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附:王步三先生爛喉丹痧論

夫爛喉丹痧之證,方書未載其名。上稽往古,《金匱》有陽毒之文,叔和著溫毒之說,其證形與今之名丹痧爛喉者極合。本論以升麻鱉甲湯黃連解毒湯主治。是論邪入陰陽二經。治法大例,原未教人穿鑿執方,學者以意會之可也。今考斯證,每發於雜氣邪陽之令,來勢卒暴莫制,如迅雷風烈,令人色沮,見者莫不萎腇咋舌,卻走不遑。與費氏所論痘證中,邪火毒伏之例,如脈伏厥冷、汗淋便泄、噦逆躁煩諸惡款相同。

白話文:

爛喉丹痧這種疾病,醫書上沒有記載它的名字。往上追溯古籍,《金匱要略》有陽毒的記載,叔和提出溫毒的說法,其症狀與現在所稱的丹痧爛喉極為相似。本論採用升麻鱉甲湯、黃連解毒湯作為主治方劑。這個論述是邪氣侵入陰陽兩經。治療的一般原則,本來沒有教人拘泥於某個固定的方劑,學者可以意會而應用。現在考證這種疾病,往往發生在雜氣邪陽盛行的季節,來勢突然猛烈,無法控制,就像迅雷烈風,讓人沮喪,見者無不畏縮咋舌,倉皇逃竄。與費氏所論述的天花證狀中,邪火毒伏的例子,如脈搏微弱、手腳冰涼、汗出、大便稀溏、嘔逆、煩躁不安等症狀相似。

甚有一門傳染,不數日間相繼云亡者。嗚呼!其慘酷何至今為烈耶。程郊倩云:古人出痘少,溫毒始盛;今人出痘多,溫毒亦少。時下種痘之術盛行,或邪毒未泄所致歟,抑亦氣運自然之會歟。《吳醫匯講》中,李祖二君,論證論治甚詳。所謂驟寒則火鬱而內潰,過散則火焰而腐增,洵屬至理名言,確乎不拔。

白話文:

有時候會發生一種傳染病,在短短幾天內就相繼死亡的人很多。唉!這種慘酷的情況為甚麼到現在還這麼嚴重啊。程郊倩說:古人出痘很少,溫毒病才流行;現在人出痘多,溫毒病也少。現在種痘術盛行,可能是邪毒沒有散發出來的緣故吧,或者也是氣運自然而然造成的吧。《吳醫匯講》中,李祖二人,對此病的理論證據和治療方法的論述非常詳細。所謂突然受寒,則火氣鬱結而向內潰散,過度發散,則火焰燃燒而腐敗增多,這的確是至理名言,絕對正確的。

然亦不外繆氏筆記中,肺胃為本,先散後清之旨云爾。推此論治,邪氣在衛,麻杏甘膏,勢所必投;毒火侵營,犀角地黃,亦所當取;即如眉壽葉氏,宗喻老芳香宣竅解毒之議,治用紫雪丹,其法亦不可缺。顧臨證權宜,要在生心化裁之妙耳。然歟否歟,自有能辨之者,管見一斑,俟高明教政。

白話文:

身體抵抗能力降低後,往往是由於肺胃功能的失衡,所以本質上就是要同時疏散和清涼。這個道理用在治療上,邪氣在衛氣之中,醫家就會使用麻、杏、甘三個藥材製成的藥膏;毒火入侵了營氣之中,醫師就會取用犀角、地黃兩個藥材。就如同身為醫學宗師的葉天士,他主張用芳香的藥物,以打開竅門,來達到解毒的目的,治病就用紫雪丹,這種方法也是不能捨棄的。但是面對不同的病情,隨機應變地給藥纔是最重要的事情,這一著化裁的手法,就全看醫生的高明程度了。這些方法是否可行,自有人能辯別,我不過是拋磚引玉罷了,希望高手能加以指正。

倘更示以指南,不致蒼生貽誤,幸甚幸甚。

2. 辨耳癰耳菌虛實論

夫耳者,腎所開竅,又屬少陽膽三焦經脈所會之處。為癰為瘍,不外乎諸經火逆所致。然有虛火,有實火,不可不辨也。如風溫襲阻,初起必寒熱往來,頭痛,耳中腫脹,脈弦硬數,似乎瘧狀,用牛蒡荊芥薄荷夏枯草、丹皮、山梔,或小柴胡湯,如得汗邪徹,則腫脹自平;或至三、五日後,脹痛更甚,身熱不和,風溫化火,必挾肝邪上升,脹痛時如針刺,內成膿矣,用羚羊角、丹皮、山梔、鉤鉤、夏枯草,或龍膽瀉肝湯,俟膿泄邪徹,自熱退痛止。

白話文:

耳朵是腎臟所開竅的地方,此外還屬於少陽膽三焦經脈的交匯處。耳朵上生出癤子或瘡瘍,不外乎是諸經火氣逆亂所造成的。然而,有虛火,也有實火,不能不分清辨別。

如果是風溫侵襲阻滯造成的,剛開始必定會寒熱交替,頭痛,耳朵腫脹,脈搏弦硬而數目多,看起來像瘧疾的症狀。這時應該用牛蒡、荊芥、薄荷、夏枯草、丹皮、山梔,或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能夠將邪氣排出去,腫脹自然就會平復。或者,等到三、五天後,腫脹疼痛更加嚴重,身熱不和,風溫化為實火,必定會夾雜肝邪上升,腫痛時像針刺一樣,裡面已經化膿了。這時應該用羚羊角、丹皮、山梔、鉤鉤、夏枯草,或龍膽瀉肝湯來治療。等到膿液排出,邪氣消除,熱度自然就會退去,疼痛也會停止。

但其膿不能即干,必須十日半月收功;以少陽三焦多氣少血,血少則肌肉難長,故瘡口難合耳,此實火之證也。須知耳內有膿時,不可用末藥摻之,蓋耳竅止有開而無合,將藥納入,塞阻孔竅,膿不外泄,熱毒即循絡外達,繞耳紅腫,則發外耳癰矣。必欲開刀膿泄方愈。所謂虛火耳癰者,或因肝膽怒火遏郁,或因腎經真陰虧損,相火亢盛而發。

白話文:

但是此處的膿汁無法立刻乾涸,必須十天半個月才能痊癒;由於少陽三焦之氣多而血少,血少則肌肉難以生長,所以創口難以癒合,這是實火的症狀。要知道耳朵內有膿時,不能用末藥填充,因為耳孔只有開沒有合,將藥物納入,就會堵塞孔竅,膿汁無法排出,熱毒就會沿著經絡向外擴散,導致耳朵周圍紅腫,形成外耳癰。必須手術將膿汁排出才能治癒。所謂虛火耳癰,可能是因為肝膽怒火抑鬱,或因腎經真陰虧損,虛火亢盛而發作。

初起亦必寒熱,脹而不腫,頭頂連項掣痛,脈細數,神形靜。此肝陽挾虛火上逆,不能消散,久則成膿,此瘍最難速愈。初時用羚羊角散,冀其鎮肝清熱,久宜用大補陰丸,或金匱腎氣丸滋陰補虛,庶可取效。又幼孩三、四歲時,亦有此證,經年膿水不幹。此係先天不足,水不養木,肝陽上逆而結。

白話文:

在初期的時候也一定會發燒、發熱,腫脹但不腫起來,頭頂和脖子連接的地方劇烈疼痛,脈搏細而數,精神狀態安靜。這是因為肝陽夾虛火上逆,不能消散,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膿,這種瘡最難快速治癒。初期使用羚羊角散,希望它能鎮肝清熱,時間久了宜用大補陰丸,或金匱腎氣丸滋陰補虛,這樣纔有望見效。此外,幼童在三、四歲的時候,也有這種症狀,膿水經年累月不幹。這時先天不足,水不養木,肝陽上逆而形成結塊。

不痛不腫,不必治之;俟陰分足,肝陽平,則愈矣。又小兒因胎風胎熱,或洗浴灌水,耳內亦致作痛生膿。初時不可搽藥,候毒儘自愈;如月外不瘥,以紅綿散治之。

白話文:

如果沒有疼痛和腫脹,就不用治療;等到陰分充足,肝陽平順,自然就會好了。此外,小兒由於胎風胎熱,或者洗浴灌水,耳朵也會疼痛化膿。初期不要塗藥,等毒素自行痊癒;如果一個月後還沒有好轉,可以用紅綿散治療。

耳菌,耳口中發一小粒,形紅無皮,宛如菌狀,不作膿,亦不作寒熱,但耳塞不通,纏綿不已,令人耳聾。先用針刺破,以玉紅膏塗之,耳脹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內,痛即止;內服藥同虛耳癰。

白話文:

耳菌:在耳朵裡長了一個小疙瘩,形狀像是紅色的小蘑菇,沒有皮,不會化膿,也不會發炎發熱,只是耳朵塞住不通,時間一長就聽不見聲音。

治療方法:

  1. 先用針刺破疙瘩,然後塗上玉紅膏。

  2. 如果耳朵又脹又痛,可以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內,疼痛就會停止。

  3. 內服的藥物和治療虛耳癰的藥物相同。

附:耳漏生於耳根翎上,女孩穿耳穿傷者多此證,潰膿最難收口,必升藥條提之,歷久方愈。

白話文:

耳漏發生在耳根附近的軟骨上,女孩在穿耳孔時不小心弄傷,容易出現這種症狀。耳漏潰爛成膿後最難癒合,必須用藥條向上提拉膿液,才能歷經很長時間治癒。

3. 辨鸕鷀瘟(俗名土婆風)耳根癰異證同治論

夫鸕鷀瘟者,因一時風溫偶襲少陽,絡脈失和。生於耳下,或發於左,或發於右,或左右齊發。初起形如雞卵,色白濡腫,狀若有膿,按不引指,但酸不痛,微寒微熱;重者或憎寒壯熱,口乾舌膩。初時則宜疏解,熱甚即用清泄,或挾肝陽上逆,即用熄風和陽。此證永不成膿,過一候自能消散。

白話文:

鸕鷀瘟是因一時風溫偶爾入侵少陽,絡脈失和。發在耳下,有的發在左側,有的發在右側,或左右同時發作。初期形狀像雞蛋,顏色是白色濕潤的腫脹,看起來好像有膿,按壓時沒有牽扯手指的感覺,只是酸脹不疼痛,微微寒冷,微微發熱;嚴重的可能畏寒發高燒,口乾、舌苔發膩。初期則應疏通解熱,發高燒時可以清泄,或因肝陽上逆,可以使用熄風和陽的方法。這個症狀永遠不會化膿,過一段時間可以自然消散。

耳根癰,初起根盤堅腫,其色亦白,止發一邊,從無雙發,憎寒發熱,斯時疏解散邪,得汗則消。如過七日,身熱不退,即欲成膿,治用羚羊角散。如寒熱無汗,即用小柴胡湯加制蠶、角刺攻透之;俟開刀出膿,腫消熱退而安。其時用藥,須扶胃和營,不可亂投補托,蓋風溫偶阻,是正旺邪實,若投參耆歸術,必致氣血壅滯,脾胃呆鈍,膿反不清,以致延綿日期,不即收口。大凡風溫偶感者,此為陽實證,正旺邪實,俟膿泄邪退,營衛自和而愈。

白話文:

耳朵根部長了瘡,剛開始根盤處堅硬腫脹,顏色也是白色的,只長在單邊,不會同時長在兩邊,病人會怕冷發熱,這時只要疏通外邪,讓病人出汗,腫瘡就能消退。要是超過七天,身體發熱不退,就要化成膿了,就要用羚羊角散來治療。要是沒有寒熱、不出汗,就要用小柴胡湯再加土蠶、角刺來攻破腫瘡;等到腫瘡切開流出膿後,腫脹和發熱會消退,病情就會好轉。這時候用藥,必須扶助脾胃和保養營血,不能亂投補藥,因為風邪偶爾阻滯,是正氣旺盛而邪氣實,如果服用參、耆、歸、術等藥物,必定會氣血鬱滯,脾胃功能減退,膿液不能清除乾淨,以致瘡口久久不能癒合。總之,偶爾感染風熱的人,,這屬於陽盛證候,正氣旺盛而邪氣實,等到膿液流出,邪氣消退,營衛氣血自然調和而痊癒。

若用參耆扶正固托,則反受其累矣,此不可不知也,同學者宜類推之。如時邪瘟證後餘邪未徹,耳項發頤,亦有成膿者,治法與此同。

白話文:

如果使用黨參和黃耆來扶正固本,反而會受到其牽累,這是不可不知的,同道者應該類推。例如時邪瘟疫的症狀之後,餘邪未盡,耳朵、項部、腮部出現膿瘡,治療方法與此相同。

4. 辨發頤豌豆瘡論

發頤,乃傷寒汗下不徹,餘熱之毒未除,邪結在腮頜之上,兩耳前後硬腫疼痛。初起身熱口渴,當用連翹敗毒散清熱解毒,或普濟消毒飲亦可;如正虛邪實,津虧液枯,大便秘結。神識昏蒙,脈來弦硬者,則以犀角地黃湯加西黃、膽星竹瀝主之。又有濕溫時邪,或伏邪癉瘧,或溫痧疫毒,雖得汗而餘邪未徹,走入少陽,發於頤者,身體仍然寒熱,舌苔白膩,或大便堅結,或協熱下泄,當以瀉心合溫膽,或葛根芩連湯治之。

白話文:

腮腺炎,是傷寒病汗下不徹底,餘熱的毒素未除,邪氣聚集在腮幫子以上,兩耳前後腫脹疼痛。剛開始時身熱口渴,應當服用連翹敗毒散來清除熱毒,或者服用普濟消毒飲也可以;如果身體虛弱,邪氣旺盛,體內津液虧損,大便不通暢,精神恍惚,脈搏弦硬,則服用犀角地黃湯加西黃、膽星、竹瀝為主。還有一種濕溫時邪,或潛伏的邪氣瘧疾,或溫熱毒氣,雖然出汗了但是餘下的邪氣沒有清除,進入少陽經,發作在腮腺,身體仍然感到寒冷和發熱,舌苔白膩,或者大便堅硬,或者夾雜有熱下瀉,應當服用瀉心合溫膽湯,或者服用葛根芩連湯來治療。

如寒熱不止,患上紅腫光亮而耎者,勢均力敵必成膿,穿潰後不可驟投補托,止宜扶胃和營;外以升膏蓋貼。如膿不外泄,用升藥線提之。

白話文:

如果成了紅腫發亮,摸上去硬硬的,而且寒熱沒有解除的話,就可能會變成膿。一旦穿破潰爛之後,不能夠貿然的使用補益的藥物,只能夠扶佐胃氣、調和營氣。在外面使用升膏蓋貼。如果膿沒有向外排出,可以用升藥線提膿。

豌豆瘡者,亦因傷寒汗下後餘毒未盡,故於瘥後而發。只以黃連甘草、歸尾、紅花防風苦參荊芥連翹羌活白芷之類煎服。外用芒硝赤小豆青黛為末,以雞子清和豬膽汗調和,敷瘡上最效。勿動其靨,待其脫落無痕。

白話文:

豌豆瘡是由於傷寒出汗後餘毒沒有完全清除,所以在痊癒後發作。只用黃連、甘草、歸尾、紅花、防風、苦參、荊芥、連翹、羌活、白芷等藥煎服。外用芒硝、赤小豆、青黛研成細末,用雞蛋清和豬膽汁調和,敷在瘡口上最有效。不要動它的表面,等待它自然脫落,不留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