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中 (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4)

1. 辨捧心癰䐗痰論

捧心癰,生於人字骨下低陷中,腫堅色白,脈空芤無力,腰痛膚黃面浮。有因脫力中傷,或受傷營衛失和而發;有因抑鬱傷肝,肝邪乘脾,脾氣不能運行,致氣血留滯而發;亦有因病後臟腑氣衰,營衛不能通調而發。治法宜和營通絡,調養氣血,使之漸漸內消。若至成功出膿,每易成損怯,難以痊愈。

白話文:

捧心癰:發生在人字骨下陷處,腫脹堅硬,顏色蒼白,脈象空虛無力,腰痠背痛,皮膚發黃,面浮腫。

成因:

  1. 脫力傷:因體力透支,造成身體虛弱。

  2. 營衛失和:因外傷,導致營衛之氣失調。

  3. 抑鬱傷肝:因情緒抑鬱,導致肝氣受損。

  4. 脾氣不運:因肝邪侵犯脾臟,導致脾氣運行不暢。

  5. 氣血留滯:因上述原因,導致氣血瘀滯。

  6. 臟腑氣衰:因病後臟腑虛弱,營衛之氣無法運行。

治法:

  1. 和營通絡:疏通營衛之氣。

  2. 調養氣血:調理氣血,使之漸漸內消。

  3. 避免化膿:若至膿成,則難以痊癒。

䐗痰生於中腕穴下,或左或右。初起結核,漸漸腫大,堅硬色白,其病因脈證,與捧心癰相似,治法亦同。此證宜速治,若成功後,膿從嘔吐出者不治。

白話文:

肺熱痰結生長在中腕穴下方,可能在左邊或右邊。剛開始時像一個小結核,逐漸腫大,堅硬而顏色蒼白。發病的原因和脈象,與心包膿瘍相似,治療方法也相同。這種病症應該及時治療,如果治療成功,膿液從嘔吐中排出的人無法治癒。

2. 辨胃腕癰䐗癰論

胃腕癰者,生於中腕穴(又名胃募,在人字骨下三指,臍上四寸)。有外癰,有內癰。外癰在皮裡膜外,初起漫腫,漸漸焮紅成膿。此由平素醇酒厚味,濕熱積聚,脾陽失運,凝滯氣血而發;或因傷寒結胸,腑氣雖通,脾肺氣虛,不能升降,以致濕濁混淆,留滯不散,營衛失和而結。治當利其濕熱,開提肺氣,扶助脾胃,清營解毒,庶能消散。

白話文:

胃腕癰:長在中腕穴(又名胃募,位於人字骨下方三指,肚臍上方四寸)。胃腕癰分為外癰和內癰。外癰位於皮下膜外,一開始腫脹,逐漸變紅化膿。這是由於平時喝酒、吃肥甘厚味,濕熱積聚,脾陽失運,氣血凝滯而引起的;或者是由於傷寒結胸,腑氣雖然流通,但脾肺氣虛,不能升降,導致濕濁混淆,留滯不散,營衛失和而結。治療應以清利濕熱,宣發肺氣,扶助脾胃,清熱解毒為原則,才能消散腫脹。

倘有膿即宜開破,以泄其邪,後用補托收功。至於內癰,俗名䐗癰,生於胃中。初起中腕穴必隱痛微腫,按之堅硬,身皮甲錯(不澤也),寒熱如瘧。多因醇酒炙煿,七情火鬱,又外感寒氣隔陽,使熱濁之氣填塞胃脘,胃中清氣下陷,營氣不從故發。右關脈必見沉細,蓋胃脈見於右關,本宜洪大,而反沉細者,是見胃氣之逆也。

白話文:

如果有膿,就應該切開來放出膿液,以排出邪氣,然後再用補藥來調理身體。至於內癰,俗名「胃癰」,生在胃中。剛開始時,手腕中腕穴一定會隱痛、微腫,按壓時感覺堅硬,皮膚粗糙、乾燥,且有寒熱交替的症狀,類似瘧疾。大多數是由於過度飲酒、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加上七情鬱結,又外感寒氣,導致熱濁之氣填塞胃脘,胃中的清氣下陷,營氣不循正常經脈而運行,所以發病。右關脈一定會沉細,因為胃脈循行經過右關脈,本應該洪大,但反而是沉細,這是胃氣逆亂的徵兆。

人迎(胃經穴,在急喉兩旁)脈來甚盛,以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人迎反甚耳。有此二脈,癰已成矣。其時少陰厥逆,機關不利,胸膈痞悶,腹中疼痛連心。若脈洪數者,已有膿也,宜急排之,赤豆薏仁湯主之,大射干湯亦可。

白話文:

人迎穴(位於喉嚨 兩側,是胃經的穴位)脈搏跳動非常強盛,這是因為熱量聚集在胃部而無法消散,所以人迎穴的脈搏反而很強。如果出現了這兩種脈象,就表明癰瘡已經形成了。在這個時候,少陰經的氣血逆亂,臟腑功能失調,胸膈痞悶,腹中疼痛,甚至連心臟都受到影響。如果脈搏洪大而數,就說明已經有膿了,應該趕緊排膿,赤豆薏仁湯和射干湯都可以用來治療。

設脈遲緊者,雖膿未成,已有瘀血也,宜急下之,牡丹皮散主之;如痰氣上壅者,甘桔湯;大便不利者,太乙膏作丸服之;小便赤澀,腹滿不食者,三仁湯;體倦氣喘作渴,小水頻數者,肺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麥、味補之。此證若膿自口吐出,必至毒氣漫延,腐爛腸胃,脾氣日衰,飲食少納,形神憔悴,精耗氣竭而斃。

白話文:

如果脈象遲緩而緊,即使膿液尚未形成,但瘀血已經存在,應該立即採用瀉下法治療,牡丹皮散是主要處方;如果是痰氣上逆壅塞,可以使用甘桔湯;大便不通暢,可以用太乙膏製成丸劑服用;小便赤紅澀痛,腹滿不思飲食,可以使用三仁湯;身體疲倦、氣喘、口渴、小便頻繁,是肺氣虛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麥冬、人參來補益。如果膿液從口中吐出,毒氣就會蔓延,腐爛腸胃,脾氣日益衰弱,飲食減少,形體神志憔悴,精氣耗竭而死亡。

3. 辨脅癰肋癰論

脅癰,又名穿脅癰,或發於左脅,或發於右脅。人之兩脅乃足厥陰肝經氣分出入之道路,一有阻滯,不得疏通,鬱而為痛,故血亦為之凝聚矣。是以脅之上下發毒,皆屬肝經。此證多因鬱怒肝火而發,或因肝膽之氣不平,而風火內搏,營逆血熱結聚而發。惟虛怯人生之;若肥胖內實者,鮮此證也。

白話文:

脅癰,又稱穿脅癰,有時發生在左脅,有時發生在右脅。人的兩脅是足厥陰肝經氣血出入的通道,一旦氣血運行阻滯,不得疏通,鬱積而疼痛,血液也因此凝聚。所以脅部上下發生的毒瘡,都屬於肝經的病症。這種疾病大多是由於鬱怒肝火而發作,或者是由於肝膽之氣不平,而風熱內搏,營血逆運,血熱凝聚而發作。只有虛弱怯懦的人會得這個病;若是肥胖、內實的人,很少得這個病。

初起,宜梔子清肝湯解鬱瀉火;已成,四妙湯加青皮、香附;膿成者,即針之,勿傷內膜;潰後,宜八珍湯加山萸肉、牡丹皮、澤瀉,兼滋腎水。但氣虛胃弱之人,亦不可過與補陽之藥,恐內受熱劑,則虛熱愈盛,盛則透傷內膜,切宜慎之。又病因虛勞所得,如破流臭敗,膿水清稀,補托不應者,是死證也。

白話文:

初期,宜服用梔子清肝湯來疏散肝臟鬱積的火熱;疾病已經形成時,則使用四妙湯加入青皮、香附來治療;膿腫已經形成時,即以針刺膿腫部位,但不要刺傷內層組織;潰爛之後,宜服用八珍湯加入山萸肉、牡丹皮、澤瀉,兼以滋補腎中之水。但對於氣虛胃弱的人,也不可過量服用溫補陽氣的藥物,以免體內感受熱劑,使虛熱更加嚴重,嚴重時會穿透內層組織,這個情況一定要小心注意。另外,如果疾病是因虛勞而得,如破口流出臭味敗壞的清稀膿水,服用補虛扶正的藥物無效時,那就是不治之症了。

肋癰生於肋條骨間,又名俠熒癰,亦由肝火鬱怒結聚而成。初起骨間隱痛,漸漸腫起,後或大如杯碗,色或赤或白,疼痛難忍,內腸絞刺。患在左,痛牽右肋;患在右,痛牽左肋。體虛之人,難以勝受。惟此處癰疽,多是內毒卻入攻而死者多。人染此患,急宜用針刺出膿血,防其內攻。若至二候,潰出稠膿為吉,潰出清水為凶。治法與前證參用。

白話文:

肋癰生長在肋骨之間,又名俠熒癰,也是由肝火鬱怒凝聚而成的。起初在骨間隱隱作痛,逐漸腫脹,最後會腫大如杯碗,顏色或紅或白,疼痛難忍,內臟絞痛刺痛。如果患在左側,疼痛會牽連到右側肋骨;如果患在右側,疼痛會牽連到左側肋骨。體質虛弱的人,很難承受這種疼痛。但這種癰疽,大多是內毒進入體內而攻入而死亡的。如果有人染上這種疾病,應立即用針刺出膿血,防止病情加重。如果到了第二個階段,潰爛出稠液為吉兆,潰爛出清水為凶兆。治療方法可參考前面的證狀。

4. 辨腹癰臍癰臍漏論

腹癰者,亦名腹皮癰,生於腹之皮裡膜外。乃脾經之毒,因食煎煿油膩,酒醉太過入房,以致毒不流通而結,無論左右,隱痛日久,後發癰腫於皮外;右關脈見沉數而腹痛甚者,是其候也。不可過服克伐之藥,若希圖消散,過傷胃氣,則腫不能潰,潰不能斂,難致收功矣。初,宜服活命飲,或化毒除濕湯;潰後,服托裡消毒湯。

白話文:

腹癰,也叫腹皮癰,形成於腹部皮膚裏膜的外側。是脾經的毒,是因為吃了油膩的煎炸食物,醉酒後行房,導致毒素不通暢而凝聚,無論左右,隱隱作痛日積月累,最後在皮膚外發作腫脹;把右關脈診過後見到脈象沉伏、脈搏次數多,而且腹部疼痛得很厲害的人,就是這個病的症狀。不能過量服用克伐的藥物,如果想消散毒素,過分損傷胃氣,那麼腫脹無法潰爛,潰爛後無法收斂,難以奏效。一開始,應該服用活命飲,或者化毒除濕湯;潰爛後,服用託裡消毒湯。

臍癰生於臍中,由心經積熱流於小腸經,毒聚而成(心與小腸為表裡,心移熱於小腸,故發是毒)。腫大如瓜,高突若鈴,或紅或白。但臍為任脈神闕穴,禁針之所,宜早消散,否則恐其內潰。若有膿,即穿破出外為吉。初宜多服蠟礬丸,湯劑則用黃連解毒合五苓散治之,或導赤散加歸尾、赤芍、銀花亦可。

白話文:

臍癰長在肚臍中間,是由於心經積累的熱氣流到小腸經,毒素聚集而形成的(心和小腸是表裡關係,心臟的熱氣轉移到小腸,因此發出這種毒瘡)。腫脹得像瓜一樣大,高聳突起像鈴鐺,有紅色的也有白色的。但是肚臍是任脈上的神闕穴,是禁止針灸的地方,應該儘早消散,否則擔心它會向內潰爛。如果有膿,膿瘡破裂排出膿液就是好的徵兆。初期應該多服用蠟礬丸,湯藥則使用黃連解毒湯合五苓散來治療,或者導赤散加上歸尾、赤芍、銀花也可以。

漏臍瘡,或因腎虛火亢而發;或因惱怒氣鬱而發。宜服補劑,外以生肌散敷之。又小兒臍中撒尿,因肝腎虧乏,氣不宣化,是童癆敗證,不治。

白話文:

漏臍瘡:可能是因為腎虛火旺而發作;也可能是因為煩躁憤怒、情緒鬱結而發作。應該服用補藥,並在患處外敷生肌粉。另外,如果小兒臍中漏尿,那是因為肝腎虧虛,氣血不通暢,是兒童癆病的敗露症狀,無法治癒。

5. 辨小兒臍風及臍汁不幹論

凡兒生月內,肚脹腹硬,臍圍浮腫,口撮眉攢,牙關不開,名曰臍風撮口證。蓋因臍帶剪短,或包縛不緊,以致水濕浸臍,客風乘虛而入,傳之於心,蘊蓄其邪,復傳脾絡,舌強唇青,手足微搐,喉中痰響,是其候也。服延壽丹少許即愈。如神脫氣冷者,不治。

白話文:

凡是嬰兒出生後一個月內,肚子脹大、腹部僵硬,肚臍周圍浮腫,嘴巴緊閉、眉毛皺起,牙關緊閉打不開,這種情況叫做「臍風撮口證」。這是因為臍帶剪得太短,或者包紮不緊,導致水濕浸入肚臍,外來的風邪乘虛而入,傳播到心臟,邪氣積聚,再傳播到脾絡,舌頭僵硬、嘴脣發青,手腳輕微抽搐,喉嚨中有痰鳴聲,這都是臍風撮口證的症狀。服用少量延壽丹即可治癒。如果嬰兒出現神志恍惚、氣息微弱的情況,則無法治癒。

夫臍為根本,風濕防護須嚴,一有所失,則臍腫不幹,每出青黃水,久而作搐,入於經絡,即成風癇,並撮口臍風,皆為惡候。宜以五棓子研末摻之。但初生小兒,僅如血泡,不可用冰射之膏貼之,並忌大寒大熱之劑。蓋肌肉未堅,臟腑柔脆,難以抵當耳。

白話文:

臍具有根本性,防護風溼需十分嚴格。若有一點失誤,則可能出現肚皮腫大不消,甚至不斷有青黃水湧出,長此以往可能導致抽筋,然後蔓延至經絡,演變成風疾,並伴隨口齒不全。這些都是可怕的症狀。應以五個核桃研磨成粉末,並塗抹在腹部的傷口。但對於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孩來說,肚皮腫大隻不過如同血泡,所以僅用冰藥膏貼在患處。在用藥方面,也必須避免過寒或過熱。因為這個時候,肚皮通常尚未牢固,而小孩的內臟、骨架也十分脆弱,沒有能力去抵擋外來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