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辨牙咬托腮寒熱虛實傳變骨槽論

夫牙咬托腮者,一生於風寒暑熱,陽明濕熱交蒸;一生於陰虧絡空,少陽膽火循經上逆。生於風寒濕熱者,初起惡寒發熱,面浮腮腫,牙關不能開合,牙齦脹及咽喉,湯水似乎難入,實可下咽。斯時宜表散透邪,如牛蒡、薄荷、秦艽、殭蠶、夏枯草、荊芥、石斛等類,不可以喉脹熱盛,即用鮮地、羚羊清火等藥。若遏抑凝滯,則腫愈堅,牙關愈閉矣。

至三、四日後,寒熱不退,不能消散,其膿結於盤牙盡處者為牙咬,結於腮邊外者為托腮,結於牙根者為牙癰,是可清火徹熱,如羚羊、犀角、石斛、蘆根、薄荷、荊芥之屬;如舌白膩滑,噁心嘔逆者,即以芩、連、山梔或溫膽法;如大便燥實者,以肺胃火盛,即用鮮地、栝蔞、枳實、杏仁等類。穿潰後邪從膿泄,身熱自退,脾胃自復,牙關自開,調養數日,即膿盡收口。

其生於陰虧絡空者,或其人素嗜酒,不節欲,常有鬱勃不舒,偶感微邪,引動肝陽膽火上循入絡。起自牙關堅固不開,腮腫齦脹,惡寒身熱,脈細而數,漸漸成膿。至十日或半月後,膿從牙齦而泄,或從舌旁而出,或在左延及於右,或在右延及於左,即名沿牙毒;久則腮邊出頭,即名穿牙毒;外通里徹,即名骨槽風,延及必成朽骨,必俟多骨脫落,方能收功。此證雖不害人性命,然收功延日,難以速痊。

治當以疏肝散郁育陰為主,佐以解毒泄熱。

又幼孩生此證者,彼既無醇酒炙煿,又無肝邪鬱滯,是因齒生未齊,骨髓未滿,營衛未充,偶感風寒客熱,襲入骨髓,正不卻邪而發。腮頰漫腫,里雖出膿,勢必外潰,久不斂口,亦成多骨。治法總以調和氣血、扶養胃氣為主,俟正氣充足,方能脫骨收口矣。

白話文:

牙咬和托腮的病症,有的是因為感受風寒暑熱,加上陽明經的濕熱互相交雜所引起;有的是因為體內陰液虧虛,經絡空虛,導致少陽膽火沿經脈上逆所造成。

因為感受風寒濕熱引起的,初期會怕冷發熱,臉部浮腫、腮部腫大,牙關無法張開,牙齦腫脹甚至影響到喉嚨,喝水似乎難以吞嚥,但其實還是可以吞下。這時候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把邪氣透發出去,像是牛蒡、薄荷、秦艽、殭蠶、夏枯草、荊芥、石斛等藥材,不可以因為喉嚨腫脹發熱就馬上使用生地、羚羊等清熱的藥。如果使用抑制凝滯的方法,腫脹會更加堅硬,牙關會更加緊閉。

等到三四天後,寒熱症狀沒有消退,不能消散,膿液如果結在牙齦盡頭的地方,就叫做牙咬;結在腮部外側的,就叫做托腮;結在牙根的,就叫做牙癰。這時候就可以用清熱瀉火的方法,像是羚羊角、犀角、石斛、蘆根、薄荷、荊芥等藥材;如果舌苔白膩滑,有噁心想吐的症狀,就用黃芩、黃連、山梔子或溫膽湯來治療;如果大便乾燥,是因為肺胃火盛,就用鮮生地、栝蔞、枳實、杏仁等藥材。膿液穿破後,邪氣從膿液排出,身體發熱就會消退,脾胃功能恢復正常,牙關也能打開,調養幾天後,膿液就會完全排盡傷口癒合。

因為陰液虧虛,經絡空虛引起的,有的人是因為平時喜歡喝酒,不節制性慾,常常有情緒鬱悶不舒暢的狀況,偶爾感受到一點邪氣,就引動肝陽膽火沿著經絡往上竄。初期會牙關緊閉無法張開,腮部腫脹、牙齦腫脹,怕冷發熱,脈象細數,慢慢形成膿液。等到十天或半個月後,膿液從牙齦流出,或從舌頭旁邊流出,有時候從左邊蔓延到右邊,有時候從右邊蔓延到左邊,這就叫做沿牙毒;時間久了,腮邊會出現膿頭,這就叫做穿牙毒;如果膿從裡面通到外面,就叫做骨槽風,蔓延開來一定會導致牙齒腐爛,必須等到許多腐爛的骨頭脫落,才能痊癒。這種病雖然不會危害生命,但是康復的時間會拖很長,很難快速痊癒。

治療上應該以疏肝解鬱、滋養陰液為主,輔助使用解毒瀉熱的藥材。

另外,小孩子會得這種病,他們既沒有喝酒吃烤肉的習慣,也沒有肝氣鬱滯的問題,是因為牙齒還沒長齊,骨髓還沒發育成熟,營衛之氣不充足,偶爾感受到風寒或客熱,侵襲到骨髓,正氣不足而導致發病。腮頰會大範圍腫脹,雖然裡面會出膿,但一定會從外面潰破,很久都無法癒合,也會造成多處骨頭腐爛。治療方法應該以調和氣血、扶養胃氣為主,等到正氣充足,才能夠讓腐骨脫落,傷口癒合。

2. 骨槽風后論

夫骨槽風之證,固有傳變而成者矣,亦有非傳變而成者。其人或有憂愁思慮驚恐悲傷,以致氣血凝滯;或由風寒襲入筋骨,邪毒交生。起於耳前,連及腮頰,筋骨之間,隱隱疼痛,漸漸漫腫堅硬,寒熱如瘧,牙關緊急,難於進食,久則腐潰,腮之裡外,仍然漫腫硬痛。此證屬在筋骨陰分,故初起腫硬難消,潰後瘡口難合,肝脾受傷,熱毒蘊積,是以筋骨緊急,肌肉腐爛,而膿多臭穢。

初宜用艾灸以解其毒,服降火化痰清熱消腫之劑;潰後或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補托藥中,宜加麥冬、五味。亦有過服寒涼,以致肌肉堅凝腐臭者,非理中湯佐以附子不能回陽,非殭蠶不能搜風也。若牙關拘急不開,宜用生薑片墊灸頰車穴(穴在耳垂下五分陷中)二七壯,兼用針刺口內牙盡處出血,其牙關自開。如外腐不脫,膿水不清,久則必成朽骨,俟朽骨脫去,始能收口。

如或穿腮落齒,虛熱不退,形焦體削,痰盛不食者,俱為逆證。設至後脾氣醒復,飲食加增,亦有向愈收功者。其腐爛處,用口疳藥加牛黃、珍珠、兒茶吹之,外用升膏提之。

白話文:

骨槽風這種病症,有些是從其他疾病轉變而來的,也有些不是。患者可能因為憂愁、思慮、驚恐、悲傷等情緒,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或者因為風寒侵入筋骨,與體內邪毒互相作用而產生。病發初期會從耳朵前面開始,蔓延到臉頰,筋骨之間會隱隱作痛,然後逐漸腫脹、變得堅硬,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像瘧疾一樣,牙關緊閉,難以進食。如果拖久了,就會潰爛,臉頰內外仍然會腫脹、堅硬而且疼痛。這種病屬於侵犯筋骨陰分,所以初期腫脹堅硬難以消退,潰爛後傷口也很難癒合。由於肝脾受到損傷,熱毒積聚,所以導致筋骨緊縮,肌肉腐爛,膿液很多而且臭穢。

初期應該用艾灸來解毒,服用降火、化痰、清熱、消腫的藥物。潰爛後,可以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補藥,在其中加入麥冬、五味子。也有人因為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肌肉僵硬腐爛發臭,這種情況如果不用理中湯加上附子來溫陽,不用殭蠶來驅風,就無法恢復。如果牙關緊閉無法張開,可以用生薑片墊在頰車穴(位於耳垂下方五分凹陷處)上灸十四壯,同時針刺口腔內牙齦盡頭處使其出血,牙關自然會打開。如果外面的腐肉不脫落,膿水不清,時間久了就會形成壞死的骨頭。必須等壞死的骨頭脫落後,傷口才能癒合。

如果出現穿透臉頰、牙齒脫落、虛熱不退、身體消瘦、痰多不進食等情況,都屬於病情惡化的徵兆。如果之後脾氣恢復,食慾增加,也可能逐漸好轉痊癒。對於腐爛的地方,可以用治療口瘡的藥物,加入牛黃、珍珠、兒茶吹敷,外面再用升膏來提膿。

3. 辨牙漏牙宣牙疔論

牙漏之患,起於心胃火鬱,腎陰消涸,或心事郁遏,胃熱挾其五志之火而發。有生於上牙齦者,亦有生於下牙齦者。初則高腫作痛,久則上現黃泡,破後出膿漸安,然其口難合,細如針孔,但遇操勞,或心緒煩擾,或煎炒菸酒過度,即再發而腫痛,時出穢膿,更有串至左右齒根者。雖不妨命,為累亦甚。

初起宜升陽散火法,或甘露飲;久則當用六味地黃湯加元參、石斛、麥冬、蘆根,或涼八味,或大補陰丸等,多服久服,自可全愈。初治切不可用苦寒之藥,內服外搽,致令心胃之火鬱而又郁,反使火毒根株愈深;亦不可早用斂藥,亦能使火毒內斂,便有腐蝕脫根落齒之害。

牙宣又名齒衄,從牙縫中出血,或鮮血時從牙齦外溢。齒乃骨之餘,腎之所主也。心腎火邪逼血妄行,故齒出血;然少陰氣多血少,血必點滴而出,齒亦隱隱而痛,多欲者恆犯之。治當涼心滋腎,玉女煎或六味地黃湯,或涼八味加骨碎補、女貞子、阿膠、地骨皮等主之。亦有胃經實火上攻,而齒齦出血者,陽明氣血俱多,火旺則血如潮湧,善飲者每犯之。

宜清熱涼血,犀角地黃湯主之,清胃散亦可。又有胃虛火動,腐爛牙齦,淡血常流者,宜歸芍地黃湯;仍不止,亦用犀角地黃湯,或玉女煎;吹以殺疳止血藥。

風熱牙疔,如寒熱而起者,初則牙痛,後即齦腫,腫連腮頰,頂尖高突,按之引手,內有膿也,刺之即瘥。治以清透散邪,牛蒡解肌湯或玉女煎,或犀角地黃湯,各宜酌量治之。

白話文:

牙漏這種病,是因為心火和胃火鬱積,腎陰虧損,或是因為心情鬱悶,導致胃熱挾帶五臟的火氣而發作。這種病有的長在上牙齦,有的長在下牙齦。剛開始會腫脹疼痛,時間久了表面會出現黃色膿皰,破裂後流出膿液,疼痛會稍微減輕,但開口的地方會像針孔一樣難以癒合。只要一勞累、心情煩躁,或是吃太多煎炸食物、抽菸喝酒,就會再次發作腫痛,時常流出污穢的膿液,更嚴重的還會蔓延到左右的牙根。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也是很惱人的疾病。

剛發病時應該用升陽散火的方法,或是服用甘露飲。時間久了,就應該服用六味地黃湯,並加入元參、石斛、麥冬、蘆根,或是涼八味,或是大補陰丸等等,要多服久服,自然可以痊癒。剛開始治療千萬不能使用苦寒的藥物,無論是內服還是外敷,都會讓心胃之火更加鬱積,反而使火毒的根源更加深入。也不可以太早使用收斂藥,也會使火毒內斂,導致牙齦腐蝕、牙根脫落,甚至掉牙的後果。

牙宣又叫齒衄,是指牙縫出血,或是鮮血直接從牙齦外溢。牙齒是骨頭的一部分,由腎臟所主管。心腎的火邪迫使血液不正常地流動,所以牙齒會出血。因為少陰的氣比較多,血比較少,所以出血通常是一點一滴的,牙齒也會隱隱作痛,性慾旺盛的人常常會犯這個毛病。治療應該要涼心滋腎,可以使用玉女煎或是六味地黃湯,或是涼八味加上骨碎補、女貞子、阿膠、地骨皮等藥材來治療。也有因為胃經實火往上攻,導致牙齦出血的情況,因為陽明的氣血都比較多,火氣旺盛的話,出血就會像潮水一樣湧出,喜歡喝酒的人常常會犯這個毛病。

應該要清熱涼血,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也可以使用清胃散。另外,也有因為胃虛火動,導致牙齦腐爛,流出淡血的情況,應該使用歸芍地黃湯。如果還是止不住血,就使用犀角地黃湯,或是玉女煎,然後再吹上一些殺菌止血的藥粉。

風熱牙疔,如果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剛開始會牙痛,接著牙齦腫脹,腫脹會蔓延到臉頰,頂端會高高突起,按下去會感到疼痛,裡面有膿液,把它刺破就會痊癒。治療要清熱透邪,可以使用牛蒡解肌湯或是玉女煎,或是犀角地黃湯,應該根據情況酌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