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中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6)

1. 辨流注腿癰陰陽虛實異證同治論

夫流注腿癰,證雖殊而治則一,要在辨其陰陽,明其虛實而已。若因於風寒客熱,或暑濕交蒸,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能越於皮毛,行於營衛之間,阻於肌肉之內,或發於周身數處而為流注(有生於四肢關節者,有生於胸腹腰臀者),或發於腿上而為腿癰,此屬實邪陽證。

初起憎寒壯熱,或微惡寒發熱,遍身骨節疼痛,其腫處漸漸加大,斯時宜以發散透解,或亦可以消散;如身熱無汗,即能成膿(大抵陽證流注出膿,即似傷寒之出汗)。其色雖白,不可認作陰證虛證(流注腿癰,大率皆色白)。

或亦有根盤白而頂微紅者,此必膿已成(流注腿癰成功,即頂色白而脈見滑數,按之軟熟,其膿已成),即欲開之,以泄其邪;邪泄後方得熱退身涼,而元氣自然來復,脾胃亦醒,飲食有加,數日間氣血充盈,即能收口矣。

其有體虛之人,元氣不足,或因鬱結傷脾,暴怒傷肝,氣凝血滯,或濕氣逆於肉湊,或寒邪入於筋絡,或濕痰阻於經隧,或瘀血注於關節,又或病後餘邪發散未盡,種種病由,皆因真氣不能運行,使邪氣壅滯而為患也。其發為流注也,或結塊,或漫腫,或一或三或五或七(流注總是仄數),此猶未穿,彼又腫起,外候則惡寒發熱,飲食減少,脈來細弱。

此必培其脾胃,祛其寒濕,調其營血,脾胃健則血自生而氣自運行,豈可不固其本根,妄用寒涼克伐之劑,而蹈虛虛之戒哉。其發為腿癰也,則漫腫無頭,皮色不變,乍寒乍熱,時痛時酸,筋屈不伸,不能轉動。苟非大補氣血,溫經通絡,何以能使之消散?更何以使之速起速潰、易斂易愈也?此虛證屬陰之治法。異證同揆,惟貴學者審察而明辨之耳。

陽證流注腿癰,必欲辨明風寒暑熱,客於何部經絡,總以發表和營。如正旺邪實,宜萬消化堅丸攻透,方能無膿即消,有膿即潰,屢用屢驗,切勿以藥味峻猛而避之。如潰膿後,急欲調和脾胃;若久不斂口者,方可補托。如陰寒著骨而發,足不能伸舒,或身不能轉動,必須用陽和湯溫經通絡,潰後調治與前同。

白話文:

關於流注腿癰,雖然病症表現不同,但治療原則是相同的,關鍵在於辨別其陰陽屬性,以及虛實的狀況。

如果是因為風寒侵襲、暑熱內蘊,或是暑濕交雜,這些邪氣無法進入臟腑,也無法從皮膚毛孔排出,便在營衛之間運行,阻礙在肌肉之中。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全身多處,形成流注(有的發生在四肢關節,有的發生在胸腹腰臀),也可能發生在腿部,形成腿癰,這都屬於實邪引起的陽證。

初期會出現怕冷發熱,或是稍微怕冷和發熱的症狀,全身骨節疼痛,腫脹部位逐漸擴大。這時應該使用發散透邪的藥物,或者也可以使用消散的方式治療。如果發熱卻沒有汗,就容易化膿(通常陽證流注如果出膿,就像傷寒出汗一樣)。雖然膿液顏色是白的,但不能因此就認為是陰證虛證(流注腿癰大多膿液是白色的)。

有時,腫脹根部是白色的,但頂部會微微發紅,這就表示膿液已經形成(流注腿癰如果形成膿,頂部顏色會變白,摸起來軟軟的,脈象會呈現滑數)。這時應該切開引流,讓邪氣排出。邪氣排出後,發熱會退去,身體會感到涼爽,元氣自然恢復,脾胃功能也會恢復,食慾也會增加,幾天後氣血充盈,傷口就能癒合。

還有一種情況是,體質虛弱的人,元氣不足,或者因為情緒鬱悶傷及脾臟,暴怒傷及肝臟,導致氣血凝滯;或是濕氣侵入肌肉,或是寒邪侵入筋絡,或是濕痰阻礙經絡,或是瘀血積在關節,又或者是病後餘邪未盡,這些種種原因都是因為真氣不能正常運行,導致邪氣壅塞而發病。這種情況發為流注時,可能出現結塊、漫腫,可能一處、三處、五處或七處(流注常常是奇數),這邊還沒消退,那邊又腫起來。外在表現是怕冷發熱、食慾下降、脈象細弱。

這時必須要補養脾胃、驅除寒濕、調和營血。脾胃強健,氣血才能自然生成並運行。怎麼可以不鞏固根本,反而妄用寒涼藥物,導致更加虛弱呢?這種情況發為腿癰時,則是漫腫無頭,皮膚顏色不變,時冷時熱,時痛時酸,筋絡屈曲不能伸直,無法轉動。如果不用大補氣血、溫經通絡的方法,又怎麼能使它消散?又怎麼能讓它快速潰破、容易癒合呢?這屬於虛證,治療方法是屬於陰證的。雖然病症表現不同,但治療原則是相同的,關鍵在於學者要仔細觀察和辨別。

陽證的流注腿癰,一定要辨別清楚是風寒暑熱哪種邪氣侵入哪條經絡,總的原則是用發散和營衛的方法治療。如果正氣旺盛,邪氣強實,可以使用消積化堅的藥丸來攻破,這樣就能做到沒膿消散,有膿潰破,屢試屢驗,不要因為藥性猛烈就避開不用。如果膿液潰破後,要立刻調理脾胃;如果傷口久不收口,才能使用補益托毒的方法。如果陰寒侵入骨頭導致發病,腿腳無法伸直,或者身體無法轉動,必須使用陽和湯來溫經通絡,潰破後的調理方法與前面所說的相同。