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心得集》~ 卷中 (10)
卷中 (10)
1. 辨腎俞發鸛口疽論
腎俞發者,即腰疽,生於兩腰內腎陷肉之間,或生兩腰中間,最為險候。蓋腎為性命根本,藏精藏氣藏神;又乃受命先天,育女育男育壽。此必房勞過度,氣竭精傷,欲火銷陰,外陽煽動,以致真陰從此而耗,既耗之後,其臟必虛,所以諸火諸邪,乘虛而入。其證初起令人口乾,寒熱大作,百節俱痛。
如本臟稍有真陰制火,瘡形自可高腫紅活為膿。治以人參養營湯加山萸肉、北五味、知母、黃柏,及加減八味丸,以救其源。若瘡形紫黑乾枯,堅硬不作膿者,為真陰內敗,再無可生之理,死在十五日前後。
鸛口疽,發於尾閭穴之高骨尖上,亦名尾閭發,《靈樞》名銳疽。此由三陰虧損,督脈之經濁氣濕痰流結而成。初起形似魚肫,久則突如鸛嘴,朝寒暮熱,日輕夜重,潰後稀膿出而無禁,又或鮮血出而不停。凡發此者,壯年猶可,老者可危。初宜滋陰除濕湯和之;已成未潰者,和氣養營湯托之;潰而不斂者,滋腎保元湯補之;久而成漏者,琥珀蠟礬丸、先天大造丸,兼服甚妙。
白話文:
腰部腎俞穴長瘡,也就是腰疽,生在兩側腰部內側腎臟附近的凹陷處,或是兩腰中間,這種情況非常危險。腎是人體生命根本,儲藏精氣神;也是先天之本,關係到生育男女和壽命。這通常是性生活過度,導致氣虛精傷,慾火過盛而陰液虧損,外陽浮動,使得真陰耗竭。真陰耗損後,腎臟一定虛弱,各種火邪就會趁虛而入。剛開始會口乾,然後會發冷發熱,全身關節疼痛。
如果腎臟還有一些真陰可以制約火氣,瘡就會腫脹高起,呈現紅色且化膿。治療可以用人參養營湯,加上山茱萸、北五味子、知母、黃柏,以及加減八味丸,來治療病根。如果瘡形呈現紫黑色,乾燥枯萎,堅硬不化膿,就表示真陰已經完全衰敗,沒有康復的可能,大約會在十五天左右死亡。
鸛口疽,長在尾椎骨尖端的尾閭穴上,也叫尾閭發,《靈樞經》稱之為銳疽。這是因為三陰經氣虛損,導致督脈的濁氣濕痰凝聚而成。剛開始像魚的胃一樣,久了就會像鸛鳥的嘴一樣突出,早上覺得冷,傍晚覺得熱,白天輕微,晚上加重,潰破後膿液稀薄而且流個不停,或是鮮血流個不停。長這種瘡,壯年人還好,老年人就很危險。剛開始要用滋陰除濕湯來調和;已經形成但還沒潰破的,用和氣養營湯來托住;潰破後傷口不收斂的,用滋腎保元湯來補養;如果變成瘻管的,用琥珀蠟礬丸、先天大造丸一起服用,效果很好。
2. 辨腸風臟毒論
夫大腸之下血也,一曰腸風,一曰臟毒。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所以色清而鮮;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所以色濁而黯。經云: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血。人惟醉飽房勞,坐臥風濕,生冷停寒,酒面積熱,使陰絡受傷,脾胃虛損,外邪得而乘之,以致營血失道,滲入大腸而下,久則元氣愈陷,濕熱愈深,而變為臟毒矣。先便而後血者其來遠,先血而後便者其來近。
治法大要,先當解散脾胃風邪,熱則敗毒散,冷則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當歸,後隨其冷熱治之。其或內傷陽氣不足,下焦之陰,無元陽以維之而下血者,宜補中益氣湯、六君子及參苓白朮散加芎、歸、枳殼、地榆、槐花等。蓋血氣出於穀氣,故必賴補中升陽,以胃藥收功,胃氣一回,血自循經絡矣。
附:林氏謂:腸風者,本足陽明清氣不能升發透達於四肢腠理之間,下陷於大腸,大腸之血脈亦隨此氣而虛陷,陷久則氣血鬱結而化為濕熱,因此血隨氣滯,凡登圊氣陷火迫之時,其血先糞而至,至則清散不多。初起謂之腸風,蓋因方中多用荊芥、防風、升麻諸風藥,升舉清陽之氣,遂疑為外感之風也;即使是風,亦血熱所化之風,豈外風能入於大腸也哉。
至於臟毒者,因腸風日久,氣血兩虛,虛陷之氣日甚,而大腸之濕熱蘊積日深,手陽明大腸為積血之處,其勢必隨氣下陷,從糞之前後而來,來雖不痛,而其色多黑黯成塊,故有毒之名,而實無痔漏、腸癰膿血疼痛之毒也。若其病久遠,氣血愈虧,則脾胃之元氣諒必先虧,不能統運周身血脈,使之流行無礙,亦隨陷於大腸,而成結陰便血之證。在下清氣不舉。
便血而兼飧泄之病;在上濁氣凝結,中滿而兼喘嗽之恙;甚至肢體浮腫,胸腹脹悶而死。是證應分為三:輕曰腸風,甚則臟毒,重則結陰也。(結陰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滲入腸間,乃寒濕生災而陰邪之勝也。)
附:馮魯瞻曰:風寒暑濕熱外邪所乘,皆可下血。蓋風喜傷肝,肝傷則不能藏血,因致下血;醉後飲冷,寒飲內傷,血為寒凝,滲入大腸,因致下血;內外傷濕,濕傷凝胃,隨氣下流,故致下血;膏粱人厚味酒色,藜藿人勞役過度,以致熱積下焦,故致下血;更有內傷陽氣不足,陰無所挕,脾虛陽氣下陷,不能統血,每致下血。
初起之脈,或沉數有力,或弦數不清,久則芤數無力,或沉澀而弱,至結陰脾虛之脈,非芤澀,則虛搏。治法:初則宜於升陽清熱,次則清補相兼、和血解毒。結陰則當升清利濁,兼於溫補其血可也。
白話文:
大腸的出血,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叫做腸風,一種叫做臟毒。腸風是因為外來的邪氣侵入,隨著侵入就會立即出現,所以顏色清澈而鮮紅;臟毒是因為體內積聚的毒素很久才顯現出來,所以顏色混濁而黯淡。
醫書上說:陰經絡受傷,就會導致血液溢出到腸道而出現便血。人因為喝醉酒、吃太飽、性生活過度、久坐潮濕的地方、吃生冷的食物、體內積寒、喝酒後體內積熱,使得陰經絡受傷,脾胃虛弱,外邪趁機侵入,導致體內營血不能正常運行,滲入大腸排出,時間久了,元氣會更加虛弱,濕熱會更加嚴重,就會變成臟毒。先排便後出血的,病程比較久;先出血後排便的,病程比較短。
治療的大原則,首先要疏散脾胃的風邪。發熱的用敗毒散,受寒的用不換金正氣散,並加入川芎、當歸,之後再根據寒熱的情況治療。如果體內陽氣不足,下焦的陰氣沒有陽氣來維護而導致出血的,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並加入川芎、當歸、枳殼、地榆、槐花等藥。因為血氣是由水穀精微化生的,所以必須依靠補中升陽的藥物來恢復脾胃功能,脾胃功能恢復了,血液自然會回到正常的經絡中。
(附:林氏的觀點)腸風,是因為足陽明胃經的清陽之氣不能上升輸布到四肢皮膚之間,反而下陷到大腸,大腸的血脈也跟著氣虛而下陷。下陷久了,氣血鬱積就會化為濕熱。因此血液隨著氣滯,每次上廁所時,氣陷火迫,血液就會先於糞便排出,出來時清散不多。剛開始出現時稱為腸風,是因為方藥中多用荊芥、防風、升麻等疏散風邪的藥物,用來升舉清陽之氣,所以誤以為是外感風邪。即使真的是風邪,也是血熱所化的風,怎麼可能是外來的風邪侵入大腸呢?
至於臟毒,是因為腸風日久,氣血兩虛,虛陷的氣越來越嚴重,而大腸的濕熱也越來越嚴重。手陽明大腸經是積血的地方,它的氣勢必然隨著氣虛下陷,血液會從糞便前後排出,雖然不痛,但是顏色多為黑黯,並且結成塊狀,所以叫做毒,但其實並不是痔瘡、腸癰等有膿血疼痛的毒。如果病程很久,氣血更加虧虛,那麼脾胃的元氣必定先衰弱,不能統領運化全身的血液,使之正常運行,血液也會跟著下陷到大腸,形成陰血內結的便血。在下,清氣不能上升;
出現便血,同時伴有腹瀉的症狀;在上,濁氣凝結,導致胸腹脹滿,還伴有喘咳的症狀;甚至會出現肢體浮腫、胸腹脹悶而死亡。這種病症應該分為三種程度:輕微的叫做腸風,嚴重的叫做臟毒,最嚴重的叫做結陰。(結陰指的是陰氣內結,不能向外發散,滲入腸道,是因為寒濕所引起的災禍,是陰邪過盛的表現。)
(附:馮魯瞻的觀點)風寒暑濕熱等外邪侵入,都可能導致便血。風邪容易傷肝,肝受傷就不能藏血,因此導致便血;酒醉後喝冷飲,寒邪內傷,血液被寒邪凝滯,滲入大腸,因此導致便血;內外感受濕邪,濕邪傷及脾胃,使得濕氣下流,因此導致便血;吃太多肥甘厚味的人和過度勞累的人,都會導致熱邪積聚在下焦,因此導致便血;還有因為體內陽氣不足,陰液沒有陽氣來收攝,脾虛陽氣下陷,不能統領血液,也會經常導致便血。
剛開始發病時,脈象或者沉而數有力,或者弦而數不清,時間久了,脈象就會變成芤而數無力,或者沉澀而虛弱,到了結陰脾虛的時候,脈象不是芤澀就是虛弱搏動。治療方法:剛開始應該升舉陽氣,清除熱邪,之後清熱和補益兼顧,還要活血解毒。結陰的情況則應該升清降濁,同時溫補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