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辨百會疽玉枕疽論

百會疽者,一名玉頂疽。起於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督脈、足太陽之交會處。初起寒熱大作,形如粟米,根盤堅硬,疼痛徹腦,頭如頂石,色赤者,可治。此由陽經亢極,熱氣不散,氣血凝滯,結聚巔頂而成;或由六陽經受風邪,風火相煽,臟腑熱毒上攻所致,其證為陽。治以真人活命飲、瀉心湯或犀角地黃湯。

至七日成膿,膿泄毒化,調理可愈。若因心事勞攘,或真陰耗竭,虛陽浮泛而發,其色紫黑,三、五日後,悶亂而神不定,則不可治矣。證雖發於陽,實由陰精之消涸也。

玉枕疽,即後腦發,生於腦後枕骨中。由足太陽膀胱經濕熱凝滯而成。焮赤高腫者,易治;平塌漫腫,未膿先腐,但流血水者,難治。治與腦疽同。

白話文:

百會疽,又名玉頂疽,長在頭頂前方向後一寸五分的位置,也就是頭頂正中央的髮旋處,這裡是督脈和足太陽經交會的地方。剛開始發病時,會感到明顯的發冷發熱,皮膚會像小米粒一樣鼓起,根部堅硬,疼痛會直達腦部,感覺頭像頂著石頭一樣。如果患處呈現紅色,表示還有治癒的希望。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過盛,熱氣無法散去,導致氣血凝滯,在頭頂聚集形成;也可能是因為六陽經受到風邪侵襲,風和火相互煽動,臟腑的熱毒向上攻擊所致,這種情況屬於陽證。治療上可以使用真人活命飲、瀉心湯或犀角地黃湯。

通常到了第七天會化膿,膿液排出後毒素就會消散,妥善調理就可以痊癒。但如果是因為心事煩擾,或是身體的陰精耗損殆盡,導致虛陽浮動而發病,患處顏色會呈現紫黑色,在三五天後就會出現煩悶、神智不清的情況,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癒了。雖然這個病發病時是陽證的表現,但實際上是因為體內的陰精枯竭所造成的。

玉枕疽,就是長在後腦勺的疽瘡,生在後腦枕骨的部位。這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的濕熱凝結停滯所造成的。如果患處紅腫高起,就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患處平塌而且腫脹漫延,還沒化膿就開始腐爛,只流血水的話,就比較難治療。治療方法和腦疽相同。

2. 辨夭疽銳毒虛實論

夫夭疽銳毒者,發於耳後一寸三分,屬少陽膽絡,左名夭疽,右名銳毒,俗謂之耳後發。此證有虛有實,初起根盤散漫,頂不高突,平塌色白,形神俱靜,微惡寒,微身熱,漸減穀食。此由肝邪久郁,微感溫邪,觸動而發。如正旺者,氣血亦能化膿,潰後腫消郁散,月餘收功。

治法用疏肝流氣飲,或羚羊角散加石決明、牡蠣、刺蒺,或真人活命飲。如陰虧肝旺,化風逆絡,半邊頭痛徹腦者,正氣不能引血成膿,毒必內攻,或手足逆冷,或氣喘呃逆,或痙或厥,或七日,或兩候而斃,此為真陰證也。

又有溫邪阻絡,耳後發腫,根松頂高,初起雖色白,成膿卻焮紅,憎寒壯熱,痛則朝輕暮重;潰後即熱退腫消,膿盡收口。是即風熱輕證,名火痰毒也。治以疏散涼解為主,如萬靈丹、荊防敗毒散、羚羊角散之類。

白話文:

所謂的「夭疽銳毒」,是指發生在耳朵後方一寸三分的地方,屬於少陽膽經的病症。左邊的稱為夭疽,右邊的稱為銳毒,一般俗稱「耳後發」。這個病症有虛證和實證兩種情況。

剛開始發病時,根部擴散不明顯,頂部不會隆起,平坦而且顏色蒼白,精神狀態也比較平靜,會稍微怕冷、微微發熱,食慾會逐漸下降。這是因為肝氣鬱結很久,又稍微感染了溫邪,受到刺激而發病。如果體內正氣旺盛,氣血也能化膿,潰破後腫脹會消退,鬱結之氣也能散開,一個多月就能痊癒。

治療方法可以用疏肝流氣飲,或是羚羊角散加上石決明、牡蠣、刺蒺,或是真人活命飲。如果屬於陰虛肝旺,導致生風而使氣血逆亂,引起半邊頭痛到腦部,表示正氣不足無法使氣血化膿,毒邪就會往內部侵襲,可能出現手腳冰冷、氣喘、打嗝、抽搐、昏厥等症狀,可能在七天或十幾天內死亡,這就是陰虛的真寒證。

另外一種情況是溫邪阻礙經絡,導致耳後腫脹,根部鬆散,頂部隆起,剛開始雖然是白色,但化膿後會變得紅腫發熱,會怕冷、發高燒,疼痛在早上較輕,晚上加重。潰破後就會退燒、腫脹消退,膿液排盡後就會癒合。這屬於風熱的輕症,稱為火痰毒。治療要以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為主,可以使用萬靈丹、荊防敗毒散、羚羊角散之類的藥方。

3. 辨大頭瘟抱頭火丹毒論

大頭瘟者,系天行邪熱疫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一名時毒,一名疫毒。其候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初起狀如傷寒,令人憎寒發熱頭疼,肢體甚痛,恍惚不寧,咽喉閉塞,五、七日乃能殺人。若至十日之外,則不治自愈矣。治宜辨之,先診其脈,凡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

但浮數者,邪在表,犀角升麻湯發之。沉澀者,邪氣深也,察其毒之盛者,急服化毒丹以攻之;實熱便秘者,大黃湯下之;或年高氣鬱者,五香連翹湯主之。又於鼻內㗜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若㗜藥不嚏者,不可治之;若嚏出膿血者,治之必愈。凡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㗜藥嚏之,必不傳染,切須記之。

其病人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疫之良法也。凡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太下,猶宜和解之,以犀角散、芩、連消毒飲,甚者連翹湯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而頭面腫起高赤者,可與托裡散、托裡黃耆湯;如腫甚者,宜砭患處出惡血,以泄其毒。凡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言不出,頭面赤腫,湯水難入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

須知此疾有陰有陽,有可汗者,有可下者,粗工但云熱毒只用寒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不可不審也。陶節庵曰:大頭傷風之證,若先發於鼻額紅腫,以致兩目盛腫不開,並面部焮赤而腫者,此屬陽明也。或壯熱氣喘,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不利,脈來數大者,用普濟消毒飲主之;如內實熱甚者,用通聖消毒飲。若發於耳之上下前後,並頭角紅腫者,此屬少陽也。

或肌熱,日晡潮熱,往來寒熱,口苦咽乾目疼,脅下滿,宜小柴胡湯加花粉、羌活、荊芥、連翹、芩、連主之。若發於頭上,並腦後項下及目後赤腫者,此屬太陽也,宜荊防敗毒散主之。若三陽俱受邪,並於頭面耳目鼻者,與普濟消毒飲;外用清涼救苦散敷之。大抵治法不宜太峻,峻則邪氣不服而反攻內,必致傷人。

且頭面空虛之分,邪既著空處,則無所不至,治當先緩後急,則邪自服。先緩者,宜退熱消毒。虛人,兼扶元氣;胃氣弱,食少者,兼助胃氣。候其大便熱結,方以大黃下之,拔其毒根,此先緩後急之法也。蓋此毒先腫鼻額,次腫於目,又次腫於耳,從耳至頭,上絡後腦,結塊則止;若不散,必成膿也。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染多不救。

泰和間多有病此者,醫以承氣加板蘭根,下之稍緩,翼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東垣視之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為腫盛,以承氣瀉胃中之實熱,是為誅伐無過,遂制普濟消毒飲子與之,全活甚眾。

抱頭火丹毒者,亦中於天行熱毒而發,較大頭瘟證為稍輕。初起身發寒熱,口渴舌乾,脈洪數,頭面焮赤有暈。治以犀角地黃湯,或羚羊、地丁、銀花、黃芩、山梔、石斛、元參、丹皮、知母、連翹之屬。若舌膩有白苔者,宜黃連解毒湯;外以如意金黃散,蜜水調塗即愈。此證不傳染。

白話文:

大頭瘟這種病,是感染了時疫的邪熱毒氣所引起的。它又被稱為「時毒」或「疫毒」。症狀從鼻子、臉、耳朵、脖子、喉嚨開始,出現紅腫但沒有膿頭,或者結成有根的硬塊。初期症狀像傷寒,會讓人感到怕冷發熱、頭痛、全身痠痛、精神恍惚不安、喉嚨阻塞,通常五到七天就會致命。如果超過十天,不治療也有可能自己痊癒。

治療時要先辨證,先診脈。凡是脈象滑數、浮洪、沉緊、弦澀,都是這個病的脈象特徵。脈浮數,表示邪氣在表,可以用犀角升麻湯來發散;脈沉澀,表示邪氣深入,要觀察毒邪的嚴重程度,趕緊服用化毒丹來攻邪;如果出現實熱便秘,可以用大黃湯來瀉下;如果患者年紀大、氣鬱,可以用五香連翹湯來治療。

此外,還可以將通氣散吹入鼻中,若能打十幾個噴嚏就有效;如果吹藥後沒有打噴嚏,就表示難以治療;如果打出膿血,治療後一定會好。凡是照顧病人的家屬,每天都要用吹藥來打噴嚏,這樣就不會被傳染,一定要記住。病人每天用吹藥三到五次,來宣洩熱毒,這是治療時疫的好方法。

如果病情經過三、四天沒有緩解,就不能太過瀉下,應該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可以用犀角散、黃芩黃連消毒飲,更嚴重的話可以用連翹湯等。如果到了七、八天,大小便通暢,但頭面紅腫高起,就可以用托裡散、托裡黃耆湯;如果腫脹嚴重,可以用針刺放血的方法,將患處的惡血排出,以洩其毒。如果發病在五天之內,出現精神昏亂、喉嚨阻塞、說不出話、頭面紅腫、難以進食的情況,這就是必死的徵兆,治療也沒有用了。

要知道這種病有陰陽之分,有可以用發汗的,有可以用瀉下的。庸醫只知道是熱毒就用寒涼的藥,卻不知道病情有輕重,治療有順逆,不能不仔細辨別。陶節庵說:大頭傷風,如果先從鼻子、額頭紅腫開始,導致兩眼腫脹無法張開,臉部發紅腫脹,這是屬於陽明經的病。如果出現高熱、氣喘、口乾舌燥、喉嚨腫痛,脈象快速洪大,可以用普濟消毒飲來治療;如果內熱很嚴重,可以用通聖消毒飲。如果發病部位在耳朵上下前後,以及頭角紅腫,這是屬於少陽經的病。如果出現肌肉發熱,午後潮熱,忽冷忽熱,口苦咽乾眼痛,脅肋脹滿,可以用小柴胡湯,再加花粉、羌活、荊芥、連翹、黃芩、黃連來治療。如果發病部位在頭頂、後腦、脖子和眼睛後面,出現紅腫,這是屬於太陽經的病,可以用荊防敗毒散來治療。如果三陽經都受到邪氣侵犯,並在頭面、耳朵、眼睛、鼻子出現症狀,可以用普濟消毒飲,外用清涼救苦散敷在患處。

治療方法不宜過於峻猛,峻猛的治療會使邪氣不服從反而會攻擊體內,必定會傷害人。而且頭面是空虛的部位,邪氣一旦侵入空虛的地方,就會無孔不入,治療應該先緩和後加急,這樣邪氣自然會屈服。先緩和,就是用退熱解毒的方法。如果是體虛的人,要兼顧扶助元氣;胃氣虛弱、食慾不振的人,要兼顧幫助胃氣。等到大便燥結,才能用大黃來瀉下,拔除病根,這就是先緩和後加急的方法。這種毒邪通常先腫在鼻子和額頭,然後腫到眼睛,接著腫到耳朵,從耳朵到頭頂,再到後腦,結成硬塊就會停止;如果沒有消散,一定會化膿。俗話說:「大頭天行,親戚不互相探望,感染的通常難以救治。」

泰和年間很多人患上這種病,醫生用承氣湯加板藍根來瀉下,病情稍微緩解,隔天又像原來一樣;再次瀉下,又稍微緩解,但始終無法治癒,病情逐漸危重。名醫李東垣觀察後說:上半身是天之氣,下半身是地之氣。這種邪熱停留在心肺之間,向上攻擊頭面導致腫脹,用承氣湯瀉胃中實熱,是過於攻伐,所以他開了普濟消毒飲給病人服用,救活了很多人。

抱頭火丹毒,也是因為感染了時疫的熱毒而發病,但比大頭瘟的症狀稍微輕一些。初期會出現身體發冷發熱、口渴舌燥、脈象洪大而快,頭面發紅,有紅暈。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或者羚羊、地丁、銀花、黃芩、山梔、石斛、元參、丹皮、知母、連翹等藥物來治療。如果舌苔黏膩發白,可以用黃連解毒湯。外用如意金黃散,用蜜水調和塗抹患處即可痊癒。這種病不會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