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2)

1. 辨缺盆疽臑癰胛癰論

缺盆疽者,生肩前陷中。初起肩背拘急,寒熱大作,飲食少進,小水不利,即焮紅腫痛,有頭如水泡,後遂旁生數頭,根盤堅硬。此足陽明、手足少陽經積熱聚濕所發。宜急治之,若稍緩必致潰爛。是經少血多氣,瘡口遂有難合之患。初宜蟾酥丸發汗解毒,更與荊防敗毒散,潰後宜用補托。

臑癰在肩下膊上,結核如桃,如鵝鴨卵,色赤痛甚,臑臂表裡俱腫,惟肘節處差小,有似藕形,故又名藕包毒。屬手三陽經,外感風溫風火而成。紅腫之外無暈者,順;有暈者,逆。初起,即當發散解毒;成膿後,治以清營徹熱;潰後,以扶脾養陰為主。

胛癰生肩膊後下,脅後外層岐骨縫間,或在左臂,或在右臂。同屬手太陽小腸經,由風火凝結而成。如生在肩前下、脅前外之上骨縫開合空凹陷中,或在左,或在右,同屬心包絡經,名曰樂疽,乃血熱氣鬱而成。初起有核,漸腫堅硬,大如鵝卵,疼痛入骨,頭疼寒熱,治以荊、防、夏枯草、貝母、丹參、地丁、銀花、連翹、丹皮、黃芩、山梔之屬。

白話文:

缺盆疽,長在肩膀前面的凹陷處。剛開始會覺得肩膀和背部僵硬緊繃,並且發高燒,食慾不佳,小便不順暢,接著就會出現紅腫熱痛的現象,像水泡一樣有突起,之後旁邊會再長出好幾個,根部堅硬。這是因為足陽明經、手足少陽經累積熱氣和濕氣所導致的。應該要趕快治療,如果稍微延遲,一定會潰爛。這條經絡血少氣多,所以瘡口不容易癒合。剛開始要用蟾酥丸來發汗解毒,再搭配荊防敗毒散,等到潰爛後,則要用補藥來幫助身體恢復。

臑癰,長在肩膀下方、手臂上方,腫塊像桃子或鵝鴨蛋一樣,顏色紅且非常疼痛,肩膀和手臂內外都會腫脹,只有手肘的地方比較不明顯,看起來像藕的形狀,所以又叫做藕包毒。這是屬於手三陽經的疾病,是因為外感風溫或風火所造成的。如果紅腫的地方沒有擴散開來,表示情況良好;如果紅腫範圍擴大,則表示情況不佳。剛開始就要用發散解毒的方法治療;等到化膿後,就要用清熱的方法;潰爛後,則要以健脾和滋養陰氣為主。

胛癰,長在肩膀後面下方,肋骨後面的外層、骨頭縫隙之間,可能在左手臂,也可能在右手臂。這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疾病,是因為風火凝結造成的。如果長在肩膀前面下方、肋骨前面外面的骨頭縫隙凹陷處,可能在左邊也可能在右邊,就屬於心包絡經的疾病,叫做樂疽,是因為血熱氣鬱所造成的。剛開始會有腫塊,然後慢慢腫大變硬,像鵝蛋一樣大,疼痛難耐,甚至會痛到骨頭裡,同時會頭痛發燒。要用荊芥、防風、夏枯草、貝母、丹參、紫花地丁、銀花、連翹、牡丹皮、黃芩、山梔子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2. 附:湯森亭先生肩背臂膊諸痛論

謹按經云: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故秋氣者,病在肩背,然則肩背之痛,當責之於肺無疑矣。但有風寒、風熱、氣盛、氣虛、痰飲之別。蓋肺主皮毛,皮毛受邪,以傳於肺,郁遏經絡,因而作痛,當以辛溫之藥散之;或風熱乘其肺,使氣鬱甚者,當瀉風熱,以辛涼之藥解之。

又肺主氣化,而治節一身,或氣盛有餘,則壅而不行,阻塞經絡,肩背則痛;或氣血不足,則少氣不足以息,亦令肩背作痛。盛則苦辛瀉之,虛則甘溫補之。又肺為貯痰之器,肺中素有積痰,隨氣流注經絡,以致隧道壅遏為痛,此又當理痰而順氣,蓋氣清則痰自化也。外此又有腎氣上逆作痛一證,此逆氣即陰氣也。

腎中陽虛,濁陰之氣始得上干清陽之位,此當甘辛溫藥峻補真陽,而驅逐陰邪。若專理肺氣,反為誅伐無過。臂痛之證,或為風寒濕所搏;或痰飲流入經隧,或因挈重傷筋所致,或因氣血凝滯經絡不行而作痛。其於治法,風則散之,寒則溫之,痰則理之;若因傷筋而血瘀,治以通經而活血。

諸法之內,總當佐以薑黃、桂枝,以其橫行,為手臂之引經也。

白話文:

根據經典記載,秋天刮西風,容易使人肺部的俞穴(穴位名)生病,而這個病會反應在肩背上,所以秋天的病症常常表現在肩背疼痛。由此可知,肩背疼痛的原因,應該歸咎於肺臟的問題。但造成肩背痛的原因,又有風寒、風熱、氣盛、氣虛、痰飲等不同。因為肺掌管皮膚和毛髮,如果皮膚毛髮受到外邪侵襲,就會傳到肺部,使經絡鬱滯不通,因而產生疼痛,此時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疏散外邪;或是風熱之邪侵犯肺部,導致氣機鬱滯更加嚴重,就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風熱。

另外,肺主導氣的運行和調節全身,如果肺氣過盛,就會阻塞經絡,導致肩背疼痛;如果氣血不足,呼吸就會短淺無力,也會使肩背產生疼痛。氣盛的狀況,要用苦辛的藥物來瀉除;氣虛的狀況,要用甘溫的藥物來補益。還有,肺是儲存痰液的器官,如果肺內本來就有痰液積聚,痰會隨著氣的運行流到經絡,導致經絡阻塞而產生疼痛,這種情況就應該調理痰液,使氣順暢,因為氣清澈了,痰自然就會化開。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腎氣上逆而引起的疼痛,這種逆氣屬於陰氣。

腎中陽氣虛弱,濁陰之氣才會上擾清陽之位,此時應該用甘辛溫的藥物來峻補真陽,驅逐陰邪。如果只針對肺氣來治療,反而是用錯藥了。至於手臂疼痛,可能是因為風寒濕邪侵襲;或是痰液流入經絡;或是因為搬重物傷到筋;或是因為氣血凝滯,經絡不通暢而產生疼痛。治療方法上,有風邪就疏散,有寒邪就溫煦,有痰就調理;如果是因為傷筋而導致血瘀,就用通經活血的藥物來治療。

在以上這些治療方法中,都應該搭配薑黃和桂枝,因為它們具有橫向走竄的特性,可以引導藥力到達手臂。

3. 辨夾癰米疽論

夾癰者,又名腋癰,生肩膊下窩內。若其皮色不變,漫腫無頭,日久方痛,乃生寒熱者,此由肝經血滯,脾經氣凝所發。此患難消,終必作膿。未破者,用柴胡清肝湯;已破,則益氣養營湯主之。首尾溫補,切忌寒涼。三、四日即頭痛寒熱者,此足少陽膽、手厥陰心包絡、手少陰心三經,外感風熱而發,首宜疏風散邪,兼和營通絡,則邪熱退而腫消矣。

其有赤色堅腫者,名曰米疽。初起之時,其形如核,即寒熱時作,亦由肝脾二經憂思恚怒,氣凝血滯,並風溫外襲而發。其治法即與前二證相參可也。

白話文:

所謂的「夾癰」,又叫做「腋癰」,是長在肩膀下方凹陷處的癰瘡。如果皮膚顏色沒有改變,只是腫脹而沒有膿頭,經過一段時間才開始疼痛,並且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這種情況是由於肝經的血流不暢,以及脾經的氣機凝滯所引起的。這種病很難消退,最後一定會化膿。還沒破裂時,可以用柴胡清肝湯來治療;已經破裂的話,就用益氣養營湯來治療。治療的原則是從頭到尾都要溫補,絕對不可以吃寒涼的食物。如果三、四天就出現頭痛、發冷發熱的症狀,這是足少陽膽經、手厥陰心包絡經和手少陰心經這三條經絡,因為受到外來的風熱邪氣侵襲所引起的。治療上應該先疏散風邪,同時調和營氣、暢通經絡,這樣邪熱退去,腫脹自然就會消退。

另外一種皮膚呈現紅色且堅硬腫脹的,叫做「米疽」。剛開始的時候,形狀像一顆核,也會伴隨發冷發熱的症狀,這也是因為肝經和脾經受到憂愁、思慮和憤怒的情緒影響,導致氣機凝滯、血流不暢,再加上外來的風溫邪氣侵襲所引起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前面兩種情況的處理方式。

4. 辨臂癰魚肚發論

臂疽、魚肚發者,俱生臂上。在臂外為臂癰,在臂內垂肉處為魚肚發。總緣經絡熱極,風邪外干,氣血有乖而生也。當分經絡,用本經之藥為引,行其氣血,則未成可消,已成亦易潰而易愈矣。其分經治法,則東垣之論綦詳焉。其曰臂痛有六道,以兩手伸直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後而定之。

前廉痛者屬陽明,以升麻、乾葛、白芷行之;後廉痛者屬太陽,以藁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屬少陽,以柴胡行之;內廉痛者屬厥陰,以柴胡、青皮行之;內前廉痛者屬太陰,以升麻、白芷行之;內後廉痛者屬少陰,以細辛、獨活行之。夫臂肘之上,接骨之下,內連大小筋脈,此處發癰癤,每舉動不便,垂手多墜疼;如膿深徹骨,即傷筋脈,拳縮不舒,搐搦,又宜加緩慢筋脈之藥,此治法之大較也。至其散邪清熱、化毒和營,則與諸癰疽同治。

如秋令伏邪阻絡,舌白嘔惡、寒熱胸悶者,即用瀉心或溫膽法。如風溫夾濕火入絡者,即用羌、防、靈仙、片黃之類。

白話文:

臂癰和魚肚發,都是長在手臂上的疾病。長在手臂外側的叫臂癰,長在手臂內側、肌肉下垂處的叫魚肚發。總體來說,都是因為經絡熱到極點,又受到外來的風邪侵擾,導致氣血失調而產生的。治療時應該區分是哪條經絡出了問題,用該經絡的藥物來引導,疏通氣血,這樣病還沒形成就可以消除,已經形成的也容易潰破和痊癒。至於如何區分經絡,李東垣的論述非常詳細。他說手臂疼痛有六個部位,以兩手自然下垂,大拇指在前,小指在後做為基準來判斷。

手臂前側疼痛屬於陽明經,用升麻、葛根、白芷來疏通;手臂後側疼痛屬於太陽經,用藁本、羌活來疏通;手臂外側疼痛屬於少陽經,用柴胡來疏通;手臂內側疼痛屬於厥陰經,用柴胡、青皮來疏通;手臂內側偏前疼痛屬於太陰經,用升麻、白芷來疏通;手臂內側偏後疼痛屬於少陰經,用細辛、獨活來疏通。手臂肘部以上、骨頭下方,內連著大小筋脈,這個地方長癰瘡,每次活動都會不方便,手臂下垂時會很痛;如果膿液深到傷及骨頭,就會損傷筋脈,導致手臂蜷縮無法伸展,甚至抽搐,這時還要加上放鬆筋脈的藥物,這就是治療的大概原則。至於散邪清熱、化解毒素、調和氣血,則和治療其他癰瘡的方法一樣。

如果秋天時有潛伏的邪氣阻礙經絡,出現舌苔白、噁心嘔吐、發冷發熱、胸悶等症狀,就要用瀉心湯或溫膽湯來治療。如果因為風熱夾帶濕氣進入經絡,就要用羌活、防風、威靈仙、黃芩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5. 辨骨螻疽垂臂發論

薛立齋曰:骨螻疽,生臂外前廉大骨之後,屬手陽明大腸經,由七情不和、積怒積憂積熱所致。初起生瘰如粟米,漸大如豆。旬日大如桃李,堅硬疼痛不可忍。若紫暈開大腐爛斑點,串通肌肉,遍身拘急發搐,嘔噦不食,冷汗自出,滑泄煩躁脈亂者,死。此乃真陰虛極,而火獨亢之故。治當滋其化源,勿以揚湯止沸之法誤之。

垂臂發,生於垂臂接骨下臂鵝上。起如雞鴨卵大,皆由營衛不調之所致也。喜患生實處而不透內。治宜祛風散邪、消痰化毒,庶不致有大患矣。

白話文:

薛立齋說:骨螻疽,長在手臂外側前緣大骨的後方,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病變,是因為情緒不順、長期憤怒憂愁、積熱所導致的。剛開始長出像小米粒大小的疙瘩,慢慢變大如豆子。十天左右會長得像桃子李子一樣大,堅硬疼痛難忍。如果出現紫色的暈開,擴大腐爛成斑點,蔓延到肌肉,全身肌肉抽搐緊張,嘔吐不止,吃不下東西,不斷冒冷汗,腹瀉不止,煩躁不安,脈搏紊亂,那就是死症。這是因為體內陰氣極度虛弱,而虛火獨自旺盛的緣故。治療應當滋養陰液的源頭,不要用揚湯止沸的錯誤方法來延誤病情。

垂臂發,長在垂下來的手臂與下臂連接的鵝頭狀骨頭上方。剛開始長得像雞蛋鴨蛋大小,都是因為營衛(人體的營養與防禦系統)失調所導致的。這種病喜歡長在肌肉豐厚的地方,但不會往裡面滲透。治療應當驅除風邪,化解痰毒,這樣才能避免造成嚴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