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辨鬢疽額疽論

夫鬢疽者,乃少陽三焦、膽相火妄動,又兼腎水不能生木,或感風熱而發。蓋鬢髮之際,肌肉相薄,最難腐潰。初起寒熱交作,頭眩,痛徹太陽,甚則耳目連鬢通腫。治法不可妄用針灸,必分陰陽表裡邪正虛實治之,庶不致誤。

如初見瘡時,多寒少熱,口乾作渴,好飲熱湯,六脈虛數無力,又兼患上堅硬,不甚焮痛,無潰無膿,瘡根流散,此乃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托裡為主,消毒佐之,如清肝養血湯、托裡消毒散之類。

若初見瘡時,多熱少寒,頭眩作痛,口燥舌乾,渴欲飲冷,二便閉澀,六脈沉而有力,瘡形根腳不開,焮腫疼痛,身體發熱,易腐易膿,此乃正氣實而邪氣虛也,消毒為主,托裡佐之,如梔子清肝湯、鼠黏子湯之類。又有形色紫黑,瘡勢平陷,堅硬無膿,而毒流耳項,又兼氣味不正,形容不澤,精神不明,飲食不進者,俱為不治。

額疽,生額上髮際之間曲差穴,屬足太陽膀胱經。起則多發寒熱,頭疼如砟,不可忍耐,項似拔,腰如折。先宜用萬靈丹汗之,以解散風邪;後用清托。又有左額疽、右額疽,狀如桃李,此屬足陽明胃經積熱而成。此處近太陽穴,於潰後外傷風水,即能害人,雖貼膏藥,亦須遮護謹密,又宜用藥使瘡口速斂。如經冬月,即變冷瘡。

況此處近太陽穴,上至額角,都為險處,如過時潰爛者不治。

白話文:

所謂的鬢疽,是因為少陽三焦、膽的相火不正常妄動,又加上腎水無法滋養肝木,或是感受風熱邪氣而發作。鬢髮邊緣的肌肉很薄,最容易發生潰爛。初期會出現忽冷忽熱,頭暈,疼痛貫穿太陽穴,嚴重時耳朵眼睛連同鬢角都腫脹。治療方法不能隨便用針灸,必須分辨陰陽表裡邪正虛實來治療,才不會誤診。

如果剛開始看到瘡時,大多是寒冷少有發熱,口乾想喝水,喜歡喝熱湯,六脈虛弱無力,而且患處堅硬,不太紅腫疼痛,沒有潰爛化膿,瘡根蔓延開散,這是因為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治療上要以扶助正氣為主,配合消毒藥物,例如清肝養血湯、托裡消毒散之類的藥方。

如果剛開始看到瘡時,大多是發熱少有寒冷,頭暈疼痛,口乾舌燥,想喝冷飲,大小便不順暢,六脈沉而有力,瘡的根部不擴散,紅腫疼痛,身體發熱,容易潰爛化膿,這是因為正氣旺盛而邪氣虛弱,治療上要以消毒為主,配合扶助正氣的藥物,例如梔子清肝湯、鼠黏子湯之類的藥方。還有一種情況,瘡的顏色是紫黑色,瘡勢平坦陷落,堅硬沒有膿液,毒邪擴散到耳朵脖子,而且氣味不正,皮膚沒有光澤,精神不佳,食慾不振的,都是無法治癒的。

額疽,生在額頭上髮際之間的曲差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發病時大多會出現忽冷忽熱,頭痛像被東西砸到一樣,難以忍受,脖子像被拉扯,腰像要斷裂一樣。先要用萬靈丹發汗,以解除風邪;之後再用清熱托毒的藥物。還有左額疽、右額疽,形狀像桃子李子,這是屬於足陽明胃經積熱所造成的。這個部位靠近太陽穴,如果潰爛後不小心感染風邪,就會危害生命,即使貼上膏藥,也要小心保護,也要用藥使瘡口快速癒合。如果到了冬天,就會變成冷瘡。

況且這個地方靠近太陽穴,上到額角,都是很危險的地方,如果錯過治療時間而潰爛,就無法治癒了。

2. 辨鳳眉疽眉心疔眉發論

鳳眉疽者,生於眉心,一名印堂疽。屬足太陽膀胱經風熱壅結,陰陽相滯而生。初起色黯根平,硬腫疼痛。如初起色赤浮腫焮痛,此名眉心毒;若色黑不痛,麻癢太過,根硬如鐵釘之狀,寒熱並作,即眉心疔也。治法初用萬靈丹發汗,內服荊防敗毒散;若不能消散者,即用奪命丹、活命飲攻之;有膿刺之,用升膏提毒,生肌散收口。

眉發生於眉稜,無論左右,皆膀胱小腸肝膽四經積熱所致。形長如瓜,疼痛引腦,二目合腫,堅硬色赤,按之有根,易成膿者,順;無膿者,逆;至十四朝不潰,煩悶嘔逆不食者凶。治法與前症同。東垣云:初起宜用海馬崩毒法救之。

海馬崩毒法:凡發背、對口、眉疽等證,初起時用熱水自肘後洗至手六經起端處止,日洗數十遍,以泄熱毒,務洗至指甲皮穰方可住洗。蓋三陽經俱屬督脈經所領,洗至指甲皮穰者,俾熱從根本而解也。此係秘傳,慎勿輕忽。

白話文:

「鳳眉疽」這種病,是長在眉心的地方,也叫做「印堂疽」。它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的風熱積聚,導致身體陰陽之氣不協調而產生的。剛開始的時候,顏色暗沉、根部平坦,腫脹而且疼痛。如果剛開始就呈現紅色、浮腫、發熱疼痛,這就叫做「眉心毒」;如果顏色發黑但不痛,卻感到麻癢難耐,而且根部硬得像鐵釘一樣,同時還會發冷發熱,那就是「眉心疔」。

治療方法,初期先用萬靈丹來發汗,內服荊防敗毒散;如果無法消腫散去,就用奪命丹、活命飲來攻散。如果化膿,就用針刺破,再用升膏來拔毒,最後用生肌散來收口。

「眉發」這種病,長在眉毛的邊緣,無論是左邊或右邊,都是因為膀胱、小腸、肝、膽這四條經絡積熱所導致的。形狀長得像瓜,疼痛會牽引到頭部,兩眼會腫脹合起來,堅硬而且顏色發紅,按下去感覺有根。容易化膿的,情況就比較順利;如果沒有化膿,情況就不太好;如果到十四天都沒有潰爛,而且感到煩躁、想吐、吃不下東西,情況就很危險了。治療方法和前面說的「鳳眉疽」相同。李東垣說:剛開始發病的時候,適合用「海馬崩毒法」來救治。

「海馬崩毒法」:凡是背部疔瘡、對口瘡、眉疽等病症,在剛開始發病時,用熱水從手肘後面洗到手部六條經脈的起點,一天洗幾十次,目的是為了散去熱毒,一定要洗到指甲皮邊緣的部位才能停止。因為三陽經都屬於督脈所管轄,洗到指甲皮邊緣,就能使熱從根本上消解。這個方法是秘傳的,千萬不要輕忽。

3. 辨眼丹眼漏論

夫眼丹者,生於眼胞,或在上,或在下。眼胞屬脾胃,證雖見於脾胃之部,實由心經受毒,熱傳脾胃,熱毒升上,以致氣血凝聚而成丹毒也。風多者,則浮腫易消;熱甚者,則堅腫難散。宜以如意金黃散敷之,湯飲則用羚羊、甘菊、石決明、夏枯草、金銀花、丹皮、山梔等。如膿成,急以針刺之,遲則眼頭自破。此乃睛明穴,內空難斂,成漏者多。

眼漏一名漏睛瘡,生於目內眥下,由肝熱風濕,病發於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其穴系藏淚之所。初起如豆如棗,紅腫疼痛,瘡形雖小,根源甚深,斯時宜用清解清散。如穿潰每難收斂,遂成漏管,以升藥條插入提之,一日一換,數十日方收口。內服神效黃耆湯,或作為丸亦可。此證又有潰斷眼邊弦者,最難收口。

白話文:

所謂的「眼丹」,是長在眼皮上的疾病,可能在上眼皮,也可能在下眼皮。眼皮屬於脾胃的範疇,雖然病症顯現在脾胃的部位,但實際上是心經受到毒邪侵擾,熱毒傳到脾胃,熱毒向上升騰,導致氣血凝結而形成的丹毒。如果風邪較多,則浮腫容易消退;如果熱毒很嚴重,則腫塊堅硬難以消散。應該用如意金黃散外敷,內服則使用羚羊角、甘菊花、石決明、夏枯草、金銀花、牡丹皮、山梔子等藥材組成的湯藥。如果化膿了,要趕快用針刺破膿包,如果太慢,眼頭就會自己破開。這裡指的是睛明穴的位置,內部是空的,不容易收口,常常會形成眼漏。

「眼漏」,也叫做「漏睛瘡」,是長在眼睛內側下方靠近鼻梁的地方,是由於肝經有熱,又受到風濕侵襲所致,病根在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這個穴位是儲藏眼淚的地方。剛開始發病時,像豆子或棗子般大小,紅腫疼痛,瘡口雖然小,但根源很深。這時應該用清熱解毒、疏散風邪的藥物治療。如果潰破,常常難以收口,就會形成漏管。可以用升藥條插入漏管內,每天更換一次,需要數十天才能收口。內服可以選用神效黃耆湯,也可以製成藥丸服用。這種病症還有潰破眼瞼邊緣的情況,這種情況最難收口。

4. 辨眼胞菌毒眼胞痰核論

眼胞菌毒者,乃脾經素有濕熱,思鬱氣結而成。其患眼胞內生出如菌,頭大蒂小,漸長垂出,甚者眼翻流淚,久則致昏矇。治法用軟綿紙蘸水,蔭於眼胞上少頃,用左手大指甲墊於患根,右手以披針尖頭,齊根切下,血出不妨,隨用翠云錠磨濃塗之,其血自止。內宜服涼膈散、清脾飲;若初起時,以清涼丸洗之。

眼胞痰核,結於上下眼胞皮里肉外。其形大者如棗,小者如豆,推之移動,皮色如常,硬腫不疼。由濕痰氣鬱而成。外用生天南星蘸醋磨濃,頻塗眼皮,日數淺者,即消;日數深者,雖不能即消,常常塗之,塗令皮薄,微微剝損,以手指甲擠出如白粉汁即愈。然消散者多。

白話文:

眼皮長出像菇菌一樣的東西,是因為脾經原本就有濕熱,加上思慮過度導致氣結造成的。它會長在眼皮內側,形狀像菇菌,頭大而蒂小,會慢慢長大垂下來,嚴重時會導致眼皮外翻、流淚,久了還會使視力模糊。治療方法是,用柔軟的棉紙沾水,覆蓋在眼皮上一會兒,然後用左手大拇指甲墊在病灶根部,右手用披針尖頭的工具,將病灶從根部切除,出血是正常的,接著塗上濃稠的翠雲錠,血自然會止住。內服方面,適合服用涼膈散或清脾飲。如果剛開始發病,可以用清涼丸水洗眼睛。

眼皮痰核,長在上下眼皮的皮下肉外。大的像棗子,小的像豆子,推它會移動,皮膚顏色和正常一樣,硬硬的腫塊卻不痛。這是因為濕痰和氣鬱造成的。外用方面,將生的天南星沾醋磨成濃汁,頻繁塗抹在眼皮上,發病時間短的,很快就會消退;發病時間長的,雖然不能馬上消退,但常常塗抹,塗到皮膚變薄,微微破損時,用指甲擠出像白色粉末的汁液,就會痊癒。通常都能消散。

5. 辨鼻淵鼻痔鼻衄論

鼻淵者,鼻流濁涕不止,或黃或白,或帶血如膿狀,久而不愈,即名腦漏。乃風熱爍腦而液下滲,此腎虛之證也。經曰:腦滲為涕。又曰:膽移熱於腦。《原病式》曰:如以火爍金,熱極則化為水。然究其原,必腎陰虛而不能納氣歸元,故火無所畏,上迫肺金,由是津液之氣不得降下,並於空竅,轉為濁涕,津液為之逆流矣。於是腎肝愈虛,有升無降,有陽無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

此宜戒怒以養陽,絕欲以養陰,斷炙煿,遠酒面,以防作熱。然後假之良醫,滋腎清肺為君,開鬱順氣為臣,補陰養血為佐,俾火息金清,降令胥行,氣暢郁舒,清竅無壅,陽開陰闔,相依相附,臟腑各司乃職,自慎以培其根,藥餌以治其病,間有可愈者。苟或驕恣不慎,或誤投涼藥,雖倉扁不能使之長生矣。

主治之方,如初起用蒼耳散,久則六味地黃湯、補中益氣湯、麥味地黃湯、加味逍遙散,酌而用之可也。

鼻痔者,鼻內瘜肉,結如榴子,漸大下垂,或時縮進,或時垂出,閉塞孔竅,使氣不得宣通。此由肺氣不清,風濕鬱滯而成。夫鼻孔為肺之竅,為呼吸之門戶,其氣上通於腦,下行於肺,肺氣壅盛,一有阻滯,諸病生焉,故有鼻痔之患。宜內服辛夷散,或辛夷清肺飲;外以硇砂散逐日點之,漸化為水乃愈。宜慎起居,節飲食,庶不致再發。

鼻衄者,或心火,或肺火,或胃火,逼血妄行,上干清道而為衄也。有因六淫之邪,流傳經絡,湧泄清道而致者;有因七情所傷,內動其血,隨氣上溢而致者;有因過食膏粱積熱而致者。

治法:外因者,以辛涼清潤為主,如羚羊、犀角、細生地、石斛、生石膏、知母、元參、連翹、山梔、丹皮等;內因者,若系肝陽化風上逆,則宜甘鹹柔婉,如阿膠、生地、石決明、天冬、麥冬之屬;若腎陰虧損,虛陽浮越者,則以滋潛為主,如六味丸、虎潛丸之類;其由飲食不節而火盛者,則用和陽消毒,如黃連解毒湯是也。

又書謂:婦人產後,口鼻有黑氣,及見鼻衄為不可治者,何也?蓋五臟之華,皆上注於面,凡色紅赤者,陽熱之生氣也;青黑者,陰寒之絕氣也。況口鼻為陽明多血多氣之部,而見陰寒慘殺之氣,則胃中陽和之氣衰敗可知矣;復至鼻衄,則陽亡陰走也;胃絕肺敗,陰陽兩亡,故不可治。

白話文:

鼻淵、鼻痔、鼻衄論

鼻淵,指的是鼻子不斷流出混濁的鼻涕,有時是黃色、白色,有時帶血像膿一樣,長期不好,就叫做腦漏。這是因為風熱侵襲腦部,導致液體下滲,實際上是腎虛的表現。《黃帝內經》說:「腦的精華外洩就變成鼻涕。」又說:「膽經的熱氣傳到腦部。」《原病式》說:「就像用火燒金屬,熱到極點就會化成水。」但追根究底,一定是腎陰虛導致腎氣不能回歸本源,因此火氣沒有顧忌,往上侵犯肺金,導致體內的津液無法下降,滯留在空竅,轉變成濁涕,津液因此逆流。這樣一來,腎和肝會更加虛弱,只有上升沒有下降,只有陽氣沒有陰氣,陰虛就會生病,陰氣耗盡就會死亡。

所以應該戒除怒氣來涵養陽氣,斷絕慾望來涵養陰氣,不要吃烤炸的食物,遠離酒和麵食,以防止生熱。然後要找好的醫生,用滋養腎臟、清瀉肺熱的藥物為主,用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的藥物為輔,再用補陰養血的藥物來佐助,使火氣平息,肺氣清淨,使下降的功能恢復正常,氣機順暢,鬱悶舒解,清竅不再阻塞,陽氣開展,陰氣閉藏,陰陽互相依存,五臟各司其職。自己要謹慎保養,培固根本,再用藥物來治療疾病,這樣還有可能治好。如果驕縱放任,不加注意,或者誤用寒涼的藥物,即使是名醫扁鵲也無法使其長生了。

治療方法,如果是剛開始發病,可以用蒼耳散,病久了則可以用六味地黃湯、補中益氣湯、麥味地黃湯、加味逍遙散,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鼻痔,指的是鼻腔內的息肉,像石榴子一樣結塊,逐漸增大並下垂,有時縮進去,有時又垂出來,阻塞鼻孔,使氣機不能順暢。這是因為肺氣不清,風濕鬱積所造成的。鼻孔是肺的竅穴,是呼吸的門戶,它的氣向上通往腦部,向下通往肺部,肺氣壅塞,一旦有阻礙,就會產生各種疾病,所以會有鼻痔的發生。應該內服辛夷散或辛夷清肺飲;外用硇砂散每天點在息肉上,使其逐漸化為水就能痊癒。應該注意日常起居,節制飲食,這樣才不會再復發。

鼻衄,就是鼻出血,有的是因為心火、肺火或胃火,迫使血液妄行,向上侵犯清竅而導致出血。有的是因為外感六淫邪氣,在經絡中傳播,向上湧泄清竅而導致的;有的是因為七情內傷,導致體內血液躁動,隨著氣向上溢出而造成的;還有的是因為過食肥甘厚膩的食物,導致積熱而造成的。

治療方法:外感邪氣引起的,要以辛涼清潤為主,比如羚羊角、犀角、細生地、石斛、生石膏、知母、元參、連翹、山梔、丹皮等;內傷引起的,如果是肝陽化風上逆,則宜用甘鹹柔潤的藥物,比如阿膠、生地、石決明、天冬、麥冬之類;如果是腎陰虧損,虛陽浮越,就要以滋陰潛陽為主,比如六味丸、虎潛丸之類;如果是飲食不節導致火盛的,就要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比如黃連解毒湯。

還有書上說:婦女產後,口鼻出現黑氣,並且出現鼻出血,就不可救治,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五臟的精華都上注於面部,凡是顏色紅赤的,是陽熱的生氣;青黑色的,是陰寒的死氣。何況口鼻是陽明經脈多血多氣的部位,卻出現陰寒慘淡的氣色,就可以知道胃中的陽和之氣已經衰敗了;如果再出現鼻出血,就是陽氣將亡,陰氣散走,胃氣敗絕,肺氣衰竭,陰陽俱亡,所以不可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