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附:王步三先生爛喉丹痧論

夫爛喉丹痧之證,方書未載其名。上稽往古,《金匱》有陽毒之文,叔和著溫毒之說,其證形與今之名丹痧爛喉者極合。本論以升麻鱉甲湯、黃連解毒湯主治。是論邪入陰陽二經。治法大例,原未教人穿鑿執方,學者以意會之可也。今考斯證,每發於雜氣邪陽之令,來勢卒暴莫制,如迅雷風烈,令人色沮,見者莫不萎腇咋舌,卻走不遑。與費氏所論痘證中,邪火毒伏之例,如脈伏厥冷、汗淋便泄、噦逆躁煩諸惡款相同。

甚有一門傳染,不數日間相繼云亡者。嗚呼!其慘酷何至今為烈耶。程郊倩云:古人出痘少,溫毒始盛;今人出痘多,溫毒亦少。時下種痘之術盛行,或邪毒未泄所致歟,抑亦氣運自然之會歟。《吳醫匯講》中,李祖二君,論證論治甚詳。所謂驟寒則火鬱而內潰,過散則火焰而腐增,洵屬至理名言,確乎不拔。

然亦不外繆氏筆記中,肺胃為本,先散後清之旨云爾。推此論治,邪氣在衛,麻杏甘膏,勢所必投;毒火侵營,犀角地黃,亦所當取;即如眉壽葉氏,宗喻老芳香宣竅解毒之議,治用紫雪丹,其法亦不可缺。顧臨證權宜,要在生心化裁之妙耳。然歟否歟,自有能辨之者,管見一斑,俟高明教政。

倘更示以指南,不致蒼生貽誤,幸甚幸甚。

白話文:

關於爛喉丹痧這種病症,過去的醫書都沒有記載它的名字。向上追溯古代的醫書,《金匱要略》裡有提到陽毒的描述,王叔和則提出溫毒的說法,這些病症的症狀和現在所稱的丹痧爛喉非常相似。我認為應該用升麻鱉甲湯、黃連解毒湯來治療。這說明邪氣侵入了陰陽二經。治療的大方向,本來就不是要人死守固定的藥方,學者應該自己領會其中的精神。

現在來研究這個病症,它常常在多種邪氣和陽氣盛行的時候發作,來勢非常突然且難以控制,就像迅雷疾風一樣猛烈,讓人臉色驚恐,看到的人無不感到害怕,甚至嚇得趕緊逃走。它和費氏所描述的痘疹中邪火毒伏的情況,像是脈搏微弱、四肢冰冷、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噁心嘔吐、煩躁不安等症狀非常相似。

更嚴重的是,它還會一家人互相傳染,在短短幾天內就接連死亡。唉!這種情況怎麼會如此慘烈?程郊倩說:古時候出天花的人很少,溫毒才開始盛行;現在出天花的人多了,溫毒也比較少了。現在種牛痘的技術很普遍,或許是邪毒沒有完全排出所導致,也可能是氣運變化的自然現象。《吳醫匯講》中,李祖二兩位先生,對這種病症的病因和治療都做了非常詳細的闡述。他們說的“驟然受寒則火氣鬱結而向內潰爛,過度發散則火勢猛烈而使腐爛加劇”,確實是至理名言,非常正確。

但是,治療方法也離不開繆氏筆記中強調的以肺胃為本,先發散後清熱的原則。按照這個原則來治療,邪氣在表衛的時候,一定要使用麻杏甘石湯來發散;毒火侵入營分的時候,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來清熱解毒;也像眉壽葉氏一樣,遵從喻嘉言用芳香藥開竅解毒的理論,使用紫雪丹,這個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臨床應變,關鍵在於活用藥方,靈活調整。這樣說對嗎?自然有明白的人能夠分辨。我個人的淺見,只是拋磚引玉,希望高明的人能指點糾正。

如果能有人提供更明確的指導,讓百姓不再因為誤診而送命,那就太好了。

2. 辨耳癰耳菌虛實論

夫耳者,腎所開竅,又屬少陽膽三焦經脈所會之處。為癰為瘍,不外乎諸經火逆所致。然有虛火,有實火,不可不辨也。如風溫襲阻,初起必寒熱往來,頭痛,耳中腫脹,脈弦硬數,似乎瘧狀,用牛蒡、荊芥、薄荷、夏枯草、丹皮、山梔,或小柴胡湯,如得汗邪徹,則腫脹自平;或至三、五日後,脹痛更甚,身熱不和,風溫化火,必挾肝邪上升,脹痛時如針刺,內成膿矣,用羚羊角、丹皮、山梔、鉤鉤、夏枯草,或龍膽瀉肝湯,俟膿泄邪徹,自熱退痛止。

但其膿不能即干,必須十日半月收功;以少陽三焦多氣少血,血少則肌肉難長,故瘡口難合耳,此實火之證也。須知耳內有膿時,不可用末藥摻之,蓋耳竅止有開而無合,將藥納入,塞阻孔竅,膿不外泄,熱毒即循絡外達,繞耳紅腫,則發外耳癰矣。必欲開刀膿泄方愈。所謂虛火耳癰者,或因肝膽怒火遏郁,或因腎經真陰虧損,相火亢盛而發。

初起亦必寒熱,脹而不腫,頭頂連項掣痛,脈細數,神形靜。此肝陽挾虛火上逆,不能消散,久則成膿,此瘍最難速愈。初時用羚羊角散,冀其鎮肝清熱,久宜用大補陰丸,或金匱腎氣丸滋陰補虛,庶可取效。又幼孩三、四歲時,亦有此證,經年膿水不幹。此係先天不足,水不養木,肝陽上逆而結。

不痛不腫,不必治之;俟陰分足,肝陽平,則愈矣。又小兒因胎風胎熱,或洗浴灌水,耳內亦致作痛生膿。初時不可搽藥,候毒儘自愈;如月外不瘥,以紅綿散治之。

耳菌,耳口中發一小粒,形紅無皮,宛如菌狀,不作膿,亦不作寒熱,但耳塞不通,纏綿不已,令人耳聾。先用針刺破,以玉紅膏塗之,耳脹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內,痛即止;內服藥同虛耳癰。

附:耳漏生於耳根翎上,女孩穿耳穿傷者多此證,潰膿最難收口,必升藥條提之,歷久方愈。

白話文:

耳朵這個器官,是腎臟的通道,也屬於少陽膽經和三焦經的交會處。耳朵長出癰或瘡,大多是各經脈的火氣逆行所導致。然而,火有虛火和實火之分,必須仔細辨別。

如果是因為風邪侵襲,剛開始一定會出現忽冷忽熱、頭痛、耳朵腫脹、脈象弦硬且快等類似瘧疾的症狀,這時可以用牛蒡、荊芥、薄荷、夏枯草、丹皮、山梔等藥材,或是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能發汗讓邪氣散去,腫脹自然會消退。如果三到五天後,腫脹疼痛更加嚴重,身體發熱不舒服,這是風邪化火,並且挾帶肝火上炎,脹痛像針刺一樣,這時耳朵裡面已經化膿了。這時要用羚羊角、丹皮、山梔、鉤藤、夏枯草等藥材,或是用龍膽瀉肝湯來治療。等到膿液排出,邪氣散去,自然就會退熱止痛。

但是,膿液不會立刻乾掉,通常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痊癒。這是因為少陽三焦經氣多血少,血少就難以長出肌肉,所以瘡口不容易癒合,這是屬於實火的症狀。必須要知道,耳朵裡有膿的時候,不可以亂塗抹藥粉,因為耳孔只有開口而沒有閉合的功能,把藥粉塞進去,會堵住耳孔,膿液排不出來,熱毒就會順著經絡跑到外面,引起耳朵周圍紅腫,就會形成外耳癰,必須要開刀引流膿液才會好。

所謂虛火引起的耳癰,可能是因為肝膽怒火鬱結,或是因為腎經的真陰虧損,導致虛火旺盛而發病。剛開始也會有忽冷忽熱的現象,耳朵脹痛但不腫,頭頂連帶後頸部都會抽痛,脈象細數,精神安靜。這是肝陽挾帶虛火往上逆行,不能消散,時間久了就會化膿,這種瘡最不容易快速痊癒。剛開始可以用羚羊角散,希望能鎮靜肝火、清除熱毒,時間久了就要用大補陰丸或是金匱腎氣丸來滋陰補虛,才能有效。另外,三、四歲的小孩也可能會有這種病,膿水會流很久都不會乾。這是因為先天不足,水無法滋養肝木,導致肝陽上逆而引起的。不痛不腫的就不用治療,等到陰分充足,肝陽平穩,自然就會痊癒。還有,小孩子因為胎風胎熱,或是洗澡時水灌入耳朵,也可能導致耳朵疼痛化膿。剛開始不要亂塗藥,等毒自己消散就好;如果超過一個月還不好,可以用紅綿散治療。

耳菌,是在耳朵入口處長出一小顆,形狀紅腫沒有表皮,像蕈類一樣,不會化膿,也不會忽冷忽熱,只是耳朵會堵塞不通,纏綿不癒,讓人耳聾。先用針刺破,然後塗上玉紅膏,如果耳朵脹痛,就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內,疼痛就會停止。內服藥物可以和治療虛火耳癰的藥物相同。

附記:耳漏是發生在耳根處,耳朵上方的地方,大多是女孩子穿耳洞受傷引起的,化膿後最難收口,必須用藥線提膿,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痊癒。

3. 辨鸕鷀瘟(俗名土婆風)耳根癰異證同治論

夫鸕鷀瘟者,因一時風溫偶襲少陽,絡脈失和。生於耳下,或發於左,或發於右,或左右齊發。初起形如雞卵,色白濡腫,狀若有膿,按不引指,但酸不痛,微寒微熱;重者或憎寒壯熱,口乾舌膩。初時則宜疏解,熱甚即用清泄,或挾肝陽上逆,即用熄風和陽。此證永不成膿,過一候自能消散。

耳根癰,初起根盤堅腫,其色亦白,止發一邊,從無雙發,憎寒發熱,斯時疏解散邪,得汗則消。如過七日,身熱不退,即欲成膿,治用羚羊角散。如寒熱無汗,即用小柴胡湯加制蠶、角刺攻透之;俟開刀出膿,腫消熱退而安。其時用藥,須扶胃和營,不可亂投補托,蓋風溫偶阻,是正旺邪實,若投參耆歸術,必致氣血壅滯,脾胃呆鈍,膿反不清,以致延綿日期,不即收口。大凡風溫偶感者,此為陽實證,正旺邪實,俟膿泄邪退,營衛自和而愈。

若用參耆扶正固托,則反受其累矣,此不可不知也,同學者宜類推之。如時邪瘟證後餘邪未徹,耳項發頤,亦有成膿者,治法與此同。

白話文:

所謂的「鸕鷀瘟」(俗稱土婆風),是因為一時風熱病邪侵襲少陽經脈,導致經絡氣血失調所引起的。這種病會長在耳朵下方,可能只長在左邊、右邊,或是兩邊同時長。剛開始看起來像雞蛋一樣,顏色蒼白、腫脹濕潤,好像裡面有膿,按下去不會有凹陷的感覺,只覺得酸軟不痛,會有點怕冷、發熱的症狀。比較嚴重的患者可能會怕冷發抖、高燒,口乾舌頭上好像有黏液。剛開始的時候應該要疏散病邪,如果熱象嚴重就要用清熱瀉火的方法。如果合併肝陽上亢的情況,就必須要用平息風邪、調和陽氣的藥物。這個病通常不會化膿,過一段時間自己就會消散。

「耳根癰」剛開始的時候,根部會腫脹堅硬,顏色也是蒼白的,只會長在一邊,絕對不會兩邊同時長。會怕冷發熱,這時候要用疏散解表的藥來治療,如果能發汗,腫脹就會消退。如果超過七天,發熱沒有退,就可能會化膿,這時就要用羚羊角散來治療。如果出現怕冷發熱而且沒有汗,就要用小柴胡湯加上製蠶和角刺來攻破病邪,等到開刀把膿排出後,腫脹消退、發熱也退了就會痊癒。這時用藥必須要注意扶助脾胃、調和營衛,不可以亂用補氣托毒的藥。因為這種風溫病是因為偶爾的風邪入侵,屬於正氣旺盛、邪氣實盛的情況,如果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反而會導致氣血壅塞、脾胃呆滯,使得膿液不易清除,導致病程延長、傷口不易癒合。大凡因為風溫偶感而得的病,都屬於陽氣實證,正氣旺盛、邪氣實盛,等到膿液排出、邪氣退去,營衛自然就會調和而痊癒。

如果用人參、黃耆等來扶助正氣、托毒外出,反而會受到拖累,這是必須要知道的,學習的人應該要類推。如果時疫病症之後,殘餘的邪氣沒有完全清除,導致耳部、頸部、下巴長出膿瘡,治療方法也和上述相同。

4. 辨發頤豌豆瘡論

發頤,乃傷寒汗下不徹,餘熱之毒未除,邪結在腮頜之上,兩耳前後硬腫疼痛。初起身熱口渴,當用連翹敗毒散清熱解毒,或普濟消毒飲亦可;如正虛邪實,津虧液枯,大便秘結。神識昏蒙,脈來弦硬者,則以犀角地黃湯加西黃、膽星、竹瀝主之。又有濕溫時邪,或伏邪癉瘧,或溫痧疫毒,雖得汗而餘邪未徹,走入少陽,發於頤者,身體仍然寒熱,舌苔白膩,或大便堅結,或協熱下泄,當以瀉心合溫膽,或葛根芩連湯治之。

如寒熱不止,患上紅腫光亮而耎者,勢均力敵必成膿,穿潰後不可驟投補托,止宜扶胃和營;外以升膏蓋貼。如膿不外泄,用升藥線提之。

豌豆瘡者,亦因傷寒汗下後餘毒未盡,故於瘥後而發。只以黃連、甘草、歸尾、紅花、防風、苦參、荊芥、連翹、羌活、白芷之類煎服。外用芒硝、赤小豆、青黛為末,以雞子清和豬膽汗調和,敷瘡上最效。勿動其靨,待其脫落無痕。

白話文:

腮腺炎,是因為傷寒病發汗或使用瀉藥治療不徹底,殘留的熱毒沒有清除,邪氣結聚在腮幫子和下巴的地方,導致兩耳前後出現堅硬腫痛。初期會有發燒、口渴的症狀,應該使用連翹敗毒散來清熱解毒,或者也可以用普濟消毒飲;如果患者本身正氣虛弱,邪氣卻很強盛,導致身體津液虧損、大便乾硬、神智不清、脈象呈現弦硬,就應該用犀角地黃湯,再加入西黃、膽星、竹瀝來治療。另外,像是濕溫時疫、潛伏的瘧疾、或溫痧疫毒等,即使發汗了但殘餘的邪氣沒有完全清除,跑入少陽經脈,就會在腮部發病,身體仍然會有忽冷忽熱的狀況,舌苔白膩、大便乾硬或是有協熱下痢的情形,應該用瀉心湯合溫膽湯,或用葛根芩連湯來治療。

如果忽冷忽熱的狀況持續不止,患處紅腫光亮且柔軟,這表示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會化膿,等膿瘡破開後,不可以馬上使用補益藥物,應該扶助脾胃,調和營衛;外用升膏覆蓋患處。如果膿液無法順利排出,可以用升藥線來引流。

豌豆瘡,也是因為傷寒病發汗或使用瀉藥治療後,殘留的毒素沒有完全清除,所以會在病癒後發作。治療時,可以用黃連、甘草、當歸尾、紅花、防風、苦參、荊芥、連翹、羌活、白芷等藥材煎服。外用芒硝、赤小豆、青黛磨成粉末,用雞蛋清和豬膽汁調和後敷在瘡上,效果最好。不要去觸碰痘瘡的凹陷處,要等它自然脫落,才會不留下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