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心得集》~ 卷中 (2)
卷中 (2)
1. 辨胸發疽膻中疽甘疽論
胸發疽生於正胸堂,去結喉三寸,與心窩不遠,乃手足六經交會之所,其患最凶,喪人性命,宜速治之。若三、四日失治,則皮開肉裂,甚可畏也。宜用牛黃、熊膽研細,香油調塗四邊弦上,以免開花。如痛甚,用乳香、沒藥為末,鋪粗紙上,外以青布片卷好,蘸清油點火,在瘡四圍照之,痛自止矣。內服蟾酥丸、活命飲,以消散之。
若便秘脈實者,即與涼膈散通腑泄熱;成功後,托裡消毒;潰,則用八珍、十全等補劑斂口。
膻中疽生心窩上、兩乳中間,屬任脈膻中穴。蓋膻中為氣之海,氣所居焉,能分布陰陽。若臟腑陰陽不和,七情不平,則發此毒。初亦服蟾酥丸、活命飲;若腫硬發熱作嘔,大便秘結,煩躁飲冷,舌乾口苦,六脈沉實有力,宜服內疏黃連湯,以內除之,使邪氣不致傳變歸心則吉。余如前證治法。
甘疽,生於乳上肉高聳處,屬肺經中府穴之下。無論左右,皆由憂思氣結而成。治法同上。
白話文:
胸部生瘡,長在胸口正中央,距離喉結下方三寸的地方,離心窩不遠。這裡是手足六經交會的部位,病情最為兇險,會危及性命,應該趕快治療。如果拖延三四天沒有治療,就會皮膚破裂、肌肉潰爛,非常可怕。應該將牛黃、熊膽磨成細粉,用香油調和後塗抹在瘡的周圍,防止瘡口擴大。如果疼痛劇烈,可以用乳香、沒藥磨成粉末,鋪在粗紙上,外面用青布包好,沾上清油點火,在瘡的四周照射,疼痛就會自然停止。內服蟾酥丸、活命飲來幫助消散。
如果出現便秘、脈搏有力等情況,就要用涼膈散來通便瀉熱;等到大便通暢後,再用托裡消毒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瘡口潰爛,就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補劑來幫助瘡口癒合。
膻中疽長在心窩上方、兩乳之間,屬於任脈的膻中穴。膻中是氣匯集的地方,能夠調節陰陽。如果臟腑陰陽失調、情緒不穩定,就會引發這種毒瘡。初期也服用蟾酥丸、活命飲;如果腫脹堅硬、發熱、嘔吐、大便不通、煩躁想喝冷飲、舌頭乾燥、口苦、脈搏沉實有力,就應該服用內疏黃連湯來從內部清除病邪,使邪氣不會傳入心臟,這樣就會比較吉利。其他的治療方法與之前的相同。
甘疽,長在乳房上方肌肉隆起的地方,屬於肺經的中府穴下方。無論長在左邊還是右邊,都是因為憂愁思慮、氣機鬱結所造成的。治療方法與上面相同。
2. 辨肺痿肺癰論
人有久嗽後肺受損傷,皮膚黃瘦,毛悴色焦,咽喉雌啞,寒熱往來,自汗盜汗,氣喘不得臥,小便數而不渴,口中有濁唾痰沫而無膿,寸口脈數而虛澀者,此為肺痿。人有胸膈間作痛,咽乾口燥而渴,喘急不得安臥,咳嗽不止,吐痰便覺疼甚,按之更增氣急,痛不可忍,四肢微腫,喉間聞腥臭之氣,隨吐膿血,胸前皮膚甲錯,肉微起,其人能右睡而不能左臥,左臥即喘急不安,脈數而有力者,此為肺癰。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為津亡而氣竭也;癰者,壅也,肺氣鬱逆,久壅而成也。
蓋肺為五臟華蓋,處於胸中,主於氣,候於皮毛。凡勞傷血氣,腠理虛而風邪乘之,內感於肺,則汗出惡風,咳嗽短氣,鼻塞項強,胸脅脹滿,久而不瘥,便成肺痿;又或汗下過多,重亡津液,亦能致之。
若其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逼於榮,吸氣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熱相搏,氣血稽留,蘊結於肺,久則變為肺癰;至如房欲不節,腎水虧而虛火上炎,又或醇酒炙煿,辛辣厚味,熏蒸於肺,無不可成癰也。然痿為正氣虛,癰為邪氣實。正氣虛者,治之宜緩;邪氣實者,治之宜速;虛則宜補中帶清,實則宜補中用瀉。
治痿,宜清燥救肺湯;治癰,則未潰者,宜葶藶大棗瀉肺湯,或千金葦莖湯;其已潰者,宜內補黃耆湯。
白話文:
有人長期咳嗽後肺部受損,導致皮膚蠟黃消瘦,毛髮枯槁沒有光澤,聲音沙啞,忽冷忽熱,白天晚上都出汗,呼吸困難無法躺平,小便頻繁但不覺得口渴,口中吐出混濁的痰液但沒有膿,把脈時發現寸脈跳動快且虛弱無力,這就是肺痿。
另有一種人胸口疼痛,喉嚨乾燥口渴,呼吸急促無法安穩躺臥,咳嗽不止,吐痰時疼痛加劇,按壓胸部會感到更喘,疼痛難以忍受,四肢稍微浮腫,喉嚨間聞到腥臭味,隨後吐出膿血,胸前皮膚粗糙像魚鱗,肌肉微微隆起,這個人只能右側睡而不能左側睡,左側睡就會呼吸急促難安,把脈時發現脈搏跳動快且有力,這就是肺癰。
所謂「痿」,就是萎縮的意思,就像草木枯萎而不茂盛,是因為津液耗竭、氣也衰竭;所謂「癰」,就是阻塞的意思,肺氣鬱積逆行,長期阻塞而形成。
肺像五臟的傘蓋,位於胸腔中,主管呼吸之氣,與皮膚毛髮有關。凡是過度勞累損傷氣血,使皮膚毛孔虛弱而遭受風邪侵入,風邪進入肺部,就會出現出汗、怕風、咳嗽、呼吸短促、鼻塞、脖子僵硬、胸部和肋骨脹滿等症狀,如果久病不癒,就會變成肺痿;又或者因為發汗或瀉下過多,大量喪失體液,也可能導致肺痿。
如果風邪侵入體表防禦系統,導致吸氣無法入肺;熱邪侵入脈絡,導致呼氣無法出肺;風邪損傷皮膚毛髮,熱邪損傷血脈,風熱之邪互相搏擊,氣血停滯,鬱積在肺部,久而久之就會轉變為肺癰;如果房事不節制,導致腎水不足而虛火上炎,或者嗜好飲酒、吃燒烤油炸、辛辣濃厚的食物,這些都會使肺部受到燻蒸,也可能形成肺癰。然而,肺痿是正氣虛弱,肺癰是邪氣強盛。正氣虛弱的病,治療應該緩慢;邪氣強盛的病,治療應該迅速;虛弱的病應該以補養為主,輔以清熱,而強盛的病則應該在補養的同時,使用瀉法。
治療肺痿,應該使用清燥救肺湯;治療肺癰,在還沒有潰爛時,應該使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或是千金葦莖湯;等到已經潰爛時,則應該使用內補黃耆湯。
3. 附:喻嘉言先生肺癰肺痿論
《金匱》所論肺癰、肺痿之證,誰秉內照,曠然洞悉,請以一得之愚,僭為敷陳。人身之氣,稟命於肺,肺氣清肅,則周身之氣莫不統挕而順行;肺氣壅濁,則周身之氣易致橫逆而犯上。故肺癰者,肺氣壅而不通也;肺痿者,肺氣委而不振也。才見久咳上氣,先須防此兩證。
肺癰由五臟蘊崇之火,與胃中停蓄之熱上乘乎肺,肺受火熱熏灼,即血為之凝,血凝則痰為之裹,乃至咳聲頻並,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濁痰如膠,發熱畏寒,日晡尤甚,面紅鼻燥,胸生甲錯,寸口脈滑數而實,此肺結之癰,日漸長大,則肺日脹而脅骨日昂。始先即能辨其證屬表屬裡,極力開提攻下,無不愈者。
奈何醫者但知見咳治咳,或用牛黃、犀角冀以解熱,或用膏子油黏冀以潤燥,或朝進補陰丸,或夜服清胃散。千蹊萬徑,無往非殺人之算,病者亦自以為虛勞屍瘵,莫可奈何。迨至血化為膿,肺葉朽壞,傾囊吐出,始識其證,十死不救,嗟無及矣。間有癰小氣壯,胃強善食,其膿不從口出,或順趨肛門,或旁穿脅肋,仍可得生,然不過十中二、三耳。《金匱》治法最精,用力全在未成膿之先。
今人施於既成膿之後,其有濟乎。肺痿者,其積漸已非一日,其寒熱不止一端,總由胃中津液不輸於肺,肺失所養,轉枯轉燥,然後成之。蓋肺金之生水,精華四布者,全藉胃土津液之富,上供罔缺。
但胃中津液暗傷之竇最多,醫者粗豪,不知愛護;或腠理素疏,無故而大發其汗;或中氣素餒,頻吐以倒傾其囊:或癉成消中,飲水而渴不解,泉竭自中;或腸枯便閉,強利以求其快,漏卮難繼,只此上供之津液,坐耗歧途。於是肺火日熾,肺熱日深,肺中小管日窒,咳聲以漸不揚,胸中脂膜日乾,咳痰艱於上出,行動數武即喘鳴,衝擊連聲,痰始一應。寸口脈數而虛,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為肺痿之病。
《金匱》治法,非不彰明,然混在肺癰一門,況難解其精意。大要緩而圖之,生胃津、潤肺燥、下逆氣、開積痰、止濁唾、補真氣,以通肺之小管;散火熱,以復氣之清肅。如半身痿廢,及手足痿軟,治之得法,亦能復起。雖云肺病近在胸中,呼吸所關,可不置力乎。肺癰屬在有形之血,血結宜驟攻;肺痿屬在無形之氣,氣傷宜徐理。
肺癰為實,誤以肺痿治之,是為實實;肺痿為虛,誤以肺癰治之,是為虛虛。此辨證用藥之大略也。
白話文:
關於《金匱要略》中提到的肺癰和肺痿兩種疾病,能夠真正了解其內在病機的人實在太少了,現在我以自己淺薄的見解,來嘗試說明一下。
人體的氣息,是從肺部發出的,如果肺氣清淨順暢,那麼全身的氣息就能順利運行;反之,如果肺氣壅塞不清,那麼全身的氣息就容易變得混亂,甚至會向上侵犯。所以,肺癰是指肺氣壅塞而不通暢;肺痿是指肺氣衰弱而沒有活力。當出現久咳、氣喘等症狀時,就應該警惕這兩種疾病。
肺癰是由於五臟積聚的火熱,加上胃中停滯的熱氣,一同向上侵犯肺部。肺部受到火熱的熏烤,就會導致血液凝結,血液凝結後,痰液就會包裹其中,從而出現咳嗽頻繁、口中乾燥作咳、胸部隱隱作痛、咳出像膠水一樣的濃稠痰液、發熱怕冷、下午更加嚴重、面色發紅、鼻孔乾燥、胸部皮膚粗糙,脈象表現為寸口脈滑數而有力等症狀。這說明肺部有結聚的膿腫,並且會逐漸增大,導致肺部脹大,肋骨也會因此而隆起。如果能在疾病初期,就能夠辨別出是表證還是裡證,並立即採取攻邪、開提等治療方法,沒有不治癒的。
可惜的是,許多醫生只知道見咳治咳,有的用牛黃、犀角等藥物來解熱,有的用膏滋等黏膩的藥物來潤燥,有的早上服用滋陰的藥丸,晚上服用清胃火的藥散,用了這麼多方法,結果都是在加速患者的死亡。病人也認為自己得了虛勞、癆病,無可奈何。等到膿血形成,肺葉腐爛壞死,從口中大量吐出膿血時,才知道是肺癰,但這時已經是十死無救,後悔也來不及了。少數情況下,如果膿腫較小,患者體質尚可,胃功能也強,膿液不從口中吐出,而是順著腸道排出,或從脅肋旁穿出,或許還能活下來,但這種情況也只有十之二三而已。《金匱要略》的治療方法非常精妙,其關鍵就在於膿腫尚未形成之前就開始治療。現在的人,往往在膿腫形成後才開始治療,效果自然就很差了。
肺痿這種病,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寒熱的症狀也錯綜複雜。總體來說,是由於胃中的津液無法輸送到肺部,導致肺部失去滋養,變得乾燥枯槁而形成的。肺金能夠產生水液,滋潤全身,這完全依賴於胃土津液的充足,向上供應不能缺失。
但是,胃中津液受損的情況有很多。有些醫生粗心大意,不注重保護胃津,或者因為患者體質虛弱,無緣無故地大量發汗;或者因為中氣不足,頻繁嘔吐,導致津液耗竭;或者因為消渴病,喝水也無法解渴,導致體內津液枯竭;或者因為腸道乾燥,便秘,強行用瀉藥,導致津液洩漏,難以補充。這樣一來,原本應該供給肺部的津液,都被耗散在其他途徑了。於是,肺火日益熾盛,肺熱越來越深,肺部的小支氣管逐漸阻塞,咳嗽的聲音也越來越低沉,胸部的脂肪膜逐漸乾燥,痰液難以咳出,稍微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胸中發出衝擊的聲音,只有咳痰時才會有反應。脈象表現為寸口脈數而虛,患者咳嗽時,口中反而吐出渾濁的唾液和泡沫,這就是肺痿的表現。
《金匱要略》中記載的治療方法,其實很明確,只是和肺癰的治療方法放在一起,而且很多人難以理解其中的精髓。治療的大方向是緩慢調理,生發胃津,滋潤肺燥,降逆氣,化積痰,止濁唾,補真氣,從而疏通肺部的小支氣管;清散火熱,恢復肺氣的清肅。如果出現半身不遂,或手足軟弱無力的情況,只要治療得當,也是可以恢復的。雖然肺病部位在胸中,與呼吸息息相關,但也不能因此而疏忽大意啊!肺癰的病因屬於有形的血瘀,血結需要迅速攻破;肺痿的病因屬於無形的氣傷,氣傷需要慢慢調理。
肺癰屬於實證,如果誤用治療肺痿的方法,就等於是實證用實法,導致病情加重;肺痿屬於虛證,如果誤用治療肺癰的方法,就等於是虛證用瀉法,導致病情加重。這些就是辨證用藥的大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