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心得集》~ 卷中 (17)
卷中 (17)
1. 辨大腿癰陰包毒論
大腿癰之證,發於內側者,屬肝脾二經;發於外側者,屬膽胃二經。或由於濕熱不化,留滯經絡,阻其氣血而成;或由於風寒濕外邪侵襲,壅遏不行而結。須辨其色之赤白,審其證之陰陽,然後施治。勢焮腫痛者,屬濕熱,宜清利解毒;平陷堅硬,色不變者,為陰邪凝結,宜疏散溫發;膿潰後,均宜補托。
陰包毒,生於大腿內陰包穴,是足厥陰肝經風熱之毒,兼挾濕濁而成。腫高而硬,又名肫疽。俗言此疽堅硬無膿,殊不知內膿已成,一時不能透出皮膚,須用內托方潰膿,急即針之。宜服荊防敗毒散,或黃耆柴胡湯,此湯治腿內近股癰疽,大有神效。
白話文:
大腿長癰瘡,如果長在內側,多半是肝經和脾經的問題;長在外側,多半是膽經和胃經的問題。有可能是因為體內濕熱無法代謝,停留在經絡裡,阻礙氣血運行而形成;也有可能是因為風寒濕等外邪侵入,阻塞氣血運行而凝結成瘡。要仔細分辨瘡的顏色是紅還是白,判斷病症屬於陰性還是陽性,然後才能進行治療。如果瘡紅腫熱痛,屬於濕熱,應該用清熱利濕解毒的方法治療;如果瘡平坦凹陷、堅硬且顏色不變,屬於陰邪凝結,應該用疏散溫通的方法治療;等膿潰破後,都要用補氣托毒的方法幫助癒合。
陰包毒,是長在大腿內側陰包穴的瘡,是足厥陰肝經的風熱之毒,又夾雜著濕濁所造成的。這種瘡腫脹隆起且堅硬,又叫做「肫疽」。一般人認為這種瘡堅硬無膿,其實是膿已經形成在內部,只是暫時無法從皮膚透出來,必須用內托的方法幫助排膿,而且要趕快用針刺破。應該服用荊防敗毒散,或是黃耆柴胡湯,這個藥方治療腿部內側靠近大腿的癰瘡效果非常好。
2. 辨鶴膝風人面瘡論
鶴膝風者,以膝腫而胻腿枯細,如鶴膝之形而名之也。此證有二:有發之暴者為水鶴膝,有發之緩者為旱鶴膝。凡人驟感風寒暑濕,膝中即覺疼痛。三、五日後,腿足不得屈伸,寒熱間作,膝之內外皆腫,色微紅,焮熱光亮,股形漸覺細小,此實邪也,為輕證。若通其經絡、祛其濕熱、散其風寒,無難平復而愈。
若發之緩者,由足三陰經虧損,風寒濕之邪乘虛而入,血脈阻滯,不得流行,注膝成病。下股之血脈,有去而無返,是以愈瘦愈冷而筋愈縮;上腿之血脈,有積而無散,是以愈腫愈熱而肌愈削。此證與附骨疽俱系腎虛所致。蓋腎主骨,而臀以下俱屬腎,真氣衰弱,邪氣得以深襲,經久不消,極陰生陽,寒化為熱,而後潰也。
若誤用寒涼,必成廢疾,或攣曲偏枯,或痿弱不起,或堅硬如石為石疽,或日久始潰、皮肉俱腐為緩疽。必當以桂附治之,以下部道遠,非此不能下達,又非此不能入腎經而宣行也。又小兒鶴膝風,如色紅焮腫,朝輕暮重,寒熱交作者,先以羚羊角散加黃柏、蒼朮,或獨活寄生湯,先去其濕火,然後溫補。
若腫硬色白不作膿者,因稟受腎虛,血氣不充而成,宜以六味丸加鹿茸,或虎潛丸補其精血;仍須調補脾胃,以助生化之源。
人面瘡者,即鶴膝風破爛所成,以膝有蓋骨似額,下兩旁有眼,中有高骨似鼻,穿潰腐壞,宛如人面之形,故名。非真有生出瘡形如人之面。前人謂與之肉且能食,有是理乎?要之,此證冷毒入於骨髓,但有白漿流出,元氣消乏,肌肉已死,不能化膿生新,雖有仙術,亦不能為之收功矣。
白話文:
鶴膝風這種病,是因為膝蓋腫大,而小腿卻枯瘦細小,看起來像鶴的膝蓋形狀,所以這樣稱呼它。這種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突然發作的,叫做水鶴膝;另一種是慢慢發作的,叫做旱鶴膝。一般人如果突然感受到風寒暑濕的侵襲,膝蓋就會感到疼痛。過了三五天後,腿腳會無法彎曲伸直,時而發冷時而發熱,膝蓋內外都會腫脹,顏色微微發紅,看起來發熱光亮,大腿的肌肉也會逐漸變得細小,這其實是外邪入侵,算是比較輕微的症狀。如果能疏通經絡、去除濕熱、驅散風寒,很快就能康復。
如果發病比較慢,是因為足部的三陰經虧損,風寒濕邪趁虛而入,導致血脈阻塞,無法正常運行,淤積在膝蓋處而發病。小腿的血液只能向下流而無法回流,所以會越來越瘦、越來越冷,筋也會攣縮;大腿的血液則積聚而無法散開,所以會越來越腫、越來越熱,肌肉也會消瘦。這種病跟附骨疽一樣,都是因為腎虛引起的。因為腎主管骨骼,而臀部以下的部位都屬於腎所管轄,如果腎的真氣衰弱,邪氣就會深入侵襲,長時間無法消除,最終會導致陰極生陽,寒邪轉化為熱邪,然後化膿潰爛。
如果誤用寒涼的藥物,一定會導致終身殘疾,可能出現肢體攣縮偏癱、萎弱無力、僵硬如石頭的石疽,或者長時間才潰爛、皮膚肌肉都腐爛的緩疽。一定要用桂附類的藥物來治療,因為下半身的部位距離較遠,不用這類藥物就無法到達病處,而且也無法進入腎經發揮作用。另外,小孩子的鶴膝風,如果出現顏色紅腫發熱,早晨比較輕,傍晚比較嚴重,並且寒熱交替發作的情況,要先用羚羊角散加上黃柏、蒼朮,或者獨活寄生湯,先去除體內的濕火,然後再用溫補的方法治療。
如果腫脹堅硬但顏色蒼白,沒有化膿的情況,是因為先天腎虛,氣血不足造成的,應該用六味丸加上鹿茸,或者虎潛丸來補益精血;同時也要調理脾胃,來幫助氣血的生成。
人面瘡,其實是鶴膝風潰爛後形成的,因為膝蓋上的骨頭像額頭,兩旁有類似眼睛的部位,中間又有凸起的骨頭像鼻子,潰爛腐壞後,看起來像人的臉,所以這樣稱呼它。並不是真的長出像人臉的瘡。以前有人說可以跟這種瘡裡的肉一起吃,這是沒有道理的!總之,這種病的寒毒已經深入骨髓,只會有白色的膿液流出,元氣耗盡,肌肉已經壞死,無法化膿生出新的肉,即使有仙術也無法讓它康復了。
3. 辨膝蓋癰疵疽論
膝蓋癰,生於膝蓋,色紅焮腫疼痛,屬濕火,為氣血實。疵疽亦生在膝蓋,腫大如癰,其色不變,寒熱往來,屬寒凝濕滯,為氣血虛。和軟為順,堅硬如石者逆。經云:肉之小會為溪。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凡脾病在溪;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膝;凡筋病皆屬於節,筋乃肝之餘,故又屬肝。
是以溪會有病,皆從脾腎肝三經邪氣乘之也。倘兩膝俱生,即屬敗證,不治。治法:濕熱者,宜清利解毒,萆薢化毒湯主之;寒濕者,宜溫散和營通絡,桂枝和營湯主之。
白話文:
膝蓋上的癰,長在膝蓋部位,顏色紅腫發熱疼痛,這屬於濕熱,是氣血旺盛的表現。疵疽也長在膝蓋,腫大像癰一樣,但顏色不變紅,會有發冷發熱交替出現的情況,這屬於寒氣凝結、濕氣停滯,是氣血虛弱的表現。腫塊摸起來軟是好的現象,如果硬得像石頭就不妙了。
醫書上說:「肌肉小處匯合的地方稱為溪。」所謂溪,指的是兩肘、兩膝、四腕這些關節部位。通常脾臟有病會表現在這些關節處;腎臟有邪氣,邪氣會停留在兩膝;所有的筋病都屬於關節的問題,筋是肝臟多餘的組織,所以也屬於肝。
因此,關節部位有病,都是脾、腎、肝三條經絡的邪氣侵入造成的。如果兩邊膝蓋都長了病,那就是嚴重的敗壞現象,難以醫治。治療方法:屬於濕熱的,應該清熱利濕、解毒,用萆薢化毒湯來治療;屬於寒濕的,應該用溫藥來驅散寒氣、調和營衛、疏通經絡,用桂枝和營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