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心得集》~ 卷上 (7)
卷上 (7)
1. 辨走馬牙疳風熱牙疳牙菌論
李東垣曰:走馬疳者,腎經熱毒上攻,腎臟主骨,齒為骨余,上奔而潰,勢如走馬之速,故名之。小兒或因胎毒,或因痧痘後餘毒,或因傷寒時疫後而發,或因瘧痢後而結。其外候,身體壯熱,手足時冷,或面浮腫,或滑泄頻頻;始則口臭,繼遂齦爛,色如干醬,後則齒黑,有時牙齦出血,或膿臭成蟲,侵蝕口齒,甚至腮頰紅腫;次日其色變紫,隔日即黑;再過日,即腐脫齒落,氣喘痰鳴,頭額冷汗而脫矣。
白話文:
李東垣說:走馬疳是由腎經熱毒上攻引起的。腎臟主掌骨骼的生長,牙齒是骨骼的餘氣,熱毒往上蔓延,潰爛速度像奔跑的馬一樣快,因此得名走馬疳。小兒患走馬疳,可能因為胎毒,也可能因為痧痘、傷寒、時疫等疾病的餘毒,或者瘧疾、痢疾等疾病後遺留,或者痢疾之後引起的。走馬疳的症狀有:身體發熱,手腳有時冰冷,或者臉部浮腫,或者經常腹瀉;初期會有口臭,然後牙齦腐爛,顏色像醬油一樣,後來牙齒變黑,有時牙齦出血,或者膿汁成蟲,侵蝕口齒,甚至腮幫子紅腫;第二天腫脹的部位顏色變紫,第三天就變成黑色;再過幾天,腐爛的牙齒就脫落了。患者還會出現氣喘、痰鳴,額頭出冷汗,很快就會死亡。
治法:初起宜內服清解,如犀角地黃湯,或玉女煎之類,先去積熱,再服化毒丹撒去其毒;吹以冰青散加西黃、珍珠,或亦有得生者。大凡此證穢氣衝人者,死;下蝕咽喉,上蝕鼻梁者,死;齒落無血者,死;涎向外流者,死;黑腐不脫者,死;身熱不退者,死;穿腮透唇者,死;鼻梁黑暗者,死;脾敗便泄,飲食不進者,死。
白話文:
治療方法:
-
初期應內服清解藥物,如犀角地黃湯或玉女煎之類,先清除體內積熱,再服用化毒丹來消除毒性。
-
吹以冰青散加西黃、珍珠,也有可能使患者康復。
-
大凡因穢氣衝擊而患此病的人,多會死亡;疾病往下侵蝕咽喉,往上侵蝕鼻樑的人,多會死亡;牙齒脫落卻沒有血的人,多會死亡;口水向外流的人,多會死亡;黑色腐肉不脫落的人,多會死亡;身體發熱不退的人,多會死亡;腮部穿透嘴脣的人,多會死亡;鼻樑發黑的人,多會死亡;脾臟衰敗、大便洩瀉、飲食不進的人,多會死亡。
又有風熱牙疳,其來迅速,寒熱時作,即以兩三日而發,大人小兒多有之。牙縫出血,牙根碎腐,宜以疏散清解為主。亦有不發寒熱者,因胃火濕熱上蒸而發,治以清解,或苦降泄熱,如犀角地黃湯,或黃連解毒湯等;吹藥同上,或殺疳藥吹之亦可。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風熱牙疳,這種病的發作很快,有時候會伴隨寒熱的症狀,幾天之內就會發作,大人小孩都可能得。牙齒縫隙出血,牙根腐爛,治療宜以疏散風熱、清解毒熱為主。還有一種不發寒熱的牙疳,是因胃火濕熱上衝而發作,治療以清解胃火、瀉熱為主,如犀角地黃湯,或黃連解毒湯等;所用的吹藥與前述的相同,或用殺疳藥吹之亦可。
牙菌生於牙齦,其形狀紫黑色,高低如菌。此屬火盛血熱兼氣鬱而成。加味逍遙散主之,前藥亦可服。
白話文:
牙菌生長在牙齦上,形狀呈紫黑色,高低不平,狀如真菌。這是由於火氣旺盛、血熱加上氣血鬱結而造成的。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作為主要治療藥物,也可以服用前述藥物。
2. 辨舌喑舌痹論
舌喑者,中風而舌不轉運,舌強不能言是也。經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會厭者,聲音之戶;舌者,聲音之機;唇者,聲音之扇;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舌為心之苗,然心之本脈繫於舌根,脾之絡脈繫於舌旁,肝脈循陰器絡於舌本,少陰之脈走喉嚨系舌本;足四經之脈,皆上於舌。邪中其經,則痰涎閉其脈道,舌不能轉運,而為之喑矣。
白話文:
舌喑是指中風後舌頭不靈活,或者舌頭強硬不能說話。有一本醫書記載:喉嚨是氣息流通的通道;會厭是聲音的門戶;舌頭是聲音的執行者,嘴脣是聲音的扇動者;橫骨是神氣的作用部位,是發動舌頭的器官。舌頭是心臟的苗裔,因此心臟的主要脈絡連接到舌根,脾臟的脈絡連接到舌頭兩側,肝臟的脈絡沿著陰部連接到舌根,少陰的脈絡經過喉嚨連接到舌根;足四經的脈絡,都上達於舌頭。邪氣侵入這些經脈,痰液阻塞經脈通道,舌頭就不能靈活運轉,於是就會發生舌喑。
有喉喑者,勞嗽失音,即喉嚨聲啞是也。故喉喑者,喉中之聲嘶,而舌本能言;舌喑者,舌本不能言,而喉中之聲如故。中風而舌喑者,舌與喉俱病,而音聲不能發於會厭也。然有外感內傷之因,外感者,風寒火熱之邪也;經曰:諸病暴喑,皆屬於火。
白話文:
有的人喉嚨發不出聲音,就是喉嚨啞了。喉嚨啞了的人,喉嚨出不來聲音,但是舌頭還是可以說話的;舌頭啞了的人,舌頭根本說不出來話,但是喉嚨還是可以發出聲音的。中風而舌頭啞了的人,舌頭和喉嚨都生病了,聲音不能在會厭處發出。然而有外感內傷的原因,外感就是風寒火熱之邪;經書說:各種疾病突然發不出聲音,都屬於火邪。
內傷者,心肺腎三經致病,亦多由痰火壅塞上竅,氣血兩虛,不能上榮,則舌機不轉也;有腎虛而氣不歸源,內奪而胞絡內絕,不能上接清陽之氣者;有元氣不足,肺無所資者;有血衰而心失所養者。蓋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戶,腎為聲音之根。經曰:三焦之氣通於喉嚨,氣弱則不能上通矣。
白話文:
內傷是指心、肺、腎三條經絡導致疾病,也多是由於痰火壅塞上竅,氣血兩虛,不能上行,導致舌頭不能轉動;還有一種情況腎虛而氣不歸源,內部奪取而胞絡內部斷絕,不能上接清陽之氣;還有一種情況是元氣不足,肺沒有賴以滋養的東西;還有一種情況是血衰而心失去滋養。心是聲音的主宰,肺是聲音的出口,腎是聲音的根源。經書上說:三焦之氣通於喉嚨,如果氣弱就無法上行了。
治者能於根本用力,則丹田清陽之氣,自能宣揚振作,故古人每以獨參湯、地黃飲子取效也。
白話文:
治療的人能夠在身體根源處下工夫,就能使丹田的純陽之氣自然宣揚振作,所以古人每以獨參湯、地黃飲子來取得效果。
舌痹者,強而麻也。乃心緒煩擾,憂思暴怒,氣凝痰火所致。夫舌固屬心脾,而肝脈亦絡舌本。故傷寒邪傳厥陰,則舌卷囊縮而不言;七情所郁,則舌腫滿口而不得息;心熱則舌裂而瘡;脾熱則舌滑而胎;脾閉則舌白胎如雪;肝熱則舌木而硬。若人無故舌痹者,不可作風熱治,蓋由心血不足、血虛火爍耳,理中湯合四物湯主之。
白話文:
舌痹,是指舌頭強硬麻木。是由於心緒煩躁,憂思暴怒,導致氣凝痰火所引起的。舌頭本來是屬於心脾的,而肝脈也絡屬於舌本。所以傷寒邪氣傳到厥陰經,則舌頭就會捲曲收縮,不說話;七情鬱結,則舌頭腫脹滿口,不能平息;心熱則舌頭龜裂生瘡;脾熱則舌頭光滑而有胎氣;脾閉則舌頭白胎如雪;肝熱則舌頭僵硬。如果一個人無緣無故舌痹,不能當作風熱來治療,因為這是由心血不足、血虛火爍引起的,應該用理中湯合四物湯來治療。
3. 辨木舌舌衄論
木舌者,舌忽腫脹,轉掉不仁。舌者心之苗,心者舌之本,因心經熱毒而發,或因臟腑壅熱,心脾積熱,其氣上衝而發。甚則塞滿口中,硬如山甲,若不急治,則致害人。更不可用手去按,按則恐損舌根,每長致語言不清楚。如至啼叫無聲,面色頻變,而驚疼者不治。治法以小刀點紫黑處,或刺舌下金津玉液二穴,破出血痰,以冰硼散吹之;內服荊防敗毒散,煎藥內務多加山梔,乃瀉火之要品也。
白話文:
木舌症是指舌頭突然腫脹,轉動不靈且失去知覺。舌頭是心的苗裔,心是舌頭的根本,木舌症是由於心經熱毒而發作,或由於臟腑壅熱,心脾積熱,其氣上衝而發作。嚴重的會塞滿口腔,堅硬如山甲,如果不緊急治療,則會致命。更不能用手去按壓,按壓可能會損傷舌根,經常導致語言不清。如果到了哭叫不出聲,面色頻頻變化,且驚恐疼痛的程度,則無法治癒。治療方法是用小刀點刺紫黑處,或刺舌下金津玉液二穴,破出血痰,再以冰硼散吹之;內服荊防敗毒散,煎藥時多加山梔,乃是瀉火的要品。
舌衄者,舌上出血,如線不止,是心胃火邪熾甚,逼血妄行,以六味地黃湯加槐花主之,或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亦可;外用槐花炒研細乾摻。
白話文:
舌衄,是指舌頭上出血,像線一樣不斷,這是由於心胃火邪太過熾盛,逼迫血液異常運行引起的。治療可以使用六味地黃湯加槐花為主,或者使用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也可以;外用槐花炒研成細末,乾摻於患處。
4. 辨舌疳牙岩舌疔論
舌疳者,由心脾毒火所致。蓋舌本屬心,舌邊屬脾,因心緒煩擾則生火,思慮傷脾則氣鬱,郁甚而成斯疾,其證最惡。初如豆,後如菌,頭大蒂小,又名舌菌,疼痛紅爛無皮,朝輕暮重,急用北庭丹點之,自然縮小而愈。若失於調治,以致焮腫,突如泛蓮,或狀如雞冠,舌本短縮,不能伸舒言語,時漏臭涎,再因怒氣上衝,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爛延牙齦,即名牙岩。
白話文:
舌疳瘡是由心臟和脾臟毒火引起。舌頭根部屬心,舌頭邊緣屬脾,由於心緒繁亂就會生火,思考傷脾就會氣鬱,鬱結嚴重就會形成這種疾病,其症狀最為惡劣。疾病初期就像一顆豆子,後來像一朵蘑菇,頭部很大蒂部很小,又叫做舌菌瘡,疼痛且發紅,潰爛且無皮,早晨較輕微,下午較嚴重,趕快用北庭丹點它,自然就會變小而痊癒。但如果治療不當時,導致腫脹,突然間像荷花散開,或者狀如雞冠,舌根縮短,不能伸出舌頭講話,時常漏出臭涎,再由於怒氣上衝,忽然崩裂,血流不止,長時間潰爛蔓延到牙齦,即稱之為牙巖。
甚則頷腫結核,堅硬時痛,皮色如常,頂耎一點,色黯不紅,破後時流臭水,腐如耎綿,其證雖破,堅硬仍前不退,此為綿潰,甚至透舌穿腮,湯水漏出,是以又名翻花岩也。因舌難轉掉,飲食妨礙,故每食不能充足,致令胃中空虛,而怯證悉添,日漸衰憊。初起腫赤,宜用導赤散加黃連;虛者,歸脾湯;便溏者,歸芍異功湯。
然此證治法雖多,百無一生;縱施藥餌,不過苟延歲月而已。
白話文:
嚴重的甚至會導致下巴腫脹和結核,堅硬疼痛,皮膚顏色正常,頂部有一點黑點,顏色暗淡不紅,破裂後有時流出惡臭的水,腐爛像棉絮一樣,即使破潰了,堅硬的情況還是沒有好轉,這就是「綿潰」,甚至會穿透舌頭和臉頰,湯水漏出,因此又叫「翻花巖」。因為舌頭難以轉動,飲食受到阻礙,所以每次吃飯都不能吃飽,導致胃中空虛,而虛弱的症狀全都加重,每天都越來越虛弱。初期腫脹發紅,宜用導赤散加黃連;虛弱者,用歸脾湯;大便溏瀉者,用歸芍異功湯。
舌疔,舌上生紫泡,其形如豆,堅硬寒熱,疼痛應心而起,亦心脾之火毒也。宜用蟾酥丸含放舌下,隨化隨咽,以解內毒;甚者刺之,服犀角地黃湯。
白話文:
舌疔,是在舌頭上長了紫色的泡,形狀像豆子一樣,堅硬,在冷熱交替時,疼痛感會直衝到心臟,也是心脾之火毒引起的。應該使用蟾酥丸含在舌頭下面,逐漸融化後嚥下,以解內毒;嚴重的可以用針刺破,服用犀角地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