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方匯 (7)

回本書目錄

方匯 (7)

1. 卷中

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炙甘草,桂心,陳皮,熟地,五味,白芍,遠志,姜,棗

(陳氏),雄黃散,治天蛇毒初起紅腫,發熱疼痛值心者,宜用之。

雄黃,蟾酥,冰片,輕粉

共為細末,新汲水調塗,紙蓋,日用三次,極效。

(陳氏),護心丹,治瘡毒內攻,口乾煩躁,噁心嘔吐者,宜用此藥。

綠豆粉,乳香,硃砂,甘草

上共研極細。每服二錢,白滾湯調服,早、晚二次。

(景岳),烏金膏,治發背中央肉死,塗之即腐,未死塗之即生。若初起腫痛,用點數處,則解毒頓消;若瘀血腐黑,塗之即潰。

用巴豆去殼,炒黑,研如膏,點腫處,或塗瘀肉上,則自消化。或加乳香少許亦可。如塗瘡內,或加香油少許,調稀可用。

(景岳),內疏黃連湯,治瘡瘍發熱而嘔,大便秘結,脈洪而實。

黃連,芍藥,當歸,檳榔,木香,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連翹,大黃,姜

水煎,仍量虛實治之。

《三因》,葶藶大棗瀉肺湯,治上氣喘急,身與面目俱浮,鼻塞聲重,不聞香臭,胸膈脹滿,將成肺癰。

甜葶藶,大棗

須先服小青龍湯二服,方用此。

(景岳),內補黃耆湯,治癰毒內虛,毒不起化,及潰後諸虛迭見。

黃耆,麥冬,人參,熟地,茯苓,甘草,芍藥,當歸,川芎,遠志,官桂,姜,棗,

(陳氏)神授衛生湯,解毒,消毒,清熱,活血,止痛。

白芷,天花粉,連翹,牛蒡子,荊芥,甘草節,防風,金銀花,歸尾,川貝母,乳香,沒藥

若大便秘結,熱甚者,加酒炒大黃。

(丹溪),參耆內托散,治瘡癰膿毒不化,膿潰作痛,及痘瘡裡虛發癢,或不潰膿,為倒靨等證。

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厚朴,防風,桔梗,白芷,紫草,官桂,木香,甘草,白芍

(新方),橘葉湯,治乳癰焮紅漫腫,或初起,或漸成膿者。

橘葉,蒲公英,象貝母,夏枯草,青皮,當歸,赤芍,花粉,香附,黃芩

(張涵谷),元壽丹,乳癰初起,服之即消,已潰可保余瓣無恙。

龜殼(止用龜蓋,火煅存性)

研細末。熱酒調服三錢,儘量飲醉即愈。

《大全》,赤豆薏苡仁湯,治腸癰、少腹癰。

赤小豆,苡仁,防己,甘草

《大全》,大射干湯,治胃癰始成。

射干,升麻,白朮,赤芍藥,赤伏苓,山梔仁

煎熟,入蜜、生地汁和服。

《千金》,牡丹皮散,治腸癰,腹濡而痛,時時下膿。

牡丹皮,栝蔞仁,桃仁,薏苡仁

按《金匱要略》云:牡丹皮散用冬瓜子仁,非栝蔞仁;蓋冬瓜子仁有解毒護膜、厚腸生肌之功。

《大全》,三仁湯,治胃癰,小便赤澀,腹滿不食。

薏苡仁,桃仁,牡丹皮,冬瓜子仁

《說約》,四妙湯,此瘍科首用捷法,功效立奏,增減活法,醫者臨證酌用。

生黃耆,當歸,金銀花,甘草節

白話文:

卷中

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炙甘草、桂心、陳皮、熟地、五味子、白芍、遠志、生薑、紅棗。

(陳氏)雄黃散:治療天蛇毒初期,出現紅腫、發熱、疼痛並影響心臟的狀況,適合使用這個藥方。

雄黃、蟾酥、冰片、輕粉。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剛打上來的水調和後塗抹患處,用紙蓋住,每天使用三次,效果非常好。

(陳氏)護心丹:治療瘡毒侵入體內,導致口乾舌燥、煩躁不安、噁心嘔吐等症狀時,適合使用這個藥方。

綠豆粉、乳香、硃砂、甘草。

將以上藥材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約6克),用白開水調和後服用,早晚各一次。

(景岳)烏金膏:治療背部癰疽中央的肌肉壞死,塗上後可以讓壞死的組織腐爛脫落,而未壞死的組織則可以促進生長。如果剛開始出現腫痛,點在腫痛處幾處,就能立即解毒消腫;如果瘀血呈現腐爛發黑的狀況,塗上後就能使其潰破。

將巴豆去殼後炒黑,研磨成膏狀,點在腫脹處,或是塗在瘀血腐爛的肌肉上,就能使其自行消化。也可以加入少許乳香。如果要塗在瘡口內,可以加入少許香油,調稀後使用。

(景岳)內疏黃連湯:治療瘡瘍發熱並伴隨嘔吐,大便秘結,脈象洪大而有力。

黃連、芍藥、當歸、檳榔、木香、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連翹、大黃、生薑。

用水煎煮,用藥劑量需根據病人體質虛實狀況調整。

《三因》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呼吸急促喘息,全身和臉部浮腫,鼻塞、聲音沙啞、聞不到氣味,胸膈脹滿,即將形成肺癰的狀況。

甜葶藶、大棗。

必須先服用小青龍湯兩劑,才能使用這個藥方。

(景岳)內補黃耆湯:治療癰毒因體內虛弱導致毒素無法散發,以及潰爛後出現各種虛弱症狀。

黃耆、麥冬、人參、熟地、茯苓、甘草、芍藥、當歸、川芎、遠志、官桂、生薑、紅棗。

(陳氏)神授衛生湯:具有解毒、消腫、清熱、活血、止痛的功效。

白芷、天花粉、連翹、牛蒡子、荊芥、甘草節、防風、金銀花、當歸尾、川貝母、乳香、沒藥。

如果大便秘結,熱象嚴重,可加入用酒炒過的大黃。

(丹溪)參耆內托散:治療瘡癰膿液無法化開,膿液潰破後疼痛,以及痘瘡內部虛弱導致發癢,或膿液無法潰破,形成倒靨等症狀。

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厚朴、防風、桔梗、白芷、紫草、官桂、木香、甘草、白芍。

(新方)橘葉湯:治療乳癰紅腫蔓延,無論是初期或逐漸形成膿液者皆適用。

橘葉、蒲公英、象貝母、夏枯草、青皮、當歸、赤芍、花粉、香附、黃芩。

(張涵谷)元壽丹:乳癰初期服用能使其消散,已潰破者可保其餘部分平安無事。

龜殼(只用龜甲蓋,用火煅燒後保留其藥性)。

將龜甲蓋研磨成細末。用熱酒調服三錢(約9克),儘量喝醉,即可痊癒。

《大全》赤豆薏苡仁湯:治療腸癰、小腹癰。

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

《大全》大射干湯:治療胃癰初期。

射干、升麻、白朮、赤芍藥、赤茯苓、山梔子。

將以上藥材煎煮後,加入蜂蜜和生地汁調和後服用。

《千金》牡丹皮散:治療腸癰,腹部柔軟而疼痛,時時排出膿液。

牡丹皮、栝蔞仁、桃仁、薏苡仁。

按照《金匱要略》的說法,牡丹皮散應使用冬瓜子仁,而不是栝蔞仁;因為冬瓜子仁具有解毒、保護黏膜、增強腸道功能、促進肌肉生長的作用。

《大全》三仁湯:治療胃癰,小便赤澀,腹脹不想吃東西。

薏苡仁、桃仁、牡丹皮、冬瓜子仁。

《說約》四妙湯:這是外科常用的有效方法,效果顯著,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藥材,醫生應根據臨床狀況靈活使用。

生黃耆、當歸、金銀花、甘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