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心得集》~ 卷上 (5)
卷上 (5)
1. 辨龍泉疔虎鬚疔顴骨疔論
夫面部之上,人中之中為龍泉,人中之旁為虎鬚,面中高骨為顴骨,俱系陽明絡脈經行之地。此三處生疔,俱有輕有重,醫者但分輕重治之,不必分彼此之異也。其輕者,多因風熱而結,初起跡如蚊咬,而根盤已經堅腫,惡寒身熱,次日頭破如一粒椒。
外用圍藥敷之,頂用白雪丹,以萬應膏蓋之;間日揭開,頂如僵腐狀,以升膏蓋之;再間一日揭膏,其堅腐自落,膿隨而出,藥用羚羊、地丁、銀花、丹皮、知母、連翹、黃連、山梔等類;如火盛熱甚,即用犀角地黃湯,或黃連解毒湯;若不透,即以制蠶、角刺透之;膿泄腫消,總以七日為期,後即膿盡收口。
其重者,或因於七情內傷,或因於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五臟蘊熱,邪毒結聚而發。經曰:膏梁厚味發疔疽。此之謂也。初起形如粟粒,或如水泡,按之根深,如釘著骨,痛不可忍,根盤漫腫不透,面目浮腫,或堅腫焮紅,惡寒身烙熱,噁心嘔吐,肢體拘急;三四日後,或口噤如痙,神識模糊,此以火毒陷入心包,即名走黃疔,十有九死之證。宜服紫雪丹或至寶丹,及犀角地黃湯;外藥亦如前法。
又古方有奪命丹,可用一粒入瘡頭,以膏藥蓋之。若不省人事,或牙關緊急,以奪命丹為末,蔥酒調灌亦可。若有紅絲,急宜用針於血絲盡處挑破,使出惡血,以泄其毒,或有生者。又有餘毒走絡,而遍體發流注者,治與陽證流注同。
白話文:
臉部,人中正中央稱為龍泉,人中兩旁稱為虎鬚,臉頰高起的骨頭稱為顴骨,這些地方都是陽明經絡經過的地方。這三個地方長疔瘡,都有輕有重,醫生只要分辨輕重來治療就好,不需要區分它們之間的差異。
輕微的疔瘡,多半是因為風熱而形成,剛開始像蚊子咬的痕跡,但根部已經腫脹堅硬,會怕冷、身體發熱,隔天頂部會破開,像一顆胡椒粒。
外敷圍藥,頂部用白雪丹,再用萬應膏蓋住;隔一天打開,頂部如果像腐爛的樣子,就用升膏蓋住;再隔一天揭開藥膏,堅硬腐爛的部分自然脫落,膿也會跟著流出來,藥物可以使用羚羊角、地丁、金銀花、牡丹皮、知母、連翹、黃連、梔子等藥材;如果火氣旺盛、發熱嚴重,就用犀角地黃湯或黃連解毒湯;如果疔瘡不往外發展,就用制蠶、角針刺破;膿液排出、腫脹消退,大概以七天為一個療程,之後膿液排乾淨就會收口。
嚴重的疔瘡,有可能是因為情緒內傷,或是因為吃了太多肥膩的食物、濃烈的酒、燒烤的食物,導致五臟積熱,邪毒聚積而引發。古書說:「膏梁厚味會引發疔瘡。」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剛開始像粟米粒或水泡,按下去根部很深,像釘子釘在骨頭上,痛到無法忍受,根部周圍腫脹蔓延而且不會向外發展,臉部浮腫,或是腫脹堅硬而且發紅,怕冷、身體發燙,噁心嘔吐,四肢僵硬;三四天後,可能出現牙關緊閉、意識模糊,這是因為火毒侵入心包,就稱為走黃疔,是十個有九個會死的重症。應該服用紫雪丹或至寶丹,以及犀角地黃湯;外用藥也和前面說的方法一樣。
另外,古方有奪命丹,可以使用一顆塞入瘡口,用膏藥蓋住。如果病人昏迷不醒,或是牙關緊閉,可以將奪命丹磨成粉,用蔥酒調勻灌服。如果有出現紅絲,要趕快用針將紅絲盡頭挑破,讓惡血流出來,來排除毒素,或許有救。還有毒素殘留,沿著經絡蔓延,而全身都長了流注,治療方式和陽證流注相同。
2. 辨唇疔繭唇餂唇疳論
唇疔生於上下嘴唇,系脾胃兩經火毒所致。初起如粟,或不痛,或癢甚,其形甚微,其毒極深,其色或赤或白;若唇口上下紫黑色者,根行甚急,不一日頭面腫大,三、四日即不救。疔毒以愈小而愈橫也。治宜急泄火毒,勿損其脾胃之氣,毒易散矣。以蟾酥丸、犀角地黃湯主之。
外用白雪丹入瘡頭,以膏蓋貼,俟次日揭開,擠去毒血;如未透泄,再用再貼。又初時須細看腿灣委中穴,有紫黑筋,用長針刺破出血,其毒即泄。
繭唇亦生於嘴唇。經云:唇本脾之外候。又云:脾之榮在唇。故燥則干,熱則裂,風則瞤,寒則揭。若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狀,故名繭唇也。或因思慮暴急,心火焦熾,傳授脾經;或因醇酒厚味,積熱傷脾,而腎水枯竭。須審其證之因,惟補腎水、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除,風自息,腫自消矣。
歸脾養榮湯主之;作渴者,早服加減八味丸,午服清涼甘露飲,以滋化源。若婦人患此,陰血衰少故也,四物逍遙散主之。
又餂唇疳,發於小兒嘴唇四旁,紅赤無皮,不時燥裂。此由脾經濕熱,或胃火積熱上壅,小兒時以舌伸餂,以潤其燥。以白芷、五倍子為末,摻之即愈。
白話文:
嘴唇長疔瘡,生在上下嘴唇,是脾胃兩經的火毒引起的。剛開始像米粒一樣,可能不痛,也可能很癢,形狀很小,但毒性很深,顏色可能紅也可能白;如果嘴唇上下出現紫黑色,表示毒根擴散很快,不到一天頭臉就會腫大,三四天就沒救了。疔瘡的毒性是越小越厲害。治療應該趕快洩掉火毒,不要損傷脾胃的氣,毒就容易散掉。可以用蟾酥丸、犀角地黃湯來治療。
外用白雪丹敷在瘡頭,用膏藥蓋住貼好,等第二天揭開,擠出毒血;如果還沒完全排出,就再用再貼。另外,剛開始時要仔細看看腿彎的委中穴,如果有紫黑色的筋,用長針刺破出血,毒就會排出來。
繭唇也長在嘴唇。經書說:「嘴唇是脾的外在表現。」又說:「脾的精華表現在嘴唇。」所以乾燥就會乾裂,有熱就會裂開,有風就會抽動,受寒就會翹起。如果腫起來,出現白色皺裂像蠶繭一樣,就叫做繭唇。可能是因為思慮過度、情緒暴躁,心火旺盛,傳到脾經;也可能是因為常喝酒、吃油膩食物,積熱傷了脾,導致腎水枯竭。要仔細辨別病因,只要補腎水、生脾血,乾燥自然會滋潤,火自然會消除,風自然會平息,腫脹自然會消退。
可以用歸脾養榮湯來治療;如果口渴,早上服用加減八味丸,中午服用清涼甘露飲,來滋養身體的源頭。如果是婦女患上這個病,是因為陰血不足,可以用四物逍遙散來治療。
另外,舔唇疳,長在小孩嘴唇四周,紅腫沒有皮,時常乾燥裂開。這是因為脾經濕熱,或是胃火積熱向上壅塞,小孩就會用舌頭去舔,來滋潤乾燥。可以用白芷、五倍子磨成粉,敷上去就會好。
3. 辨口瘡口糜論
夫口瘡與口糜者,乃心脾氣滯,更外感風熱所致。初起不可便用涼藥敷摻,恐寒凝不散,內潰奔走,久而難愈。必先用辛輕升散,而後清涼,使鬱火達外,再視其所因而治之。若脈實口乾,滿口色紅,而爛斑甚者,此實火也,以涼膈散主之;若脈虛不渴,口內色淡,而白斑細點,此因思煩太甚,多醒少睡,虛火上攻,宜以知柏四物湯加丹皮、肉桂治之;更有脾元衰弱,中氣不足,不能按納下焦陰火,是以上乘而為口瘡糜爛者,丹溪所謂勞役過度,虛火上炎,遊行無制,舌破口瘡是也,又當從理中湯加附子治之。若作實熱,誤投涼藥,則必致害矣。
又小兒生此證者,以陰氣未生,陽氣偏盛;又因將養過溫,心脾積熱,薰蒸於上而發。治宜瀉心化毒清涼為主。若月內諸病,而口無涎沫者,凶。
白話文:
口瘡和口糜這兩種病,是因為心脾的氣機鬱滯,又加上外感風熱所引起的。剛開始發病時,不可以馬上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敷或灑在患處,這樣可能會讓寒氣凝結無法散開,導致病邪往身體內部亂竄,拖久了就很難治好。一定要先用一些辛散輕微、能往上走的藥物,來幫助疏散,然後再用清涼的藥物,使鬱積的火氣從體表散發出去,接著再根據病因來治療。
如果脈象有力,口乾舌燥,整個口腔都紅腫,而且潰爛的斑點很嚴重,這是實火,可以用涼膈散來治療;如果脈象虛弱,不覺得口渴,口腔顏色偏淡,出現細小的白色斑點,這是因為思慮過多,常常清醒睡不好,虛火往上衝所造成的,應該用知柏四物湯加上丹皮、肉桂來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無法把下焦的陰火往下導引,使得火氣上炎而造成口瘡糜爛,就像丹溪說的,因為過度勞累,虛火往上竄,不受控制地遊走,才會造成舌頭破裂、口腔潰瘍,這種情況就要用理中湯加上附子來治療。如果原本是實熱,卻誤用了寒涼的藥物,一定會造成傷害。
另外,小孩子會得這種病,是因為他們陰氣還沒有生成,陽氣偏盛;又因為照顧得太過溫暖,導致心脾積熱,往上蒸騰而發病。治療上應該以瀉心火、化解毒素、清涼為主。如果是在出生一個月內的嬰兒,生病時口中沒有口水,那就是不好的徵兆。
4. 辨嬰孩螳螂子雪口疳梅花疳論
嬰孩螳螂子者,以其在母腹中時吸飲,胎火血熱,產下後或三、五朝而發,或半月或月餘而發。其始起也,兩頰外堅里腫,難於吮乳。斯時即以巴豆一粒,麋香七釐,搗研和勻,作兩丸,放膏藥上,貼兩太陽、風門穴,次日即起水泡,揭開,急將銀針挑破,去其毒水即愈。此水不可令其流入眼內,若入眼,恐致損明。
又法將鮮生地一兩、大黃一兩,搗爛,和入麋香二分,均作兩團,扎於兩足底湧泉穴。如三日後,仍難吮乳者,即以刀破之,割去其惡腐之物,以真京墨磨塗之自愈;亦有割傷而外頰堅腫成膿者。
雪口疳,乃胎熱蘊蓄心脾,上蒸於口,舌上遍生白屑,如鵝之口,故又名鵝口。甚則咽間疊疊腫起,致難乳哺,哺時必多啼叫。急用月石一錢,以滾水泡半茶杯,將棉花裹箸頭上,蘸水繳淨白苔,重手出血不妨,以冰硼散吹之。如口內舌上生白斑,如梅花瓣者,即名梅花疳,治同上;煎飲用川連、大黃、銀花、鉤藤、甘草、丹皮、山梔、石斛等,或加犀角汁亦可。
白話文:
嬰兒罹患螳螂子這種病,是因為在母親肚子裡時,吸取了母親的胎火血熱,導致出生後三五天、半個月或一個月以上才發病。剛開始發病時,兩頰外側會變硬,裡面會腫脹,難以吸吮母乳。這時可以將巴豆一粒和麋香七釐搗碎混合均勻,做成兩個藥丸,放在膏藥上,貼在嬰兒的兩側太陽穴和風門穴。第二天就會起水泡,把水泡挑破,去除裡面的毒水就會痊癒。要注意毒水不要流到眼睛裡,以免損傷視力。
另一種方法是將新鮮生地一兩、大黃一兩搗爛,加入麋香二分,均勻混合做成兩個藥團,綁在嬰兒的兩個腳底湧泉穴。如果三天後還是難以吸吮母乳,就用刀子切開患處,割去腐爛的組織,再用真京墨磨汁塗抹就會痊癒。也有些情況是割傷後,外側臉頰會腫脹化膿。
雪口疳,是胎熱積聚在心脾,向上蒸騰到口腔所致,舌頭上會長滿白色的屑狀物,像鵝的嘴巴一樣,所以又叫做鵝口瘡。嚴重時,咽喉也會腫脹,導致難以哺乳,哺乳時會不斷啼哭。這時要趕緊用月石一錢,用滾水泡半杯茶,用棉花包住筷子頭,蘸水擦拭乾淨白苔,用力擦拭出血也沒關係,然後塗上冰硼散。如果口腔內或舌頭上出現像梅花瓣一樣的白色斑點,就叫做梅花疳,治療方法和雪口疳相同。可以煎煮黃連、大黃、金銀花、鉤藤、甘草、丹皮、山梔、石斛等藥材飲用,也可以加入犀牛角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