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心得集》~ 卷中 (5)
卷中 (5)
1. 辨癥瘕癖塊論
夫癥者,徵也。血凝痰滯,有形可徵,故一定而不移。瘕者,假也。由氣結聚,無形成假,故推之而可動,且時有時無,來去靡常,發無定所。至於癖塊者,與癥相似,每在兩脅,有由瘧而得者,謂之瘧母;有由氣而得者,謂之氣癖。竊思三者之證,皆內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所致。
白話文:
癥,就是有徵兆的。血凝痰滯,有形可徵,所以癥狀固定不變。瘕,就是假象。是由於氣結聚而形成的,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推之可動,而且有時有、有時無,來來去去沒有規律,發作沒有固定的部位。至於癖塊,與癥相似,每在兩脅,有因瘧疾而引起的,稱為瘧母;有因氣而引起的,稱為氣癖。我認為這三種證候,都是由內在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所引起的。
蓋人之氣血,營衛一身,上下周流,無時或間,苟得充實順序,積聚何由而生?一有所傷,則氣液水穀,失其運旋,以致稽遲而為積為聚也,故數證者俱從郁論,病本在於肝脾,而胃與八脈,亦與有責。治之之法,當從諸經,再究其氣血之偏勝,氣虛則補中以行氣,氣滯則開鬱以宣通,血衰則養營以通絡,血瘀則入絡以攻痹。
白話文:
人的氣血在體內運行,周流全身,上下往來,沒有間斷。如果氣血得到充實、順暢運行,積聚就無從產生。一旦有所損傷,則氣、液、水、穀物就會失去正常的運行,以致滯留而形成積聚。因此,諸多的疾病症狀都可以從鬱結來討論,病根在於肝脾,而胃和八脈也有一定的責任。治療的方法,應該從各個經絡入手,根據氣血的偏盛來決定。氣虛的要補充中氣,促使氣的運行;氣滯的要宣通鬱結,使氣流暢通;血衰的要滋養營血,疏通血脈;血瘀的要攻破瘀阻,消除痹阻。
如或營傷氣阻者,須於養營之中,通泄其氣;如或絡虛則脹,氣阻則痛者,須以辛香苦溫、和絡通降;又如肝胃兩病者,宜泄肝救胃;肝胃脾同病者,則扶土製木;肝臟之氣,獨郁不宣者,宜辛香專治於氣;血痹絡逆失和者,宜辛香專理其血;病由衝任擾及肝胃而逆亂者,仍從肝胃兩經主治,宜疏降溫通。凡此皆施治之大要,貴在醫者之生心化裁耳。
白話文:
如果因營氣受阻而出現疾病,必須在滋養營氣的同時,理氣疏通。
如果因血絡空虛而出現腹痛,或因氣阻而引起疼痛,應以辛而香苦溫熱的藥物,來緩解血絡與理氣痛。
如果同時出現肝與胃部疾病,就應疏通肝氣以改善胃部的不適。
如果肝、胃、與大腸同時出病,就應扶助體內之土(對應心)元素,以制衡肝屬木(對應算)、胃屬火(對應中醫五行的火)的運作。
如果肝的氣獨自鬱結不舒展,則應以辛而香的藥物,專用來治療氣的症狀。
如果血脈閉塞,氣血不能正常運行,應以辛而香的藥物,專門來處理血的異狀。
如果疾病是從衝任二脈引起,而影響了肝胃,出現逆亂的情況,仍然需要從肝胃兩條脈來治療,應以疏散與溫通的手段。
以上各項都是用藥治療疾病的大致方法,但是最重要的是,醫生要具有智慧,因病制宜,調整用藥。
總之用攻法,宜緩宜曲,不可太峻,太峻則正氣受傷;用補法,忌澀忌呆,須當疏利,疏利則積滯可去,此尤不可不知也。至於古人調治之方,若金鈴子散、疏肝導滯湯、益氣養營湯、鱉甲煎丸、旋覆蔥絳湯等,俱可酌用,須隨機應變,不執方而方始為我用矣。
白話文:
總之,使用攻法,應當緩慢間接,不能太激烈,太激烈會傷及正氣;使用補法,忌諱阻塞呆板,必須疏通暢達,疏通暢達則積滯可以去除,這一點尤為重要。至於古人的治療方子,例如金鈴子散、疏肝導滯湯、益氣養營湯、鱉甲煎丸、旋覆蔥絳湯等,都可以酌情使用,必須根據病情變化,不拘泥於方劑而使用這些方劑。
2. 辨大腸癰小腸癰論
夫大腸生癰者,或其人平素醇酒炙煿,濕熱鬱蒸,相傅受傷,肺氣不能宣降,致濕熱下注,壅遏氣血而發(肺與大腸為表裡,肺傷則濕熱下注於大腸而生癰也);或由七情所傷,飢飽勞役,擔負重物,致使氣血乖違,濕動痰生,腸胃痞塞,運化不通而結。初起發熱惡寒,脈數而芤,皮毛甲錯,右足屈而不伸,腹急漸腫,按之急痛,大便墜重,小便澀滯若淋。
白話文:
如果患有大腸癰的人,可能是因為他平時沉迷於飲酒和吃烤肉,導致濕熱之氣鬱積,互相傳遞而傷害臟腑,肺氣不能宣降,導致濕熱下注,阻滯氣血而發病。(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肺受傷,濕熱就下注到腸道而發生癰瘍);或者是由於七情所傷,飢餓或飽食、勞累或擔負重物,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濕動痰生,腸胃痞塞,運化不暢而結塊。初期會發熱惡寒,脈搏數而弦緊,皮膚出現斑點和紫癜,右腳屈而不伸,腹部逐漸腫脹,按壓時疼痛劇烈,大便墜重,小便澀滯,好像淋漓一樣。
如癰未成者,宜以大黃湯下之,瘀血去儘自安;如體虛脈細,不敢下者,以活血散瘀湯和利之;癰已成,腹中疼痛,脹滿不食,便淋刺痛者,以薏苡仁湯決之。如膿從大便出者,易治;若在臍旁出頭者,即以臥針刺之;若從臍內出膿者,不治。亦有臍突腫硬,繞臍生瘡者,此名盤腸癰證,治法與上同。
白話文:
如果腫塊還沒形成,應該用大黃湯瀉下,瘀血排乾淨後自然就會好了;如果體質虛弱、脈搏細弱不敢瀉下的,就用活血散瘀湯來調和利於淤血排出;如果腫塊已經形成,腹部疼痛,脹滿不思飲食,排尿刺痛的,就用薏苡仁湯來決斷。如果膿從大便中排出,比較好治;如果膿在肚臍旁邊露出頭來,就用臥針刺它;如果膿從肚臍裡面流出,就沒辦法治了。另外還有一種臍突腫脹變硬,肚臍周圍生瘡的,這叫做盤腸癰證,治療方法和上面的一樣。
小腸癰者,少腹腫而硬,按之則痛,左足屈而不伸,溲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甚則腹脹大。此證或由於肝邪積聚,寒凝氣阻而成;或由於產後經期氣滯瘀凝,營衛失和而發;至若奔走暴急,負重遠行,或醉飽房勞,生冷並進,致腸胃受傷,敗血濁氣壅遏,皆能致之。
白話文:
小腸癰症狀為下腹部腫大、堅硬,按壓時疼痛,左腿彎曲而無法伸直,小便頻繁且類似淋病,身體時時出汗,並伴有畏寒,皮膚粗糙且呈現甲殼狀,腹部皮膚緊繃,嚴重時腹部會膨脹增大。
此疾病可能由於肝臟的邪氣積聚,造成寒氣凝結,氣流阻滯而產生;或者由於產後經期氣血淤滯,營衛失調所引發;再者,如果奔波勞累、負重遠行,或是飲酒過量、房事過度,再加之生冷食物並進,導致腸胃受損,敗血與濁氣淤積,都能夠引發此症。
其因久積陰冷所成者,宜用溫熱之劑以溫發之,《金匱》之用附子苡仁敗醬散是也;其因內結熱所成者,宜利之,《金匱》之用大黃湯是也;若氣滯瘀凝者,宜用旋覆花蔥絳湯。又薛立齋曰:脈遲緊者,未有膿也,宜牡丹皮湯下之,當有血下;脈洪數者,已有膿也,用薏苡仁湯排之;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膿壅滯也,用牡丹皮散主之;氣血虛者,宜用八珍湯加黃耆、肉桂、丹皮、北五味斂而補之。古人治法,可以酌用。
白話文:
- 若是因久積陰冷所導致的,就需要使用溫熱的藥方來溫暖和發散寒氣。比如《金匱要略》中的附子苡仁敗醬散就是很好的例子。
- 若是因內部積熱所導致的,就需要使用瀉熱的藥方來緩解熱症。比如《金匱要略》中的大黃湯就是很好的例子。
- 若是因氣滯血瘀所導致的,就需要使用旋覆花蔥絳湯來活血化瘀。另,《薛立齋》說:脈搏遲緩且緊的,尚未有膿,就需要使用牡丹皮湯來瀉下,通常會伴隨血便;脈搏洪數的,已經有膿了,可以服用薏苡仁湯來排膿;小腹疼痛,小便不利,是膿壅滯造成的,可以服用牡丹皮散來治療;氣血虛弱的,就需要服用八珍湯,再加入黃耆、肉桂、丹皮、北五味來收斂固攝,以補養氣血。古人治病的方法,可以酌情參考使用。
白話文:
如果發熱是因為體內積熱造成的,就需要服用瀉熱藥物來退燒,像《金匱要略》裡的「大黃湯」就很有效。如果發熱是氣滯血瘀引起的,則需要服用「旋覆花蔥絳湯」來活血化瘀。另外,根據《薛立齋》的記載,如果脈象遲緩而緊,尚未化膿,就要服用「牡丹皮湯」瀉下,通常會伴隨血便;如果脈象洪數,已經化膿,則可以服用「薏苡仁湯」排膿;小腹疼痛、小便不順暢,是膿液阻塞造成的,可以服用「牡丹皮散」治療;如果氣血虛弱,就需要服用「八珍湯」,再加入黃耆、肉桂、丹皮、北五味來收斂固攝,以補益氣血。古人治療疾病的方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參考使用。
要知成膿後,外有頭可刺者為順;若外不可刺,而或從小便出膿者死。蓋大小腸二癰,雖名為腸癰,大抵生於皮裡膜外者多,故能在外出膿,是為易愈;若外無頭者,必生於腸內,而腸皮甚薄,易於腐爛,此惡證也。彼大腸癰之從大便出膿者,以濕熱內結,腑氣通而順勢下趨,出盡穢濁,故可愈。
白話文:
要想診察膿成之後的症狀,如果患者體外有膿頭可以刺破,這是順利的情況;如果體外沒有可以刺破的膿頭,或者有膿從小便中排出,患者則會死亡。大小腸癰雖然都被稱為腸癰,但大多生長在皮膚表層以下的地方,因此膿能從體外排出,這就容易治癒;如果體外沒有膿頭,那麼膿一定生長在腸內,而腸皮非常薄,容易腐爛,這是惡劣的症狀。至於大腸癰膿從大便中排出的情況,是因為濕熱在體內凝聚,腑氣通暢並順勢向下運行,將濁氣排盡,所以可以治癒。
至從臍內出膿者,大便必結而不通,邪從上泄,難以去盡,久則爛腸,故不治耳。而小腸癰之膿從小便出者,以其邪傳入膀胱滲泄,或恐腑氣不能宣達,而穢濁即未能循竅下行,因致正虛邪著,延久而斃者多矣。
白話文:
自從臍內生膿後,大便一定會便祕而不通,邪氣從上部泄出,很難完全消除,久則腸爛,所以不治。而小腸癰之膿從小便排出者,以其邪氣傳入膀胱滲漏,或者恐怕腑氣不能宣達,而污濁即未能循著孔竅往下運行,因而導致正氣虛弱,邪氣著生,拖延日久而死的很多。
3. 辨小腹癰緩疽論
小腹癰,生於小腹皮裡膜外。或因膏粱厚味,或因七情火鬱,以致脾虛氣滯而成,小兒乃驚積虧損所致。初起漫腫堅硬,肉色不變。數日後,有熱漸紅者,屬陽,易治;無熱不紅者,屬陰,難治。此證不問初起未潰已潰,俱宜助胃壯氣,而以行經活血之藥佐之,如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白芷、枳殼之類。如誤用克伐攻利涼藥,敗證必出。
白話文:
小腹癰,長在小腹皮層的膜外,因膏粱厚味或七情火鬱,導致脾虛氣滯而形成,小兒則多因驚積虧損引起。初期是腫脹僵硬,肉色沒有變化,幾天後有熱度的會逐漸變紅,屬於陽症,容易治療;沒有熱度不發紅的,屬於陰症,難治。不論是初期未破還是已經破潰,都應該幫助胃氣,壯旺氣血,再以活血化瘀的藥物輔佐治療,如四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白芷、枳殼等。如果誤用了克伐攻利、涼性藥物,很容易導致病症加重。
若其純陰無陽者,宜十全大補加參、耆、薑、附以溫發之。又有腫高焮赤作痛者,此屬濕火,先用仙方活命飲,或化毒除濕湯;成膿後脈洪數者,用托裡消毒散。
白話文:
如果病人屬於純陰無陽的體質,應該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人參、黃耆、生薑、附子來溫補身體。如果病人有腫脹、發紅、疼痛的症狀,屬於濕熱體質,可以先使用仙方活命飲或化毒除濕湯。如果已經形成膿瘡,脈搏洪數,可以使用託裡消毒散。
緩疽,生於少腹之旁,乃脾經氣滯寒積而成。堅硬,不紅不熱,痛引腰腿,有數月不潰者。若寒熱間作,飲食減少,漸致羸瘦,此屬敗證。治宜補養氣血、溫通經絡,理中湯合四物湯主之。
白話文:
緩疽,發生在少腹的旁邊,是脾經的氣滯寒積所造成的。腫塊堅硬,不紅不腫,疼痛牽引到腰部和腿部,有幾個月不潰破的。如果寒熱交替出現,飲食減少,逐漸變得消瘦,這是屬於敗證。治療應該補養氣血、溫通經絡,理中湯合四物湯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