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心得集》~ 卷上 (9)
卷上 (9)
1. 辨喉疳喉菌論
喉疳,喉間上齶有青白紅點平坦者是也,或亦有喉間作痛而潰爛者,此由腎虛火旺,沸騰上部而發。治之須用六味丸加減。若山梔、黃芩、元參、丹參、女貞、知母、龜板之屬,隨宜用之;吹藥冰青散中加五倍子、白芷、牛黃、珍珠、黃連等物。又有肺經熱毒積聚而發者,其證生於咽喉之下,肺管之上,看之不見,吹藥不到,飲食妨礙,此名過橋疳,潰爛作痛,往往久而不愈。此或系天行疫毒,或系梅瘡遺毒,俱宜服化毒丹、銀花解毒湯或涼膈散;吹藥與上同。
喉菌狀如浮萍,略高而厚紫色,生於喉旁,因憂鬱氣滯血熱而生,婦人多患之。輕則半月二十日,重者月餘。要在治之得法,患者守戒忌口,方能痊愈。加味逍遙散主之。
白話文:
喉疳,是指喉嚨上顎出現青、白、紅色的平坦斑點,有時也會有喉嚨疼痛潰爛的情況,這是因為腎虛導致火氣旺盛,向上衝擊而造成的。治療上要用六味丸加減藥材,像是山梔子、黃芩、元參、丹參、女貞子、知母、龜板等,根據情況選用。外敷藥則用冰青散,並加入五倍子、白芷、牛黃、珍珠、黃連等藥材。
另外有一種是肺經熱毒累積引起的,這種情況長在咽喉下方、肺管上方,從外表看不見,藥也難以敷到,會影響飲食,這種稱為過橋疳,會潰爛疼痛,而且常常很久都好不了。這可能是因為感染了時疫病毒,或是梅毒留下的毒素,都應該服用化毒丹、銀花解毒湯或是涼膈散來治療。外敷藥則跟前面提到的相同。
喉菌,外觀像浮萍,稍微突起且厚實,呈現紫色,長在喉嚨兩側,是因為憂鬱導致氣血不順、血熱而產生,女性比較容易得這種病。輕微的,大約半個月到二十天會好,嚴重的則要一個月以上。重點是要治療得法,病人也要遵守禁忌,注意飲食,這樣才能痊癒。治療上可以用加味逍遙散為主。
2. 辨喉痹喉癬論
夫喉痹者,咽喉腫痛無形(腫而無形者為喉痹,腫而有形即為蛾為癰),或腫一邊,或腫兩邊,妨於飲食,阻於呼吸,故名痹也。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少陰君火也;一陽,少陽相火也,二脈俱絡咽喉。或其人平素陰虧,君相無制,亢甚逆於喉中而結;或外為風溫所襲,助其火邪,致循肺絡,入喉而結。其風熱喉痹,內外皆腫,痰涎壅塞喉間。
治法先去其痰,腫甚者用刀點之,出血瀉火,以冰硼散吹之,內服羚羊角散,或黃連解毒湯可愈。至虛火上攻而為痹者,宜服六味地黃湯、知柏八味丸、大補陰丸之屬,以滋陰壯水為主。又有腎水衰竭,龍火不藏,上越於喉中而成痹者,以腎脈循喉嚨,故火亢亦有此證。其人必時時咳嗽,咽燥口渴,手足心熱,脈細數。
若但壯其水,而龍火不肯潛藏,須用導火歸源之法,從下而引之,方能退伏,若桂附八味丸是也。余如阿膠、麥冬、龜板、燕窩、女貞、貝母、元參之類,清燥救肺,亦可隨時酌用。
喉癬之生也,始時必有陰虛咳嗽,後遂喉中作癢而痛,嚥唾隨覺乾燥,必再加嚥唾而後快,久則成形,或如哥窯紋樣,又如秋葉背後紅絲,又或紅點密密,如蚊蚤咬跡之狀。良以真陰虧損,腎火上衝,肺金受爍,營衛枯槁而結。治法與喉痹大略相等。此證若久不愈,則咽喉必至失音而成損怯,不可救矣。治以清燥救肺湯,或大補陰丸,或知柏八味丸。
白話文:
辨喉痹喉癬論
所謂的喉痹,指的是咽喉腫痛,但沒有明顯的腫塊(腫卻摸不到腫塊的是喉痹,腫且摸得到腫塊的是鵝瘡或癰瘡)。可能只腫一邊,也可能兩邊都腫,會影響進食,阻礙呼吸,所以稱為痹。古籍說:「一陰一陽的氣血阻塞,就叫做喉痹。」「一陰」指的是少陰心經的君火,「一陽」指的是少陽膽經的相火,這兩條經脈都與咽喉相連。
有的人平時就陰液虧虛,導致君火和相火失去控制,過度亢奮而向上衝到咽喉而結聚;有的是因為外感風溫邪氣,助長火邪,導致火邪沿著肺經進入咽喉而結聚。這種風熱引起的喉痹,會出現內外都腫脹,痰涎堵塞在喉嚨間。
治療方法,首先要去除痰液,腫脹嚴重的話可以用刀刺破放血,來瀉火,然後用冰硼散吹在患處,內服羚羊角散,或者黃連解毒湯就可以治癒。如果是虛火上攻導致的喉痹,應該服用六味地黃湯、知柏八味丸、大補陰丸等藥物,以滋養陰液、強壯腎水為主。還有一種情況是腎水衰竭,導致腎陽之火不能潛藏,向上衝到喉嚨而形成喉痹,這是因為腎脈循行於喉嚨,所以火氣旺盛也會導致這種情況。這種病人通常會時常咳嗽,咽喉乾燥口渴,手腳心發熱,脈搏細而快。
如果只是一味滋養腎水,腎陽之火不肯潛藏,就需要用引火歸源的方法,從下焦引導火氣,才能使其降伏,例如服用桂附八味丸。其他的像阿膠、麥冬、龜板、燕窩、女貞子、貝母、元參等藥材,具有清燥潤肺的功效,也可以根據情況酌情使用。
喉癬的發生,初期一定會有陰虛咳嗽的症狀,後來會出現喉嚨發癢和疼痛,吞嚥口水時會感覺乾燥,必須再次吞嚥才能感到舒服,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病灶,有的像哥窯瓷器的紋路,有的像秋葉背後的紅絲,有的則是密密麻麻的紅點,像蚊子或跳蚤叮咬後的痕跡。這是因為身體的真陰虧損,腎火上衝,灼傷肺金,導致營衛枯槁而結聚。治療方法與喉痹大致相同。這種病如果久治不癒,咽喉必定會失聲,最終變成損傷和虛弱,無法挽救。治療上可以使用清燥救肺湯、大補陰丸或知柏八味丸。
3. 辨梅核氣喉喑論
梅核氣者,乃痰氣結於喉中如塊,咽之不下,吐之不出。《金匱》云:婦人咽中有如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炙臠者,乾肉也。此病不因腸胃,故不礙飲食、二便,不因表邪,故無骨疼、寒熱,乃為積寒所傷,不與血和,血中之氣溢而浮於咽中,得水濕之氣凝結難移。男子亦間有之。
藥用半夏厚朴湯,乃二陳湯去陳皮、甘草,加厚朴、紫蘇、生薑也。專治婦人七情之氣,鬱滯不散,結成痰涎;或如梅核在咽,咯咽不下;或中脘痞滿,氣不舒暢;或痰飲中滯,嘔逆噁心,並可取效。蓋半夏消痰降逆,厚朴散結,生薑、茯苓宣至高之滯而下其濕,蘇葉味辛氣香、色紫性溫,能入陰和血,則氣與血和,不復上浮也。
喉喑者,謂有言而無聲。由風火侵肺,誤服寒涼生冷。音雌者輕,虛癆肺損音啞者難治。又病人瘥後,氣短及聲不出者,皆肺氣不行,宜服降氣湯,多加前胡,臨服加薑汁以佐之。又婦人有子喑病,經云:婦人重身九月而喑者,胞之絡脈絕也,無治,當十月復。謂胎至九月,兒體已長,胞宮之絡脈,繫於腎經者,阻絕不通,故間有是證。
蓋腎經之脈,上系舌本,脈道阻絕,則不能言,至十月分娩後,而自能言,不必加治,治之當補心腎。
白話文:
梅核氣這種病,是痰和氣結在喉嚨裡,像個團塊一樣,想吞吞不下去,想吐也吐不出來。《金匱要略》裡說:婦人喉嚨裡感覺像有烤肉塊,可以用半夏厚朴湯來治療。「炙臠」指的是烤乾的肉。這種病不是因為腸胃問題引起的,所以不會影響飲食和大小便,也不是因為外感風邪引起的,所以不會有骨頭痠痛、發冷發熱的症狀,而是因為體內積了寒氣,導致氣血不調和,血中的氣向上浮到喉嚨,遇到水濕之氣凝結在一起難以散開。男人也偶爾會出現這種情況。
治療這種病可以用半夏厚朴湯,這方子是二陳湯去掉陳皮、甘草,再加上厚朴、紫蘇、生薑。這個方子專門治療婦人因為情緒不佳,氣鬱積在體內無法疏散,結成痰液;或是感覺喉嚨像有梅核卡住,吞不下又吐不出;或是胸口悶脹,氣不順暢;或是因為痰飲停留在體內,導致噁心想吐,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因為半夏可以化痰降逆,厚朴可以散開結塊,生薑和茯苓可以將體內高處的濕氣往下排,紫蘇味辛氣香,顏色紫且性質溫和,能夠進入陰經和血脈,讓氣與血和諧運行,就不會再向上浮了。
喉喑,指的是能說話卻沒有聲音。這是因為風熱侵入肺部,又誤服了寒涼生冷的食物導致的。聲音嘶啞比較輕微的還好治,如果是虛勞損傷肺部導致的聲音嘶啞就比較難治。另外,病人病好之後,如果還是氣短、聲音發不出來,都是因為肺氣不順暢,應該服用降氣湯,多加前胡,服用時再加點薑汁來輔助。還有一種婦女因為懷孕而出現聲音嘶啞的病症,醫書上說:婦女懷孕九個月時出現聲音嘶啞,是因為胞宮的絡脈斷絕了,這種情況不用治療,等到十個月生產後就會恢復。這是因為胎兒到了九個月,身體已經長大,胞宮的絡脈連接著腎經,因為胎兒的關係導致阻塞不通,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
腎經的脈絡向上連接著舌根,如果脈道受阻,就不能說話,等到十個月生產後,自然就能說話了,不需要特別治療,如果需要治療,應該補益心腎。
4. 辨爛喉丹痧順逆論
夫爛喉丹痧者,系天行疫癘之毒,故長幼傳染者多,外從口鼻而入,內從肺胃而發。其始起也,脈緊弦數,惡寒頭脹,膚紅肌熱,咽喉結痹腫腐,遍體斑疹隱隱,斯時即宜疏表,如牛蒡解肌湯、升麻葛根湯,內加消食等藥;喉內用珠黃散吹之。至三、四日,溫邪化火,熱盛痧透者,解肌湯內加犀角、羚羊、石斛、花粉;若大便乾結燥實者,涼膈散亦可;如協熱便泄,舌苔白膩者,葛根芩連湯。
至五、六日,熱甚,神識時迷,咽喉腐爛,鼻塞不通,時流濁涕,此以火盛上逆,循經入絡,內逼心胞,用犀角地黃湯,或玉女煎內加膽星、石菖、西黃、藥珠,或紫雪丹。至七日後熱退,遍體焦紫,痧癍如麩殼,脫皮而愈。
如起時一、二日後,脈細弦勁,身雖紅赤,痧不外透,神識昏蒙,語言錯亂,氣逆喘急者,此疫毒內閉,即為險逆證。可用鮮生地四兩搗汁,和金汁、梨汁、蔗漿;再用鮮蘆根煎湯,磨犀角汁沖和,送化紫雪丹或珠黃散。惟芳香開逐,庶可冀其僥倖於萬一耳。
白話文:
爛喉丹痧這種病,是由於天行疫癘的毒邪引起的,所以不論大人小孩都很容易互相傳染。病邪從口鼻進入人體,在體內則從肺和胃發作。剛開始發病時,脈象會呈現緊、弦、數的狀態,會感到怕冷、頭脹,皮膚發紅發熱,咽喉會腫痛、化膿潰爛,全身會出現隱隱約約的斑疹。這個時候應該要疏散表邪,可以使用牛蒡解肌湯、升麻葛根湯等藥方,並加入幫助消化的藥材;喉嚨裡面可以吹珠黃散。到了三、四天,溫邪會轉化成火熱,如果熱邪很盛、斑疹透出,可以在解肌湯裡加入犀角、羚羊角、石斛、花粉;如果大便乾燥結實,可以使用涼膈散;如果伴隨發熱腹瀉、舌苔白膩,可以使用葛根芩連湯。
到了五、六天,熱邪更盛,可能會神智不清、時而昏迷,咽喉潰爛,鼻子不通,時常流出濃稠鼻涕,這是因為火熱過盛,向上侵犯經絡,向內逼近心包。這時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或是玉女煎,並加入膽星、石菖蒲、西黃、藥珠,或是紫雪丹。到了第七天以後,熱邪消退,全身皮膚會變成焦紫色,斑疹像麥麩的殼一樣,脫皮後就會痊癒。
如果剛發病的一、兩天,脈象變得細小、弦而有力,雖然身體發紅,但斑疹沒有透出,神智不清、言語錯亂、呼吸急促,這表示疫毒閉塞在體內,屬於危險的逆證。這時可以使用新鮮生地四兩搗汁,與金汁、梨汁、甘蔗汁混合服用;再用新鮮蘆根煎湯,磨犀角汁沖服,並服用紫雪丹或珠黃散。唯有使用芳香開竅、驅逐邪毒的方法,或許還有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