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9)

1. 辨喉疳喉菌論

喉疳,喉間上齶有青白紅點平坦者是也,或亦有喉間作痛而潰爛者,此由腎虛火旺,沸騰上部而發。治之須用六味丸加減。若山梔、黃芩、元參、丹參、女貞、知母龜板之屬,隨宜用之;吹藥冰青散中加五倍子白芷牛黃珍珠黃連等物。又有肺經熱毒積聚而發者,其證生於咽喉之下,肺管之上,看之不見,吹藥不到,飲食妨礙,此名過橋疳,潰爛作痛,往往久而不愈。此或系天行疫毒,或系梅瘡遺毒,俱宜服化毒丹銀花解毒湯涼膈散;吹藥與上同。

白話文:

喉疳是發生在喉嚨和上顎之間的疾病,症狀是出現青色、白色或紅色的斑點,表面平坦。有的還會伴隨著喉嚨疼痛和潰爛。這些都是因為腎虛火旺,導致上部沸騰而發生的。治療時,需要使用六味丸來加減,比如山梔、黃芩、元參、丹參、女貞、知母、龜板等,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使用。吹藥可以用冰青散,再加上五倍子、白芷、牛黃、珍珠、黃連等藥物。還有一種情況是,肺經熱毒積聚而發生的喉疳,這種情況的症狀發生在咽喉之下,肺管之上,看不到,也吹不到藥,吃東西的時候會受到阻礙。這種情況叫做過橋疳。潰爛疼痛,往往很久都治不好。這可能是由於天行疫毒或者梅瘡遺毒引起的,都需要服用化毒丹、銀花解毒湯或者涼膈散來治療。吹藥和上面的一樣。

喉菌狀如浮萍,略高而厚紫色,生於喉旁,因憂鬱氣滯血熱而生,婦人多患之。輕則半月二十日,重者月餘。要在治之得法,患者守戒忌口,方能痊愈。加味逍遙散主之。

白話文:

喉菌的形狀像浮萍,略微高出舌根,顏色呈深紫色,生長在喉嚨旁邊,是由於憂鬱、氣滯、血熱而引起的,婦女多發。輕則半個月二十天,重則一個月以上。要治癒,必須正確地治療,患者要謹慎忌口,才能痊癒。可用加味逍遙散為主藥治療。

2. 辨喉痹喉癬論

夫喉痹者,咽喉腫痛無形(腫而無形者為喉痹,腫而有形即為蛾為癰),或腫一邊,或腫兩邊,妨於飲食,阻於呼吸,故名痹也。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少陰君火也;一陽,少陽相火也,二脈俱絡咽喉。或其人平素陰虧,君相無制,亢甚逆於喉中而結;或外為風溫所襲,助其火邪,致循肺絡,入喉而結。其風熱喉痹,內外皆腫,痰涎壅塞喉間。

白話文:

咽喉腫痛(腫脹,腫脹一邊,阻礙飲食及呼吸),腫脹一邊影響飲食和呼吸,痰液堵塞。

治法先去其痰,腫甚者用刀點之,出血瀉火,以冰硼散吹之,內服羚羊角散,或黃連解毒湯可愈。至虛火上攻而為痹者,宜服六味地黃湯、知柏八味丸大補陰丸之屬,以滋陰壯水為主。又有腎水衰竭,龍火不藏,上越於喉中而成痹者,以腎脈循喉嚨,故火亢亦有此證。其人必時時咳嗽,咽燥口渴,手足心熱,脈細數。

白話文:

治療方法以祛痰為先,腫脹嚴重的用刀點刺,使出血以瀉火,然後用冰硼散塗敷,內服羚羊角散或黃連解毒湯可以治癒。由於虛火上攻而引起的痹症,宜服六味地黃湯、知柏八味丸、大補陰丸之類的藥物,以滋陰壯水為根本。還有一種是腎水衰竭,龍火不藏,上越喉嚨而形成痹症的,由於腎經循行喉嚨,所以火亢也有此證。這種人一定會時時咳嗽,咽喉乾燥口渴,手足心發熱,脈搏細數。

若但壯其水,而龍火不肯潛藏,須用導火歸源之法,從下而引之,方能退伏,若桂附八味丸是也。余如阿膠、麥冬、龜板燕窩、女貞、貝母、元參之類,清燥救肺,亦可隨時酌用。

白話文:

如果單獨增強肺中的水液,而腎中的虛火不肯潛藏,那麼就要用引導虛火歸還源頭的方法,從下方引導虛火,才能使虛火退伏,比如桂附八味丸就是這種方法。像阿膠、麥冬、龜板、燕窩、女貞、貝母、元參之類的藥物,能夠清熱燥、滋陰救肺,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酌情使用。

喉癬之生也,始時必有陰虛咳嗽,後遂喉中作癢而痛,嚥唾隨覺乾燥,必再加嚥唾而後快,久則成形,或如哥窯紋樣,又如秋葉背後紅絲,又或紅點密密,如蚊蚤咬跡之狀。良以真陰虧損,腎火上衝,肺金受爍,營衛枯槁而結。治法與喉痹大略相等。此證若久不愈,則咽喉必至失音而成損怯,不可救矣。治以清燥救肺湯,或大補陰丸,或知柏八味丸。

白話文:

喉嚨長癬的症狀,一開始必定是陰虛咳嗽,之後喉嚨會開始發癢疼痛,吞嚥唾液時會立即感到乾燥,因此必然重複吞嚥才能感到舒適,時間一久就會形成疤痕;有些疤痕就像陶瓷上的紋路,有些則像秋葉背面紅色的脈絡,另外有些則有像蚊子叮咬過後的小紅點,密集地分佈在喉嚨中。這主要原因是身體陰虛嚴重,腎臟部位的虛火上升、波及到肺臟,導致營衛氣血枯槁而凝結。治療的方法和喉嚨腫痛大致相同。這種症狀如果長時間沒有治癒,那麼咽喉必定失聲,以致成為陰陽兩虛、體弱多病,無藥可救。治療方法是用清燥湯、救肺湯,或大補陰丸、或知柏八味丸。

3. 辨梅核氣喉喑論

梅核氣者,乃痰氣結於喉中如塊,咽之不下,吐之不出。《金匱》云:婦人咽中有如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炙臠者,乾肉也。此病不因腸胃,故不礙飲食、二便,不因表邪,故無骨疼、寒熱,乃為積寒所傷,不與血和,血中之氣溢而浮於咽中,得水濕之氣凝結難移。男子亦間有之。

白話文:

梅核氣:痰氣停留在咽喉部,像有個東西卡住,想往下嚥卻難以下嚥,想把它吐出來卻又吐不出來。《金匱要略》說:婦女咽喉裡感覺像有一塊烤過的帶骨肉,半夏厚朴湯可以治療。烤過的帶骨肉,就是乾肉。梅核氣不因腸胃引起的,所以不影響飲食和排便;不因外感風寒引起的,所以沒有骨頭疼痛、體溫異常的症狀。梅核氣是積寒所傷,寒氣與血氣不和,血中的氣溢出停留在咽喉部,加上水濕的氣凝結在一起,很難移動。男性偶爾也會得梅核氣。

藥用半夏厚朴湯,乃二陳湯陳皮甘草,加厚朴、紫蘇、生薑也。專治婦人七情之氣,鬱滯不散,結成痰涎;或如梅核在咽,咯咽不下;或中脘痞滿,氣不舒暢;或痰飲中滯,嘔逆噁心,並可取效。蓋半夏消痰降逆,厚朴散結,生薑、茯苓宣至高之滯而下其濕,蘇葉味辛氣香、色紫性溫,能入陰和血,則氣與血和,不復上浮也。

白話文:

藥用半夏厚朴湯,是由二陳湯去除陳皮和甘草,加入厚朴、紫蘇、生薑組成的。專門治療婦女七情之氣鬱結不散,形成痰涎;或像梅子核卡在喉嚨,又吐不出來;或中脘痞滿,氣不舒暢;或痰飲中滯,嘔吐噁心,都可以用此方治療。因為半夏可以化痰降逆,厚朴可以散結,生薑和茯苓可以宣導上面的滯氣,並降低痰濕,蘇葉味道辛辣,氣味芬芳,顏色紫紅,性質溫和,可以入陰和血,那麼氣血調和,就不會再往上浮了。

喉喑者,謂有言而無聲。由風火侵肺,誤服寒涼生冷。音雌者輕,虛癆肺損音啞者難治。又病人瘥後,氣短及聲不出者,皆肺氣不行,宜服降氣湯,多加前胡,臨服加薑汁以佐之。又婦人有子喑病,經云:婦人重身九月而喑者,胞之絡脈絕也,無治,當十月復。謂胎至九月,兒體已長,胞宮之絡脈,繫於腎經者,阻絕不通,故間有是證。

白話文:

喉嚨沙啞者,說話發不出聲音,是由於風熱侵襲肺部,誤服寒涼生冷的食物或藥物所致。輕微的沙啞還好治,虛弱肺病引起的沙啞很難治療。另外,病人痊癒後,氣短或發不出聲音的,都是由於肺氣運行不暢,應該服用降氣湯。

乳幼児有沙啞的病症,叫子喑病。經典中說:嬰兒出生後九個月才說話,是胎胞的絡脈不通所致,就無法治療了,要到十個月才能好。就是指胎兒到九個月時,身體已經長大,胎胞的絡脈,連繫著腎經,被阻斷了,所以有這種病症。

蓋腎經之脈,上系舌本,脈道阻絕,則不能言,至十月分娩後,而自能言,不必加治,治之當補心腎。

4. 辨爛喉丹痧順逆論

夫爛喉丹痧者,系天行疫癘之毒,故長幼傳染者多,外從口鼻而入,內從肺胃而發。其始起也,脈緊弦數,惡寒頭脹,膚紅肌熱,咽喉結痹腫腐,遍體斑疹隱隱,斯時即宜疏表,如牛蒡解肌湯升麻葛根湯,內加消食等藥;喉內用珠黃散吹之。至三、四日,溫邪化火,熱盛痧透者,解肌湯內加犀角、羚羊、石斛、花粉;若大便乾結燥實者,涼膈散亦可;如協熱便泄,舌苔白膩者,葛根芩連湯

白話文:

爛喉丹痧這種病,是因瘟疫散播而傳染流行的。因此感染的人,無論老少都多。丹痧是由病源感染,由口、鼻進入,從肺、胃發生。在發病初期,脈搏緊、弦、數,畏寒頭痛,皮膚發紅,肌肉發熱,喉嚨結核腫脹腐爛,遍體出現隱隱的麻疹,這時候應該疏通體表的病邪,例如牛蒡解肌湯、升麻葛根湯,裡面再加入消炎的藥;喉嚨內用珍珠黃這種藥末吹入。到了三、四天,溫熱病邪化成火,發熱散發丹痧時,解肌湯要加入犀角、羚羊角、石斛、花粉;如果大便乾燥、結實,那麼也可以加涼膈散。如果是協熱引起拉肚子,舌苔白膩,那麼就用葛根芩連湯。

至五、六日,熱甚,神識時迷,咽喉腐爛,鼻塞不通,時流濁涕,此以火盛上逆,循經入絡,內逼心胞,用犀角地黃湯,或玉女煎內加膽星、石菖、西黃、藥珠,或紫雪丹。至七日後熱退,遍體焦紫,痧癍如麩殼,脫皮而愈。

白話文:

到了第五、六天,病情加重,熱氣上升,神智時而昏迷,咽喉腐爛,鼻子不通,有時流出混濁的鼻涕。這是因為火氣盛大,上衝逆行,循經絡而入,內逼心包。此時應服用犀角地黃湯,或玉女煎加入膽星、石菖、西黃、藥珠;或服用紫雪丹。到了第七天以後,熱氣退去,全身焦紫,痧癍(痧氣淤積)如麩皮,皮脫落後便痊癒了。

如起時一、二日後,脈細弦勁,身雖紅赤,痧不外透,神識昏蒙,語言錯亂,氣逆喘急者,此疫毒內閉,即為險逆證。可用鮮生地四兩搗汁,和金汁、梨汁、蔗漿;再用鮮蘆根煎湯,磨犀角汁沖和,送化紫雪丹或珠黃散。惟芳香開逐,庶可冀其僥倖於萬一耳。

白話文:

如果在發病後一兩天內,脈搏細弱有力,身體雖然發紅變赤,但痧疹未能透發出來,神志昏蒙,語言錯亂,氣逆喘急,這是疫毒閉於體內,屬於危險的證候。可以使用四兩鮮生地搗汁,和金汁、梨汁、蔗漿混合;再用鮮蘆根煎湯,磨碎犀角汁沖和,送化紫雪丹或珠黃散。只有芳香的藥物才能打開身體的通道,讓疫毒排出,纔有可能讓病人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