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中 (5)

回本書目錄

卷中 (5)

1. 辨癥瘕癖塊論

夫癥者,徵也。血凝痰滯,有形可徵,故一定而不移。瘕者,假也。由氣結聚,無形成假,故推之而可動,且時有時無,來去靡常,發無定所。至於癖塊者,與癥相似,每在兩脅,有由瘧而得者,謂之瘧母;有由氣而得者,謂之氣癖。竊思三者之證,皆內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所致。

蓋人之氣血,營衛一身,上下周流,無時或間,苟得充實順序,積聚何由而生?一有所傷,則氣液水穀,失其運旋,以致稽遲而為積為聚也,故數證者俱從郁論,病本在於肝脾,而胃與八脈,亦與有責。治之之法,當從諸經,再究其氣血之偏勝,氣虛則補中以行氣,氣滯則開鬱以宣通,血衰則養營以通絡,血瘀則入絡以攻痹。

如或營傷氣阻者,須於養營之中,通泄其氣;如或絡虛則脹,氣阻則痛者,須以辛香苦溫、和絡通降;又如肝胃兩病者,宜泄肝救胃;肝胃脾同病者,則扶土製木;肝臟之氣,獨郁不宣者,宜辛香專治於氣;血痹絡逆失和者,宜辛香專理其血;病由衝任擾及肝胃而逆亂者,仍從肝胃兩經主治,宜疏降溫通。凡此皆施治之大要,貴在醫者之生心化裁耳。

總之用攻法,宜緩宜曲,不可太峻,太峻則正氣受傷;用補法,忌澀忌呆,須當疏利,疏利則積滯可去,此尤不可不知也。至於古人調治之方,若金鈴子散、疏肝導滯湯、益氣養營湯、鱉甲煎丸、旋覆蔥絳湯等,俱可酌用,須隨機應變,不執方而方始為我用矣。

白話文:

所謂的「癥」,意思是徵兆,是指血瘀痰滯,有實質形狀可以觀察到的,所以會固定在某個地方不會移動。「瘕」的意思是虛假的,是因為氣結聚在一起,沒有實質形狀,所以可以推動而且會移動,有時候出現有時候消失,出現的地方也不固定。至於「癖塊」,跟「癥」相似,常常在兩側脅肋部位出現,有些是因為瘧疾引起的,稱為「瘧母」,有些是因為氣引起的,稱為「氣癖」。我認為這三種病症,都是因為內心的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所導致的。

人的氣血,運行於全身,上上下下循環流動,沒有一刻停止,如果氣血充足順暢,怎麼會產生積聚呢?只要身體受到損傷,就會導致氣液水穀的運行不順暢,造成阻塞積聚,所以這幾種病症都要從「氣鬱」的角度去治療,病根在於肝脾,但胃和奇經八脈也脫不了關係。治療方法應該從各經脈著手,再深入探究氣血的偏盛情況,如果氣虛就補益中氣來運行氣機,如果氣滯就疏通鬱結來宣暢氣機,如果血虛就滋養營血來暢通經絡,如果血瘀就用活血化瘀藥來攻散瘀血。

如果營血受損而氣機阻滯,必須在滋養營血的同時,疏通氣機;如果經絡虛弱而引起脹滿,氣機阻滯引起疼痛,必須用辛香苦溫的藥物來調和經絡、疏通氣機;如果肝和胃同時有病,應該疏泄肝氣來幫助胃氣;如果肝、胃、脾同時有病,應該扶助脾土來克制肝木;如果單純是肝氣鬱結不暢,應該用辛香藥來專門疏理氣機;如果血瘀、經絡逆亂不和,應該用辛香藥來專門調理血分;如果病是由於衝脈和任脈擾亂到肝和胃引起氣機逆亂,仍然要從肝和胃兩條經脈為主來治療,應該疏通氣機、降逆氣、溫陽氣。以上這些都是治療的大方向,重要的是醫生要能靈活變通。

總之,用攻伐的方法,要溫和、迂迴,不可過於猛烈,過於猛烈會損傷正氣;用補益的方法,要避免滯澀呆板,必須要疏通暢達,疏通暢達才能去除積滯,這點尤其不可不知。至於古人治療的方劑,像是金鈴子散、疏肝導滯湯、益氣養營湯、鱉甲煎丸、旋覆蔥絳湯等,都可以酌情使用,但必須隨機應變,不要拘泥於固定的方劑,讓方劑為我所用才是正確的觀念。

2. 辨大腸癰小腸癰論

夫大腸生癰者,或其人平素醇酒炙煿,濕熱鬱蒸,相傅受傷,肺氣不能宣降,致濕熱下注,壅遏氣血而發(肺與大腸為表裡,肺傷則濕熱下注於大腸而生癰也);或由七情所傷,飢飽勞役,擔負重物,致使氣血乖違,濕動痰生,腸胃痞塞,運化不通而結。初起發熱惡寒,脈數而芤,皮毛甲錯,右足屈而不伸,腹急漸腫,按之急痛,大便墜重,小便澀滯若淋。

如癰未成者,宜以大黃湯下之,瘀血去儘自安;如體虛脈細,不敢下者,以活血散瘀湯和利之;癰已成,腹中疼痛,脹滿不食,便淋刺痛者,以薏苡仁湯決之。如膿從大便出者,易治;若在臍旁出頭者,即以臥針刺之;若從臍內出膿者,不治。亦有臍突腫硬,繞臍生瘡者,此名盤腸癰證,治法與上同。

小腸癰者,少腹腫而硬,按之則痛,左足屈而不伸,溲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甚則腹脹大。此證或由於肝邪積聚,寒凝氣阻而成;或由於產後經期氣滯瘀凝,營衛失和而發;至若奔走暴急,負重遠行,或醉飽房勞,生冷並進,致腸胃受傷,敗血濁氣壅遏,皆能致之。

其因久積陰冷所成者,宜用溫熱之劑以溫發之,《金匱》之用附子苡仁敗醬散是也;其因內結熱所成者,宜利之,《金匱》之用大黃湯是也;若氣滯瘀凝者,宜用旋覆花蔥絳湯。又薛立齋曰:脈遲緊者,未有膿也,宜牡丹皮湯下之,當有血下;脈洪數者,已有膿也,用薏苡仁湯排之;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膿壅滯也,用牡丹皮散主之;氣血虛者,宜用八珍湯加黃耆、肉桂、丹皮、北五味斂而補之。古人治法,可以酌用。

要知成膿後,外有頭可刺者為順;若外不可刺,而或從小便出膿者死。蓋大小腸二癰,雖名為腸癰,大抵生於皮裡膜外者多,故能在外出膿,是為易愈;若外無頭者,必生於腸內,而腸皮甚薄,易於腐爛,此惡證也。彼大腸癰之從大便出膿者,以濕熱內結,腑氣通而順勢下趨,出盡穢濁,故可愈。

至從臍內出膿者,大便必結而不通,邪從上泄,難以去盡,久則爛腸,故不治耳。而小腸癰之膿從小便出者,以其邪傳入膀胱滲泄,或恐腑氣不能宣達,而穢濁即未能循竅下行,因致正虛邪著,延久而斃者多矣。

白話文:

大腸長膿瘡,有的人是因為平時喜歡喝酒吃烤肉等燥熱食物,導致體內濕熱積聚,相互影響而受傷,肺氣無法順暢地宣洩和下降,使得濕熱往下流注,阻塞氣血而發病(肺和大腸互為表裡,肺受損則濕熱會往下流到大腸而生膿瘡);有的是因為情緒不佳、過度飢餓或飽食、過於勞累、搬重物等,導致氣血失調,濕氣活動產生痰,腸胃堵塞,消化功能不佳而形成。初期會發燒怕冷,脈搏快且空虛,皮膚粗糙,右腳無法伸直,腹部感到緊繃並逐漸腫脹,按壓時會劇痛,想大便卻感覺墜脹,小便不順暢且像淋漓不盡。

如果膿瘡還沒形成,可以用大黃湯來瀉下,把瘀血清除乾淨自然就會好;如果體質虛弱脈搏細弱,不敢用瀉法,可以用活血散瘀湯來調和並疏通;如果膿瘡已形成,腹部疼痛、脹滿、吃不下飯、小便時疼痛,可以用薏苡仁湯來排除膿液。如果膿液從大便排出,就容易治療;如果在肚臍旁邊冒出頭,可以用針刺破排膿;如果膿液從肚臍內流出,就難以治癒。也有一種情況是肚臍突出腫硬,肚臍周圍長瘡,這稱為盤腸癰,治療方法和上面相同。

小腸長膿瘡,會出現少腹腫脹且硬,按壓時會痛,左腳無法伸直,小便頻繁且像淋漓不盡,時常出汗,又會怕冷,皮膚粗糙,腹部皮膚緊繃,嚴重時腹部會脹大。這種病症可能是由於肝邪積聚,寒氣凝結阻礙氣的運行而形成;也可能是產後或經期氣血停滯凝結,導致營衛失調而發病;至於奔跑太快、突然負重遠行、或醉酒飽食、性生活過度、吃太多生冷食物,導致腸胃受損,敗血濁氣阻塞,都可能導致此病。

如果是因為長期積累陰寒所導致,適合用溫熱藥物來溫散,《金匱要略》使用的附子薏苡仁敗醬散就是這樣的方子;如果是因為體內熱邪結聚所致,適合用瀉法,《金匱要略》使用的大黃湯就是這樣的方子;如果是氣滯血瘀,則適合用旋覆花蔥絳湯。另外,薛立齋說:脈搏遲緩緊縮的,表示還沒有形成膿,可以用牡丹皮湯來瀉下,應該會有血排出;脈搏洪大且快的,表示已經有膿了,可以用薏苡仁湯來排膿;小腹疼痛、小便不暢,是膿液阻塞,可以用牡丹皮散來治療;氣血虛弱的,適合用八珍湯加上黃耆、肉桂、丹皮、北五味來收斂並補益。古人的治療方法,可以酌情使用。

要知道,膿瘡形成後,如果外面有膿頭可以刺破排膿,就是順利的狀況;如果外面無法刺破,卻從小便排出膿液,就表示情況危急。大腸和大小腸的膿瘡,雖然都叫腸癰,大多長在皮膚和筋膜之間,所以膿液才能從外面排出,這樣就比較容易痊癒;如果外面沒有膿頭,那一定是長在腸道內,腸道的皮膚很薄,容易腐爛,這是屬於嚴重的病症。大腸的膿瘡從大便排出,是因為濕熱積聚在體內,腸道通暢而順勢向下排泄,排乾淨穢濁之物,所以可以痊癒。

至於從肚臍內流出膿液,必然是大便不通,邪氣從上部排出,很難完全清除,時間久了會導致腸道腐爛,所以無法治癒。而小腸的膿瘡如果從小便排出膿液,是因為邪氣傳到膀胱滲泄出來,也可能是腸腑之氣無法宣洩,穢濁之物沒辦法從正常管道排出,導致身體虛弱,邪氣侵入,拖久了大多會死亡。

3. 辨小腹癰緩疽論

小腹癰,生於小腹皮裡膜外。或因膏粱厚味,或因七情火鬱,以致脾虛氣滯而成,小兒乃驚積虧損所致。初起漫腫堅硬,肉色不變。數日後,有熱漸紅者,屬陽,易治;無熱不紅者,屬陰,難治。此證不問初起未潰已潰,俱宜助胃壯氣,而以行經活血之藥佐之,如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白芷、枳殼之類。如誤用克伐攻利涼藥,敗證必出。

若其純陰無陽者,宜十全大補加參、耆、薑、附以溫發之。又有腫高焮赤作痛者,此屬濕火,先用仙方活命飲,或化毒除濕湯;成膿後脈洪數者,用托裡消毒散。

緩疽,生於少腹之旁,乃脾經氣滯寒積而成。堅硬,不紅不熱,痛引腰腿,有數月不潰者。若寒熱間作,飲食減少,漸致羸瘦,此屬敗證。治宜補養氣血、溫通經絡,理中湯合四物湯主之。

白話文:

小腹癰,是長在小腹皮膚裡面、肌肉外面的膿瘡。可能是因為吃了太多油膩濃厚的食物,或是因為情緒不佳、肝火鬱結,導致脾胃虛弱、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小孩子則可能是因為受到驚嚇、消化不良、或是營養不良而導致。剛開始的時候,會覺得小腹腫脹而且硬硬的,皮膚顏色不會改變。幾天後,如果開始發熱、皮膚漸漸變紅,這屬於陽證,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沒有發熱、皮膚也沒有變紅,這屬於陰證,比較難治療。這個病不論是剛開始還沒破,還是已經破了,都要先幫助腸胃恢復功能、增強體力,然後再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藥來輔助,像是用四君子湯,再加一些川芎、當歸、白芷、枳殼之類的藥。如果誤用了過於強烈、會消耗身體能量的寒涼藥,就會出現不好的結果。

如果是純粹的陰證、沒有一點陽氣,就應該用十全大補湯,再加人參、黃耆、生薑、附子來溫暖身體,增強陽氣。如果腫起來的地方又高又紅,而且發熱疼痛,這屬於濕熱,應該先用仙方活命飲,或是化毒除濕湯來治療;等到化膿之後,如果脈搏快速而且有力,就應該用托裡消毒散。

緩疽,是長在小腹兩側的膿瘡,是因為脾經氣血運行不暢、寒氣積聚而形成。會覺得硬硬的,不紅也不熱,疼痛會牽連到腰部和大腿,有的人甚至好幾個月都不會破。如果出現一下發冷一下發熱,食慾變差,身體漸漸消瘦,這就屬於病情惡化的現象。治療方法應該是補養氣血、溫通經絡,可以用理中湯搭配四物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