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中 (8)

回本書目錄

卷中 (8)

1. 辨囊癰懸癰論

囊癰者,陰囊癰腫。乃足厥陰肝經所主,由肝腎二經陰虧濕熱下注而成。初起腫痛,小便赤澀,當用龍膽瀉肝湯清利解毒,或芩、連、黃柏、山梔、苡仁、木通、甘草、當歸之類。若膿已成而小便不利者,是熱毒壅閉也,先用托裡消毒散,後用針以泄之;若膿已出而腫痛不減者,是熱毒未解也,用清肝益營湯。此證由陰道虧、濕熱不利所致,故除濕滋陰藥不可缺。

白話文:

囊癰,是指陰囊發生腫脹膿瘡的疾病。這是足厥陰肝經所主導的,是由於肝腎二經陰虛,濕熱下注而造成的。初期症狀是陰囊腫痛,小便赤熱澀痛,此時應服用龍膽瀉肝湯來清熱解毒,或者服用芩草、連翹、黃柏、山梔子、苡仁、木通、甘草、當歸等藥物。如果膿液已經形成,小便不順暢,這是熱毒壅塞所致,首先服用託裡消毒散,然後用針灸來引流膿液;如果膿液已經排出,但腫痛沒有減輕,這是熱毒尚未消除所致,服用清肝益營湯。此疾病是由於陰虛、濕熱不暢所致,因此必須使用除濕滋陰的藥物來治療。

若潰後膿清或多,或斂遲者,須用十全大補湯加山萸、丹皮、澤瀉以補益之;如虛而不補,少壯者多成痼疾,老弱者多致不起。又有脫囊,起時寒熱交作,囊紅睪腫,皮膚濕裂,隔日即黑,間日腐穢,不數日間其囊盡脫,睪丸外懸,勢若險重,其實不妨,皆由濕熱下流所致。摻以珍珠散,以白玉膏蓋之,內服四苓或萆薢湯。

又有一種水疝,腫痛而皮色光亮,無熱無紅,內有聚水,宜用針針之,引去水氣則安,內服五苓等利濕之藥。

白話文:

如果潰瘍後膿液清亮或很多,或者收斂緩慢,需要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山茱萸、丹皮、澤瀉以益氣補虛;如果虛弱而不補益,年輕力壯的人多半會轉成痼疾,年老體弱的人多數無法撐住。還有脫囊,發作時寒熱交替,囊腫睪丸腫大,面板潮濕破裂,隔天就變黑,每隔一天就腐爛流膿,沒幾天囊腫就會脫落,睪丸外露,情況看似很嚴重,但其實並無妨礙,都是由濕熱下流所導致。使用珍珠散敷貼,再用白玉膏覆蓋,內服四苓湯或萆薢湯。

懸癰生於腎囊之後,穀道之前,又名海底漏,最難收功。患此者,俱是極虛之人,由足三陰經虧損,濕熱結聚而發。初生狀如蓮子,日久漸如桃李,赤腫焮痛,潰後輕則成漏,重則氣血瀝盡,變為癆瘵者多矣。

白話文:

懸癰這種疾病是生長在腎囊之後,穀道之前,又稱海底漏,是極為難以治癒的疾病。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多是體虛之人,是由於足三陰經氣血虧損,濕熱積聚而引起的。這種疾病初期狀如蓮子,時間久了逐漸如桃李般大小,紅腫疼痛,潰破後輕則形成漏管,重則氣血流盡,轉變為癆瘵(一種虛勞病)的人很多。

治法:初起腫痛而小便赤澀者,肝經濕熱也,龍膽瀉肝湯主之;若焮腫發熱者,清肝解毒,小柴胡去半夏、人參,加車前、黃柏、芎、歸、甘草;已潰者,用八珍湯加制甘草、柴胡梢、酒炒黃柏、知母,切不可過用寒涼,損傷胃氣;惟制甘草一藥,名國老散,不損血氣,不動臟腑,其功甚捷,最宜用之。

白話文:

治療方法:

  1. 初期腫痛,小便赤澀,這是肝經濕熱所致,服用龍膽瀉肝湯。

  2. 若瘡腫發熱,要清肝解毒,服用小柴胡湯,去除半夏和人參,加入車前子、黃柏、川芎、當歸和甘草。

  3. 瘡腫已經潰瘍,服用八珍湯,加入炙甘草、柴胡梢、酒炒黃柏和知母,但不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以免損傷胃氣。

  4. 炙甘草一藥,又稱國老散,不會損傷血氣、器官和臟腑,療效顯著,非常適合使用。

2. 辨附骨疽附骨痰腎俞虛痰論

附骨疽者,俗呼為貼骨癰,生於大腿外側骨上,此陰寒之證也。凡人環跳穴(足少陽穴名)處無故痠痛,久而不愈者,便是此證之兆。蓋由元氣素虧,風邪寒濕乘虛入里,絡脈被阻失和,致血凝氣滯而發。始時臀腿間筋骨痠疼,甚者曲伸不能轉側,不紅不熱,皮毛不變,身體乍寒乍熱,而不能作汗,積日累月,漸覺微微腫起,陰變為陽,寒化為熱,熱甚則腐肉為膿,此疽已成也。謂之附骨者,以其毒氣深沉附著於骨也。

白話文:

附骨疽是俗稱貼骨癰,生在大腿外側骨頭上,是一種陰寒症狀。如果有人環跳穴(足少陽穴)無緣故痠痛,很久都未癒合,那就是此症的徵兆。這是由元氣本來就虛弱,風邪寒濕趁虛進入體內,經絡阻滯失調,導致血液凝結、氣血瘀滯所致。一開始臀部和腿部之間的筋骨痠痛,嚴重者無法彎曲伸展或側身轉動,不紅不熱,皮膚也沒有變化,身體忽冷忽熱,但無法出汗。日積月累,逐漸感覺微微腫脹,陰變成了陽,寒變成了熱,熱到極點時腐爛的肉化為膿液,這時疽就形成了。之所以稱之為附骨,是因為毒氣深沉附著在骨頭上。

腎主骨,腎經陽和之氣不足,故腎部隧道骨縫之間,氣不宣行,而陰寒之邪得深襲伏結,而陰血凝滯,內郁濕熱,為潰為膿。古人有用附子者,以溫補腎氣,而又能行藥力、散寒邪也。大略此證初起治法,宜用溫經通絡、宣達陽和、滲濕補虛為主。若脈見滑數,按之軟熟,膿已成也,速宜開之,毋使久留延漫,否則全腿俱潰矣。

至出膿之後,須溫養氣血、扶胃和營,方能速愈,切不可用寒涼外敷內服,貽害非小。

白話文:

腎臟主導骨骼,如果腎經陽和之氣不足,就會導致腎部隧道骨縫之間的氣血不通暢,陰寒的邪氣會乘虛而入,並與陰血凝滯、內鬱濕熱等因素結合,形成潰瘍和膿腫。古人使用附子來治療這種疾病,是因為附子可以溫補腎氣,還可以行藥力、散寒邪。總的來說,這種疾病的早期治療方法,應該以溫經通絡、宣達陽和、滲濕補虛為主。如果脈象滑數,按壓感覺柔軟圓潤,說明膿液已經形成,應該立即切開排膿,以免延誤治療,導致整條腿都潰爛。

附骨痰者,亦生於大腿之側骨上,為純陰無陽之證。小兒三歲五歲時,先天不足,三陰虧損,又或因有所傷,致使氣不得升,血不得行,凝滯經絡,隱隱徹痛,遂發此瘍。初起或三日一寒熱,或五日一寒熱,形容瘦損,腿足難以屈伸,有時疼痛,有時不痛,骨酸漫腫,朝輕暮重,久則漸漸微軟,似乎有膿,及刺破後,膿水清稀,或有豆腐花塊隨之而出,腫仍不消,元氣日衰,身體縮小,而顯雞胸鱉背之象,唇舌乾焦,二便枯秘,或脾敗便泄,飲食少納,漸成童癆而斃。

白話文:

附骨痰,也生在大腿的側骨上,是純陰無陽的病症。3~5歲的小孩,先天不足,三陰虧損,又或者因受傷,導致氣無法上升,血無法運行,凝滯在經絡裡,隱隱作痛,便形成這種瘡。

剛開始,可能3天或5天出現一次寒熱,身體瘦弱,腿腳難以彎曲伸直,有時疼痛,有時不痛,骨頭酸軟腫脹,早上症狀較輕,晚上症狀較重。時間久了會逐漸變軟,似乎有膿,刺破後膿水清稀,或者有豆腐花塊隨之而出,腫脹依然不消退,元氣日漸衰弱,身體縮小,變成雞胸鱉背的樣子,嘴脣和舌頭乾燥焦黑,大小便乾燥不通暢,或脾臟虛弱導致腹瀉,食慾不振,逐漸變成小兒癆病而死亡。

又大人亦有之,男則系房勞不禁,色欲過度,腎水乾涸而生;女則由真陰不足,經枯血閉而發。起時腰痛足軟,腿膝酸楚,漸漸腿股腫脹,又名股陰疽;久則成膿,或腰間腎俞穴,腫硬色白,即名腎俞虛痰。二證潰膿後,皆不能收功。

白話文:

大人(成年人)也會患此病,男性多因房勞過度,縱慾無度,導致腎水枯竭而發病;女性主要是因為真陰不足,經血枯竭,血閉不通而發病。發作時腰部疼痛,雙腿無力,腿部和膝蓋痠痛,逐漸發展為大腿和小腿腫脹,又稱「股陰疽」;時間久了就化膿,有的在腰部腎俞穴附近,腫脹堅硬,顏色發白,稱之為「腎俞虛痰」。這兩種病,一旦潰爛化膿,都很難治癒。

3. 辨流注腿癰陰陽虛實異證同治論

夫流注腿癰,證雖殊而治則一,要在辨其陰陽,明其虛實而已。若因於風寒客熱,或暑濕交蒸,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能越於皮毛,行於營衛之間,阻於肌肉之內,或發於周身數處而為流注(有生於四肢關節者,有生於胸腹腰臀者),或發於腿上而為腿癰,此屬實邪陽證。

白話文:

流注和腿癰這兩種疾病,雖然症狀不同,但治療的方法是一樣的,關鍵在於辨別陰陽,瞭解虛實。如果流注是因風寒外邪侵襲,或暑濕交蒸,內部不能侵入臟腑,外部不能越過皮毛,在營衛之間運行,阻滯在肌肉之內,或者在全身多處發作而為流注(有的發生在四肢關節,有的發生在胸腹腰臀),或者發生在腿上而為腿癰,這屬於實邪陽證。

初起憎寒壯熱,或微惡寒發熱,遍身骨節疼痛,其腫處漸漸加大,斯時宜以發散透解,或亦可以消散;如身熱無汗,即能成膿(大抵陽證流注出膿,即似傷寒之出汗)。其色雖白,不可認作陰證虛證(流注腿癰,大率皆色白)。

白話文:

一開始會畏寒發高燒,或稍微畏寒發燒,全身骨骼關節疼痛,腫脹部位逐漸變大,此時宜用發散透解的方法治療,或也可以消散;如果發燒沒有汗,就能化膿(通常陽證流注化膿,就像傷寒出汗一樣)。膿液雖然是白色,但不能認為是陰證虛證(流注腿癰,大多是白色的)。

或亦有根盤白而頂微紅者,此必膿已成(流注腿癰成功,即頂色白而脈見滑數,按之軟熟,其膿已成),即欲開之,以泄其邪;邪泄後方得熱退身涼,而元氣自然來復,脾胃亦醒,飲食有加,數日間氣血充盈,即能收口矣。

白話文:

或者也有瘡口盤部白色的,而頂部微微發紅的,這一定是膿已經成熟了(流注腿癰化膿成功,瘡口盤部白色,脈象滑數,按壓時柔軟成熟,膿已經成熟了),這時就可以打開瘡口,排出膿液;膿液排出後,熱氣才會退去,身體才會涼爽,元氣自然恢復,脾胃也會恢復正常,飲食增加,幾日之間,氣血充盈,瘡口就能癒合了。

其有體虛之人,元氣不足,或因鬱結傷脾,暴怒傷肝,氣凝血滯,或濕氣逆於肉湊,或寒邪入於筋絡,或濕痰阻於經隧,或瘀血注於關節,又或病後餘邪發散未盡,種種病由,皆因真氣不能運行,使邪氣壅滯而為患也。其發為流注也,或結塊,或漫腫,或一或三或五或七(流注總是仄數),此猶未穿,彼又腫起,外候則惡寒發熱,飲食減少,脈來細弱。

白話文:

中醫認為,體虛的人,由於元氣不足,或者因為鬱結傷害脾臟,暴怒傷害肝臟,導致氣血凝結,或者濕氣逆於肌肉組織,或者寒邪入侵經絡,或者濕痰阻於經絡,或者瘀血積於關節,又或者病後餘邪還沒有完全消散,種種病因都由於真氣不能運行,使邪氣壅滯而致病。流注病發作時,可能會出現腫塊,或者漫腫,或者一個、三個、五個或七個腫塊(流注病的腫塊數目總是以奇數呈現),這個腫塊還沒有消散,另一個腫塊又腫起來了,外在症狀則表現為惡寒發熱,食慾減退,脈搏細弱。

此必培其脾胃,祛其寒濕,調其營血,脾胃健則血自生而氣自運行,豈可不固其本根,妄用寒涼克伐之劑,而蹈虛虛之戒哉。其發為腿癰也,則漫腫無頭,皮色不變,乍寒乍熱,時痛時酸,筋屈不伸,不能轉動。苟非大補氣血,溫經通絡,何以能使之消散?更何以使之速起速潰、易斂易愈也?此虛證屬陰之治法。異證同揆,惟貴學者審察而明辨之耳。

白話文:

對待這種情況,必須補養脾胃,祛除寒濕,調和營血。脾胃健壯了,血就會自然生出,氣就會自然運行。豈能不鞏固根本,亂用寒涼剋制攻伐的藥物,而陷入虛虛的戒條呢?當它發作為腿癰時,則會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忽冷忽熱,時而疼痛,時而痠痛,筋脈屈曲不能伸展,不能轉動。如果不大力補益氣血,溫暖經脈,通暢絡脈,怎麼能夠使它消散呢?更不用說使它迅速地發作、迅速地潰爛、容易收斂、容易痊癒了。這是虛證屬陰的治法。異證同理,只是需要學者仔細考察,詳加辨別罷了。

陽證流注腿癰,必欲辨明風寒暑熱,客於何部經絡,總以發表和營。如正旺邪實,宜萬消化堅丸攻透,方能無膿即消,有膿即潰,屢用屢驗,切勿以藥味峻猛而避之。如潰膿後,急欲調和脾胃;若久不斂口者,方可補托。如陰寒著骨而發,足不能伸舒,或身不能轉動,必須用陽和湯溫經通絡,潰後調治與前同。

白話文:

陽性證狀流注到腿部形成癰,必須辨別是風寒暑熱,侵犯了哪個經絡。一般以發散表邪和調和營衛為主。如果正氣旺盛,邪氣實,應該用萬消化堅丸攻下積滯,才能做到膿還沒形成的時候就消散,已經形成膿的時候就潰瘍。這個方法多次使用,都驗證了它的效果。不要因為藥味辛烈猛烈就去避開它。如果潰膿以後,要趕快調和脾胃;如果長時間飲食沒有節制,纔可以補益託養。如果陰寒深入骨頭而發病,足部不能伸展,或者身體不能轉動,一定要用陽和湯溫暖經絡,疏通絡道。潰瘍以後的調理和上面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