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方匯 (2)

回本書目錄

方匯 (2)

1. 卷中

2. 辨失營馬刀生死不同論

夫失營馬刀,一為不可治,一為可治,以患處部位相同而形又相似,故並而論之。失營者,由肝陽久郁,惱怒不發,營虧絡枯,經道阻滯,如樹木之失於榮華,枝枯皮焦故名也。生於耳前後及項間,初起形如栗子,頂突根收,如虛痰癧瘤之狀,按之石硬無情,推之不肯移動,如釘著肌肉者是也。

不寒熱,不覺痛,漸漸加大;後遂隱隱疼痛,痛著肌骨,漸漸潰破,但流血水無膿,漸漸口大內腐,形似湖石,凹進凸出,斯時痛甚徹心,胸悶煩躁,是精神不收,氣不挕納也;隨有瘡頭放血如噴壺狀,逾時而止。體怯者,即時而斃;如氣強血能來復者,亦可復安。若再放血,則不能久矣(亦有放三、四次而斃者,余曾見過)。

此證為四絕之一,難以治療。若犯之者,宜戒七情,適心志;更以養血氣、解鬱結之藥,常常服之,庶可綿延歲月,否則促之命期已。其應用之方,如加味逍遙散、歸脾湯、益氣養營湯、補中益氣湯、和營散堅丸等,酌而用之可也。

馬刀由肝膽二經郁逆氣火所結,亦生在頸項間,其形長而堅硬,按之有情,甚有連發累累,沿至脅下胸前者,亦惡證也。倘患者能使情懷舒暢,調養得宜,治之以疏肝散邪、和營軟堅,則可於半載一年之內而獲全愈。設不能自愛,又或境遇不齊,證則有增無減,綿延日久,瘡頭破爛,膿血大潰,腫勢愈堅,遂成損怯而斃者多矣。然究非若失營之不可治也。

故合二證而論之,以明其生死不同如此。用藥與瘰癧同。

白話文:

「失營馬刀」這種病,有的無法治癒,有的可以治癒。雖然病發部位相同,外觀也相似,所以放在一起討論。

所謂「失營」,是由於肝陽長期鬱結,心中憤怒卻無法發洩,導致身體的營養虧損,經絡枯竭,氣血運行受阻,就像樹木失去養分而枯萎,枝幹枯焦,所以才這樣命名。這種病通常長在耳朵前後或脖子之間,剛開始像栗子一樣,頂端突出,根部收縮,像虛痰造成的瘰癧或腫瘤。按壓時感覺堅硬如石頭,沒有感覺,推它也不會移動,就像釘在肌肉上一樣。

它不會引起發冷發熱,也不會感到疼痛,只是逐漸變大;之後會隱隱作痛,疼痛感深入肌肉和骨骼。慢慢地,它會潰破,但只流出帶血的水,沒有膿液,傷口逐漸擴大,內部腐爛,形狀像湖石一樣,凹凸不平。這時疼痛非常劇烈,令人徹骨,胸悶煩躁,這是精神無法收斂,氣息無法攝納的表現;接著傷口會像噴壺一樣噴出血來,過一段時間才會停止。體質虛弱的人,會立刻死亡;如果氣血強盛能夠恢復的,也可能康復。如果再放血,就無法長久了(我也曾見過放血三、四次就死亡的)。

這種病是屬於「四絕」之一,很難治療。如果得了這種病,應該戒除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保持心情平靜;還要服用養血補氣、疏肝解鬱的藥物,經常服用,或許可以延長壽命,否則就會加速死亡。可以應用的藥方,例如加味逍遙散、歸脾湯、益氣養營湯、補中益氣湯、和營散堅丸等,可以酌情使用。

而「馬刀」,是由於肝膽二經的氣機鬱結,火氣逆行所造成的,也長在脖子附近,形狀狹長而堅硬,按壓時會有感覺,甚至會連續發作,一直延伸到肋下和胸前,這也是一種嚴重的病症。如果病人能夠保持心情舒暢,好好調養,用疏肝散邪、和營軟堅的方法治療,可以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完全康復。如果不能愛惜自己,或是生活環境不順遂,病情就會加重,拖延很久,傷口潰爛,膿血大量流出,腫塊更加堅硬,最終會因為身體虛弱而死亡。但總體來說,「馬刀」不像「失營」那樣無法治癒。

總而言之,將這兩種病放在一起討論,是為了說明它們在生死預後上的不同。用藥方法和治療瘰癧的方法相似。

3. 辨發背搭手陰陽虛實異證同治論

發背、搭手之為瘍重矣,其證各異,而治則同揆也,故合而論之。發背者,發於脊中,屬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其證有上中下之分。傷於肺,則發於上,在天柱骨下;傷於心與肝,則發於中,為對心發;傷於脾與腎,則發於下,為對臍發。大抵發背之證,其名雖多(有蓮蓬髮、蜂窩發、對心發、對臍發等名),總不越乎陰陽二證。其感於六淫之邪而發者,為陽證。

初起或一頭,或二頭,數日後,或大如手掌,或大如碗麵,焮赤腫高,疼痛發熱,煩渴不寧,勢若甚重,其脈洪數有力,能進飲食。先以蟾酥丸發汗,更與銀花解毒湯,或犀角地黃湯清營解熱,勿使傷其脾胃。俟膿一潰,諸症悉安。須知有膿時,急宜當頭開之,否則使毒內攻,致生變證。

至潰後,即腐爛尺余者,若無惡證,則投以大補之劑,肉最易生,此陽證易治者也。其感於七情而發者,為陰證。或由於鬱怒憂思,或由於房勞過度,或由於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丹石熱毒,其人平素陰精消涸,火毒內生結聚,釀成大患。初起一頭如粟,根盤散漫,不甚高腫,不甚焮痛,色不紅活,紫滯無神,脈微細而無力,飲食不進,止覺悶痛煩躁,大渴便秘,睡語咬牙。四、五日間,瘡頭不計其數,形如蓮蓬,故名蓮蓬髮,又名蜂窠疽發。

若見中間一頭獨大,四邊出無數小頭者,即名百鳥朝王。瘡口各含黃濁,而積日不潰,按之流血。至八、九日,其頭成片,所含之物俱出,通結一衣,揭去又結,其浮面共爛為一瘡,肉雖腐而不脫,其膿內攻,其色黑黯。此元氣大虛,而為內陷之證,必致神昏痙厥,手足逆冷,腹痛泄瀉,而不可救矣。

必於成功後,用參耆內托散,峻補元氣,冀其引血成膿,化毒外泄;外用烏金膏或奪命丹蓋貼,以提其毒,俾不至腫不潰,腐不爛,方得生機。丹溪曰:癰疽未潰,以疏托解毒為主;已潰,以托補元氣為主。陳遠公謂:陽毒可用攻毒,陰毒必須補正。此數語,實為外科樞要,慎勿坐失機宜,致證危勢篤,而束手待斃也。

至於搭手,亦有上中下之分。上搭手生於肩膊後骨上,去背溝二指之間,名鼠疽,乃手足太陰、太陽之所司也;中搭手生於脊骨第九椎兩旁膏肓穴,名青龍疽,系陽明、太陰之所司也;下搭手生於脊骨第十四節腰窩間旁開三寸肓門穴,乃太陰經之所司也。謂之搭手者,因患者以手搭之,上中下俱能搭著,故名。

蓋上搭由上焦積熱,中搭由心火有餘,下搭由肝脾火熾,總歸於下元虛弱、腎水耗散而成。此證亦有陰陽之別。陽證形高而腫起,陰證形低而陷下;陽證色紅,陰證色帶滯;陽證初起必痛,陰證初起必癢;陽證潰爛多膿,陰證潰爛多血;陽證由於外感,陰證由於內傷。其調治之法,與發背之證,大略可通,雖曰證有大小,勢有輕重,而所以清熱化毒、補養氣血之方,則無二致也。此二證中,亦有三陷變象,與腦疽同,其候數亦同。

又發背搭手及腦疽,至潰膿腐脫後,新肉既滿,而口不斂,有忽發流火者,其人憎寒壯熱,甚至神識昏迷,瘡口四邊紅赤,延開四布,切勿驚懼。斯時可用涼血清解,如鮮地、犀角、丹皮等。俟一日或二日後,汗出身涼,赤退腫平,其瘡口自然斂小。此由營衛虧損,火旺浮越所致。

汗出而火自散,營衛自和,瘡口自斂矣。世俗睹此,每莫能措手,不知非敗證也。外又有流毒一證,疽發腫大,勢如發背,但頭雖潰,而外面不腐,因暑濕鬱遏而成。若膿出稠厚,而內腐易脫者易愈。治與陽證發背同。

又治發背、搭手之證,最妙灸法,不問日期、陰陽,腫痛或不痛,或痛甚,但未成膿,或不潰者,俱可灸之。取大蒜切片,安瘡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方止,其毒氣自然隨火而散;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瘡頭上,聚艾於蒜餅上燒之亦可。蓋如此惡證,惟隔蒜灸,及塗烏金膏有效。

白話文:

背部癰瘡(發背)和搭手瘡都是很嚴重的疾病,雖然它們的症狀各不相同,但治療原則卻是一致的,所以放在一起討論。

發背這種瘡,長在背部中間,屬於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範圍。根據發病部位,又可以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如果病邪侵犯肺部,就會在上背部,也就是天柱骨下方發病;如果病邪侵犯心臟和肝臟,就會在中背部,也就是心臟對應的部位發病;如果病邪侵犯脾臟和腎臟,就會在下背部,也就是肚臍對應的部位發病。

發背雖然有很多不同的名稱(例如蓮蓬發、蜂窩發、對心發、對臍發等),但總體來說,不外乎陰證和陽證兩種。如果是因為感染外來的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而發病的,就屬於陽證。

陽證初期可能只有一個或兩個瘡頭,幾天後可能會擴大到手掌或碗口那麼大,患處紅腫發熱,疼痛難忍,口渴煩躁,病情看起來很嚴重。這時脈搏會呈現洪大而有力的跳動,而且病人還能吃得下飯。治療上,首先可以用蟾酥丸來發汗,再用銀花解毒湯或犀角地黃湯來清熱解毒,保護脾胃功能。等到膿液潰破流出,各種症狀就會緩解。要注意的是,有膿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切開排膿,否則毒素會向內侵襲,引起其他嚴重的併發症。

如果潰破後,腐爛面積超過一尺,但沒有其他嚴重症狀,就可以用大補氣血的藥物,這樣肌肉組織很容易就會重新長好。總之,陽證的發背比較容易治療。

如果發背是因為情緒不佳、過度勞累、飲食不健康,或是長期服用丹石等導致體內積熱而發病的,就屬於陰證。這種情況通常是病人平時體內陰液不足,火毒內生聚集而造成的。陰證初期,瘡頭像小米粒一樣,根部散開,不會太腫太痛,顏色也不鮮紅,而是呈現紫滯黯淡,沒有光澤。脈象微弱無力,食慾不振,只覺得悶痛煩躁,口渴便秘,甚至會說夢話、磨牙。四五天後,瘡頭可能會有很多個,像蓮蓬一樣,所以又叫蓮蓬發,也叫蜂窠疽發。

如果看到中間有一個特別大的瘡頭,四周有很多小瘡頭,就叫百鳥朝王。瘡口會流出黃濁的膿液,而且長時間不潰破,按壓會出血。到了八九天,瘡頭會連成一片,裡面的膿液都流出來,形成一層痂皮,揭開後又會重新結痂。表面潰爛,但肌肉組織不會脫落,膿液會向內侵襲,顏色發黑發暗。這是因為元氣嚴重虛弱,屬於內陷的證型,很可能導致神志不清、抽搐、手腳冰冷、腹痛腹瀉,難以救治。

治療上,必須在膿液成功排出後,用人參、黃耆等藥物來大補元氣,促進氣血運行,讓膿液更容易形成,將毒素排出體外。外用烏金膏或奪命丹來敷貼,幫助提毒,防止瘡腫不破、腐爛不脫落,這樣才能有生機。朱丹溪說過,癰疽在未潰破之前,要以疏通、托毒、解毒為主;潰破之後,要以托裡補氣為主。陳遠公也說過,陽證可以用攻毒的方法,陰證則必須補益正氣。這些話是外科治療的關鍵,千萬不能錯過治療的時機,否則病情危重,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至於搭手瘡,也分為上、中、下三種。上搭手瘡長在肩胛骨後面的地方,距離背溝兩指寬的地方,叫鼠疽,屬於手足太陰、太陽經的範圍;中搭手瘡長在脊椎第九節兩旁的膏肓穴,叫青龍疽,屬於陽明、太陰經的範圍;下搭手瘡長在脊椎第十四節腰窩兩側,距離三寸的肓門穴,屬於太陰經的範圍。之所以叫搭手瘡,是因為患者可以用手搭到這些患處,無論是上、中、下都能搭到。

上搭手瘡是由於上焦積熱引起的,中搭手瘡是由於心火過旺引起的,下搭手瘡是由於肝脾火盛引起的,總的來說都是由於下焦虛弱、腎水不足造成的。搭手瘡也有陰陽之分,陽證的瘡腫脹隆起,陰證的瘡低陷下去;陽證的顏色鮮紅,陰證的顏色黯淡;陽證初期一定會痛,陰證初期一定會癢;陽證潰破後膿液多,陰證潰破後血水多;陽證是由於外感引起的,陰證是由於內傷引起的。搭手瘡的治療方法和發背瘡大體相同,雖然病情的輕重不同,但清熱解毒、補養氣血的原則是一致的。這兩種瘡都可能出現三種嚴重惡化的情況,與腦疽的惡化情況相似,出現時間也相似。

另外,發背、搭手瘡和腦疽,在膿液排出、腐肉脫落、新肉長出後,如果瘡口遲遲不癒合,還會出現游走性紅腫的狀況。這時病人會感到發冷發熱,甚至神志不清,瘡口周圍紅腫擴散,這時千萬不要驚慌。可以用涼血清解的藥物,如生地、犀角、丹皮等。過一兩天後,病人出汗、身體涼爽,紅腫消退,瘡口就會自然癒合。這是由於營衛虧損、火熱上浮引起的。出汗後,火熱自然散去,營衛功能恢復正常,瘡口就會癒合。世俗之人看到這種情況,常常不知所措,其實這並不是病情惡化的表現。

還有一種叫做流毒的病症,瘡腫的樣子像發背,但是瘡頭雖然潰破,表面卻沒有腐爛,這是因為暑濕鬱積造成的。如果膿液黏稠,內部腐肉容易脫落,就比較容易治癒。治療方法和陽證發背相同。

治療發背、搭手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灸法。無論病程長短、陰陽虛實、腫痛與否,只要瘡還沒有形成膿液或沒有潰破,都可以用灸法來治療。用大蒜切片,放在瘡頭上,然後用大的艾炷灸,灸三次換一片大蒜。如果灸的時候很痛,就灸到不痛為止;如果不痛,就灸到痛為止,這樣毒氣就會隨著火散去。如果有十幾個瘡頭長在一起,就把大蒜搗成膏,做成薄餅,敷在瘡頭上,再把艾炷放在蒜餅上灸。對於這種惡瘡,只有隔蒜灸和塗烏金膏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