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心得集》~ 卷中 (11)
卷中 (11)
1. 附:婦人崩中證
丹溪曰:婦人崩中者,由臟腑傷損、衝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若勞動過極,臟腑俱傷,以致衝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故忽然而下,謂之崩中暴下。治宜大補氣血之藥,舉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劑,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止矣。
白話文:
朱丹溪說:婦女的崩漏,是因為內臟損傷、衝脈和任脈的血氣都虛弱的緣故。如果過度勞累,導致內臟都受傷,使得衝脈和任脈的氣虛弱,無法約束經血,所以才會突然大量出血,這就叫做崩漏暴下。治療應該使用大補氣血的藥物,調養脾胃,稍微加入一些鎮靜心火的藥物來安定心神,還要補陰氣來抑制陽氣,經血自然就會停止了。
2. 辨脫肛痔漏論
夫脫肛之證,有因久痢久瀉,脾腎氣陷而脫者;有因中氣虛寒,不能收挕而脫者;有因酒濕傷脾,色欲傷腎而脫者;有因腎氣本虛,關門不固而脫者;有因濕熱下墜而脫者。又肛門為大腸之使,大腸受寒受熱,皆能脫肛。老人氣血已衰,小兒氣血未旺,皆易脫肛。經曰:陷者舉之。
徐之才曰:澀可去脫。皆治脫肛之法也。考葉天士先生治脫肛之證,不越乎升舉、固挕、益氣三法。如氣虛下陷而脫者,宗東垣補中益氣湯舉陷為主;如腎虛不挕而脫者,宗仲景禹餘糧石脂丸及熟地、五味、菟絲輩,固挕下焦陰氣為主;如肝弱氣陷,脾胃氣虛下陷而脫者,用挕陰益氣,兼以酸苦泄熱為主;如老年陽氣下陷,腎真不挕而脫者,又有鹿茸、陽起石、補骨脂、人參等提陽固氣一法,觀其案中所載諸條,亦云備矣。醫者宜奉以為宗也。
又汪訒庵云:有氣熱血熱而肛反挺出者,宜用芩、連、槐、柏及四物、升、柴之類,苦味堅陰。然斯證雖多,但苦寒之味不可恃為常法耳。
痔瘡者,肛門內外四旁忽生紅瘰,先癢後疼,後成為痔。或因其人素有濕熱,過食炙煿厚味;或因醉飽入房,筋脈橫解,精氣脫泄,熱毒乘虛流注;或因淫極強固其精,以致木乘火勢,而反侮金;或因擔輕負重,竭力遠行,氣血縱橫,經絡交錯;或因陰虛火熾;又婦人臨產,用力過甚,血逆肛門,亦能致此。若破而不愈,則成漏矣。
此證屬肝、脾、腎三經。凡陰精虧損者難治,多成漏證;若肺與大腸二經風熱濕熱者,熱退自愈;若不守禁忌者,亦成漏證。至成漏後,有串臀者,有串陰者,有串腸者,有穢從瘡口而出者,形雖不同,治頗相似。其初起時,腸頭腫而成塊者,濕熱也;作痛者,風熱也;大便燥結者,火也;潰而為膿者,熱勝血也,當各推其所因而治之。
凡遇焮痛便秘,小便不利者,宜清熱涼血、潤燥疏風;若氣血虛而為寒涼傷損者,宜調養脾胃、滋補陰精;若大便秘澀,或作痛者,潤燥除濕;肛門墜痛者,瀉火導濕;下墜腫痛而癢者,祛風勝濕;小便澀滯腫痛者,清肝導濕;其成漏者,養元氣、補陰精為主。大凡痔漏下血,服涼藥不應者,必因中氣虛不能挕血,非補中升陽之藥不能愈也,切忌寒涼之劑。亦有傷濕熱之食,或腸澼而下膿血者,宜苦寒之劑內疏之。
凡痔漏脈弦絕澀者難治;滑大柔和者易治。經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其屬肝脾腎明矣。若有患痔而兼疝,患疝而兼下疳,皆屬肝腎不足之變證,但用黑地黃丸、益氣湯,以滋化源為善。若專服寒涼治火者,無不致禍。凡痔瘡潰久不愈,而成漏管者,若內服外洗,純用苦寒,必致脾元日損,肌肉難生。
白話文:
關於脫肛痔漏的探討
脫肛的發生,有些是因為長期腹瀉,導致脾腎氣虛下陷而脫出;有些是因為中氣虛寒,無法收攝而脫出;有些是因為飲酒潮濕傷了脾胃,縱慾傷了腎臟而脫出;有些是因為腎氣本身就虛弱,關門不緊而脫出;有些是因為濕熱往下墜而脫出。肛門是連接大腸的出口,大腸受寒或受熱都可能導致脫肛。老年人氣血衰退,小孩氣血未盛,都容易發生脫肛。《內經》說:「下陷的要將其提升起來。」徐之才說:「用收澀的方法可以治療脫肛。」這些都是治療脫肛的方法。考察葉天士先生治療脫肛的經驗,不外乎升舉、固攝、補益元氣三種方法。如果因氣虛下陷而脫肛,就用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以升舉下陷為主;如果因腎虛無法固攝而脫肛,就用張仲景的禹餘糧石脂丸,以及熟地、五味子、菟絲子等藥,以固攝下焦陰氣為主;如果因肝弱氣陷,脾胃氣虛下陷而脫肛,就用收攝陰氣、補益元氣的方法,並兼以酸味苦味藥來洩熱;如果老年人陽氣下陷,腎氣無法固攝而脫肛,就用鹿茸、陽起石、補骨脂、人參等藥來提升陽氣、固攝元氣。葉天士的案例中記載的各個條例,可以說非常完善了。醫生應該以此作為治療的準則。
汪訒庵說,有些因為氣熱血熱導致肛門反而突出,應該用黃芩、黃連、槐花、黃柏以及四物湯、升麻、柴胡等藥,用苦味藥堅固陰氣。雖然這種情況很多,但苦寒的藥不能一直用作常規方法。
痔瘡,是指肛門內外四周突然長出紅色疙瘩,先是發癢然後疼痛,最後形成痔瘡。有的因為本身就有濕熱,又過量食用燒烤油膩的食物;有的因為酒足飯飽後行房,導致筋脈鬆弛,精氣外泄,熱毒趁虛進入;有的因為縱慾過度,強行固住精液,導致肝火旺盛,反而損害肺金;有的因為搬運重物,過度勞累,氣血錯亂,經絡交織;有的因為陰虛火旺;婦女生產時,用力過度,導致血逆肛門,也會形成痔瘡。如果破裂後沒有癒合,就會形成漏管。
這種病症與肝、脾、腎三條經絡有關。凡是陰精虧損的人很難治好,多數會形成漏管。如果只是肺和大腸兩經有風熱濕熱,熱退後就會自癒。如果不注意飲食禁忌,也會形成漏管。到了形成漏管後,有的會蔓延到臀部,有的會蔓延到陰部,有的會蔓延到腸道,有的會有污穢物從瘡口流出,雖然形態不同,但治療方法大致相同。初期腸頭腫大成塊,是濕熱引起的;感到疼痛,是風熱引起的;大便乾燥結塊,是火引起的;潰爛化膿,是熱盛血分導致。應該根據不同的原因對症治療。
如果遇到紅腫疼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的情況,應該清熱涼血、潤燥疏風;如果因為氣血虛弱,或受到寒涼損傷,應該調養脾胃、滋補陰精;如果大便秘結、乾燥或疼痛,應該潤燥除濕;肛門墜脹疼痛,應該瀉火導濕;下墜腫痛而且發癢,應該祛風勝濕;小便不暢、腫痛,應該清肝導濕;如果已經形成漏管,應以養元氣、補陰精為主。凡是痔漏下血,服用寒涼藥沒有效果的,必定是因為中氣虛弱,無法收攝血液,必須用補中升陽的藥才能治癒,切記不能用寒涼藥。也有因為吃了傷濕熱的食物,或因腸炎而出現膿血便的,應該用苦寒的藥來疏通內部。
凡是痔漏的脈象呈現弦、絕、澀,就很難治好;脈象滑大柔和,就容易治好。《內經》說:「因為吃得過飽,導致筋脈鬆弛,腸炎會形成痔瘡。」這說明痔瘡與肝、脾、腎有關。如果有痔瘡又同時患有疝氣,或者患有疝氣又同時患有下疳,都是肝腎不足引起的病變,只需用黑地黃丸、益氣湯來滋養化生之源就很好。如果只用寒涼藥來治療火氣,一定會出問題。凡是痔瘡潰爛久不癒合,形成漏管,如果內服外洗都只用苦寒的藥,必定會導致脾氣日漸損傷,肌肉難以生長。
如果亂用刀針、藥線結紮、鉛丸懸掛、利剪切割,會損傷好的肌肉,反而導致危害。又或者每天將藥線插入拔出,導致瘡內四周新生的肉磨成硬管,越插越深,最後形成頑疾,這些都是醫生的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