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心得集》~ 卷上 (11)
卷上 (11)
1. 辨頸癰鎖喉癰論
頸癰生於頸之兩旁,多因風溫痰熱而發。蓋風溫外襲,必鼓動其肝木,而相火亦因之俱動。相火上逆,脾中痰熱隨之,頸為少陽絡脈循行之地,其循經之邪至此而結,故發癰也。初起頭痛,身發寒熱,頸項強痛,漸漸腫赤,投以疏解散邪,勢輕者即能消散;若四、五日後,寒熱不解,便欲成膿,當清熱和營,出膿後扶胃和營,大約半月收功。亦有因於陰虛,少陽三焦火鬱上攻,氣血凝滯而發者。
然此證必兼挾風熱,非純乎內傷之證也。所以較他證肝邪所發者,猶為易愈耳。
鎖喉癰,生於結喉之外,紅腫繞喉。以時邪風熱,客於肺胃,循經上逆壅滯而發;又或因心經毒氣,兼挾邪風結聚而發。初起外候與火痰相似,根盤松活,易於潰膿者順,堅硬而難膿者重。治法與前證可以參用。
白話文:
頸癰長在脖子的兩側,大多是因為感受風溫邪氣,加上痰熱所引起的。這是因為風溫之邪侵襲人體,一定會使肝木之氣躁動,而相火也會跟著一起上炎。相火向上逆行,脾胃中的痰熱也會跟隨而上,脖子是少陽經絡循行的部位,外邪沿著經絡到達這裡而凝結,所以就產生了癰瘡。
剛開始發病時會有頭痛、身體發冷發熱、脖子僵硬疼痛等症狀,漸漸地腫脹發紅。如果病情輕微,可以用疏散外邪的藥物治療,很快就能消散。如果四、五天後,發冷發熱的症狀沒有緩解,就可能要化膿了,這時應當用清熱和營的藥物治療,等膿排出後,再用扶助胃氣、調和營血的藥物來調理,大約半個月就能痊癒。也有人是因為陰虛,導致少陽、三焦的火氣鬱積而向上攻,造成氣血凝滯而發病。
然而,這種病症必定會同時夾帶風熱,並不是單純的內傷所造成的。所以,比起其他肝邪引起的疾病,這種病症還是比較容易治好的。
鎖喉癰,生長在喉結的外面,紅腫環繞著喉嚨。這是因為時令的風熱邪氣侵襲肺胃,沿著經絡向上逆行,阻礙氣血運行而發病;也可能是因為心經的毒氣,同時夾帶風邪而結聚所引起的。剛開始發病時,外在表現和火熱痰症相似,腫塊根部鬆軟容易化膿的,病情就比較順利,腫塊堅硬難以化膿的,病情就比較嚴重。治療方法可以參考頸癰的治療方式。
2. 辨風熱痰驚痰論
夫風熱痰皆發於頸項間,以風溫阻於少陽梢絡而發。初起寒熱,項間痠痛,結核形如雞卵,根盤散漫,色白堅腫,斯時宜用牛蒡解肌湯,五日後身涼自能消散。如身熱不退,即頂尖色漸轉微紅,而成膿矣,穿潰後膿泄邪退,自能收口。然此證生於幼孩者多,蓋風溫襲入,化火發熱最易成膿,以幼孩純陽,不耐身熱故也。成膿時,或發痙厥不妨。
又有小兒驚後發痰者,以風溫初襲,來勢急暴,肝陽弗寧,即手足搐搦,有頃其勢稍殺,邪即循經而上,結於頸項之間,腫硬成瘍,此名驚痰,其兒即驚止體安。如熱不退,即欲成膿,不可妄用驚藥,但以牛蒡解肌湯主之。
白話文:
風熱痰這種病,都是從脖子和後頸這個地方發生的,是因為風溫這種邪氣阻礙了少陽經絡的末梢而引起的。剛開始會有發冷發熱的症狀,脖子和後頸會痠痛,然後出現像雞蛋一樣的結核,根部比較散開,顏色是白色而且腫脹堅硬。這個時候應該使用牛蒡解肌湯來疏散體表的風熱,大約五天後身體就會涼下來,結核也會自己消散。如果身體發熱沒有退,結核的頂端顏色就會慢慢變成微紅色,最後就會化膿。膿排出來後,邪氣就會退散,傷口也會自己癒合。
這種病在小孩子身上比較常見,因為風溫侵入體內後,很容易化為火熱而導致發膿,這是因為小孩子是純陽體質,比較難以承受身體發熱。當化膿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抽搐和昏厥,這也是正常的。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小孩子受到驚嚇後出現痰的症狀。這是因為風溫邪氣來得又快又猛,導致肝陽無法平靜,就會出現手腳抽搐。過一會兒,抽搐的情況會稍微減緩,邪氣就循著經絡向上跑到脖子和後頸之間,結成腫塊,形成瘡瘍,這就叫做驚痰,當這個情況出現後,小孩子的驚嚇症狀就會停止,身體也會恢復正常。如果發熱沒有消退,就可能會化膿。這個時候不可以隨便使用鎮驚的藥物,應該使用牛蒡解肌湯來治療。
3. 辨瘰癧癭瘤論
瘰癧之病,屬三焦肝膽等經風熱血燥,或肝腎二經精血虧損,虛火內動;人或恚怒憂思,氣逆於肝膽二經,二經多氣少血,故怒傷肝,則木火動而血燥,腎陰虛則水不生木而血燥,血燥則筋病,肝主筋也,故累累然結若貫珠。其候多生於耳前後,連及頸項,下至缺盆及胸脅之側。
其初起如豆粒,漸如梅李核,或一粒,或三五粒,按之則動而微痛,不甚熱,久之則日以益甚,或頸項強痛,或午後微熱,或夜間口乾,飲食少思,四肢倦怠,或堅而不潰,或潰而不合。皆由氣血不足,故往往變為癆瘵。《外臺秘要》云:肝腎虛熱則生癧。《病機》云:瘰癧不繫膏粱丹毒火熱之變,總由虛勞氣鬱所致。
止宜以益氣養營之藥,調而治之,其瘡自消,蓋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若不詳脈證虛實之異,而概用追蝕攻下,及行氣散血之藥,則必犯經禁病禁,以致血氣愈損,必反為敗證矣。治法:若寒熱焮痛者,此肝火風熱,而氣病也,用小柴胡湯以清肝火,兼服加味四物湯以養肝血;若寒熱既止,而核不消散者,此肝經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若腫高而稍軟,面色萎黃,皮膚壯熱,膿已成也,宜針以決之,及服托裡之劑;若經久不愈,或愈而復發,膿水淋漓,肌肉羸瘦者,必純補之劑,庶可收斂,若益氣養營湯以補氣血,六味丸以滋腎水、培肝木,補中益氣湯以健脾土是也。又如夏枯草能散結氣,而有補養血脈之功,能退寒熱,虛者儘可用之。
他若貝母、陳皮、木香、香附、青皮、地骨皮、山梔等,為化痰、散滯、利膈之品,亦可隨手加入。外又有隔蒜灸之法,或又用豆豉餅灸之,以琥珀膏貼之亦佳。若其氣血未損,而核不消者,方可服散堅之劑,如必效散,或遇仙無比丸,俟其毒一下即止,更以益氣養榮湯調理之。
又有方用夏枯草、忍冬花、蒲公英各四、五錢同煎湯,朝夕代茶飲之,十餘日漸消;然此藥但可治標,若欲除根,必須灸肩髃、曲池二穴,以疏通經絡。如取此穴,當以指甲掐兩肘尖、兩肩尖骨縫間接處,其患處覺有痠麻者,方是其穴。此證男子不宜太陽青筋,潮熱咳嗽自汗;女人忌眼內紅絲,經閉骨蒸煩熱,必變成癆瘵而不可救。
又幼孩生此證者,系先天稟薄,後天生氣不足,營衛並弱之故,宜用丸藥以固先天肝腎,煎劑以扶後天脾胃,方可消散而愈。
癭瘤者,非陰陽正氣所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也。癭者,陽也,色紅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瘤者,陰也,色白而漫腫,無癢無痛,人所不覺。《內經》云:肝主筋而藏血,心裹血而主脈,脾統血而主肉,肺司腠理而主氣,腎統骨而主水。若怒動肝火,血涸而筋攣者,自筋腫起,按之如筋,久而或有赤縷,名曰筋瘤。
若勞役火動,陰血沸騰,外邪所搏而為腫者,自肌肉腫起,久而有赤縷,或皮俱赤者,名曰血瘤。若鬱結傷脾,肌肉消薄,外邪所搏而為腫者,自肌肉腫起,按之石軟,名曰肉瘤。若勞傷肺氣,腠理不密,外邪所搏而壅腫者,自皮膚腫起,按之浮軟,名曰氣瘤。若勞傷腎水,不能榮骨而為腫者,自骨腫起,按之堅硬,名曰骨瘤。
當各求其所傷而治其本。大凡屬肝膽二經結核,宜八珍加山梔、膽草,以養氣血、清肝火,六味丸以養肺金、生腎水。若屬肝火血燥,須生血涼血,用四物、二地、丹皮、酒炒黑膽草、山梔。若中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兼服之。倘治失其法,脾胃虧損,營氣虛弱,不能濡於患處,或寒氣凝於瘡口,營氣不能滋養於患處,以致久不生肌而成漏者,悉宜調補脾氣,則氣血壯而肌肉自生。若不慎飲食起居,及七情六淫,或用寒涼蝕藥,蛛絲纏、芫花線等法以治其外,則誤矣。
又癭瘤諸證,只宜服藥消磨,切不可輕用刀針掘破,血出不止,多致危殆。
白話文:
瘰癧這種病,是屬於三焦、肝膽等經脈的風熱和血燥,或是肝腎兩經的精血虧損,導致虛火在體內活動。有些人因為生氣、憂愁思慮過度,使得氣逆於肝膽兩經。這兩條經脈的特性是氣多血少,所以生氣會傷害肝臟,使肝火旺盛而血燥。腎陰虛弱則無法滋養肝木,也會導致血燥。血燥會使筋脈產生病變,因為肝臟主導筋脈,所以會出現一顆顆像串珠一樣的結塊。這些結塊大多長在耳朵前後,連到脖子,向下到鎖骨窩和胸脅兩側。
剛開始像豆子大小,慢慢變得像梅子或李子的果核,可能只有一顆,也可能三五顆。按壓時會移動且有輕微疼痛,不會很熱。時間久了會越來越嚴重,可能出現脖子僵硬疼痛、午後輕微發熱、夜間口乾、食慾不佳、四肢疲倦等症狀。有的堅硬不破,有的破了卻不癒合。這些都是由於氣血不足導致,所以常常會轉變成肺癆。醫書《外臺秘要》記載,肝腎虛熱會產生瘰癧。《病機》說,瘰癧並非因吃了太多油膩食物或火毒所引起,主要是因為虛勞和氣鬱所導致。
治療上應該用補氣養血的藥物來調理,讓腫塊自然消退,不需要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如果沒有詳細區分脈象和證型的虛實差異,就一概使用腐蝕、攻下和行氣散血的藥物,必定會違反經脈和病情的禁忌,導致氣血更加虧損,反而會變成壞症。治療方法:如果出現發冷發熱、紅腫疼痛,這是肝火風熱引起的氣病,要用小柴胡湯來清肝火,同時服用加味四物湯來養肝血。如果發冷發熱停止,但腫塊沒有消散,這是肝經火燥引起的血病,要用加味逍遙散來清肝火,再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腎水。如果腫塊隆起且稍軟,面色萎黃,皮膚發熱,表示膿已形成,應該用針刺來排出膿液,並服用托裡劑。如果久治不癒,或是癒合後又復發,膿水不斷流出,肌肉消瘦,必須用純補的藥物,才能使瘡口收斂。例如用益氣養營湯來補氣血,六味丸來滋養腎水、培養肝木,補中益氣湯來健脾土。另外,夏枯草能散結氣,並且有補養血脈的功效,能退寒熱,虛弱體質的人也可以使用。
其他像貝母、陳皮、木香、香附、青皮、地骨皮、山梔等,是化痰、散滯、疏通隔膜的藥物,也可以根據情況加入使用。外治法還有隔蒜灸,或是用豆豉餅灸,再貼上琥珀膏效果也不錯。如果氣血沒有損耗,但腫塊沒有消散,才能服用散結的藥物,例如必效散,或是遇仙無比丸,等到毒素排出後就停止,再用益氣養營湯來調理。
也有藥方用夏枯草、忍冬花、蒲公英各四五錢,一起煎湯,早晚代替茶飲用,十多天後腫塊會漸漸消退。但這些藥只能治標,如果要除根,必須灸肩髃穴和曲池穴,以疏通經絡。要取這兩個穴位時,可以用指甲掐兩個肘尖和兩個肩尖骨縫間的連接處,如果患處有痠麻的感覺,就是穴位正確。這個病,男性不宜出現太陽穴青筋、潮熱咳嗽自汗;女性忌諱眼睛裡有紅絲、月經停止和骨蒸煩熱,否則會變成肺癆,難以救治。
幼兒如果得了這個病,是因為先天體質虛弱,後天生氣不足,營衛功能都衰弱的緣故,應該用丸藥來鞏固先天肝腎,用湯劑來扶助後天脾胃,才能使腫塊消散而痊癒。
癭瘤不是陰陽正氣凝聚形成的腫塊,而是五臟瘀血、濁氣和痰滯所造成的。癭,屬於陽性,顏色紅且隆起,或底部細小而下垂;瘤,屬於陰性,顏色白且漫腫,不癢不痛,不容易被察覺。《黃帝內經》說:肝臟主管筋脈並儲藏血液,心臟包裹血液並主管脈搏,脾臟統管血液並主管肌肉,肺臟主管皮膚紋理和氣,腎臟統管骨骼和水液。如果因為生氣而使肝火旺盛,導致血液枯竭而筋脈攣縮,就會從筋脈隆起腫塊,按壓時感覺像筋一樣,久了可能會出現紅絲,稱為筋瘤。
如果因為勞累或火氣旺盛,陰血沸騰,外邪侵襲而形成腫塊,就會從肌肉隆起腫塊,久了可能會出現紅絲,或者整個皮膚都變成紅色,稱為血瘤。如果因為憂鬱傷脾,導致肌肉消瘦,外邪侵襲而形成腫塊,就會從肌肉隆起腫塊,按壓時感覺像石頭一樣軟,稱為肉瘤。如果因為勞累傷肺氣,使皮膚紋理不密,外邪侵襲而壅塞腫脹,就會從皮膚隆起腫塊,按壓時感覺浮軟,稱為氣瘤。如果因為勞累傷腎水,導致無法滋養骨骼而形成腫塊,就會從骨頭隆起腫塊,按壓時感覺堅硬,稱為骨瘤。
應該找出受傷的原因來治療根本。一般來說,屬於肝膽二經的結塊,應該用八珍湯加山梔、膽草,來補養氣血、清肝火,用六味丸來滋養肺金、滋生腎水。如果屬於肝火血燥,必須用能生血、涼血的藥物,如四物湯、二地、丹皮、酒炒黑膽草、山梔。如果中氣虛弱,要同時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治療方法錯誤,導致脾胃虛弱、營氣衰弱,無法滋養患處,或寒氣凝結在瘡口,使營氣無法滋養患處,以致久久無法長出新肉而變成瘺管,都應該調理脾氣,使氣血旺盛,肌肉自然就會生長。如果飲食起居不注意,受到七情六慾或外來邪氣的影響,或者用了寒涼腐蝕的藥物,或用蜘蛛絲纏繞、芫花線等方法來治療外部,那就錯了。
癭瘤的各種症狀,都只適合用藥物慢慢消磨,絕對不能輕易用刀針挖開,否則可能會血流不止,導致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