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心得集》~ 卷上 (8)
卷上 (8)
1. 辨懸癰䵟舌論
懸癰者,生於上齶,形如紫李,墜下抵舌。初起寒熱大作,成癰後舌不能伸縮,口不能開合,惟欲仰面而臥,鼻中時出紅涕,乃手足少陰三焦積熱所致。治宜刺之,去青黃赤血,吹以冰青散加黃連;內服黃連解毒湯,或犀角地黃湯,數日可愈。
䵟舌者,舌根下生癰,或舌下又生一小舌,謂之重舌;又有舌下生三小舌,其狀如蓮花之形,又名蓮花舌。蓋舌為心之苗,肝脾脈皆絡舌本。或由思慮太過,心火上炎所致;或由脾經有熱,阻其氣血而成;或由憂思抑鬱,肝邪上亢而結。初起頭痛,寒熱交作,用牛蒡解肌湯發汗;若寒熱不退,即用黃連解毒湯,或犀角地黃湯;有膿針之,吹以冰硼散;如無膿,七日後可消。
又或有外感風熱,頦下漫腫,而發外懸癰䵟舌者,起時頭疼項強,寒熱交作,有成膿者,亦有不成膿者,以鐵箍散圍之。治以透表散邪,如熱盛,或羚羊角、川連亦可。如過五、六日後,皮色焮紅漫腫者,即成膿矣,宜刺之。此證與風熱痰毒同。
白話文:
懸癰這種病,是長在上顎的,形狀像紫色的李子,往下垂到碰到舌頭。剛開始發病時會發高燒發冷,等到腫塊形成後,舌頭就不能伸缩,嘴巴也不能張開閉合,只能仰著睡,鼻子裡時常流出紅色的鼻涕,這是手少陰、足少陰、三焦積熱造成的。治療方法是用針刺破,放出青色、黃色、紅色的血,然後在傷口吹上冰青散加黃連的藥粉;內服則用黃連解毒湯,或是犀角地黃湯,幾天就可以痊癒。
䵟舌這種病,是舌根下面長出腫塊,或是舌頭下面又長出一個小舌頭,這就叫做重舌;還有一種是舌頭下面長出三個小舌頭,形狀像蓮花一樣,又叫做蓮花舌。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肝經、脾經的脈絡都連到舌根。有的是因為想太多,心火向上燃燒引起的;有的是因為脾經有熱,阻礙氣血運行造成的;有的是因為憂愁思慮、心情抑鬱,導致肝火上亢而結成的。剛開始發病時會有頭痛、發冷發熱交替出現,可以用牛蒡解肌湯來發汗;如果發冷發熱沒有消退,就用黃連解毒湯,或是犀角地黃湯;如果有膿,就用針刺破,在傷口吹上冰硼散;如果沒有膿,七天後腫塊就會消退。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外感風熱,下巴下面大範圍腫脹,而引發外懸癰和䵟舌的,發病時會有頭痛、脖子僵硬、發冷發熱交替出現,有的會化膿,有的則不會,可以用鐵箍散敷在腫脹的地方。治療要用能發散體表的藥物來驅散邪氣,如果熱症很嚴重,可以使用羚羊角、川連等藥物。如果過了五、六天後,皮膚出現紅腫脹痛,那就是已經化膿了,應該用針刺破。這種病跟風熱痰毒的症狀是相同的。
2. 辨喉蛾喉癰論
咽喉為一身之總要,百節關頭,呼吸出入之門戶,左為咽屬胃,右為喉屬肺。或內因,或外感,瘍證頗多。試先即喉蛾喉癰論之。夫風溫客熱,首先犯肺,化火循經上逆入絡,結聚咽喉,腫如蠶蛾,故名喉蛾。(今世俗傳說雞鵝之鵝,謂不可食菜者,非也)。或生於一偏為單蛾,或生於兩偏為雙蛾。
初起寒熱,漸漸脹大,即用疏解散邪,如牛蒡散加黃連、荊防敗毒散之類,又以冰硼散加薄荷、川連末吹之。至三、四日後,脹甚痰鳴,湯水難入,宜以刀刺喉間腫處,用皂角燒灰、膽礬、牛黃、冰片各一分,麋香三釐,為末,吹之,必大吐痰而鬆。再服清火徹熱湯飲,如黃連解毒湯,或鮮地、羚羊、知母、石斛、元參、丹皮、蘆根、連翹之屬;若不大便者,可服涼膈散通腑泄便。
凡蛾有頭如黃色樣者,必以刀點之;或有不出黃頭者,即不必點;至七日後,寒熱自退,腫脹自消。(大凡風火外瘍,總以七日為期。)亦有虛火上炎而發者,以其人腎水下虧,腎中元陽不藏,上越逆於喉中而結,須用引火歸源之法,若桂附八味丸是也。辨虛實之法,若實火脈數大,清晨反重,夜間反輕,口燥舌乾而開裂;虛火脈細數,日間輕而夜重,口不甚渴,舌滑而不裂也。且外感之腫脹,其勢暴急;內因之腫脹,其勢緩慢。
以此斷之,庶無差誤。
喉癰生於咽外正中,腫形園正。其感風熱而發者,與喉蛾同治;若因心肝之火,上爍肺金,熱毒攻喉,而發為癰腫者,宜用龍膽湯,或黃連瀉心湯之類。
白話文:
咽喉是人體的重要部位,是所有關節的樞紐,也是呼吸進出的門戶。左邊的咽連接胃,右邊的喉連接肺。不論是內部原因還是外部感染,都可能引發很多咽喉的潰瘍疾病。現在先來討論喉蛾和喉癰。
當風熱入侵,首先侵犯肺部,化為火熱之氣,沿著經絡向上侵入,聚集在咽喉,腫脹像蠶蛾,所以稱為喉蛾(現在民間傳說的「雞鵝」之鵝,認為吃素的人不能食用,這是錯誤的)。喉蛾可能只長在一邊,稱為單蛾,也可能兩邊都長,稱為雙蛾。
剛開始會發冷發熱,然後逐漸腫大,這時要用疏散邪氣的藥物,例如牛蒡散加上黃連,或是荊防敗毒散之類的藥方。還可以將冰硼散加上薄荷、川連末吹入患處。到三、四天後,腫脹嚴重,痰聲明顯,喝水困難,就要用刀刺破喉嚨腫脹的地方,然後將皂角燒成的灰、膽礬、牛黃、冰片各一份,再加上少量的麋香,磨成粉吹入,一定會大量吐痰而使腫脹消退。之後再服用清熱降火的湯藥,例如黃連解毒湯,或是鮮地、羚羊、知母、石斛、元參、丹皮、蘆根、連翹等藥材。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服用涼膈散來通便。
喉蛾如果有像黃色小點的頭,必須用刀刺破;如果沒有黃色小點,就不用刺破。等到七天後,寒熱自然消退,腫脹也會消失。(一般來說,風火引起的外部潰瘍,通常以七天為一個療程。)也有因為虛火上炎而發病的,這是因為病人腎水不足,腎中的陽氣無法收藏,反而向上逆行到喉嚨而凝結,必須用引火歸源的方法來治療,例如桂附八味丸就是一種。辨別虛實的方法是,實火的脈象快速而有力,早上病情反而加重,晚上反而減輕,口乾舌燥且有裂紋;虛火的脈象細微而快速,白天病情較輕,晚上病情加重,口不太渴,舌頭滑潤沒有裂紋。而且,外感引起的腫脹,發作迅速;內因引起的腫脹,發作比較慢。
根據這些來判斷,就不會產生錯誤。
喉癰長在咽喉外面的正中間,腫脹的形狀圓而端正。如果是因為感受風熱而發作的,治療方法和喉蛾相同;如果是因為心肝的火熱,向上灼燒肺金,熱毒侵襲喉嚨而形成癰腫,應該使用龍膽湯,或是黃連瀉心湯之類的藥方。
3. 辨纏喉風虛實不同及小兒馬脾風論
夫纏喉風者,熱結於喉,腫繞於外(喉之外面亦腫),且麻且癢,風痰壅甚,聲如曳鋸,是其候也。其證有虛有實。虛證初起前二日,必胸膈氣逆,出氣短促,忽然咽喉腫痛,痰涎上湧,甚則頸如蛇掣,水漿不入,手足厥冷,手指甲白,手心壯熱,最為危險,此由陰虧火亢而發。
其人素有痰熱,或因飲酒過度而胃火動,或因忿怒失常而肝火動,或因房勞不節而腎火動,火動痰生,而痰熱燔灼,壅塞於咽嗌之間;火性最速,所以內外腫痛而水漿難下也。治療之法,急則治標(標者痰也),緩則治本(本者火也)。或用丸散以吐痰散熱,或用鵝翎醮桐油探吐,或以銀針刺腫處出惡血,吹以冰硼散,或刺大指少商穴出血,後用湯藥以降火補虛。但治法雖多,愈者不過十之一二,醫遇此證,亦惟盡人事以待天而已。
其證之實者,則由風溫襲犯肺胃,風火相煽,上逆於喉,痰涎隨而湧上。亦宜先去其痰,後服麻杏甘膏湯。若待三日後,病勢不退,或更加咽喉掣緊,面赤氣粗,即為不治之證矣。
小兒患馬脾風,是風溫襲於肺竅,或胸膈積熱,心火凌肺,熱痰壅盛,肺脹喘滿,胸高氣急,脅縮鼻張,悶亂咳嗽,煩渴痰潮聲嗄,喉間氣喘如曳鋸者是也;若不急治,死在旦夕。陳飛霞道人曰:蓋心為午火,屬馬,言心脾有風熱也,急用牛黃奪命散下之效;用黑牽牛(半生半炒)、白牽牛(半生半炒)、錦紋大黃(曬)、檳榔(切,曬)各取末一錢,和勻,每用五分,蜜湯調下,量兒大小加減。痰盛,加輕粉一字,以大便泄、痰氣平為度。
白話文:
關於纏喉風,這種病是熱邪積聚在喉嚨,導致喉嚨內外都腫脹,又麻又癢,風邪和痰液阻塞嚴重,說話聲音像拉鋸一樣,這是這個病的症狀。這種病有虛證和實證之分。
虛證在發病初期的一兩天,一定會出現胸悶氣逆,呼吸短促,突然之間喉嚨腫痛,痰液往上湧,嚴重時脖子像被蛇咬到一樣抽搐,水和食物都無法吞嚥,手腳冰冷,指甲蒼白,手心卻發熱,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陰液虧損,虛火上亢所引起的。
這種人原本體內就有痰熱,可能是因為飲酒過度導致胃火旺盛,或是因為憤怒情緒失控導致肝火旺盛,也可能是因為性生活不節制導致腎火旺盛。火氣一旺盛就容易產生痰,痰和熱互相作用,在喉嚨部位阻塞,火的特性是發作很快,所以喉嚨內外腫痛,水和食物難以下嚥。治療方法是,緊急情況先處理症狀(症狀指的是痰),情況稍微緩解再處理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火)。可以使用丸藥或散劑來化痰散熱,或者用鵝毛沾桐油來催吐,或者用銀針刺破腫脹部位放出惡血,然後敷上冰硼散,或者刺破大拇指上的少商穴放血,之後再用湯藥來降火補虛。雖然治療方法很多,但能治好的不過十分之一二,醫生遇到這種病,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實證則是因為風溫病邪侵襲肺和胃,風邪和火邪互相煽動,向上衝到喉嚨,痰液也跟著往上湧。這種情況也應該先化痰,然後服用麻杏甘草湯。如果三天後病情沒有減退,甚至喉嚨抽搐更緊、臉色發紅、呼吸粗重,就屬於無法治癒的重症了。
小兒患上馬脾風,是因為風溫病邪侵襲肺部,或是胸腔積熱,心火侵犯肺部,熱痰阻塞嚴重,導致肺部脹大,呼吸急促,胸部高聳,呼吸困難,鼻翼張開,煩躁不安、咳嗽、口渴、痰聲響亮、聲音嘶啞,喉嚨呼吸有如拉鋸聲。如果不趕快治療,很快就會死亡。陳飛霞道人說:心屬午火,午在十二生肖中對應馬,這代表心脾有風熱。要趕快使用牛黃奪命散來攻下,效果很好。藥方是:黑牽牛(一半生用,一半炒過)、白牽牛(一半生用,一半炒過)、錦紋大黃(曬乾)、檳榔(切片,曬乾),各取一錢磨成粉混合,每次用五分,用蜂蜜水調服,用量依照小孩年紀大小增減。如果痰很多,可以加入少量輕粉,目標是讓大便排泄、痰氣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