋之。若不省人事,或牙關緊急,以奪命丹為末,蔥酒調灌亦可。若有紅絲,急宜用針於血絲盡處挑破,使出惡血,以泄其毒,或有生者。又有餘毒走絡,而遍體發流注者,治與陽證流注同。

白話文:

古代還有一些方劑,例如「奪命丹」,可以用一粒塞入瘡口,再用膏藥蓋上。如果病人昏迷不省人事,牙齒緊閉,可以用「奪命丹」研磨成細末,以蔥酒調和灌服。如果出現紅色絲狀物,應立即用針挑破血絲盡頭,使毒血排出,這樣可能會挽救病人的生命。還有一些餘毒沿著經絡運行,遍佈全身,導致流注的,治療方法與陽證流注相同。

2. 辨唇疔繭唇餂唇疳論

唇疔生於上下嘴唇,系脾胃兩經火毒所致。初起如粟,或不痛,或癢甚,其形甚微,其毒極深,其色或赤或白;若唇口上下紫黑色者,根行甚急,不一日頭面腫大,三、四日即不救。疔毒以愈小而愈橫也。治宜急泄火毒,勿損其脾胃之氣,毒易散矣。以蟾酥丸犀角地黃湯主之。

白話文:

脣疔生長在上下嘴脣上,是脾胃兩經火毒引起的。剛開始的時候像粟米粒一樣大小,或者不痛,或者很癢,它的大小非常小,但是其毒性卻很深,顏色或紅或白。如果上下嘴脣發紫發黑,說明病根發展得很快,不到一天的時間頭面就會腫大,三、四天就會喪命。疔毒越小越厲害。治療時應該快速地發散火毒,不要損傷脾胃之氣,毒素便容易消散了。可以用蟾酥丸和犀角地黃湯來治療。

外用白雪丹入瘡頭,以膏蓋貼,俟次日揭開,擠去毒血;如未透泄,再用再貼。又初時須細看腿灣委中穴,有紫黑筋,用長針刺破出血,其毒即泄。

白話文:

在傷口表面塗抹白雪丹,並以膏藥覆蓋並包紮。隔日揭開傷口,擠出毒血。如果毒血沒有完全排除,再重複此步驟。另外,在初期治療時,應仔細觀察腿彎的委中穴是否有紫黑色的筋。如果有,要用長針刺破該筋,使其出血,以利毒血排出。

繭唇亦生於嘴唇。經云:唇本脾之外候。又云:脾之榮在唇。故燥則干,熱則裂,風則瞤,寒則揭。若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狀,故名繭唇也。或因思慮暴急,心火焦熾,傳授脾經;或因醇酒厚味,積熱傷脾,而腎水枯竭。須審其證之因,惟補腎水、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除,風自息,腫自消矣。

白話文:

繭脣也生長在嘴脣上。經書上說:「嘴脣是脾臟的外部表徵。」又說:「脾臟的榮華體現在嘴脣上。」因此,乾燥則嘴脣乾裂,燥熱則嘴脣龜裂,風寒則嘴脣青紫,寒冷則嘴脣脫皮。如果腫脹隆起,有白色皮皺,龜裂如蠶繭狀,所以稱為繭脣。有的人可能是因為思慮過度焦急,導致心火旺盛,傳播到脾經;或是因為嗜酒醇厚,積熱傷脾,腎水枯竭。必須根據病症的成因,以補腎水、生脾血為主,那麼乾燥自然會滋潤,火氣自然會消除,風寒自然會消失,腫脹自然會消退。

歸脾養榮湯主之;作渴者,早服加減八味丸,午服清涼甘露飲,以滋化源。若婦人患此,陰血衰少故也,四物逍遙散主之。

白話文:

歸脾養榮湯主治。若出現口渴,早上服用加減八味丸,中午服用清涼甘露飲,用來滋潤化生水谷精微的源頭。假若婦女得此病,是因陰血衰少造成的,用四物逍遙散主治。

又餂唇疳,發於小兒嘴唇四旁,紅赤無皮,不時燥裂。此由脾經濕熱,或胃火積熱上壅,小兒時以舌伸餂,以潤其燥。以白芷五倍子為末,摻之即愈。

白話文:

餂脣疳,又稱脣瘡、口瘡,發病於小孩嘴脣四周,紅赤色且無皮,時常乾裂。這是由於脾胃經絡濕熱,或胃火聚集熱氣上升,小孩偶爾用舌頭舔嘴脣,以潤滑乾燥而導致的。用白芷、五倍子研磨成粉,敷在患處即可治癒。

3. 辨口瘡口糜論

夫口瘡與口糜者,乃心脾氣滯,更外感風熱所致。初起不可便用涼藥敷摻,恐寒凝不散,內潰奔走,久而難愈。必先用辛輕升散,而後清涼,使鬱火達外,再視其所因而治之。若脈實口乾,滿口色紅,而爛斑甚者,此實火也,以涼膈散主之;若脈虛不渴,口內色淡,而白斑細點,此因思煩太甚,多醒少睡,虛火上攻,宜以知柏四物湯加丹皮、肉桂治之;更有脾元衰弱,中氣不足,不能按納下焦陰火,是以上乘而為口瘡糜爛者,丹溪所謂勞役過度,虛火上炎,遊行無制,舌破口瘡是也,又當從理中湯附子治之。若作實熱,誤投涼藥,則必致害矣。

白話文:

口瘡和口糜,是由於心脾氣滯,加上外感風熱引起的。初期不要馬上用寒涼藥物敷貼,以免寒凝不散,內部潰爛,長久而不易痊癒。必須先用辛輕升散的藥物,才能清涼降火,使鬱積的火氣從外發散出去,然後再根據病因進行治療。如果脈搏實、口乾、滿口紅潤,而爛斑嚴重,這是實火引起的,應以涼膈散為主藥治療;如果脈搏虛、不渴、口內顏色淡、白斑細點,這是由於思慮過多、多醒少睡,虛火上升引起的,宜以知柏四物湯加丹皮、肉桂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脾胃元氣虛弱,中氣不足,不能約束下焦的陰火,導致陰火上升而引起口瘡糜爛,丹溪稱之為勞役過度,虛火上炎,遊行無制,舌破口瘡就是這種情況,應以理中湯加附子治療。如果誤將實熱當成虛熱,投以涼藥,那就會造成危害了。

又小兒生此證者,以陰氣未生,陽氣偏盛;又因將養過溫,心脾積熱,薰蒸於上而發。治宜瀉心化毒清涼為主。若月內諸病,而口無涎沫者,凶。

4. 辨嬰孩螳螂子雪口疳梅花疳論

嬰孩螳螂子者,以其在母腹中時吸飲,胎火血熱,產下後或三、五朝而發,或半月或月餘而發。其始起也,兩頰外堅里腫,難於吮乳。斯時即以巴豆一粒,麋香七釐,搗研和勻,作兩丸,放膏藥上,貼兩太陽、風門穴,次日即起水泡,揭開,急將銀針挑破,去其毒水即愈。此水不可令其流入眼內,若入眼,恐致損明。

白話文:

嬰兒患上螳螂子病,是由於在母腹中吸飲胎火,血熱所致。產後,或在三、五天內發作,或在半個月或一個月後發作。患病初期,兩頰外堅而內腫,難以吮乳。此時,可以使用巴豆一粒、麝香七釐,搗碎研磨均勻,製成兩個小藥丸,放在膏藥上,貼在兩太陽穴和風門穴。第二天,水泡就會形成。揭開水泡,用銀針挑破,將毒水排出,即可痊癒。這種水不能流入眼中,否則可能會損害視力。

又法將鮮生地一兩、大黃一兩,搗爛,和入麋香二分,均作兩團,扎於兩足底湧泉穴。如三日後,仍難吮乳者,即以刀破之,割去其惡腐之物,以真京墨磨塗之自愈;亦有割傷而外頰堅腫成膿者。

白話文:

另一個方法是將一兩新鮮生地、一兩大黃搗碎,與二分麋香混合,做成兩團,分別貼於兩腳底湧泉穴。如果三天後,仍然無法吮乳,就用刀割破它,去除腐爛的物質,然後用真京墨磨成粉末塗抹,就能夠自行痊癒;也有割傷後外頰腫脹成膿的例子。

雪口疳,乃胎熱蘊蓄心脾,上蒸於口,舌上遍生白屑,如鵝之口,故又名鵝口。甚則咽間疊疊腫起,致難乳哺,哺時必多啼叫。急用月石一錢,以滾水泡半茶杯,將棉花裹箸頭上,蘸水繳淨白苔,重手出血不妨,以冰硼散吹之。如口內舌上生白斑,如梅花瓣者,即名梅花疳,治同上;煎飲用川連、大黃、銀花、鉤藤、甘草、丹皮、山梔、石斛等,或加犀角汁亦可。

白話文:

雪口疳,是胎熱積聚於心臟和脾臟,向上蒸發到嘴巴,舌頭上佈滿白屑,看起來像鵝嘴,因此又稱鵝口。嚴重的,咽喉部位就會腫起,導致難以哺乳,哺乳時會哭得很厲害。急救方法是,用一錢的月石,以沸水泡半杯茶杯,用棉花包住筷子頭,蘸水擦乾淨白苔,擦到流血也沒關係,然後用冰硼散吹。如果嘴裡舌頭上生了白色斑塊,看起來像梅花瓣,就叫做梅花疳,治療方法與雪口疳相同。可以煎服川連、大黃、銀花、鉤藤、甘草、丹皮、山梔、石斛等藥材,也可以加入犀角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