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中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8)

1. 辨委中毒膝眼毒論

委中毒,生於膝灣內委中穴(穴在膝後膕中央褶紋陷中),屬膀胱經。經曰:膕中毒,由膽經積熱流入膀胱,壅遏不行而成。夫膀胱為聚濕之所,熱入混淆,注於絡脈生癰,則莫非濕熱凝結為患。初起木硬腫痛微紅,屈伸艱難,故又名曲鰍,寒熱不退則成膿矣。治宜清濕熱、活血化瘀、舒筋散邪。若不速治,恐筋縮,遂成廢疾。

膝眼毒,生於膝蓋骨下兩旁膝眼中,又名托疽。外側者屬足少陽膽經,內側者屬足太陰脾經。初起必先膝眼痠痛,後乃焮腫作痛成膿。系濕火注聚而成者多,亦有腎經感受風邪,寒濕相侵而受者。其寒濕、濕火之別,一則形高腫而色赤,一則形微腫而色白。必細認清楚,然後施治,始無差誤。

白話文:

委中毒

委中毒發生在膝蓋後方的委中穴(位置在膝後腿彎皺褶中央的凹陷處),屬於膀胱經。古籍說,腿彎處中毒,是因為膽經的熱氣積聚,流到膀胱,阻塞不通而形成。膀胱是聚集濕氣的地方,熱氣進入後混雜在一起,注入絡脈就會產生癰,這都是因為濕熱凝結造成的。初期會感覺到木硬、腫脹、輕微疼痛發紅,彎曲伸直膝蓋會困難,所以又被稱為曲鰍。如果發冷發熱的情況沒有消退,就會化膿。治療應該以清除濕熱、活血化瘀、舒筋散邪為主。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筋脈攣縮,最終變成殘廢。

膝眼毒

膝眼毒發生在膝蓋骨下兩旁的膝眼處,又稱為托疽。外側的膝眼屬於足少陽膽經,內側的膝眼屬於足太陰脾經。初期一定會先感到膝眼痠痛,然後才會紅腫疼痛化膿。大多是因為濕火聚集造成,也有因為腎經感受到風邪,寒濕侵入而造成的。寒濕和濕火造成的症狀不同,一個是腫脹高起且顏色發紅,另一個是輕微腫脹且顏色發白。必須仔細辨認清楚,才能正確治療,避免錯誤。

2. 辨魚肚毒腓腨疽黃鰍癰論

魚肚毒,生於小腿肚上,屬足少陰與足太陽二經。初起憎寒壯熱,煩躁,結腫焮痛。皆由腎經素虧、膀胱濕熱下注而成。宜服清利濕熱、涼血和營之劑;成膿後,即宜刺破,勿使毒氣蔓延,致久難收口;虛,則以補劑托之。

如小腿肚漫腫堅硬下塌,紫暗臖痛者,即名腓腨疽。穿潰後,出稠膿兼血者為順,出清水者為凶。初服仙方活命飲,或萆薢化毒湯;潰後,宜八珍湯、十全大補之屬,補其氣血。

黃鰍癰,生於小腿肚裡側,又名脛陰疽,由肝脾二經濕熱凝結而成。微紅微腫,堅硬如石,三、四寸許,痛楚難禁。如期潰出稠膿者,吉;如潰流汙水敗醬者,凶。治同癰疽。

白話文:

魚肚毒,長在小腿肚上,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病變。初期會感到怕冷發熱、心煩焦躁,然後出現腫塊,紅腫發熱疼痛。這些都是因為腎經本身就虛弱,再加上膀胱濕熱往下流注所導致的。應該服用清熱利濕、涼血調和氣血的藥物;等到形成膿包後,就要立刻刺破,不要讓毒氣擴散,導致傷口難以癒合;如果身體虛弱,就要用補氣血的藥物來托住毒氣。

如果小腿肚出現大範圍的腫脹,而且堅硬下陷,顏色呈現紫黑色,觸痛劇烈,就叫做腓腨疽。如果穿破後,流出濃稠的膿液並帶有血絲,就表示情況良好;如果流出的是清澈的水,就表示情況危險。初期可以服用仙方活命飲,或是萆薢化毒湯;等到潰破後,應該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藥方,來補充氣血。

黃鰍癰,長在小腿肚內側,又叫做脛陰疽,是肝經和脾經的濕熱凝聚而成。會出現輕微的紅腫,堅硬如石頭,大約三四寸大小,疼痛難忍。如果按時潰破,流出濃稠的膿液,就表示情況良好;如果潰破後流出的是汙穢的水液,就表示情況危險。治療方法和一般癰疽相同。

3. 辨跗陰疽接骨發論

跗陰疽,生內踝上三寸,初生小泡,疼痛日增,堅硬赤腫,漸如雞卵,破流血水。系三陰交會、濕熱積聚而成。治同癰疽。但三陰交系純陰之穴,收斂遲緩,調理不可不慎。

接骨發,生於小腿肚之下,脛骨與足後跟骨相接處,故名之。此屬膀胱經濕熱凝結而成。初如核桃,堅硬漫腫,色紅、急脹、微疼,膿宜速潰,遲則膿毒損筋,筋脈既傷,腿缺踵行。踵行者,不能全足踏地,惟恃足指著力而行也。治同癰疽。

白話文:

跗陰疽

這種病是長在內踝上方三寸的地方,剛開始會出現小水泡,然後疼痛會一天比一天加劇,患處會變得堅硬、紅腫,慢慢腫大成像雞蛋一樣,破裂後會流出血水。這是因為足部的三陰經交會處,濕氣和熱氣累積造成的。治療方法和一般癰疽相同。但是,三陰交這個穴位是純陰的穴位,收縮和恢復的速度比較慢,調理的時候要特別小心。

接骨發

這種病是長在小腿肚下方,脛骨和腳後跟骨連接的地方,所以才叫這個名字。這是因為膀胱經的濕熱凝結造成的。剛開始會像核桃一樣,堅硬且邊界不明顯的腫起來,顏色是紅色的,會急速脹大,只有一點點疼痛,應該要趕快讓膿液排出,如果太慢,膿毒會傷害到筋,筋脈一旦受損,腿就沒辦法正常靠腳後跟行走。所謂靠腳後跟行走,就是腳沒辦法完全貼地,只能靠腳趾頭用力來行走。治療方法和一般癰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